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10日,韦自强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 听闻消息,总觉得非常突然,心中难以接受。因为就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6月2日,艺海铸情——韦自强先生从以60载座谈会暨捐赠仪式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span>2024年8月9日,韦老师又在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行了个人书画作品捐赠仪式。现在想起来,倒像是先生在完成最后的遗愿,有所预见的。</p> <p class="ql-block"> 先生走了,作为学生,看着曾经的老师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心中总是难以平静。时光回到1999年,我上大学3年级时,韦老师便是我的写意花鸟老师。记得当时先生在课堂上言语不多,注重示范。那个时候的我,初学写意花鸟,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对于老师的示范也并非完全理解。但有一点我印象很深,那就是韦老师画画非常讲究,看他调色调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最让人佩服的是,韦老师画画完了,调色盘中的墨色也用完了,干干净净的,再也不用去洗了。每次看到这一点,我都能深深体会到先生对于用色用墨的熟练程度,感受到先生长期耕耘砚田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如其不然,是不会有这样精准的把握和拿捏的。后来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惜墨如金”吧。</p><p class="ql-block"> 另外,韦先生用笔洗练,绝不拖泥带水,无论花卉禽鸟都造型简洁明了,笔无妄下,这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现在想起来,韦老师当时说的最多的就是造型、笔墨、传统、情趣,而这正是写意花鸟画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汇。</p> <p class="ql-block"> 我大学毕业后在二附中工作,当时学校需要美化环境,安排我邀请绘画名家的书画作品,于是我找到韦老师说明情由,韦老师爽快答应了。他画的牡丹、迎春花、苍鹰,还有书法作品至今还悬挂在二附中的教学楼内。</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位朋友说他很喜欢韦老师的书法作品,邀我替他求一幅。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找到韦老师时,他还是一口答应了。不仅给我的朋友赐了墨宝,还给我赠送了一幅4尺条屏的书法作品,这让我既感激又难为情。</p><p class="ql-block"> 2004年,我的岳父岳母搬到兰州,我才知道韦老师和我的岳父是大学同学,他们的彼此走动也我也让我和韦老师的关系更加亲近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 韦老师的画雅俗共赏,深得中庸之道。有一次他给我说,一方面要认真创作、探索学术性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练习一些拿手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品,以备笔会之用。韦老师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无法忘记,我也深知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我至今都没有落实他的这一要求。不要说进行写意花鸟画的创作研究,就连传统的四君子都拿不出手。每一次遇到有人求画或者笔会需要应酬时,就想起韦老师所说,心中不免有些惭愧,更为自己的不争气而恼火。</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日,韦老师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从艺60年展览,就在这次展览上,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写意人物、年画、宣传画和连环画,深感先生功力深厚,敬重之情倍增。先生在去世前,把自己的作品无偿捐赠给甘肃省博物馆和长期从事工作的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可歌可敬。</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看韦老师的画,越看越好,越看越喜欢。首先是很雅致,有一种不染凡尘之感。第二是笔精墨妙,就是在他的画中没有多余的东西,一笔能完成的绝不画两笔,真正抓住了写意花鸟画的要旨。第三是有生命,韦老师笔下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无不生动,无论是灵动的鸟雀还是傲视的雄鹰,无论是憨态可掬的鹌鹑,还是振翅理羽的鹤,都是活泼泼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的。第四是情趣,人常说山水起于玄,花鸟通乎禅。韦老师的花鸟画在情思和趣味之外,却有一种禅的味道,幽静,深远,给人无限的遐思。</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想,在当下,与韦老师的写意花鸟画相比肩者并不多见,无非是韦老师所在的环境和平台不足以让他成为的全国名家罢了。但不论怎样,韦先生在我的心中都是写意花鸟画的大家,我想这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p> <p class="ql-block"> 1998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教师作品展。这无疑是美术系办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所有的老师无不重视。当时我正在上大学二年级,但老师们为此次展览奋战的情景还依稀有些印象。记得韦老师画了丈八尺大的松鹤图,在红日的映照下,十余只仙鹤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后来学美术时才知道,唐代的薛稷以画鹤著称,曾经创作了屏风六鹤图成为后世画鹤的标准样本。五代的花鸟画大师黄荃就曾学他画六只鹤于殿上,此殿被称为“六鹤殿”。再后来我研究敦煌壁画和墓室壁画,才发现鹤的图像早在汉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可能是与神仙思想有关。</p><p class="ql-block"> 但这些古人的鹤与韦老师的鹤都不一样,相比而言,韦老师笔下的鹤有一种脱俗的感觉,虽然不着色,但通过线条和墨色表现出通体洁白的效果。同时。利用线条的方圆正侧,表现出鹤的伟岸和矫健。记得《宣和画谱》中曾说,画鹤要有轩昂之姿,而韦老师的鹤正是这种感觉。韦老师的斋号叫“鹤亭”,可见他喜欢鹤,更喜欢画鹤,一生与鹤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如今先生驾鹤西去,虽然带走了他的技艺、造诣和修为。但为我们遗留下来的一幅幅画作,则如同一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永远照亮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