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继续系统地介绍、推介宿松,为宿松乡村振兴助力,让宿松发展更快、更好、更加美丽!</p><p class="ql-block"> 《松兹探村》系列美篇图文主要是展现宿松自然景观、乡村风貌、文化遗产和特色特产,作为推介宿松、乡村游玩指南、民间民俗文史资料,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搜集、整理、描述、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和欠缺,请予以指正;雷同之处请您见谅,感谢理解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美篇《松兹探村》共分为宿松历史名人、历史建筑、传说故事、旅游景点、红色教育基地、寺庙、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情简介等系列。本篇介绍宿松的重点寺庙3。</p><p class="ql-block"> 宿松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历史的地方,境内分布着众多古刹和寺庙(登记在册近100座),且历史悠久,反映了宿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宗教遗迹,不仅是宿松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宿松各地的文化象征,是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宿松历史文化的窗口。每座寺庙都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而且各自有很多历史传说,吸引了众多香客、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参观和游览,可以深刻感受到宿松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 东山村的法华寺。法华寺位于凉亭镇东山村纱弁山,始建于梁武帝初年。524年,太子萧统(501~531年)带领一帮文人雅士慕名来高塘郡(宿松)采录风景民俗,被这里的富饶美丽和无限风光深深吸引,便干脆长住下来。于是在宿松县游览山水,首先在沙弁山建起了法华寺,寺边筑石台,台上建亭,在那里校正、翻译佛经,后封那里为分经台,亦名昭明台(萧统死后谥号“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清初三才子之一的朱书(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清朝及以后名人-“清初才子朱书”)曾作“分经台”联:牧童横吹过山去,杜鹃花发上台来。太子萧统自高塘郡回建康后不久遂病逝,高塘郡民众甚为太子的贤惠感到悲思,在法华寺边立衣冠冢以示纪念。衣冠冢为圆形,周围以石块垒砌而成,正中嵌有圆顶石盖,墓前立一高大石碑,碑刻:“梁昭明太子萧统墓”八个字。旁边建有憩息亭,因岁久失修,亭及石碑早已不存,但石堆犹在。石堆前有一古老的石雕香炉,时常有人前来烧香祭祀,求太子为家人祈福消灾。据《宿松县志》记载:“昭明太子萧统墓在治北五十里法华寺旁,至今高冢崇碑,尊为古迹,盖贤哲所过,憩息成祠,衣冠作墓,见诸载籍,不独此也。”。法华寺元末遭兵殆,清康熙癸卯年重建,后几经修缮、重建。1996年9月奠基恢复重建一间佛殿,此后,先后做起了斋堂、厨房、上佛殿等。时至今日,山有法华寺、法华亭、分经台、有衣冠冢墓、石雕香炉、石刻、仙人迹、洗米池、狮子石等。</p><p class="ql-block"> 法华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p> <p class="ql-block"> 乌池村的狄梁国公庙。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祁溪,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小店区)人。唐朝时期政治家、武周宰相。出生于官宦家庭,幼年开始刻苦攻读,专心致学。后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升任宰相,四个月后,被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营州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度拜相。