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tn6rg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6674131" target="_blank">中国通史“合订本”</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药王孙思邈</b></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东汉末年至唐初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他不仅是古代中医学的代表人物,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临床医生之一。</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生于隋朝,早年从师学习医术,精研医书,深入探索各种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他既注重理论探讨,又注重实践经验,将中药学系统化,形成丰富的医学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著有许多医学著作,其中《千金要方》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医书治疗方法独特,为后人的医学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孙思邈的学术传承非常广泛,医学家们深受他的教诲和指引。历代医家无不推崇他为医学巨擘,对他的医学成就和贡献充满敬意。</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凭借其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尤其是通过对中药的研究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中医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一直传承至今,对中国的医疗事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医德高尚,在《千金要方》中,特别提出了“务本守正”、“医者仁心”的原则。</p><p class="ql-block">据传,有一次孙思邈为一位长者看病,发现他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治疗起来非常困难。但是这位长者实在太贫困了,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孙思邈感受到了他的苦处,决定免费为他治疗。可是尽管孙思邈竭尽所能,最终还是未能挽救这位病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孙思邈深感遗憾,他决定做一件让这位长者在天堂也能感到温暖的事情。他亲手为这位病人缝制了一件棉袄。他说:“临终时,这位病人还能穿上它。我虽然无法治愈他的病,但是我依旧能尽自己的力量,让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再感到寒冷。”</p><p class="ql-block">这件事情成为了很多人口中的经典案例,也充分体现了孙思邈医者仁心、爱人如己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药王”——孙思邈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西魏大统七年(541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581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p><p class="ql-block">生平</p><p class="ql-block">西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辛酉(541年)</p><p class="ql-block">四月二十八日(一说为正月初三,民国初年,历书载孙真人诞即此日)孙思邈出生于北雍州泥阳县(今陕西耀县)孙家原村。幼遭风冷,经常有病,因汤药而罄尽家产。</p><p class="ql-block">大统十四年(548年),七岁。</p><p class="ql-block">上学读书,聪明过人,“日咏千余言”。</p><p class="ql-block">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557年),十六岁。</p><p class="ql-block">卫国公独孤信(西魏、北周时期名将,独孤信容仪俊美,善于骑射)见孙思邈,叹曰:“此圣童也。”</p><p class="ql-block">武帝武成元年(559年),十八岁,立志学医。</p><p class="ql-block">周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561年),二十岁以后。</p><p class="ql-block">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学习小有成就,开始为自己及亲邻看病。</p><p class="ql-block">立身以后,曾两次患热痢,一次患冷痢。</p><p class="ql-block">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三十五岁。</p><p class="ql-block">武帝下《诏制九条》,命州县向朝廷荐举人才。</p><p class="ql-block">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579),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以王室多故,离开家乡,隐于太白山,从事采药、修炼及治病活动。</p><p class="ql-block">静帝(宇文阐)大象二年(580),三十九岁以后。</p><p class="ql-block">杨坚以宰相辅政,征孙思邈为博士,思邈“称疾不起”。研究养生之术,自言“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p><p class="ql-block">隋开皇(隋文帝杨坚)六年(586),四十五岁。</p><p class="ql-block">曾于是年三月八日,发现有人食芹后“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及尾”。根据这一病例,思邈告诫人们“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p><p class="ql-block">大业时隋炀帝杨广(605—616),六十四岁以后。</p><p class="ql-block">由静智道人处得到“三健散”方。</p><p class="ql-block">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七十七岁以后。</p><p class="ql-block">由太白转隐终南山,与净业寺和尚道宣往来甚密。炼制“玉壶丸”,因未注意气候而失败。</p><p class="ql-block">时“脚气病”流行,思邈自创“门冬煎”,大验。曾为著名尼僧净明治愈霍乱病,并以“泥涂唾和”之法,治愈自己疮病。 与外国“贵高人师市奴”相遇。得到龙赉《服水经》一卷,研读“不舍昼夜”。由习业韦澄侄云表处得“治水气肿胀小便不利方”。</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元年(627年),八十六岁以后。</p><p class="ql-block">太宗召诣京师长安,惊叹其“容色甚少”,将授以官,因辞不受。曾与一野老谈房中补益之论,谓衰年阳道忽盛为速死之兆。后果验。由徐来君处得“疗肿方”,治三十余人,皆效。</p><p class="ql-block">贞观三年(629年),八十八岁。</p><p class="ql-block">魏征、令孤德棻等修五代史,恐有遗漏,屡向思邈请教。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见”。</p><p class="ql-block">四年(630年),八十九岁。 口角疔肿、自疗得愈。</p><p class="ql-block">五年(631年),九十岁。</p><p class="ql-block">左手中指“触庭树”而肿痛,自疗得愈。</p><p class="ql-block">六年(632),九十一岁。</p><p class="ql-block">第—次入川,隐于峨嵋山。由峨嵋道士处得“仙人高子良服柏叶法”。</p><p class="ql-block">七年(633),九十二岁以后。</p><p class="ql-block">七年三月八日,于内江县饮酒过多,四肢痉疼,头痛目眩,额角肿大,“几至殒毙”。周县令请医诊治,百药无效,七日之后,思邈自为处方,“其验如神”。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为前湘东王陈俶平治愈脚气病。</p><p class="ql-block">九年(635),九十四岁。</p><p class="ql-block">由江州返梁州(今汉中)。时梁州剌史、汉王元昌患水肿,医治无效。思邈投以“治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方”,日夜尿二、三斗,五、六日痊愈。</p><p class="ql-block">十年(636),九十五岁以后。</p><p class="ql-block">再次入川。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刺史李文博治愈消渴病。治愈三十余人疔肿。手疗麻疯病人六百余人,“一一抚养”,“差者十分有一”。又带一病人入山,令服松脂百日,“须眉皆生”。于玄武(今中江),飞乌(今中江蓬莱镇)获曾青,蜀县(今成都东)获雄黄,遂在蜀县魏家炼成太一神髓丹。在峨嵋山开始撰写《千金要方》。</p><p class="ql-block">十七年(643),一零二岁以后。</p><p class="ql-block">《千金要方》脱稿,共30卷,返回太白山。用“马灌酒”为陇州(今陇县)韩府君治风疾。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该书第一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辨证施治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共计233门,方论5300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了自《内经》以后至唐初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p><p class="ql-block">《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永徽唐高宗李治元年(650),一零九岁。</p><p class="ql-block">是年秋,用瞿麦丸为一贞观中远征功臣治箭伤,“其镞不拔,自然而落”。</p><p class="ql-block">显庆三年(658),一一七岁。</p><p class="ql-block">高宗召见,授以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p><p class="ql-block">居长安光德坊鄱阳公主废府,为高宗治病。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等名流,皆以师礼事之。</p><p class="ql-block">东台侍郎孙处约携其五子谒见,思邈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验。</p><p class="ql-block">四年(659年),一一八岁以后。</p><p class="ql-block">授职承务郎,直尚药局。开始撰写《千金翼方》。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不愿当官。碍于情面就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刘神威,说徒弟好学,年轻有为,高宗就应允后立即安排刘神威进了太医院。</p><p class="ql-block">咸享唐高宗李治四年(673年),一三二岁。</p><p class="ql-block">夏四月,高宗幸九成宫,思邈从驾诣行在。冬十月,随驾返长安。于鄱阳公主废府答卢照邻问,阐发名医愈疾之道。</p><p class="ql-block">上元元年(674),一三三岁以后。</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高宗特赐他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孙思邈,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返故里,隐于华原五台山宝云寺。写完《千金翼方》三十卷,自谓“共成一家之学”。</p><p class="ql-block">卷1-4为药物部分,总论采药时节、药名、药出州土、用药处方,分论玉石、草、木、人兽、虫鱼、果、菜、米谷等800余种药物的性味、主治、功效、异名、产地、采集时间等;卷5-24为临床各科的方药证治,及养生防病内容等,计妇人4卷,伤寒2卷,小儿1卷,养性、辟谷、退居、补益各1卷,中风2卷,杂病3卷,万病1卷,飞炼1卷,疮痈2卷,卷25为诊法(色脉)卷,其后为针灸3卷,禁经2卷。</p> <p class="ql-block">永淳元年(682年),一四一岁。</p><p class="ql-block">二月十五日逝世。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牲畜。</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墓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市区西北50公里的大店河西岸庙岭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孙真人坟,在河南济源县王屋山。”明陈贵《游王屋山记云》:“清虚宫西北山,云是聚虎坪,坪下翠微庵,昔孙真人曾于此置货药坪。</p><p class="ql-block">据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山民追述,孙思邈坟原为圆顶封土,高约6尺,旁植槲树一棵,大逾合抱,由于人为取土,业已残损,现呈圆形平顶,残高0.7米,顶部直径9米,面积约63平方米,墓周暴露的拱券条砖为33×17×6厘米,与北宋《营造法》所载条砖尺寸基本相符。墓前有孙真圣庙,即孙思邈祠,踏跺40级,为四合院落,中置享堂,左为东厢遗址,右有西厢。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悬山式单体木构建筑。创造年代失考,仅西厢墙壁嵌有清代残碑两通,尚有文字可稽。清咸丰二年重建碑记云:“古有孙真圣庙……道光二十六年二月二日,天降奇灾,一火焚化,独留残神一尊”。现孙真人塑像已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药王祠</p><p class="ql-block">孙思邈早期曾经在今陕西耀州区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人为纪念他,便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并在此处修建了药王祠,迄今尚存药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其中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始刻,元宪宗五年(1255年)另刻的碑石。</p><p class="ql-block">药王山</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医术</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p><p class="ql-block">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疾病,讲求预防为先的观点,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并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强调“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他提倡讲求个人卫生,重视运动保健,提出了食疗、药疗、养生、养性、保健相结合的防病治病主张。</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山区人民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俗称粗脖子),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作了详细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所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长期的实践中,孙思邈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药方。