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小长假的第二天,先“加餐”。早上一个半小时参观应县木塔和净土寺后,队伍乘车再度兴旺坡。A队要由此补昨天的“兴旺坡-王家窑”段,B队要找昨天丢的“兴旺坡村东堡”。不得不说,这帮人都够敬业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再到兴旺坡</h3> A队急匆匆地走了,B队按领队给的轨迹再奔山脚。为找个破堡子,大家不仅下沟、爬坡,还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忙活了大半天,最终也无结果。请教老乡才知道,原来的兴旺坡分东堡和西堡。那有几口窑洞的是东堡,地道出口就在堡子东边的沟里;西边有几栋破房子的是西堡,昨天上山时看到断崖上的那些土围子该是其堡墙。有队友还想过大沟到东堡去看看地道,但已经11点多了,快去北楼口吧,那才是大活儿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寻找东堡途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黑哥向兴旺坡东烽火台前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兴旺坡东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兴旺坡西堡(疑)</h3> 车到北楼口,已过12点。大家一下车,顾不上吃饭,先去“东山堡”。沿街上行,找上山的路,先遇到几堵夯土墙。后来才知,这是北楼口南城与北城之间的界墙。从缺口处,可掠过屋顶看到村外山梁上的墩台及隐约的土墙,那是北楼口长城北段,今天也要看,暂且放后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北楼口街边的土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北楼口村外的长城<br></h3> 北楼口是隘口,位于应县城东南28公里的翠微山,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左襟雁门、右带平型、南通代冀、北壮云幽”,乃翠微山麓最大的关隘。《山西通志》载,“孔道,繁峙县东北一百一十里至北楼城。此孔道,而实峻山崇壁,险道也。”据徐霞客《游恒山日记》可知,从沙河堡(今繁峙县沙河镇)往北六十里,出北楼口是通往大同府的东部大路。由此可见,北楼口在历史上的孔道与平台作用。据说,明代“雁门十八隘”一度仅设两营,就包括位于北楼关的北楼营,可见其军事地位重要。<br> 地图上的北楼口之“口”,在北楼口村东南,有“北楼口南长城”镇守。行至隘口,但见东西两山挟持,北楼峪河中流,河床上不见城墙倒有农田。河西山顶上有寺,当地称“大庙山”。据说山上有北岳恒山神庙,里面有从隋代到民国时期各个时代的“数量浩繁的泥塑”,而且“每尊泥塑都明确标有各自的身份”,堪称“中国塞外一座辉煌的泥塑历史博物馆”。很想过河上山去看看,但眼前的任务是“东山堡”,寻路是第一要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北楼口西镇关台与大庙山<br></h3> 北楼口是关城,乃“东部大路”关塞,即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之处设置的守卫工事。《山西通志》载,“赵肃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设北楼关。”因此时间比辽都大同还早100多年,故当地有“先有北楼营,后有大同城”之说。不过,此时设关,不一定有关城,更不一定是驻军“北楼营”。据《新唐书》载,“颉利遣使来,愿款北楼关请互市,帝不能拒。”唐武徳七年(公元624年),是典籍中首次出现“北楼关”的记载。显然,“北楼关”在此前已设,而突厥求互市的北楼关遂为商贸之关。所以,“先有北楼关,后有大同城”似更严谨些。不过,设关便是行使管理权,驻兵也顺理成章,只是彼时的“北楼营”不是明代军事体系中的“路城下、堡城上”的“营城”级别,却是后来越来越庞大进而路城的雏形。相传,北楼口兴盛于军营,繁华于商业。曾经,“全长三里半的大街挤满了店铺”,“大小商店、铺面100多家,使北楼口成了出名的不夜城。”有晋商研究专家认为,“清一代北楼口之繁华富庶甚至可与当时的杀虎口、碛口等商贸重镇相提并论。”但漫步大街,古迹寥寥,不过也有老屋、老树的古韵残存,隐约透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容颜与不死灵魂。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北楼口村老宅门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北楼口村老宅门洞标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北楼口村路边石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北楼口村农家果树</h3> <p class="ql-block"> 《山西通志》载,“北楼口城堡,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筑”,“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重修。”据传,北楼口城为四门关城,南北城之间还有城墙,以及过街的钟鼓楼;砖墙顶高八尺,垛高六尺;“墙上设有铳炮射击孔,置竹节炮、牛腿炮。”但往事如烟,眼前的北楼口只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据说四城门只余其一,这必须看,暂放后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13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北楼口城</p> <p class="ql-block"> 北楼口是路城,乃明代山西镇雁平道北楼路正三品参将的驻地。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可知,北楼路“驻扎北楼城,所辖北楼、平刑、小石三关,属守备二员。