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臂长城,南接长城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关,西有嘉峪关)。</p><p class="ql-block">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 AAA A级旅游区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点有嘉峪关关城、悬臂长城、长城第一墩、魏晋墓群、黑山石刻、木兰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宋元以前,嘉峪地区有关无城,只起稽查来往行人作用。明代,为加强西北边防,宋国公冯胜决定在此修建关城,不久,九眼泉地区平地而起一座黄土夯城,周长220丈,高两丈,宽一丈,这是嘉峪关最早的雏形。明代西部的吐鲁番日益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要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此后,明孝宗时修建关楼。正德年间修建东西二楼,即光化楼和柔远楼。嘉靖时加固已有建筑并修筑关城两翼长城,每五里设墩台一座。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初驻土城,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书翟峦加固关城,修筑两翼长城,嘉峪关断断续续修建168年,成为较完备的防御城堡。</p>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4日,我们自驾旅游来到嘉峪关关城,乘坐景交车到达嘉峪关外城的东闸门,抬头只见“天下雄关”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出入嘉峪关关城的一个主要通道。这座闸门建于明代嘉靖十八年,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和实用价值。它依山坡而建,内高外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东闸门的门洞设计独具匠心,采用了砖、石、木混合结构,使得即使现在大型集装车辆也可以畅通无阻。站在东闸门前,不由得为古代人们的聪敏才智而感到由衷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通过东闸门,首先进入的是嘉峪关外城。关城周长733米,西门外套筑一道凸形建筑,构成一个罗城,这就是外城。外城比内城高2.7米,城墙高大坚固,可以骑行或漫步其上,感受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进入东闸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黑山石雕群,这些现代石匠仿刻的石刻,生动地展示了嘉峪关的历史文化。接着便是文昌阁,这座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的阁楼,两层两檐歇山顶式的建筑优雅而精致。这里曾是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如今虽已成为游客参观的景点,但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文化氛围。穿过文昌阁,便来到东门外的关帝庙、牌楼和戏楼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当时人们精神寄托之所也是关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进入内城,东西们各有一瓮城围护,面积各有500平方米左右。瓮城的设计精巧,将冲击第一层防御的敌人围困其中,让他们在箭雨中毙命,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击石燕鸣</p> <p class="ql-block">内城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东西开“光化门”和“柔远门”两门,城楼对称,三层三檐五间式,周围有廊,单檐歇山顶,高17米。城四隅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一层三间式带前廊。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p> <p class="ql-block">光化门</p> <p class="ql-block">南敌楼</p> <p class="ql-block">角楼</p> <p class="ql-block">进入光化门,便来到嘉峪关核心区域,这里有游击将军府、练武场和马道。游击将军府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展示着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则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生活的场面。练武场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将士们训练时的喊杀声,让人不禁对他们的英勇和坚韧肃然起敬。马道紧邻古城城墙,呈一定坡度通向墙顶,在古时具有运送兵力、运送粮草和武器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朝宗门</p> <p class="ql-block">马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马道登上城墙,站在城墙顶上,极目远眺,连绵不断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银光,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瀚的沙海之中,若断若续,忽隐忽现。脚下的条石和城砖,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勤劳。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体现了明王朝对边陲游牧民族的“怀柔”政策。出了“柔远”门,便进入了罗城,呈“凸”字形的罗城,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烽火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柔远门</p> <p class="ql-block">这座天下第一雄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象征。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将继续屹立在西北大地上,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雄浑与壮丽。</p> <p class="ql-block">从嘉峪关关城出来,接着来到悬臂长城。悬臂长城距离关城仅7公里,一脚油门而至。站在黑山脚下,翘首远望,这段城墙犹如巨龙般蜿蜒盘旋,从山上陡峭而下,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悬臂长城因筑于约45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而得名。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就地索取的砾石、黄土夯筑而成,只存750米,经1987年修缮,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在首尾和增修一个墩台,共有三座墩台。悬臂长城是万里长城注入嘉峪关时的最后一条长城,被誉作万里长城的尽头。</p> <p class="ql-block">沿漫道而上,虽只有400多步台阶,但我们老两口都是70多岁的人了,只好在山脚下城垛上走走。但儿子兴致勃勃登上最高的烽火台,举目远眺,关外荒凉的大漠尽收眼底,仅有极少的片片绿洲点缀其中,显示出这里还有生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顽强的抗争。</p> <p class="ql-block">悬臂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有悬臂长城、水门和古代兵器展览等内容。水门上原来有一面铜闸,重约千斤,平时放闸蓄水,能起到泄洪、排水和限制行人的作用。此外,它还有御敌的功能,如果敌人来犯,吊起铜闸,可以用水冲走敌人。我们来到水门上,可以看到古旧的青砖砌成的、整齐平滑的圆拱,依然坚固,一道很粗的石缝十分抢眼,这就是水闸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离开悬臂长城景区,我们又辗转来到长城第一墩,它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56米高的悬崖之上。</p> <p class="ql-block">这座墩台高约10米,其底部呈不规则正方形,底宽14米,内部仍呈正方形,长宽均为6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10~20厘米。“长城第一墩”碑文由已故的西路军将领魏传统题写,字迹飘逸洒脱,清秀隽永。</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 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极目南眺,山峰终年洁白,衬映着蓝色天空,更觉清新如画。正所谓“余收远岫和云湿,风度梳林带舞飘”。景区面积约3.58平方公里。景区包括长城第一墩、综合服务区、讨赖河滑索、讨赖客栈、天险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在一万多里的明代长城线上,墩台无数,密如繁星,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河北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中华长城“龙”的首尾,成就中华民族“龙”的美名。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那么长城第一墩就是这座丰碑崛起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