其间,他谏阻了武则天远征拓疆计划,认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增强国力上,他的意见得到武则天及朝中重臣魏元忠等有识之士的赞同。后为匡复唐室,冒死进谏,促使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升为内史。圣历三年(700年)九月病逝,葬于白马寺东南侧。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后又追赠司空、梁国公。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宿松曾隶属于彭泽县管辖,乌池,以前叫洿池。公元692年狄仁杰被贬到彭泽县任县令,为官清明,奏请朝迋减免了彭泽县人民的租税,作无罪释放了前任关押的囚犯。任彭泽县令期间,多次来洿池敬仰李公侯,体察民情,救济贫民,与洿池先祖结下不解之缘,使洿池百废俱兴,人们丰衣足食,对洿池百姓多有功德,得到洿池民众的敬爱和怀念。狄公去世当年,洿池民众集资建寺立冢,后建狄梁公墓,永怀悼念。宿松的翰林院编修朱书(见本系列之历史名人篇--清朝及以后名人-“清初才子朱书”)《狄梁公祠堂记》记载:“邑东三十五裏,有山屈如盤。盤中有菴。菴中神,冠服若宰辅,美丰姿,岳峙而渊凝者,狄梁公也。……公之祠在松者三:洿池,则墓存焉,曰中节。泾江口祠,曰白云,与彭泽相望。祠于是者,又与忠节、白云鼎峙而为三。自明季乱,淄流踞祠,改为高觉菴……大书‘唐梁国公狄公之祠’于门。”。</p><p class="ql-block"> 2016年乌池民众又自愿捐资在狄公古墓前的原址处重建狄梁国公庙,并立碑铭文狄公典范启迪后人。如今宿松建有多座纪念狄仁杰的庙宇,如乌池村石子山边的公侯庙和王屋的狄梁国公庙,复兴镇梁公村泾江口的梁公殿等。</p> <p class="ql-block"> 牌楼村的梁储宫。太子庙梁储宫,位于今宿松县城东牌楼村太子组境内的“宿复线”9千米处,其渊源于距今1500年前的南北朝。</p><p class="ql-block"> 梁,指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国;储,已确立的王位继承人,皇储,亦指太子;宫,神庙。梁储宫,俗称“太子庙”,是纪念南梁太子萧统(501~531年)的庙宇。</p><p class="ql-block"> 萧统,梁昭明太子(即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其死后谥号“昭明”,故世称“昭明太子”),502年11月立为太子,515年,梁武帝为14岁的萧统举行了加冕礼。萧统自幼聪颖好学,乐善好施,审理案件判断公正,待人宽和,事母至孝,以仁德而闻名朝廷内外,喜受朝野及百姓爱戴,深受士大夫尊崇。</p><p class="ql-block"> 524年,太子萧统带领一帮文人雅士慕名来高塘郡(宿松)采录风景民俗,被这里的富饶美丽和无限风光深深吸引,便干脆长住下来。于是在宿松县游览山水,首先在沙弁山建起了法华寺,在法华寺隐居,校正、翻译佛经。在此期间他曾游至东乡葫芦坡下(今松兹街道牌楼村)并在一村舍中停了下来,或体察民情,或欣赏大好河山,或与文人墨客谈诗论赋,或研读佛经,同当地文人雅士一起潜心编纂《昭明文选》,历时多年,更时常慷慨解囊,救济百姓,深得士大夫阶层和广大贫民的欢迎和爱戴。南宋时期(1127-1279年),推崇以孝治天下,昭明太子事母至孝、仁厚爱民、尽忠尽职的事迹感人肺腑,深得民心。</p><p class="ql-block"> 《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书中选录了从先秦至梁的诗文词赋计60卷,38类,共752篇,所选多为大家之作。其作品类别的划分,反映了我国汉魏以来文学发展、文史增多的历史现象,是研究我国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昭明文选》在宿松的编著,将宿松与中国古典文学紧紧连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太子萧统自高塘郡回建康后不久遂病逝,因曾在宿松葫芦坡下驻足,当地乡民绅士即在葫芦坡下立石碑,纪念太子,缅怀其著述之功,弘扬孝道文化。</p><p class="ql-block"> 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宿松民间流传着昭明太子在葫芦坡下显圣,于是,地方绅士、文人名流等牵头在他当年编纂文选的地方卜地建起了一座庙,名曰梁储宫--俗称“太子庙”。庙宇竣工落成之后,威灵显应,为当地老百姓免灾造福,保佑一方平安顺利。据传,民国三十年(1941年),天气干旱,百日不见下雨,田地里的庄稼枯萎,河里快成甘河冲,老百姓心急如焚,祈求老天爷为民间降吉祥。地方绅士与老百姓一起商议,抬太子老爷(粱储宫菩萨)“起水”求雨,说怪不怪,把太子老爷抬到哪里,那里就喜降甘霖,为老百姓解除旱情,一时间被四方百姓称为活菩萨。