分管内边东起平刑界石窑庵,西抵广武界东津峪,沿长二百五十三里零一百八十二丈二尺,边腹墩台一百一座,砖楼一十八座,边之内外设团城。”“兵马除军门标下两掖营散兵外,阖路见在官兵四千四百四十三员名,马骡二千五百二十匹头;内援兵官军三千九员名,马骡二千二百匹头。”“本路虽近腹里,不临边境,乃山南一带层峦皋棒,林木丛茂,大为内地障蔽。嘉靖间大虏每犯山后应、浑地方,即垂涎内境,故设兵据险以遏虏贼南下。”当年堂堂的北楼口城,可是朔州历史上的边塞古城哟,曾经宋辽时的边界哨卡、明长城的重要关隘、清朝与民国的商业名堡,现今只是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大临河乡的一个行政村了,“呼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14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北楼路</p> 北楼口原是要塞,也是重镇,不仅有城池拱卫,还有长城相连且相环。北楼口的长城,由西山起有黄土夯筑的城墙绕至城池北侧,跨北楼峪河至东山。南侧则有敌台镇守关口,左右各二。及至出村,仍无古关遗存,河西敌台可见,分别是“北楼口南长城3号敌台”与“北楼口南长城4号敌台”。前者相对方正、后者风化严重,查资料知高度,海拔分别为1358米、1396米。另在路边寻得一块“明长城遗址北楼口北段文保碑”,但这段在“中国长城遗产网”上却是“北楼口南长城”。看来,长城文保碑“不到位”的问题并非个例。无意纠缠这些,首要目标是河东的“东山堡”,姚老师他们已经生切上山,我们后队则顺沟左转。走合水线,开始平坦,但后面攀爬坡度大。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岳胜梁”,西南-东北横亘,山体雄浑,无论从哪面上都不轻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北楼口城防体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北楼口村南公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北楼口南长城3、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明长城遗址北楼口北段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前往东山堡</h3> 爬岳胜梁,自然要提岳胜,一个《杨家将演义》中的人物,“济州人,表字景龙,生得面如重枣,唇若涂朱,卧蚕眉,丹凤眼,美髯须,身穿绿袍金铠,掌中一口青龙偃月刀,人送绰号‘花刀太岁’。”相传,北宋时期,宋辽对峙。作为杨六郎部将的岳胜镇守北楼口,主持修建了北楼关防体系,主要包括山上的“岳胜堡”和山下的“北楼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岳胜梁”</h3> 终于上得“岳胜梁”,顺势东北向上行,山顶那座荒废的小围城正是“岳胜堡”,即领队所说的“东山堡”。此堡石基土墙,见方70×50米;南墙正中开门,但门已坍塌,现为豁口;北墙正中有“中国长城遗产网”上的北楼口南长城2号敌台骑墙而立,其平面方正,边长各10米余,石基高约4米,之上为夯土墩台,北向有登顶腹道。此台海拔1515米,为此行最大高程,比山下的北楼口村高近300米,我说咋这么累呢?走近细看,夯土层历历在目,残墙断茬豁然惊心;石基混有老城砖,部分残缺,疑被人扒走。传说此堡有通山下北楼口城南关的运兵地道,但不见踪影。堡分东西两半,现有石阶区分,不知当年功能区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东山堡在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东山堡全貌,队友航拍</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东山堡夯土痕迹</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东山堡南墙豁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东山堡残垣断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东山堡及骑墙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北楼口南长城2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东山堡周边荆棘</h3> 此处山顶,视野开阔,北楼口南长城2号敌台西南、东北两向分别与西山、东山上的墩台相望。之所以山梁上的敌台无墙相连,据说“岢岚、偏头重在守边,宁武、雁平重在守关。”的确,昨天一路走来,所看到的小石口、大石口等地都只在隘口两侧有城墙,而隘口之间更大幅的地段也无墙体,体现的就是“据关固守、借险为墙”的思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眺望大庙山</h3> 北楼口南长城2号敌台东北约百米,就是北楼口南长城1号敌台,海拔1502米。此台也是黄土夯筑,其顶局部坍损。两台之间也无墙体,而且相距很近。之所以在2号敌台很近的位置再加一台,就在于此处位于长城网络中的枢纽,主线往东北的康峪、徐峪、黄沙口方向延伸,西南向有北楼口南长城2-4号敌台延展,向西则直插山下,有残墙于村中穿过,但所余不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北楼口北长城残存墙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北楼口南长城1号敌台</h3> 姚老师他们已经前往康峪段,我们也跟上,沿防火道下行。先是在道边发现康峪长城8号敌台,海拔1504米。因受长年的雨水冲蚀而自然坍塌,形态就像个土疙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康峪长城8号敌台</h3> 此时,东北向已有墩台相继呈现,但有一道道深切的冲沟相拦。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地图上的康峪段都用狗牙状的断崖符号。