在太白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确定出233种中药材适当采集的时节。</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p><p class="ql-block">在研究医学的过程中,孙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制成粉,用来发火炼丹,这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关于火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经内伏硫黄法》一文中,记述了伏火硫黄法的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p><p class="ql-block">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等等。这些主张,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先河,特别是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p><p class="ql-block">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p><p class="ql-block">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p><p class="ql-block">3.第一个倡导建立妇科、儿科的人。</p><p class="ql-block">4.第一个麻风病专家。</p><p class="ql-block">5.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p><p class="ql-block">6.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p><p class="ql-block">7.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p><p class="ql-block">8.第一个创立“阿是穴”。</p><p class="ql-block">9.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p><p class="ql-block">10.第一个提出复方治病。</p><p class="ql-block">11.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p><p class="ql-block">12.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p><p class="ql-block">13.第一个提出“针灸会用,针药兼用”和预防“保健灸法”。</p><p class="ql-block">14.系统、全面、具体论述药物种植、采集、收藏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15.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p><p class="ql-block">16.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p><p class="ql-block">17.首用胎盘粉治病。</p><p class="ql-block">18.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动物肝富含维生素A。</p><p class="ql-block">19.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彀树皮富含维生素B1。</p><p class="ql-block">20.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p><p class="ql-block">21.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p><p class="ql-block">22.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p><p class="ql-block">2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p><p class="ql-block">24.第一个发明导尿术。</p><p class="ql-block">医德</p><p class="ql-block">孙思邈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道家医德思想,是中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具有高尚的医德,一切以治病救人为先。他关心人民的疾病痛苦,处处为患者着想,对前来求医的人,不分高贵低贱、贫富老幼,亲近疏远,皆平等相待。他出外治病,不分昼夜,不避寒暑,不顾饥渴和疲劳,全力以赴。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实为后世之楷模,千余年来,一直受中国人民和医学工作者所称颂,被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不用动物入药。他说:“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p><p class="ql-block">医学思想</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p><p class="ql-block">总评</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一生勤奋好学,知识广博,深通庄、老学说,知佛家经典,阅历非常丰富,唐初著名文学家孟诜、卢照邻等人对他皆以师尊之礼相待。</p><p class="ql-block">《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影响极大,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p><p class="ql-block">宋徽宗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明清时期被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来自马伯英《孙思邈年谱》、张厚墉《孙思邈年谱》及药王山碑记。</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孙思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唐代医药学家</b></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公元541年-公元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朝代</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p><p class="ql-block">公元541年</p><p class="ql-block">去世日期</p><p class="ql-block">公元682年</p><p class="ql-block">追谥</p><p class="ql-block">妙应真人</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医学成就</p><p class="ql-block">评价</p><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年龄争议</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影视形象</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相关合集</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天资聪颖,有悬壶济世之志,曾在周宣帝时期朝廷多有变乱时,于太白山隐居,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奉召入京。他在行医期间著有《千金方》等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p><p class="ql-block">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孙行</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卢照邻</p><p class="ql-block">学生</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七岁时进入学堂,一天能背诵上千字的课文。二十岁弱冠之时,孙思邈就能谈论庄子、老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好阅读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孙思邈,称他是个神童,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难以在这个小地方得到展示。</p><p class="ql-block">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孙思邈因周宣帝时期朝廷经常发生变乱,在太白山隐居。他一方面苦心钻研医术,另一方面又亲自采集药草,验证各种民间药方,同时又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孙思邈近30年的行医经历被他编撰成书,也就是《千金方》,共30卷,分233门,约53万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隋文帝杨坚辅政北周时,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以生病为由没有接受征召。他曾经对亲近的朋友说,五十年之后,将会有圣人出现,那时候我才会帮助他救济百姓、治理天下。</p><p class="ql-block">奉召进京</p><p class="ql-block">等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李世民征召孙思邈进京,感叹他的容貌气色堪比少年。李世民想要授予他爵位,而孙思邈坚决不接受。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时,高宗召见孙思邈,想要拜他为谏议大夫,孙思邈又坚决谢绝,只将弟子刘神威推荐进太医院。著《唐新草》,为首部国药典,赐“炬医传承”之匾。一炬圣火仁医传承,备前人之美尽华夏而弘之,后裔也曰华医传承。</p><p class="ql-block">晚年与逝世</p><p class="ql-block">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归乡,高宗特意赐给他良马,将鄱阳公主的居所赐给他居住。当时著名士人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都按照拜见师长的标准侍奉他。之后,他回到华原县五台山继续著述。</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遗嘱中孙思邈要求葬礼从简,不用冥器陪葬,不用牲畜祭祀。据《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死后一个多月容貌没有改变,人们将他的遗体抬入木棺中感觉只有一件空衣服的重量,当时的人都感到惊异。</p><p class="ql-block">医学成就</p><p class="ql-block">医术成就</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外科疾病治疗上有独创的见解,主要表现在用药的特点及形式的多样性。他对外科疾病的诊断运用整体思想,审证求因,四诊合参,断病之浅深,对后世外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内科方面继前人成就,对疾病分类诊断、治疗都有科学建树,他重科学、重预防,发展养生长寿之道,融汇儒释道的养生精华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对继承和发掘中国医学遗产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妇科和儿科方面也有重大贡献。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把妇人病置于诸病之首。《千金要方》中有关妇科的内容极为丰富,孙思邈认真研究了妇人生理、病理特点,对胎前、产后、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病皆作了系统的论述,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为后世中医妇科学的分科奠定了宝贵基础。在儿科方面,孙思邈提倡小儿疾病独立分科,主张合理喂养调摄,重视儿科的护理保健等。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儿科专科论述,使儿科有了独立的内容,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儿科学专著,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医学儿科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中医渊源</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翼方序》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医学的理论渊源:“原夫神医秘术,至赜[zé]参于道枢。”在孙思邈看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产生于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其中“道枢”便是“道”的枢纽,囊括了道家哲学思想的真谛,他揭示了中国医学理论形成的内在规律——中医理论就是医学与哲学结合的哲理医学。</p><p class="ql-block">医德建设</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较为系统完整地提出了中医的医德建设。孙思邈的医德原则包含以下七点:一是要视人一等,皆如至亲;二是要不畏危险,一心赴救;三是要临事不惑,审谛覃思;四是不得喜笑喧哗,贪食美味;五是不得道说是非,议论他人;六是不得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七是不得投其所好,投以珍贵之药。</p><p class="ql-block">医易思想</p><p class="ql-block">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提出要成为大医,学习《周易》是重中之重。孙思邈运用易学的思维方式构建了含有易学元素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中和”的治疗观,他认为用药、治病、医者都需要做到“中和”,即药性、药量要适中,医者也应始终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养性”为要的养生观,体现其对养性的重视,多思、多虑、多欲会导致神智懈怠、五脏六腑不得安宁,积极养神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孙思邈吸收《周易》天地人三才观念,他认为人是天地中的人,人与天地相应,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顺应四时变化来指导用药、养生;“气一元论”的宇宙观,他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周易》象数思维的运用,孙思邈用《周易》中的取象比类,将人身之象比拟为国家之象,他还用运数比类法,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断机体内在变化。</p><p class="ql-block">针灸学</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针灸学上曾做出巨大贡献。