穿越历史与自然的绝美之路 明孝陵石像路

玲玲

<p class="ql-block">秋天是古都南京最令人向往的季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色彩斑斓的山水,成就了大美金陵。“网红”石象路被海内外网民称为“南京最美600米”。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上明孝陵景区内的石象路,是南京人心中的地标,也被世界上认为是南京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11月28日清晨来到让人期待已久的南京明孝陵石象路景点,邂逅冬日里穿越历史与自然的绝美石象路。阳光洒在石象路上,如梦幻仙境。24对石兽栩栩如生,诉说着明朝的历史与文化。</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的结合。不同于历代帝陵神道成直线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建造为蜿蜒曲折的布局。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石像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石象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组成部分,也是其第一段,长615米。</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p> <p class="ql-block">11月底“最美600米”的明孝陵石象路进入最灿烂的秋天,红叶、黄叶,落叶飘零,绚丽如画。明孝陵石象路五彩斑斓,令短短的600米神道,成为一条网红景观路,南京之行必游爆红景点。</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银杏、梧桐,秋风徐来,色彩斑斓。秋天是古都南京最让人向往的季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色彩斑斓的山水,成就了大美金陵。</p> <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经过历史的印记,如今这些雕像都有了沧桑过后的饱满。醉美的秋色配上满地色彩斑斓的落叶,这里就成了摄影师喜爱的摄影天堂,人们纷纷来到这个境地赏秋,观景并拍照留念,记录这美丽多彩的秋!不需要任何的滤镜,就是一个个美丽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虽已进入冬日,但两侧的树木枝叶五彩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相互交织,美得让游客陶醉。</p> <p class="ql-block">深秋一到,明孝陵进入最绚丽的时期,火红的、金黄的树叶,从两边的高空,飘飘悠悠地落下来,轻轻地踩在树叶上,发出清脆的破裂声,周围掩映五颜六色,整个人仿佛融入一幅秋色的油画里。</p> <p class="ql-block">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历史的芬芳。明孝陵的神道——石象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这条600多年历史的石板路,不仅见证了明朝的兴衰,更在每一个秋天,化身为一条金色的走廊,成为南京秋色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六种石兽,这些石兽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刻成,线条流畅圆润,气魄宏大,风格粗犷,既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p> <p class="ql-block">石像有它们特殊的寓意,江山稳固,天下太平,这是每个帝王穷尽一生都去追求和渴望的。</p> <p class="ql-block">初冬的清晨,伴随着温暖的阳光,人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在满地落叶的路上静静地走着,短短600米,连接着600年的历史风云变化,连接着南京人古往今生。</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250米,依次排列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作莲花式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般的帝王陵寝都是笔直的道路,而明孝陵神道蜿蜒曲折,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吴蒋陵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似北斗七星。</p> <p class="ql-block">路边一片片枫叶,红的满身通红,黄的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文臣、武将威严端庄, 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区,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为明孝陵的正门,原为五道,三大二小,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为一道,两侧有短垣左右伸出,向北包围,将碑殿、享殿、方城明楼、崇丘等均包入其内。门上嵌有长方形条石一方,两边刻云龙纹,中刻“明孝陵”三字,字径0.51米,石匾高1.07米,长1.99米,为曾国藩书。1998年依明朝时期规制,恢复原貌,开辟五门,加顶覆瓦,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碑殿原为明孝陵的中门,又称孝陵门,为五道,后被毁,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柱础。清朝初年于原址重建碑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红墙小瓦,南北正中各开一门。殿内立有5块石碑。治隆唐宋碑位于明孝陵碑殿正中,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拜谒明孝陵时所题,碑高3.85米,宽1.42米,碑文刻“治隆唐宋”个鎏金大字,由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p> <p class="ql-block">享殿原为孝陵殿,重檐九楹,进深五间,建在三层石砌须弥座台基之上,殿额“孝陵殿”三字,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分两次在孝陵殿的遗址上重建享殿,面阔仅三间。现存明朝时期五十六个大型石柱础以及三层须弥座台基,前后石陛各一通,四角有石雕螭首。</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明孝陵山峦环抱,以山峦象“四灵”,东为“青龙”(紫金山,古称龙山),西为“白虎”(由九华山向西延伸的系列小山),南为“朱雀”(梅花山),北为“玄武”(玩珠峰)。明孝陵的导引神道和陵寝建筑则采用了“北斗七星”的布局。“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1961年3月4日,明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逝,葬于明孝陵。朱元璋明孝陵600多年一直没有被盗,一种特别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康熙他一生中五拜明孝陵,表现出对朱元璋的惺惺相惜之感。对朱棣、朱高炽等其他几位明初帝王,康熙也很赞赏。在康熙看来,以朱元璋为首的明初数代帝王,都是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为君事业,各克殚尽”。他们开创了200多年的大明基业,为后代帝王执政打下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虽已进入小雪时节,但南京明孝陵秋色浓浓惹人醉,深秋的南京阳光明媚,石象路也迎来最美时光。银杏、榉树等树木的红、棕、黄等各色交织,阳光下,在一尊尊高大的石像旁,五彩斑斓如油画般美不胜收。今天又是周末,如织的游人前来欣赏、拍摄。</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孝陵石象路不仅仅是一条历史的神道,更是一处秋色的盛宴。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自然的美丽;既有神兽的庄严,又有秋叶的柔美。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流转、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魅力。所以,当来到南京时,千万不要错过这条“南京最美的600米”。在这里,你将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秋色、一段历史和一个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