为安全计,我们先沿防火道盘旋下行,看能不能适时切过去。下行期间,不时有墩台出现,也不时有墩台消失。根据拍到的墩台形象,结合地图位置关系,不把握地对比出康峪长城5号、3号和1号敌台,分别是方墩台、圆锥台、三棱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康峪长城5号敌台(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康峪长城3号敌台(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康峪长城1号敌台(疑)</h3> 这一下,就下到了三合村。右转去康峪,左转到北楼口,何去何从?站在村口展望康峪段的墩台,基本上相邻都有横谷或冲沟,这要每访一个都得上山、下山再上山,先不说累,时间也耽误不起。小分队在“明长城康峪段”文保碑处一致同意放弃康峪段,回北楼口去走“北楼口北长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明长城康峪段”文保碑</h3> 经过北楼口水库,再次望见从北楼口南长城1号敌台下来的北楼口城西墙。本想过去,但水库相隔,要绕很远,只好放弃。进村向老乡询问村北上山之路,并趁机再捡几张老房小片儿自得其乐。这B队走得,着实不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眺望北楼口城东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北楼口村戏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北楼口村老式门楼砖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北楼口村老式门楼门簪</h3> 出村就看见了北楼口北长城的城墙,远望山不高,但要先过北楼峪河再爬大滑坡。为赶时间,还不走车道专走羊道,你说容易吗?不过,想想人家A队从兴旺坡赶过来不知要爬多少座山、过多少道沟,咱这点难度算什么?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北楼口北长城残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北楼口北长城1、2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北楼峪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抄近赶路</h3> 对于墙迷来说,没有什么不能吃的苦,没有什么比亲密接触墙体更幸福。望着低处蜿蜒而去的墙如龙,看着高处升腾而去的墙如驼,莫名的情绪荡漾,不想挪步。地势越来越高,墙体越来越好。还真如资料所述,“除北楼峪河床内的夯土墙早已被洪水冲毁外,河床两侧墙体尚好,残高六米以上”,但“长约一百五十米”不止。太令人心怡的大墙啊,队友们纷纷拍照留念。我老驴慢车,先前头走着。拐过大墙回头一看,“哇,兔哥!”再看不止兔哥,而是A队的尖兵三人组,个个是飞机中的战斗机。而且,长机就是这个白头发老头儿,僚机一员女将一外国小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有龙下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有驼上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近观夯土</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与大墙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A队尖兵三人组</h3> 强驴就是强驴,他们不像某人好意思走防火道,还慢慢绕,而是一直向前、向上,生切、干拔。不用说,一会儿就超越了咱,抢先占领了北楼口北长城1号敌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A队尖兵</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外国小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回望大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北楼口北长城1号敌台(南向)</h3> 此台海拔1392米,如北楼口南长城2号敌台一般石基夯土墙,但石基更加完好。资料说此台原有砖砌墙壁,但已被扒尽。石基与夯土之间形成强烈收分,貌似两台相叠,极具观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北楼口北长城1号敌台(北向)</h3> 在此遇到两位天津队友,她们刚从2号敌台下来。那是座更残的夯土墩台,海拔1443米。这两座敌台和北楼口南4号敌台就隔一道山谷,可以相望,但要抵达需东南向绕上山峰,然后才能接近。那天,只有A队尖兵三人组走到了那里、走到了北楼口关、走完了全程,这是后话。俺是弱驴,不敢贪多,便就此止步。在此,发现这北楼口北长城2号敌台如那北楼口南长城1号敌台一样,也是长城网络枢纽。其北通北楼口北长城1号敌台及其北侧墙体,过河绕村后上东山,汇于北楼口南长城1号敌台;其东南过北楼口南长城4号、3号、2号敌台,也合于北楼口南长城1号敌台,进而对北楼口形成包围。北楼口城本身就有城墙,那我们所行走的几个敌台所联络的则是北楼口城的套城。在此,南向看到了A队的大部队还在躬身上爬,东向看到了大庙山及山上的恒山神庙的另一个侧面,西向看到了A队一路艰辛走过来的北楼口北长城的其它敌台,东向还看到了山脚下北楼口正在修缮城门的西城墙。对了,这个必须看,赶紧下山,一路小跑,追前面的小石头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北楼口北长城2号敌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正在赶路的A队(西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北楼口恒山神庙及北楼口南长城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北楼口北长城2号敌台以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北楼城西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下山路遇队友</h3> 感谢小石头兄弟陪伴,直接把我带到了北楼口城西墙。