孙思邈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挥经穴理论,首次以彩色绘制经穴图;他在《内经》的基础上强调“治未病”(包含医未病之病、医欲病之病、医已病之病三层含义)的重要性,强调运用针灸防病;他提出灸有生熟说,艾炷小、壮数少为生灸,艾炷大、壮数多为熟灸,头面宜采用小生灸,四肢部、腰脊部宜小熟灸,胸背腹部宜大熟灸,具体壮数可视病情、体质灵活决定;他在临床上提倡针、灸、药并用,丰富了综合治疗的先进思想;他在总结古代文献各种刺灸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刺灸法理论。</p><p class="ql-block">医学著作</p><p class="ql-block">《旧唐书》中记载,孙思邈亲自为《老子》《庄子》编写注释,撰写了《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世。他还编撰了《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数》《会三教论》各一卷。其中《千金方》得以出版,又称《备急千金方》。</p><p class="ql-block">《千金方》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全书共30卷,分233门,合方论5300条,约53万字,由孙思邈潜心近30年写成。之所以取名《千金方》,是因为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dài],价值更胜于此。</p><p class="ql-block">《千金方》第一卷为总论,主要论述医德、本草、制药等;之后分列临床各科,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千金方》综合了《黄帝内经》及之后医学家的学说,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也对日本和朝鲜的汉医也影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从元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千金方》共刊印了62次,仅次于《黄帝内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评价</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作为隋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医术方面造诣深厚,唐太宗李世民称其为“名魁大医”“百代之师”;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评价孙思邈“用意之奇,用药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对其颇为赞赏。在现代医学发展中,中医哲学家邓剑称孙思邈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成就“发前人之所未发,启后人之枢要”,他的医学贡献为中国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远祖</p><p class="ql-block">屈原</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其子之一更姓孙,据《韩城县续志》记载孙思邈或为其后裔</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孙行</p><p class="ql-block">先后任凤阁、鸾台、夏官侍郎,左台御史大夫、司礼卿、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p><p class="ql-block">孙子</p><p class="ql-block">孙淑</p><p class="ql-block">长房长孙</p><p class="ql-block">孙溥</p><p class="ql-block">徐州萧县县丞</p><p class="ql-block">(据《太平广记》记载,孙思邈或有另一位儿子,任齐州县尉,但未提及其姓名。孙行墓志铭中提及“子淑等,共承遗诫”,显然孙思邈子嗣众多,但有关史料记载不全)</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炬医传承</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者,后人尊曰“药王”。高宗显庆四年,著《唐新草》,为首部国药典,赐“炬医传承”之匾。一炬圣火仁医传承,备前人之美尽华夏而弘之,后裔也曰“华医传承”。思邈年十八,志究医,是以亲邻有疾厄者,多所济益。思邈无意仕途,务在医学,创医馆,弘医德,传精神。</p><p class="ql-block">思邈于阴阳、推步、医药无不善,其以为:“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又以为:“高医导以药石,救以砭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灾。”卢照邻问养性之要,孙思邈曰:“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p><p class="ql-block">不能济也。故养性必先知自慎也。”其以一百四十有一之高寿阐明养生之道:养生有道、养生有法、养生有物。</p><p class="ql-block">思邈术精德高,传承医世之典,其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著有《千金要方》《千金方》。</p><p class="ql-block">苍生大医巍巍堂堂,其大医之精诚大医之高德,泽被苍生,辉映百代。</p><p class="ql-block">坐虎针龙</p><p class="ql-block">传说孙思邈采药和治病时用毛驴驮人载药。一次孙思邈与徒弟带着毛驴去五台山采药,他们将毛驴拴在树上后进山,听闻老虎的吼声和毛驴的叫声,返回查看发现,毛驴被虎吃掉了。后老虎返回,孙思邈发现老虎口角流血,虽然毛驴被吃,但孙思邈仍医治了老虎,老虎后陪伴在孙思邈身边驮人载药。后又有老者前来求医,孙思邈为他诊脉得知他不是人类,让他现出原形才为他诊病,老者原来是东海龙王敖广。孙思邈用针灸救下龙王,龙王为报答孙思邈的救命之恩,为他站班守卫,助他悬壶济世。</p><p class="ql-block">引线诊脉</p><p class="ql-block">唐太宗长孙皇后怀孕十多个月无法分娩,群医束手无策,后唐太宗请孙思邈为长孙皇后诊治。孙思邈让宫女将一根红绳系在皇后的手腕上,自己捏着绳的另一端,称之为“引线诊脉”。孙思邈诊脉后认为皇后腹中胎儿不顺,应扎针。扎针后皇后果然痊愈并诞下皇子。唐太宗想要赏赐孙思邈金银财帛、高官厚禄,孙思邈都推辞不接受。</p><p class="ql-block">年龄争议</p><p class="ql-block">关于孙思邈的年龄问题一直是史学界的争议所在。孙思邈的去世年份史学界基本持统一看法,即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但关于其出生年份存在一定的争议。据《旧唐书》《新唐书》《四部总录·医药编》及有关碑铭、传奇的内容推算,关于孙思邈生年的说法有:北魏永平五年或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前后、北魏神龟元年或梁天监十七年(公元518年)、东魏天平四年或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西魏大统七年或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北周大成元年或陈太建十年(公元578年)前后以及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等,而且仅在《旧唐书》内部,尚存在说法不一、模棱两可之处。</p><p class="ql-block">较为通行的为“581年”和“541年”这两种学说。1963年李经纬在其文章《孙思邈生卒年代考》中论证了孙思邈生年的“581年说”,与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看法相同,将“开皇辛酉岁生”改为“开皇辛丑岁生”,解决了隋文帝“开皇辛酉岁生”与“今年九十三岁矣”的矛盾,但也有与孙思邈生平不符之处;而1981年马伯英则在《孙思邈生年考及年谱简编》中首倡孙思邈生年的“541年说”,将“开皇辛酉岁生”解释为“我是与开皇皇帝同一年即辛酉年(541)生的”,或“开皇皇帝(隋文帝)出生的大统辛酉(541)年同一年出生”,但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宋珍民认为其论证方法上存在4项错漏之处,即术语、历史纪年、皇帝称谓、汉语文法存在错误。</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墓</p><p class="ql-block">关于孙思邈卒葬何地,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述。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孙真人坟,在河南济源县王屋山。”其墓地现位于济源市西北50公里的大店河西岸庙岭上,面向三官岭,背靠王母洞,东有秦岭山,西倚天坛峰。孙思邈一生信奉道教,卒后宋徽宗追封其为“妙应真人”,故道家又称该墓为孙真人墓。</p><p class="ql-block">据世代居住在当地的山民追述,孙思邈坟原为圆顶封土,高约6尺,旁植槲树一棵,大逾合抱,由于人为取土,现已残损,呈圆形平顶,残高0.7米,顶部直径9米,面积约63平方米,墓周暴露的拱券条砖为33×17×6厘米,与北宋《营造法》所载条砖尺寸基本相符。墓前有孙真圣庙,即孙思邈祠,踏跺40级,为四合院落,中置享堂,左为东厢遗址,右有西厢。享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chuán],悬山式单体木构建筑。创造年代失考,仅西厢墙壁嵌有清代残碑两通,尚有文字可稽。现孙真人塑像已不复存在。1983年12月孙思邈墓被公布为济源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陕西药王祠</p><p class="ql-block">陕西药王祠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塬[yuán]村,是药王故里的一部分。药王祠是历代人们纪念药王的活动场所,始建于宋代,位于孙家塬村中,西傍村中路,南临池塘,东、北均为民房,建于台基地上,占地1050平方米,呈梯形,坐北朝南,外有围墙,现存单体建筑两座,自南而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正殿五间,圣母殿三间,正殿建筑面积234平方米,前檐斗拱共十一朵,为歇山顶,通脊有吻兽,灰布瓦覆顶,檐口施勾头滴水。圣母殿70平方米,硬山两面坡顶,通脊无吻兽,灰布瓦覆顶,檐口施勾头滴水,前檐斗拱七朵。两殿均有旋子彩绘,皆施格扇门。现建筑均为清代所建。正殿是药王大殿,圣母殿供奉着药王父母的塑像。祠内现存碑石五通,分别是顺治十八年款“重修真人圣母殿碑”、康熙十年款“唐敕封孙真人故宅碑”、乾隆十六年款“重修真人祠碑”、嘉庆二十五“重修孙真人祠圣母殿碑”“四方助缘善士信女姓名碑”。</p><p class="ql-block">影视形象</p><p class="ql-block">年份</p><p class="ql-block">影视作品</p><p class="ql-block">影视题材</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药王传奇之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p><p class="ql-block">国家电影局2021年备案同意拍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药王》</p><p class="ql-block">中国电影</p><p class="ql-block">国家电影局2021年备案同意拍摄</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刘昫等. 旧唐书. [后晋]: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p><p class="ql-block">药王庙供像(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寺庙祠观造像数据库. [2023-06-15]. </p><p class="ql-block">千金方(1998).豆瓣读书. [2023-06-15]. </p><p class="ql-block">中医日历|孙思邈.今日头条. [2023-12-24]. </p><p class="ql-block">本刊特约撰稿 金满楼. 孙思邈与《千金方》[J]. 海南日报, 2022年.</p><p class="ql-block">华医传承传记.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 [2023-09-17]. </p><p class="ql-block">曾莉, 李文林, 颜帅, 周卫. 孙思邈外科学术思想探析[J]. 中医学报, 2014年.</p><p class="ql-block">南征, 李守成. 孙思邈与内科[J]. 吉林中医药, 1982年.</p><p class="ql-block">吴珺, 杜志坚. 孙思邈“治未病”思想现代研究概况[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p><p class="ql-block">刘寨华, 袁立霞, 杨威. 孙思邈学术创新思想及其对医学的贡献[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年: 20-22. </p><p class="ql-block">付爱华, 高飞上. 浅述孙思邈对中医儿科学的贡献[J]. 内蒙古中医药, 2015年: 125-126. </p><p class="ql-block">邓剑. 药王——孙思邈医哲思想再探[J].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87年: 94-98. </p><p class="ql-block">曾桐, 张其成. 孙思邈的医易思想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p><p class="ql-block">赵俊起. 孙思邈《千金方》针灸学术特点探析[J]. 山东中医杂志, 2019年: 29-32. </p><p class="ql-block">徐大椿. 医学源流论[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07: 66-67. </p><p class="ql-block">董诰,等. 全唐文•卷四. [清]: -. </p><p class="ql-block">冀兰泰. 韩城县续志[M]. [清]: 清嘉庆23. </p><p class="ql-block">柳金福. 洛阳新出唐志研究[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08: 90-98. </p><p class="ql-block">李昉,等. 太平广记. [宋]: 卷二百二十二. </p><p class="ql-block">惠磊. 孙思邈药王文化考[J]. 陕西中医学院, 2012年.</p><p class="ql-block">姜辉. “药王”孙思邈生年小考[J]. 华夏文化, 2014年.</p><p class="ql-block">干祖望. 孙思邈生年考[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 20-21. </p><p class="ql-block">宋珍民. 孙思邈生平问题十二讲之一——孙思邈的生年和卒年(上)[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p><p class="ql-block">李经纬. 孙思邈生卒年代考[J]. 中国医史杂志, 1963, (3): 36-37. </p><p class="ql-block">马伯英. 孙思邈生年考及年谱简编[J]. 中国医史杂志, 1981, 11(4): 201-204. </p><p class="ql-block">[清]纪昀, 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03: 2600-2601. </p><p class="ql-block">济源市文物古迹分布图.文物资源-济源网. [2023-06-15]. </p><p class="ql-block">耀州风光|药王故里.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政府. [2023-06-15]. </p><p class="ql-block">药王传奇之浴火重生.国家电影局备案查询结果.国家电影局. [2023-06-15]. </p><p class="ql-block">药王-备案公示查询结果.国家电影局. [2023-06-15].</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百岁神医——孙思邈</b></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时,陕西有位名医孙思邈,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救活了很多垂危病人。他活到101岁,历史上称他为“百岁神医”。</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是我国在医药实践上最长的一位医药学家,被人们誉为“药王”。