</p><p class="ql-block"> 自清朝康熙至光绪二百年间,太子庙经过了四次重修或扩建,到民国初年又进行了两次维修。如今梁储宫所在地太子庙,群山起伏,终年翠绿葱茏,春夏烟雾缭绕,秋冬硕果累累。梁储宫耀眼夺目,灿烂辉煌,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四周檐牙高啄,殿堂宽敞,香烟袅袅,木鱼声声,道士肃然。</p> <p class="ql-block"> 太阳村的愿平宫。愿平宫位于凉亭镇太阳村平山组的愿平山。始建于1526年,寺庙屡遭战火的毁坏,1645年毁于明清战争。</p><p class="ql-block"> 相传远古时期此地为一湖区,时有商贾客船往返。是日一船行至,突遇火山爆发而翻到,久之竟成一山形似覆船,故称“覆船山”。1526年,松兹县令见此山秀美,实乃宝地,即令在山上建庙一座赐名“愿平山”,供眷属及乡民诵经求福之需,覆船山因此更名为“愿平山”。</p><p class="ql-block"> 寺庙跟清初的一段悲壮战斗历史密切相连。清初全国许多义士“反清复明”迭起,群雄争霸。顺治六年潜山余公亮起义反清,紧接着宿松陈汉白莲教徒陈明联系朱湾的朱歪,廖河的廖缺嘴等乡义团勇势力,聚集在陈汉“玉枢观”起义,兴反清之旗,沿途据寨相应,声势浩大,震惊朝廷。六月朝廷诏令安庆操抚李日芃平叛围剿。李日芃遣中军孔国元、参将汪义分割围剿,各个击垮,陈明等义军残兵欲退据老家陈汉被阻,而最后被困在凉亭今愿平山上,与山寺僧侣并肩浴血抵抗打得十分悲壮,但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全部战死在愿平山。</p><p class="ql-block"> 1984年,地方信徒和乡民酬资在原址重建愿平宫,1995年上佛殿(即《三清殿》)告竣,此后曾多次扩建;2005年又对原有建筑进行全面改造,上佛殿改建成廊式殿堂;2011年,下佛殿(即《王母殿》)告竣;2015年,两条上山的水泥路及停车场告竣。现在的愿平宫,占地2000多平方米,主体为砖混结构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金碧辉煌。三清道祖、玉皇大帝、炎帝、师廖祖师等同供于一殿,其余居室斋堂,皆为砖木结构。梵音绕绕祥云护,愿国泰民安,世界和平。</p> <p class="ql-block"> 玉龙社区的天仙宫。天仙宫位于松兹街道玉龙社区玉龙新村东侧五里畈宿松商贸城西北角,旧名家公庙,所祀奉的神祗为方家公。方家公祖籍浙江宁海,名珍祖,泒妙清。明初古历五月十三日生,八月十三日得道,乃大文学家方孝儒之胞侄。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标薨,立太子孙允姣,三十一洪武驾崩。允坟即位,号建文,庙号惠帝。惠帝深爱方孝儒才华盖世,重用之。因削诸藩爵位,触怒洪武四子燕王朱棣,以株齐太、黄子澄,清君侧为名,1399年挥师南下,经四年百余战,建文终溃败自焚,燕王称帝,帝号永乐,史称成祖。方孝儒效忠建文,因忤永乐,1403年夷其十族,公父时河南带兵,元戎被害。公兄弟三人潜逃于宿松,知远祖闾邱方远在唐天宝年间为松令,后弃官隐居县城东郊,公逐家焉。县志载:“方妙清松邑东南筑墩人,有女适东乡,王姓,王家计丰裕,嗣息不繁,公行医多住女家。其子女呼曰‘家公’,邻里受公恩德,老幼亦齐呼家公。”</p><p class="ql-block"> 公平时为人诚实,助人为乐,危者得安,愁者欢乐,病者得愈。公运天而动,布道行医,济困扶危,分文不取,老幼皆喜。传一日公行医晚归,过大湖畔,见一大船内灯火通明,人语嘈杂,听之有声,对公曰:“尔可往南京一游?”公诺之登舟,视船无底,公辞不往,众不强留,临行授书一在,命研习之,尽符箓也。公日夜攻习,是祛魔降妖,除病消灾(八卦易理)之法宝。遂医术更精,还精通地理,遂入道门,访名山洞府,占刹通都,四方云游,采药炼丹,天仙奥术,周济民众,玄理透彻,医术更加高明,手到疟散,药到病除,符到魔消。民众无以为报,公平时喜食米麦粑饵,生前死后,总要送上一些敬献于座前。靖难之役,兵部尚书齐太,因方齐志心一也,故立庙祭祀,以示齐姓之子孙,心怀忠臣义士,不忘风雨同舟之旧谊。清同冶同治十一年(1872),在邑县城东郊五里畈齐姓聚居之地初建“家公庙”,祀家公方妙清。光绪辛卯年该庙毁于兵殆,后建,又毁于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期间才得以逐渐恢复,当地信众1973年在旧址重建三间简易殿堂,1989年规模扩大,建起两重两层楼房,易名“天仙宫”庙宇,一进两重神殿,其中上殿(即方公宝殿)为重檐式砖混结构。前殿殿堂主祀太上老君、元世天尊、红君老祖,附祀八仙、闾邱方远、方妙清等众仙。新庙宇包括其它砖木结构之建筑,共占地400多平方米,金碧辉煌、气势晖宏、声名远播、香火昌盛。