但曾经淹没于乱石里的西门,原本沧桑、古旧的西门,现在正修。讲实话,这不是我心中的面貌。有资料称,“北楼城四门,南“启祥门”,东“迎辉门”,北“北胜门”,西门未详。”现三门尽毁,只余眼前这座西门了。据说,“前些年西门上还存一匾,今不知去向。”如今匾失,西门名字便是个谜了。小石头给我安慰,一张他上次来拍的相片,那时还没修。安慰还有,是带我去看关帝庙。工地的老乡友好,允许我们借助铁管梯子过沟,并指点就近的路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北楼口城西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北楼口城西北角墩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北楼口城西门修缮工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未修的北楼口城西墙,队友提供</h3> 古建筑是历史重要的承载,而庙宇则是现今古建筑遗存的主体。有资料讲,“北楼口城曾以庙阁星繁而著称,武有关帝庙,文有文昌阁。”“经考证,北楼口有72座大、小庙宇。”“北楼口的庙宇之全,堪称塞外一绝。”“应县有八大名寺,北楼口就占了三座,即华严寺、太合寺、灵严寺。”而拥有“浩繁的泥塑”的恒山神庙、内有奇妙无常泥塑的西田寺还不在其列,更不要说其它庙了。当年的北楼口,光关帝庙就有三座,现有一座健在呢,看看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北楼口村外庙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北楼口村南龙王庙</h3> 一路找寻,终于天黑之际来到关帝庙前,但大门闭锁。但见正脊带鸱吻、硬山挂铃铛,脊壁有雕花,檐下有斗栱,门扇配着横六纵八排列的门钉,门口还配两个圆抱鼓石。“这门不错,够讲究!”更讲究的是匾额,蓝底金字、阳刻楷书的四个大字“关圣帝庙”,首款“建于嘉靖年间,补修于万历卅六年”,尾款“重修于公元一九九五年”。如此遒劲、威武之字,不知何人所书。门口南侧,竖着大理石材的“朔州市关帝庙”文保碑。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北楼口村里的残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老乡轧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发现古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北楼口村关帝庙大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北楼口关帝庙匾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北楼口关帝庙门口抱鼓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3 “朔州市关帝庙”文保碑</h3> 打门前贴的电话号码,那管理的老哥骑车就来了。“这么晚了打扰,真不好意思!”“大老远来了,别客气!”山西的老乡,总是这么好。我们进的是寺院的侧门,原山门在南边,现已不见。大殿座北朝南,与大殿对应的现在是戏台,正中有石道穿出。戏台疑为后修,但也很有年头。大殿前塑战马,盖有攒尖凉亭,疑为关公座骑。院中主体建筑为“勾连搭”式,前部卷棚顶后部为正脊。其中,前部前后全敞、两侧半敞,侧面后半部立墙。如此结构,不免称奇。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4 关帝庙内战马塑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5 关帝庙前堂后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6 关帝庙前堂梁架</h3> 再看大殿,正脊通体雕花,两端悬山。其面阔三间,皆格扇门,只开明间;上配横陂板,彩绘人物。殿内五架梁,明间供关公老爷,塑像庄重神圣。回到院中,发现院内两侧配殿,东侧尽间有壁画,成色较新。看门老哥说,“西屋里有老的,可能看不清楚。”果然,西排配殿尽间的壁画极为古旧,必然年代久远,但斑驳破损严重,且光线暗淡,简单看看作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7 关帝庙大殿悬山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8 关帝庙大殿内塑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9 关帝庙重修碑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0 关帝庙西侧配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1 关帝庙配殿壁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2 关帝庙配殿壁画</h3> 告别看门老哥,前往集合地点。感叹一天这个忙活,B队也不轻闲。行程也有十来公里,爬升也在500米之上,好在兴旺堡东堡之谜已解,北楼口城墙与套城脉络也清,还拜谒了西门与关帝,收获多多。不过,这时还不知道,这里还有杨家将的点将台和教场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3 北楼口点将台,源于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4 北楼口校场,源于网络</h3> 怎么办,再来一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5 关帝庙屋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