</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幼年体弱,因病学医。他读书非常用心,刻苦,七岁能诵经史。由于他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青年时代便文才出众,医术高明。公元600年,他刚满十九岁,隋文帝杨坚便下诏要他去做“国子博士”,但孙思邈无意仕途,淡于名利而婉言谢绝。</p><p class="ql-block">公元627年,孙思邈46岁,由于他医术高明,救死扶伤,名气越来越大了。这时隋朝已被唐朝所取代,唐太宗李世民很器重孙思邈,又派人把他接到长安,要孙思邈做“谏义大夫”,这一次又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回到县后仍四处行医,为解除人们的疾苦而奔波各地。同时他精心收集单、验、秘方,经过试验筛选,于公元652年写出了《千金要方》,共30卷,医药方剂4500多个,包括临症各科方面的知识,这是我国医药学的一次较大的总结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公元659年,孙思邈78岁,唐高宗李治又一次诏见他,并留他在朝做“陈御大夫”,但孙思邈又以“年迈少才”,不堪胜任为由回绝了。高宗不便强留,便赐他良马一匹,放他回归故里。</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回到家乡后,仍继续他的事业,并更加注意了晚年临床经验,心得和实用药物的积累。到公元681年孙思邈百岁高龄时,他又完成了第二部医药巨著《千金翼方》,也有三十卷,对《千金要方》做了全面补充。这两部书是孙思邈的毕生心血,为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孙思邈有过许许多多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一天,四个人抬者一口棺材,棺材底下不断滴着鲜血。孙思邈认为这个人还没有死,就请他们打开棺材,只见死者是个妇女。孙思邈给她切了脉,然后选了一个穴位扎针。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坠地了,妇女也活了过来。孙思邈一针救回了两条命,人们都称他为“神医”。</p><p class="ql-block">一次,有个病人撒不出尿来。哀求孙思邈救救他。孙思邈断定他是排尿口堵塞。这时正好有个小孩拿着葱管吹着玩,他要来葱管把尖头剪去,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用力吹了吹,尿顺者葱管流出来了,这一大胆的试验,竟使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不仅精于医术,还擅长营养学。他把脚气病和夜盲症对照起来思考,用调节饮食营养的办法治疗这两种病,都收到一定的效果。他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治疗脚气病的人。</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还擅长针灸,创造了“以痛取穴”的针灸方法。一次他给一位腿痛病人扎针,缝扎几针不见效。他一面问病人哪里痛,一面用手沿着大腿轻轻往下掐,当掐到痛处时,病人不由得叫了一声“啊…是”,孙思邈立即在这个地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马上不痛了。这个穴位医书上没有,孙思邈就叫它“啊是穴”。</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年近百岁,身强体健,神采奕奕。因此,不断有人问他“长寿奥秘”,他总是笑笑说:“四体勤奋,每天劳动,行医看病,上山采药,节制饮食,细嚼慢咽,食不过饱,酒不过量,饭后盥漱,睡不张口,这就是我的养生之道。”</p><p class="ql-block">公元682年,这位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与世长辞了。终年101岁。人们把他安葬在五台山上,并修药王庙一座纪念。</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乡间中医爱好者,热爱中医,自学中医,关注我,和持续分享有用的中医知识。</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药王孙思邈。全世界三大医德之一!</b></p><p class="ql-block"> 自小立志从医的孙思邈。孙思邈,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有药王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从小很聪明,而且相当好学,记忆力也超乎常人,是远近闻名的神童。</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长安附近居住,那里是秦汉有名的文化中心,尽管当时战乱不断,但历史文化却保存得相当完整,他得以接触了很多文化大集,这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之所以走上行医道路,跟他从小体弱多病有很大关系。小时候,他的医药费是家里最大的一笔开销,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变得更加贫困,所以他立下志愿要当医生。</p><p class="ql-block">为更多像他一样的穷苦人送去健康,在20岁的时候已经在医药界小有名气。许许多多的老百姓生了病,便来找他来诊治。20岁的时候,他对老子、庄子以及佛教经典已经无所不通了。</p><p class="ql-block">崔思邈一生专注医学,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需了解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所以在行医过程中,他对待病人从来都是一视同仁,绝不会因为个人情绪影响诊治。</p><p class="ql-block">他从不私募名利,而是用毕生精力去实现自己的医德思想。他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他崇高的医德使他与希波克拉底齐名,成为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也成为中国古代当今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孙思邈</b></p><p class="ql-block"> 在遥远的隋唐时期,一个名叫孙思邈的传奇人物诞生于京兆华原。他出生于一个极为崇尚自然与和谐的家庭,他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智慧与勤奋的光芒。自幼,孙思邈便开始探寻经典,追求圣人的智慧。他饱读诗书,深入研究佛、道、儒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因此被人们赞誉为“圣童”。</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才华和学识很快就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然而,他并未因此被冲昏头脑,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济世救人的决心。孙思邈年轻时身体虚弱,经常患病,这使他深深体会到了疾病带来的痛苦。因此,他立志学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医学领域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才华。他不仅刻苦钻研医术,还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开创了许多独特的疗法。他深入了解患者的需求,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用一颗仁爱之心去治疗他们的疾病。他的医术精湛,被誉为“药王”,受到无数人的尊敬和崇拜。</p><p class="ql-block">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这部三十卷的巨著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和智慧,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孙思邈在书中首次提出了“复方”的概念,这一创新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将张仲景的“经方”灵活变通,或合为一个复方以增强疗效,或拆分为几个单方以针对特定病症,这一举措无疑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千金翼方》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充分体现了孙思邈对医学的敬畏与热爱。这两部书合称为《千金方》,是唐代以前中医药成就的系统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医学的平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一生,无论在学术还是医术上,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人们的无限敬仰。他是当之无愧的医药大师,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一同载入了史册,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道教人物介绍——孙思邈</b></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581-682)是唐代著名的道教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和道教学者。他生于陕西耀县,从小就聪明好学,后因病学医,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医学家。同时,他也致力于道教修行和养生之道,成为了一位道教大师。</p><p class="ql-block">一、医药学成就</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医药学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药学成果,集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他重视预防疾病,强调养生保健,发展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他编写了《千金方》、《千金翼方》等医药学巨著,这些书籍不仅保存了大量古代医学文献,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尊称为“药王”。他发明的许多药方和治疗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二、道教信仰与修行</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也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仰者,他致力于道教修行和养生之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要达到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目的,必须通过修炼来合于道。因此,他注重养生之道,将医学与道教修行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主张内外兼修,认为人应该注重精神修养和身体健康的全面发展。他提倡“十二时辰养生法”,即根据十二时辰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养生修炼,以达到调节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此外,他还提倡“饮食有节、起居有序”的生活方式,强调心静自然、保持平常心等道教修行思想。</p><p class="ql-block">三、文化影响</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医药学和道教文化方面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医药学思想和养生理论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的道教信仰和修行思想也成为了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与“医圣”张仲景并称为中国医药学的两大高峰。他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中国民间故事、戏曲等文化艺术形式中,被广大民众所敬仰和崇拜。</p><p class="ql-block">四、现代价值</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长寿的需求。同时,他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也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p><p class="ql-block">总之,孙思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和道教学者,他的思想和成就在中国文化和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道教文化和民众信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孙思邈:千古医圣的智慧与仁心</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杰出的人物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而孙思邈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星辰。他不仅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更被誉为“药王”,以其卓越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成为后世医者心中的楷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千古医圣,探寻他的传奇人生与医学智慧。</p><p class="ql-block">一、孙思邈的生平与成长</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字思邈,号药王,生于公元581年,陕西华阴人。自幼聪慧过人,孙思邈在家庭的熏陶下,早早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学习了经典的医学著作,还广泛涉猎了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视野。</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他曾游历各地,拜访名医,潜心钻研。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医学的理解。他坚信,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关乎人性与道德的事业。</p><p class="ql-block">二、医学成就与代表作</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医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这两部作品不仅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千金方》汇集了当时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详细记录了多种疾病的症状、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成为后世医家必读的参考书。</p><p class="ql-block">在《千金方》中,孙思邈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念,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他在药物的使用上也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p><p class="ql-block">三、医德与仁心</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医学成就固然令人钦佩,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医德与仁心。