</p> <p class="ql-block"> 刘坡村的二郎禅寺。二郎庙,亦称二郎禅寺,初建于唐朝末期,位于二郎河商贸古镇下埠街北侧的小山矶上,属今二郎镇刘坡村境内。相传在盛唐时,遵四祖道信法师之命,弘忍和弘源两个年轻的僧人自黄梅到宿松云游佛化,选道场建佛寺。经过多年的考察,师弟弘源选定在长溪河出口不远处的日月泉旁,首先建起一座“双井寺”的小庙,继而又拟在双井寺下边河对岸,再建一座俱规模的大寺庙,但因得不到当地乡民的响应和资助,无法动工而搁浅。</p><p class="ql-block"> 弘源经师兄弘忍的指点,派两个信徒居士,即货郎和郎中的协助,货郎和郎中对周边百姓的诚挚而周到的服务和行善,感化大众,赢得人心。在货郎和郎中相继去世于他们平日栖息的山坡上后,人们为纪念他们,便在此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庙,依货郎和郎中之名而曰:“二郎庙”。初供祀的即为货郎、郎中二神,亦名二郎神。至此二郎庙旁边的河也因名二郎河。清道光二年(1822),移建于山矶之上今址,改祀关帝,故又名二郎河关帝庙。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得以破坏,2006年重新翻建。现有“石旗杆,石鼓,石牌坊”等残件,均为以前遗留之物,保存至今。古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意思为从通京大道经过,到存心桥位置,文武百官必须下轿或下马朝着二郎庙叩拜,否则风掀轿顶,马失前蹄。</p><p class="ql-block"> 有说“古寺燃灯,双井夜月”是宿松古十景之中有两景。</p> <p class="ql-block"> 五谷村的五谷庙。五谷庙,位于县城西北的华亭镇五谷村境内。其庙之源,周封商子,五谷神君,由此得名。始建于明朝初年,当地百姓为祈求五谷丰登,建庙祭祀五谷神君,分别对应的是稻、稷、黍、麦和菽,大殿一幢,寮房三间。崇祯年间毁于张献忠起义军。清顺治时期,信众重新修建,大殿规格有所提升,寮房增至五间。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军。同治年间重修,且增祀观音、药王二尊佛像及当地护法神真心老爷和石娘娘神像,大殿两间,寮房七间。1957年拆除建梅墩小学。1994年9月,当地信众在距老庙200米左右的北边建起了两间大殿,一间寮房,请回了收藏在信众家里的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神农大帝、真心老爷、石娘娘等众神像。此后几经翻新和扩建为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毛坝村的梅王庙。毛坝村的“梅王庙”供奉的是汉室忠臣梅福。梅福,姓梅名福,字子珍,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年曾求学于长安,是《尚书》和《谷梁春秋》专家,初为郡文学,后补南昌县尉。西汉末年,梅福以一小小县尉之身份,曾三奏皇上,料王莽将必篡汉室,未纳后,梅福因此而险遭杀身之祸,被迫挂冠而去,弃妻子,隐会稽,归为隐士,南闽仙霞岭云游时遇崆峒真君,授以内外丹法,故能救苦回生。卒于吴门(今江西永修县吴城镇)。汉光武帝曾诏封为“烈侯梅王”,赐梅福当年顶戴之铜顶帽与梅福后代,世代供奉。人们在黄梅县下新建“梅王庙”祀拜他。</p><p class="ql-block"> 毛坝地处烟波浩渺的龙湖东岸,自明清乃至民国年间,一直是洲地及赤义乡的人们上到县城下入湖区的必经之路,亦里当年的毛坝乡紫荆庄的辖区。传说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家住紫荆庄甘家咀的一位姓石的渔翁,在湖中撒网捕鱼时重复打捞起一个脱落了油漆、遍身斑驳的木头菩萨,无奈带回家。菩萨到家后,丰衣足食,六畜兴旺,渔翁每次出湖打渔,都是满载而归。渔翁心中暗想一定是菩萨显灵,于是将菩萨送进与家邻近的“殷公庙”受香声祀拜,此后这一带物阜年丰,善男信女,朝觐拜祀者络绎不绝。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菩萨走进了渔翁的梦乡,对渔翁说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因今年洪水泛滥,在邻县黄梅祀他的“梅王庙”被夷为平地,身子遂漂落至渔翁打鱼的湖里。</p><p class="ql-block"> 菩萨如此的显应,一时成为乡村的美谈,传遍宿松,千古忠臣,泽庇众生已经在紫荆庄家喻户晓。县老爷发话,紫荆庄七社于是在毛坝也建一所“梅王庙”,塑梅王坐身长年供奉,紫荆庄“殷公庙”所供奉的梅王重新装金后作为行身。