他始终坚信“医者父母心”,认为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是关爱生命。他常常减免贫困患者的医药费用,甚至不收取任何报酬,尽心尽力地为病人服务。</p><p class="ql-block">在他的医学理念中,医德与医术是密不可分的。他强调医者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孙思邈的仁爱精神深深打动了无数后来的医者,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四、影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影响不仅限于唐代,他的医学思想和著作在后世的医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宋代的医学家如李时珍、张仲景等人都受到过他的影响,许多医家在其基础上进行研究和创新,使得中医学术不断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在现代,孙思邈的医德与医术依然被广泛传承。他的思想不仅在医学界得到了重视,也成为了社会对医者的期待和标准。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大家都希望能在孙思邈的精神感召下,共同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医疗环境。</p><p class="ql-block">五、总结</p><p class="ql-block">孙思邈,这位千古医圣,以其卓越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智慧与仁心不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整个社会对医学的重视与发展。作为一位仁者,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医界的楷模。</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医疗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从孙思邈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医疗事业中继续前行。无论身处何种时代,医者的责任始终是救死扶伤,传承和发展医学事业,造福于人类。希望每位医者都能以孙思邈为榜样,牢记“医者父母心”的信念,真正做到关爱生命、服务社会。</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千古医圣的传奇人生一孙思邈</b></p><p class="ql-block"> 孙思邈,字子渊,号药王,生活在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医学和药物的研究上,更在于他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因而被后世尊称为“药王”。</p><p class="ql-block">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于公元581年出生于陕西省,家庭背景普通,但自幼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他游历各地,拜访名医,学习医学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医学理论。孙思邈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两部重要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中。这些著作总结了他在长期实践中的经验,收录了大量方剂和治疗方案,涵盖内科、外科、妇科等多个领域,成为后世医者的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医学成就</p><p class="ql-block">医学著作</p><p class="ql-block">《备急千金药方》是孙思邈在实践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实用医学著作,详细介绍了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及其适应症。《千金翼方》则是对前者的补充,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医学思想,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p><p class="ql-block">医德与医风</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一位崇高的医德楷模。他始终坚持“医者仁心”的信念,无私帮助病人,常常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强调医生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p><p class="ql-block">医学思想</p><p class="ql-block">中医理论的创新</p><p class="ql-block">孙思邈在中医理论上有着重要的创新。他强调“气”的重要性,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疾病的发生与气的失调密切相关。他在《千金翼方》中提到:“气者,万物之根本,生之所由,故治病必求于气。”这一理论为后来的中医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方剂的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在方剂研究上,孙思邈总结了大量方剂,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组成理论,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原则。这一理论至今仍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基础。</p><p class="ql-block">预防医学的倡导</p><p class="ql-block">孙思邈非常重视预防医学,提倡“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一思想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影响与传承</p><p class="ql-block">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中医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成为历代医家的必读之书,许多后来的医学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的“医者仁心”理念成为后代医者的行为准则,激励着无数医生在医疗实践中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p><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p><p class="ql-block">在历史长河中,孙思邈被誉为“千古医圣”。现代医学界对他的研究和评价仍在不断深入,许多学者通过对其著作的研究,探索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孙思邈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其传奇人生和深厚的医学思想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他的事迹和贡献不仅在医学界享有盛誉,更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孙思邈的医学智慧,将其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个称“皇帝”至最后一个“皇帝”共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后被追封的)。</p><p class="ql-block"> 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别是61年和60年,寿命最长的是清乾隆89岁,其次是武则天82岁,最短的是金末的一个从即位至被杀,不到半天!</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简介</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p><p class="ql-block">汉武大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彻,西汉第六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十六岁时登基。</p><p class="ql-block">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在位时间(1908-1911),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顺序列表</p><p class="ql-block">秦</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统一后始)――207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p><p class="ql-block">1、始皇帝政 前221—前209 12年 病逝,终年49岁。</p><p class="ql-block">2、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 3年 为赵高逼自刎,终年24岁。</p><p class="ql-block">3、子婴 前207—前206 1年 为项羽所杀,终年未知。</p><p class="ql-block">楚汉之战(前207~前202)</p><p class="ql-block">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以刘邦称帝为始)――公元220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先称帝洛阳)长安。</p><p class="ql-block">1、高祖邦 前206年―前195年 8年 病逝,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惠帝盈 前194年—前188年 7年 病逝,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3、少帝恭、弘(吕后专政) 前188年—前180年 8年 恭先为吕后所废,后被其处死,在位4年,终年7岁(又说8岁)。弘为吕后所立,吕后死后被周勃陈平等罢黜并处死,在位4年,终年未知。4、文帝桓 前180年—前157年 23年 病逝,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5、景帝启 前157年—前141年 16年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6、武帝彻 前141年―公元前87年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 征和、后元) 54年 病逝,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7、昭帝弗陵 前87年―前74年 13年 (始元、元凤、元平) 病逝,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8、宣帝询 前74年—前49年 25年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病逝,终年43 岁。</p><p class="ql-block">9、元帝奭[shì] 前49年—前33年 16年 (初元、永光、建昭、竟宁)病逝,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10、成帝骜 前33年—前7年 26年 (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暴毙,终年45 岁。</p><p class="ql-block">11、哀帝欣 前7年―前1年 6年 (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 纵欲过度而死,终年25岁。</p><p class="ql-block">12、平帝衎(kàn)公元前1年―公元6年 5年 (元始) 病逝,终年14岁。</p><p class="ql-block">13、孺子婴 6年-8年 3年 (居摄) 死因不详,且只为西汉太子,被王莽挟持,未登帝位。</p><p class="ql-block">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共15年,建都:长安,历一帝:王莽,始建国,15年。 后为更始军所杀,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玄汉:公元23年――25年共3年,建都:长安,历一帝:刘玄 23年―25年 3年 (更始)为叛军赤眉所戮。</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p><p class="ql-block">1、光武帝秀 公元25年―公元57年 33年 (建武、建武中元)病逝,终年62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庄 57年—75年 19年 (永平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章帝炟 75年-88年 13年 (建初、元和、章和)病逝,终年31岁。</p><p class="ql-block">4、和帝肇 88年—105年 17年 (永元、元兴)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5、殇帝隆 105年—106年 1年 (延平) 夭折,终年1岁半。</p><p class="ql-block">6、安帝祜 106年—125年 19年 (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病逝,终年32岁。</p><p class="ql-block">7、顺帝保 125年—145年 20年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 病逝,终年30岁。</p><p class="ql-block">8、冲帝炳 144年八月—145年正月 不逾年 (永嘉)病逝,终年3岁。</p><p class="ql-block">9、质帝缵 145年—146年六月 1年 (本初)为大司马梁翼毒死,终年9岁。</p><p class="ql-block">10、桓帝志 146年—167年 21年 (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病逝,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11、灵帝宏 168年—189年 22年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 病逝,终年34岁。</p><p class="ql-block">12、少帝辨 189年5月—189年9月 不逾年 (光熹、昭宁 ) 被董卓逼迫自尽,终年15岁。</p><p class="ql-block">13、献帝协 189年-220年 32年 234年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p> <p class="ql-block">三国</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魏蜀吴鼎立时期,三国(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亦有265年晋代魏为止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p><p class="ql-block"> 三国各国皇帝列表</p><p class="ql-block">魏:</p><p class="ql-block">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p><p class="ql-block">1、文帝丕 220年-226年 7年 (黄初)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叡 226年-239年 13年 (太和、青龙、景初 )病逝,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3、齐王芳 239年―254年 14年 (正始、嘉平 ) 254年被司马师废为齐王(邵陵县公),274年病 逝,终年43岁。</p><p class="ql-block">4、高贵乡公髦 254年-260年 7年 (正元、甘露 )诛司马昭失败被昭武士成济所杀,终年20岁。</p><p class="ql-block">5、元帝 奂 260年―265年 6年 (景元、咸熙 )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 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p><p class="ql-block">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p><p class="ql-block">蜀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21—263年,共42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汉昭烈帝备 221年—223年 2年 (章武) 病逝,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2、孝怀帝(后主) 禅 223年—263年 41年 (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p><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 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271年在洛阳去世。</p><p class="ql-block">吴:</p><p class="ql-block">公元222――280年 共59年(另说为229年,孙权222年称王,229年称帝),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今南京)。</p><p class="ql-block">1、大帝 权 229年—252年 24年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年号2:赤乌、太元、神 凤 ) 病逝,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会稽王亮 252年―258年 6年 (建兴、五凤、太平 )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 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时年仅16岁。</p><p class="ql-block">3、景帝 休 258年—264年 6年 (永安) 病逝,年终30岁。</p><p class="ql-block">4、乌程候皓 264年—280年16年 (年号1: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年号2:凤皇、天册、天 玺、天纪)</p><p class="ql-block">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p><p class="ql-block">晋</p><p class="ql-block">西晋:265――316 共51年(另一说为从灭东吴为始则仅立朝37年),历四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p><p class="ql-block">1、武帝司马炎 265年―290年 26年 (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病逝,年终55岁。</p><p class="ql-block">2、惠帝司马衷 290年—306年 17年 (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 兴、光熙) 307年去世,时年48岁,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p><p class="ql-block">3、怀帝司马炽 307年—311年 6年 (永嘉 )怀帝在位期间,五胡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晋朝 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 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与石勒战于宁平城,晋军全军覆没。六月,匈奴 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313年,晋怀帝被刘聪用毒酒毒杀,享年30 岁。</p><p class="ql-block">4、愍帝司马邺 313年―316年 4年 (建兴 )316年12月11日投降汉赵被封为怀平侯,318年被刘聪 杀害,时年18岁。</p><p class="ql-block">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称帝建晋,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并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p><p class="ql-block">东晋:</p><p class="ql-block">公元317年――420年,共103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又称建康、建邺,即今南京。</p><p class="ql-block">1、元帝司马睿 318年—323年 6年 (建武、大兴、永昌)病逝,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司马绍 323年-325年 3年 (太宁)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3、成帝司马衍 325年—342年 16年 (咸和、咸康 )病逝,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康帝司马岳 342年―344年 2年 (建元 ) 病逝,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5、穆帝司马聃 344年―361年 17年 (永和、升平 ) 病逝,终年19岁。</p><p class="ql-block">6、哀帝司马丕 361年—365年 4年 (隆和、兴宁)瞎吃长生药中毒身亡,终年25岁(吃货的悲 哀)。</p><p class="ql-block">7、废帝司马奕 365年—371年 6年 (太和)365年为桓温所废,降为东海王又海西公,386年病 逝,终年45岁。</p><p class="ql-block">8、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1月—9月 1年 (咸安)愤疾而终,时年53岁。</p><p class="ql-block">9、孝武帝司马曜 372年―396年 24年 (宁康 ) 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 要废弃她,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时年36岁(作死好榜样)。</p><p class="ql-block">10、安帝司马德宗 397年―419年1月 22年 (隆安、元兴、大亨、义熙 ) 病逝,年终37岁。</p><p class="ql-block">11、恭帝司马德文 419年―420年 2年 (元熙)</p><p class="ql-block">419年刘裕杀害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便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为什么要用棉被?)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p><p class="ql-block">公元304年――439年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 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p><p class="ql-block">蜀(成汉):</p><p class="ql-block">304年――347年(自李雄称成都王起) 共五个皇帝,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武帝李 雄 304年―334年 30年 (建兴、晏平、玉衡 )头顶生疮而死,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哀帝李 班 334年―334年 1年 (延用玉衡)被李雄子李越杀害,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3、幽公李 期 334年―338年 3年 (玉恒)被堂叔李寿废,自缢,时年25岁。</p><p class="ql-block">4、昭文帝李 寿 338年―343年 5年 (汉兴) 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5、李 势 343年―347年 5年 (太和、嘉宁)</p><p class="ql-block">公元347年,封为新兴郡侯。淝水之战后,前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讨伐李势,李势兵败投降,成汉灭亡。桓温将李势及其亲族十多人迁往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封李势为归义侯。公元361年,李势去世。</p><p class="ql-block">李雄称帝后,追谥父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p><p class="ql-block">前赵(大赵):</p><p class="ql-block">304年――329年 匈奴族(冒顿单于之后)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p><p class="ql-block">1、光文帝刘 渊 304年—310年 6年 (元熙、永凤、河瑞 ) 病逝,终年59岁。</p><p class="ql-block">2、刘 和 310年—310年 1年 被弟刘聪暗杀。</p><p class="ql-block">3、昭武帝刘 聪 310年—318年 8年 (光兴、嘉平、建元、麟嘉)病逝,终年不详。</p><p class="ql-block">4、隐帝刘 粲 318年 1年 (汉昌) 被靳准所杀,终年不详。</p><p class="ql-block">5、昭文帝刘 曜 318年---329年 13年 (光初、太和)为石勒所俘,公元329年被杀。</p><p class="ql-block">后赵:</p><p class="ql-block">319年――352年 历六帝(石世为石遵所杀,在位34天,故不统计),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p><p class="ql-block">1、明帝石 勒 319年—333年 15年 (太和、建平 ) 病逝,时年60岁。</p><p class="ql-block">2、石 弘 333年—334年 1年 (延熙)被石虎杀害,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3、武帝石 虎 334年—349年 15年 (建武、太宁、永熙、延兴)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4、成帝石 遵 349年 183天 (太宁) 为石鉴所杀。</p><p class="ql-block">5、仁武帝石 鉴 349年十一月―350年闰二月 103天 (太宁、青龙) 后为冉闵废杀。</p><p class="ql-block">6、新兴王石 祇 350年―351年 1年 (永宁)部下刘显暗投冉闵,并刺杀石祇,后赵灭亡。</p><p class="ql-block">——、平帝冉 闵 350年―352年 3年 (永兴 ) (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p><p class="ql-block">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p><p class="ql-block">前燕:</p><p class="ql-block">337年――370年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p><p class="ql-block">1、文明帝慕容皝 337年―348年 15年 (燕元)病逝,时年52岁。</p><p class="ql-block">2、景昭帝慕容儁 349年―360年 11年 (元玺、光寿 ) 病逝,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3、幽帝慕容暐 360年―370年 11年 (建熙)</p><p class="ql-block">慕容暐在国亡后成为前秦臣子,秦对境内各族的控制力减弱。383年,慕容暐的叔叔慕容垂与弟弟慕容泓先后举兵建立政权,慕容暐计划杀死前秦皇帝苻坚呼应二人,但因事泄被杀。慕容暐叔父慕容德建立南燕时,追谥他为幽皇帝。</p><p class="ql-block">前秦:</p><p class="ql-block">351年――394年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景明帝符 健 351年―355年 4年 (皇始 )病逝,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2、厉王符 生 355年―357年 3年 (寿光)为苻坚所囚并杀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3、宣昭帝符 坚 357年—385年 27年 (永兴、甘露、建元 ) 淝水战败长安被围,坚逃出长安至五 将山为姚苌所擒并被绞死,时年48岁。苌为掩饰他杀死苻坚的事,故意谥苻坚为壮烈天王。而 苻坚去世同年,苻丕得知其死讯,便即位为帝,谥苻坚为宣昭皇帝,上庙号世祖。征西域后回 到凉州的吕光得知苻坚去世,亦谥其为文昭皇帝。</p><p class="ql-block">4、哀平帝符 丕 385年―386年 2年 (太安)因担心会被苻纂所杀,遂率千骑兵奔走东垣,被东晋 将领冯该击败并斩杀,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5、高帝苻 登 386年―394年 9年 (太初) 山南战败被姚兴斩杀,时年52岁。</p><p class="ql-block">6、东平王符 荣 394年 不逾年 (延初)</p><p class="ql-block">394年六月,苻登被杀,苻崇逃奔湟中即位,改元延初。十月,苻崇遭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驱逐, 而投奔陇西王杨定,并与杨定联合对抗后秦。不久遭后秦军击败,与杨定一同遇害,前秦政权灭亡。</p><p class="ql-block">前凉:</p><p class="ql-block">317年—376年 汉族,历七帝(哀公张耀灵未满在位未满一月,故不计),建都:姑臧。</p><p class="ql-block">1、昭王张 寔 317年―320年 3年 (建兴)被部将刺杀,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2、成王张 茂 320年―325年 5年 (建兴)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文王张 骏 324年—346年 22年 (建兴,又作太元)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4、桓王张重华 346年―353年 9年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5、威王张 祚 353年―355年 3年 (和平) 被同族所杀。</p><p class="ql-block">6、冲王张玄靓 355年―363年 9年 (建兴、升平)被叔叔张天锡杀害,时年14岁。</p><p class="ql-block">7、悼王张天锡 363年―376年 12年 (升平)376年前凉为苻坚所灭,后苻坚战败,张天锡归顺东 晋,于398年去世,终年62岁。</p> <p class="ql-block">后秦:</p><p class="ql-block">384年――417年 羌族,历三帝,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武昭帝姚 苌 384年—394年 8年 (白雀、建初)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2、文桓帝姚 兴 394年—416年 22年 (皇初、弘始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3、姚 泓 416年―417年 1年 (永和)东晋刘裕北伐后秦,姚 泓投降,后秦灭亡。后被刘裕斩首于 健康。</p><p class="ql-block">后燕:</p><p class="ql-block">384年――407年 鲜卑族,历五帝,建都:中山。</p><p class="ql-block">1、武成帝慕容垂 384年―396年 13年 (燕元、建兴 )病逝于征途,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惠愍帝 慕容宝 396年―397年 2年 (永康)被族人兰汗谋杀。