自从梅王供祀在新建的毛坝“梅王庙”后,香火格外的旺盛,无不有求必应,遇上旱年,百姓们自觉来到庙前空地跪下,乞求菩萨保佑,天降甘霖,这也就是毛坝求雨岭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梅王庙”原址位于古老的毛坝西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咸丰年间被太平天国起义军付之一炬,化作一片焦土,出于对“梅王”的敬仰,紫荆庄的黎民百姓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将庙址移至毛坝东街重建。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时局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古老的“梅王庙”历经风雨飘摇,几度废废兴兴。今天的“梅王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原毛坝中学的废墟上,广大村民自筹资金重新建造、后又陆续扩建而成,雄伟的门楼,恢弘的庙宇,成为当地善男信女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所。</p> <p class="ql-block"> 附:宗教活动场所名称的区分:修道者修行的場所名称众多,道教称为廟、宮、觀、殿、壇等。佛教則称为寺院、庵堂、道场、精舍、讲堂、伽藍、蘭若、叢林、蓮社、佛刹、学舍、念佛會、布教所、居士林等,但其性质和源由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庵:庵,通常是僧侣或修行者的隐居之地,用于禅修或冥想。一般位于山区或自然环境中,远离闹市,规模较小。庵的最初本义指的是关起门来的小屋,具有不对外开放的性质。《释名:释宫室》载:“草圆屋谓之庵”。旧时庵多是由茅草搭建而成。到了汉朝,因佛教的传入,庵也开始成为了佛徒尼僧住居的庵堂。此后,逐渐演变成为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的统称。</p><p class="ql-block"> 寺:寺一般是指佛教场所,通常用来供奉佛陀,进行佛教仪式和修行的。寺庙通常包括大殿、塔和僧舍等建筑。僧侣或尼姑通常在寺庙内住居,进行修行、诵经和教学,是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寺庙建筑群较大,包括寺院、塔楼、荷花池和园林等。</p><p class="ql-block"> 庙:庙是供奉神祇、先祖的场所。庙宇可能有一个或多个神龛,供奉不同的神祇。神龛可能摆放神像、神祇和先贤牌位,庙宇的宗教仪式通常由神职人员或牧师主持。庙的繁体字是“廟”,其本义是非常隆重庄严的,使用级别相当高。《尔雅:释名》中对庙字的解释是“貌也,先祖形貌在也”,意为供奉祖先神位和画像的专用屋。习惯上有宗庙、太庙、祖庙等说法。在西周时代使用的金文中,“廟”这个字由代表房屋的元素和代表朝廷的元素构成。这意味着庙中享受祭祀的对象,是与朝廷君王同样受到尊崇的人。而宗庙本身的地位与朝廷不相上下。古人把宗庙看得极其神圣重要,认为他象征着君权神授,是名符其实的国之重器,代表着帝王承袭祖先法统的正当场所。庙,古人还制定了相应严格的等级制度,必须是拥有官职的人及其以上身份的人方可建庙。《礼记》中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古代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立庙的。活着时做出大事业,死了进庙受祭祀,便成了不少封建士大夫一大人生追求。旧时,有朝廷专用庙和供奉神灵庙。人们相信神灵受了香火便会保佑生人,而那些死后被人纪念的忠臣义士和名人也享有和神灵同等的地位,如孔庙、岳王庙、关帝庙、城隍庙、土地庙等等。汉代后关于建庙的规定发生了变化,庙逐渐和原始的神社混合于一起了,开始出现了“龙王庙、关公庙、娘娘庙……”。有关建庙制度中出现了凡是有功于国、有功于民的死者可以入庙,接受世人的祭祀和礼拜的规定,如“大禹庙、南岳庙、孔子庙、岳飞庙……"。寺与庙的区别是很明显的,那么为什么人们习惯中会把“寺庙”连用?甚至有的地方会省去寺院名称,直接称之为“大庙”呢?那或许是随着封建时代的消亡,原本那种等级森严、泾渭分明的文化背景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尚并非住在庙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句俗语,在寺与庙两个概念的前提下是不准确的。无论是寺还是庙,同样具备烧香祈祷的功能。