</p><p class="ql-block">3、昭武帝 慕容盛 398年―401年 3年 (建平、长乐 )被叛将刺杀,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4、昭文帝慕容熙 401年―407年 7年 (光始、建始)被族人所杀,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5、惠懿帝慕容云 407年―409年 3年 (正始)(又说为北燕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后燕建初元年(407年),冯跋反叛,杀害皇帝慕容熙,在冯跋支持之下,慕容云(慕容宝养子,原名高云)即天王位,改元正始,国号大燕,恢复原本的高姓。正始三年(409年),被禁卫离班、桃仁所杀,高云死后被谥为惠懿皇帝(慕容超追尊庙号为景宗)。</p><p class="ql-block">南燕:</p><p class="ql-block">398年――410年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开国皇帝慕容德是前燕文明帝慕容 皝幼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p><p class="ql-block">1、献武帝慕容德 398年―405年 7年 (燕平、建平 )病逝,终年70岁。</p><p class="ql-block">2、慕容超 405年―410年 6年 因掠夺东晋边民,引得东晋来攻,角逐失利后据城固守,誓死不降, 于城破后被俘,与亲族数千人同被斩首,时年二十七岁(作死小能手)。</p><p class="ql-block">北燕:</p><p class="ql-block">409年――436年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p><p class="ql-block">1、文成帝冯 跋 409年―430年 22年 (太平)病逝。</p><p class="ql-block">2、昭成帝冯 弘 430年―436年 6年 (太兴)冯跋死后,冯弘逼令冯跋子冯翼自杀,自立为君,年 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6年,北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句丽,两年后被高句 丽王所杀北燕灭亡。</p><p class="ql-block">后凉:</p><p class="ql-block">386年――403年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p><p class="ql-block">1、懿武帝吕 光 386年-399年 13年 (太安、麟嘉、龙飞 )病逝,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2、隐王吕 绍 399年―399年 不逾年 为吕篡所杀</p><p class="ql-block">3、灵帝吕 纂 399年12月―401年2月 1年 (咸宁) 为堂兄吕隆所杀。</p><p class="ql-block">4、吕 隆 401年―403年 2年 (神鼎)公元403年,在南凉和北凉夹攻之下,吕隆被迫投降后秦,后 凉灭亡。后秦皇帝姚兴任命吕隆为散骑常侍,公爵照旧。公元416年,吕隆因与其子吕弼谋反而 被诛杀。</p><p class="ql-block">南凉:</p><p class="ql-block">397年――414年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p><p class="ql-block">1、武王秃发乌孤 397年―399年 3年 (太初)病逝。</p><p class="ql-block">2、康王秃发利鹿孤 399年―402年 3年 (建和)病逝。</p><p class="ql-block">3、景王秃发傉檀 402年―414年 13年 (弘昌、嘉平 )414年,秃发傉檀投降西秦乞伏炽磐,南凉 灭亡。次年被乞伏炽磐毒死,谥号景王。</p><p class="ql-block">西凉:</p><p class="ql-block">400年――421年 汉族,历三帝,建都:酒泉(敦煌)。</p><p class="ql-block">1、兴圣帝李 暠 400年-417年 17年 (庚子、建初 )病逝,终年67岁。</p><p class="ql-block">2、李 歆 417年―420年 4年 (嘉兴)公元420年(嘉兴四年),李歆被北凉国主沮渠蒙逊所杀。</p><p class="ql-block">3、李 恂 420年―421年 1年 (永建) 永初二年(421年),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 部下投降,而此时北凉军发动进攻,攻克敦煌,李恂自杀,西凉灭亡。</p><p class="ql-block">西秦:</p><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400年,409年—431年(400年为为后秦所灭,409年复国)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p><p class="ql-block">1、宣烈王乞伏国仁 385年―388年 3年 (建义) 病逝。</p><p class="ql-block">2、武元王乞伏乾归 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24年 (太初、更始)被其兄子乞伏公府所杀。</p><p class="ql-block">3、文昭王乞伏炽磐 412年―428年 16年 (永康、建弘 )病逝。</p><p class="ql-block">4、厉武王乞伏暮末 428年―431年 4年 (永弘)431年,大夏攻西秦都城南安,乞伏暮末出降,西 秦灭亡。同年六月,乞伏暮末为大夏皇帝赫连定所杀。</p><p class="ql-block">夏(胡夏):</p><p class="ql-block">407――431匈奴,历三帝,建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 )</p><p class="ql-block">1、武烈帝赫连勃勃 407年―425年 19年 (龙升、凤翔、昌武、真兴)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2、赫连 昌 425年―428年 4年 (承光)423年被北魏生擒,后被斩杀。</p><p class="ql-block">3、平原公赫连 定 428年—431年 4年 (胜光)431年,赫连定在攻打北凉途中,被吐谷浑所俘,次 年,赫连定被解送北魏,处死。</p><p class="ql-block">北凉:</p><p class="ql-block">397年――439年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p><p class="ql-block">1、凉王段 业 397年―401年 4年 (神玺、天玺)被沮渠蒙逊杀害。</p><p class="ql-block">2、武宣王沮渠蒙逊 401年—433年 33年 (永安、玄始、真兴、承玄、义和、承阳)病逝,终年66 岁。</p><p class="ql-block">3、哀王沮渠牧犍 433年―439年 7年 (承和、太缘、建平)439年),北魏攻姑臧,沮渠牧犍出 降,北凉灭亡。447年,有人密告牧犍谋反,遂被太武帝赐死。</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及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包荫户)及奴婢,对外交流贸易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p><p class="ql-block">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北方游牧民族融于汉族的汉化进程。</p><p class="ql-block">南朝</p><p class="ql-block">南朝起讫:公元420年—589年,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p><p class="ql-block">宋 :</p><p class="ql-block">420年――479年。共60年,历八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刘 裕 420年—422年 3年 (永初) 病逝,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2、少帝刘义符 423年―424年 2年 (景平)被俆羡之等臣所废杀,时年19岁。</p><p class="ql-block">3、文帝刘义隆 424年—453年 30年 (元嘉)被刘劭与东宫将领萧斌起兵叛变杀害,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4、孝武帝刘骏 453年―464年 11年 (孝建、大明)病逝,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5、废帝刘子业 464年―465年 1年 (永光、景和)生性淫暴,被叔叔湘东王刘彧等人弑杀,时年十 七岁。</p><p class="ql-block">6、明帝刘 彧 465年—472年 8年 (泰始、泰豫) 病逝,时年34岁。</p><p class="ql-block">7、后废帝刘昱 473年—477年 5年 (元徽)生性凶狠残暴,被杨玉夫等人杀害,时年十五岁,死后 被废为苍梧王,史称宋后废帝、苍梧王。</p><p class="ql-block">8、顺帝刘 凖 477年—479年 3年 (升明) 479年,萧道成要求刘准禅位,并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 进宫。刘淮说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一句话说出了身为末代皇帝的悲哀。同年四 月十六日,刘准禅位与萧道成,刘宋政权到此灭亡。五月六日,刘準被萧道成杀害,时年13 岁,刘宋的宗亲都被幽禁而死。</p><p class="ql-block">齐:</p><p class="ql-block">479年――501年,共23年,历七帝</p><p class="ql-block">1、高帝萧道成 479年—482年 4年 (建元)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2、武帝萧 赜 482年―493年 11年 (永明) 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3、废帝萧昭业 493年—494年 1年 (隆昌)被宗亲萧鸾杀死,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废帝萧昭文 494年七月—494年十月 不逾年 (延兴)亦被萧鸾所杀,终年15岁。</p><p class="ql-block">5、明帝萧 鸾 494年—498年 5年 (建武、永泰)病逝,终年46岁。</p><p class="ql-block">6、东昏侯宝卷 498年—501年 13年 (永远) 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p><p class="ql-block">7、和帝萧宝融 501年—502年 1年 (中兴)502年5月萧宝融被迫禅位与萧衍,南朝齐至此灭亡。 不久,萧衍派人杀害萧宝融,时年十五岁。</p><p class="ql-block">梁:</p><p class="ql-block">502年――557年,共56年,历六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萧 衍 502年—549年 48年 (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p><p class="ql-block">在位晚期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终年八十六岁。</p><p class="ql-block">2、简文帝萧纲 549年―551年 2年 (大宝)亦为侯景所害,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豫章王萧栋 551年 不逾年 (天正) 为侯景所立亦为侯景所废并被囚禁于,梁元帝收复建业后 将其杀害。</p><p class="ql-block">4、孝元帝萧 绎 552年―554年 4年 (承圣、天正)554年11月西魏攻陷江陵,萧绎被俘遇害,年终 47岁。</p><p class="ql-block">5、闵帝萧渊明 555年 不逾年 病逝。</p><p class="ql-block">6、敬帝萧方智 555年―557年 3年 (绍泰、太平) 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朝梁灭亡。 陈霸先封萧方智为江阴王。558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时年十六岁。</p><p class="ql-block">(另:思帝萧庄 557年—560年 3年 557年二月,萧庄在郢州被王琳拥立为南朝梁皇帝,年号天启。560年,当王琳与南朝陈将领侯瑱在芜湖交战时,北周便发兵攻打郢州,结果王琳兵败,与萧庄逃亡北齐。570年,北齐皇帝高纬授任萧庄为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梁王,并允诺帮他复兴南朝梁。577年,北周灭亡北齐,萧庄在邺城怨愤而终。)</p><p class="ql-block">陈:</p><p class="ql-block">557年――589年,共33年,历五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陈霸先 557年—559年 3年 (永定)病逝,年终56岁。</p><p class="ql-block">2、文帝陈 蒨 559年—566年 7年 (天嘉、天康)</p><p class="ql-block">3、废帝陈伯宗 566年―568年 2年 (光大) 568年被叔父陈顼废为临海郡王。569年莫名去世,年 十九岁。</p><p class="ql-block">4、孝宣帝陈 顼 569年—582年 14年 (太建) 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陈叔宝 583年—589年 7年 (至德、祯明) 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陈亡。其 后在洛阳病死,终年52岁,谥号炀。</p> <p class="ql-block">北朝</p><p class="ql-block">北朝起讫:公元386年—581年,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p><p class="ql-block">北魏:</p><p class="ql-block">386年――534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148年,11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p><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代王。并在次年即公元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并称帝。</p><p class="ql-block">1、道武帝 珪 398年—409年 24年 (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公元409,宫廷政变中遇刺身 亡,终年三十九岁。</p><p class="ql-block">2、明元帝 嗣 409年―423年 15年 (永兴、神瑞、泰常) 病逝,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3、太武帝 寿 423年―451年 28年 (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太平)452年,被中常 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p><p class="ql-block">4、隐王 余 452年二月―452年十月 不逾年 (承平) 为宗爱所拥立,同年又被其与贾周所杀。</p><p class="ql-block">5、文成帝 濬 452年―465年 14年 (兴安、兴光、太安、和平)病逝,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6、献文帝 弘 465年—571年 6年 (天安、皇兴)471年传位于太子,476年被毒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7、孝文帝 宏 471年—499年 29年 (延兴,承明,太和) 病逝,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8、宣武帝 恪 499年—515年 16年 (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病逝,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9、孝明帝 诩 515年―528年 12年 (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被其母胡氏毒杀,时年19 岁。