建筑风格也往往庄严而堂皇,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仰崇拜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刹:在佛典之中,刹是土地的意思,世界由土地而成,刹又可以当世界解释,所谓“百千刹土”,亦即百千世界的意思,又谓“尘尘刹刹”,便是微尘之数的无量世界,因此,所谓宝刹者,即是众宝所成的国土或世界了,唯有诸佛的国土世界,才是众宝所成的,所以“宝刹”一词,亦即诸佛国土的尊称了。故经中有“遍覆如来宝刹中”之句。另外,宝刹也是宝塔的异名,依照杂事律中的造塔规定,凡为如来造塔,必须要在塔中安置宝瓶,所以称为宝塔。同时,凡是造塔,多为供养三宝、安置三宝而设,故也称为宝塔。同时,佛弟子亦有以梵刹来称僧舍的,是对佛教道场的一种尊敬,视每一僧舍即为一个佛国净土。因为住在僧舍中的人,将来必定成佛,僧舍中的清净庄严,亦如佛国净土。</p><p class="ql-block"> 宇:宇的意思,是四方上下,也就是一种世界观。“宇”字也可当做房屋讲,易经系辞有“上栋下宇”之句,是说屋上为栋,屋下为宇,宇者,屋的边缘也。但是,如称“宇内”者,一定是指的天下,而不是屋檐内。僧舍而称为“宇”者,有两种原因:第一,佛法之大,无所不包,佛法之妙,无微不藏,佛法之奥,奥在大小无碍,广狭兼容,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因此,凡有僧舍之处,即有佛法存在。僧舍虽小,佛法无边,故以四方上下,而来名称僧舍了。第二,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多效宫殿规模,所以画栋飞檐,也是佛教寺院一大特色,故以清净的画栋飞檐——梵宇来区别王家五欲享受的画栋飞檐。</p><p class="ql-block"> 堂:堂者,庙堂,公堂,明堂,都是中国王臣所居或官署之处。但据《说文解字》称:“殿也,正寝曰堂”。那么,凡是正殿,便也可称之为堂。佛教中有佛堂,也是僧园之中的一个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丛林中以接待客比丘处为客堂,禅修之处为禅堂,吃饭之处为斋堂,但是供奉释尊及诸菩萨圣像之处不名为堂,而名为殿,殿的位置要比堂的位置为高。这是根据中国王室的观念而来,因为王者临朝之处乃是金鸾宝殿,臣属断事之所称为公堂。</p><p class="ql-block"> 宫:上古时,宫只是指一般的房屋,无贵贱的分别,秦以后,才专指帝王的住处。宫室一般朝南,其内部又分为堂、室、房等几个部分。前部称之为“堂”,通常是举行吉凶大礼、处理公务或接待宾客的地方,不住人;堂后为“室”,住人;室两侧是东西房。即所谓“前堂后室”,成语“登堂入室”本意亦源于此。堂内以朝南的方向为尊,室内以朝东为尊。</p><p class="ql-block"> 观:观,繁体字为觀,是道教的宗教建筑,用于道士的修行和道教举行仪式的场所。通常包括大殿,供奉道教神灵和神仙修行用的。观,也可称殿,如“枫仙殿”等。道教信仰强调長生不老和精神修行,并讲究道法(法术)。但不同的宗教传统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和差异,所以在不同地区,其具体特征亦有所不同。观,其最初的用途,其实与道教无关。刘熙《释名》中载:“观者,于上观望也”!其中之“观”被视为古代观察天文星象变化的地方,“天文观察台”之统称。之后,西汉帝王对道教非常推崇,道教认为:通过观察天文星象的变化,可以“悟道”。由此将悟道场所称之为“道观”。此后,“观”便渐渐成为了道士住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坛:坛的繁体字为“壇”和“罎”,其本义是指髙台,作为古代祭祀、盟会及封拜大将等的场所,如“天坛”等,民间建坛一般设在峰顶,其来历大都涉及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仙女坛”等。</p><p class="ql-block"> 禅院:禅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其突出的特点是属于佛教禅宗派别的禅师们所建,仅供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另外,佛教的禅宗又分五个宗派,禅宗不同宗派之间的修行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禅宗不同宗派之间所建的禅院也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禅林:初指僧人的陵地,后借指寺院,一般常指佛家修行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 敬请继续关注《松兹探村》系列美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