</p><p class="ql-block">10、孝庄帝子攸 528年—530年 3年 (建义、永安) 530年十二月被俘,531年被尔朱兆所杀,时 年24岁。</p><p class="ql-block">11、东海王元晔 530年10月—531年2月 115天(建明)531年被逼禅位于广陵王元恭并被废为东海王,次年12月被孝武帝赐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12、节闵帝 恭 531年―532年 1年 (普泰)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13、孝武帝 修 532年—534年 3年 (太昌、永兴、永熙)</p><p class="ql-block">534年,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闰十二月,被 宇文泰毒杀。同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从此,北魏王朝正式分裂成东西 魏。</p><p class="ql-block">(注:在530—532年间,北魏尔朱氏与高氏相争,各自争相立帝,这两年间除了元恭、元晔,还有一个皇帝元朗。)</p><p class="ql-block">东魏:</p><p class="ql-block">534年――550年,共17年,只一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p><p class="ql-block">北魏永熙三年(534年),经高欢和百僚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高欢权倾朝野,令善见如坐针毡。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北齐天保元年(549年),继任父兄之职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迫帝禅位于己,改国号为齐,东魏灭亡。禅位后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谥号孝静皇帝。</p><p class="ql-block">西魏:</p><p class="ql-block">535年――557年,共22年,历三帝,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文帝元宝炬 535年―551年 17年 (大统、乾明) 病逝,时年45岁。</p><p class="ql-block">2、废帝元 钦 551年―554年 3年 被宇文泰废黜毒死,时年28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元 廓 554年―556年 2年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西魏恭帝, 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550――577,公元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国号齐,共28年,六个皇帝(文宣帝去世后高殷继位,后被高演攥位,于561年被高演杀害,在位不满一年)。高姓,汉族,建都:邺。</p><p class="ql-block">1、文宣帝洋 550年―559年 10年 (天宝) 暴毙,时年31岁。</p><p class="ql-block">2、闵悼帝殷 559年―560年 8个月 (乾明)560年8月被常山王高演篡位,561年被杀,时年17岁。</p><p class="ql-block">3、孝昭帝演 560年—561年 1年 (皇建)病逝,时年27岁。</p><p class="ql-block">4、武成帝湛 561年―565年 4年 (太宁、和清)酒色过度而死,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 纬 565年―577年11年 (天统、武平、隆化)557年正月禅位于8岁皇子高恒,同时都城邺 被北周攻陷,在逃亡青州时被北周俘获,同年(又说578年)与子高恒等被北周武王杀害,时年 21岁。</p><p class="ql-block">6、幼主 恒 577年 不逾年 (承光) 577年被北周俘获,同年(又说578年)被杀,北齐灭亡。</p><p class="ql-block">(另有一帝高延宗,576年被部下拥立为帝,改元德昌。同年被周军所擒,承光元年(577年)与 高纬一起被赐杀。)</p><p class="ql-block">北周:</p><p class="ql-block">557年――581年,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孝闵帝觉 557年 不逾年 被大冢宰宇文护逼迫退位,后被杀害,时年15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 毓 557年―560年 4年 (武成、武定)560年宇文毓被宇文护派人毒死,时年27岁。</p><p class="ql-block">3、武帝 邕 560年—578年 18年 (保定、天和、建德、宣政)病逝,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4、宣帝 赟 578年―579年 1年 (大成) 病逝,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5、静帝 阐 579年―581年 2年 (大象、大定) 581年,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北周灭亡,被杨坚 降封为介国公。同年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时年九岁。</p><p class="ql-block">隋朝</p><p class="ql-block">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历三帝,共37年(619年隋哀帝被王世充废,固不算在内)。</p><p class="ql-block">1、文帝杨坚 581年—604年 23年(开皇、仁寿)病逝(又说被害),时年64岁。</p><p class="ql-block">2、炀帝杨广 605年—617年 12年 (大业) 被叛军缢杀,时年48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杨侑 617年12月―618年6月 1年 (义宁) 617年底李渊攻陷长安,拥立杨侑为帝,618年 将其废黜,619年,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p> <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公元618年――907年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其所立的隋恭帝自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一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0年。 李姓 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高祖 渊 618年—626年 9年 (武德)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禅位儿子李世民,635年病逝,终年69 岁。</p><p class="ql-block">2、太宗世民 627年—649年 23年 (贞观) 病逝,终年52岁。</p><p class="ql-block">3、高宗 治 649年—683年 34年 (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4、中宗 哲(显) 中宗李哲分别于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在位,共计5年半。(嗣圣,神 龙,景龙) 中宗第一次在位期间因“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一 言触怒武则天,遂被废病贬出长安,于705年复辟,710年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5、武则天 690年―705年 16年 (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万岁、神功、圣历、久视、大 足、长安、神龙)武则天于690年受睿宗李旦禅位,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 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终年82岁),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 氏退位,迎还中宗李哲,史称神龙革命。</p><p class="ql-block">6、中宗 神龙 (见第4条,复辟)</p><p class="ql-block">7、睿宗 旦 睿宗李旦分别于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在位,共计8年。(684年—690年:文 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710年—712年:景云、太极、延和)睿宗一生两度登基二让天 下,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嗣。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被尊 为太上皇,716年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8、玄宗隆基 712年—756年 43年 (先天、开元、天宝) 756年让位于太子李亨,762年病逝,终 年78岁。</p><p class="ql-block">9、肃宗 亨 756年—762年 7年 (至德,乾元,上元) 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10、代宗 豫公元 762年—779年 17年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病逝,53岁。</p><p class="ql-block">11、德宗 适 779年―805年 26年 (建中、兴元、贞元)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12、顺宗 诵 805年 不逾年 (永贞) 顺宗即位仅八个月,便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给太子李 纯,自称太上皇。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病逝,死时仅46岁,一说为宪宗及宦官所害。</p><p class="ql-block">13、宪宗 纯 805年―820年 15年 (元和) 820年,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终年43 岁。</p><p class="ql-block">14、穆宗 恒 820年―824年 5年 (长庆) 妄求长生,乱吃丹药中毒身亡,时年30岁。</p><p class="ql-block">15、敬宗 湛 824年―826年 2年 (宝历) 被宦官谋杀,终年18岁。</p><p class="ql-block">16、文宗 昂 826年―840年 14年 (大和、开成) 文宗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 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享年32岁。</p><p class="ql-block">17、武宗 炎 840年—846年 6年 (会昌) 妄求长生,乱吃丹药病发身亡,终年32岁。</p><p class="ql-block">18、宣宗 忱 846年—859年 13年 (大中)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19、懿宗 漼 859年—873年 14年 (大中、咸通)病逝,终年41岁。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 位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p><p class="ql-block">20、僖宗 儇 873年—888年15年 (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21、昭宗 晔 888年—904年 16年 (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904年为朱温不 将所杀,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22、哀帝 柷 904年-907年 3年 (天祐)904年,朱温部将蒋玄晖杀害唐昭宗后,假传遗诏拥立李 柷即位。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年仅17岁。</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p><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后梁:</p><p class="ql-block">907年――923年,共17年。 后梁的建立结束了大唐290年的统治,翻开五代十国乱世。朱姓 建都:汴梁(开封)、洛阳</p><p class="ql-block">1、太祖全忠(温) 907年-912年 6年 (开平 乾化 )为子朱友珪所害,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废帝友珪 912年―913年 未满年 (凤厉)朱温子朱友贞密谋政变,珪逃走未遂,自杀(命部将 将自己杀死),终年29岁。</p><p class="ql-block">3、末帝友贞 913年—923年 11年 (乾化 贞明 龙德)923年,朱友贞为后唐所迫自杀,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后唐:</p><p class="ql-block">923年――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p><p class="ql-block">1、庄宗存勗 923年—926年 4年 (同光)926年死于兴教门之变,终年41岁。</p><p class="ql-block">2、明宗嗣源 926年—933年 8年 (天成、长兴) 病逝,终年66岁。</p><p class="ql-block">3、愍帝从厚 933年—934年 1年 (应顺) 934年,潞王李从珂篡位登基,李从厚被废为鄂王,不久遇害,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废帝从珂 934年—936年 2年 (清泰)936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大辽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后晋:</p><p class="ql-block">936年――946年 共11年 石姓 建都:洛阳、汴梁 (开封)</p><p class="ql-block">1、高祖敬塘 936年—942年 7年 (天福 ) 病逝,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2、出帝重贵 942年—946年 4年 (天福、开运)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947年1月占开封,后晋灭亡。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964年病死,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后汉 :</p><p class="ql-block">947年――951年,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开封)</p><p class="ql-block">1、高祖知远 947年―948年 1年 (天福) 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2、隐帝承佑 948年―950年 3年 (乾祐)950年,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后周:</p><p class="ql-block">951年――960年 共10年 建都:汴梁(开封)</p><p class="ql-block">1、太祖 郭威 951年—954年 3年 (广顺、显德)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2、世宗 柴荣 954年—959年 6年 (显德)病逝,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1年 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973年病逝,终年20岁。</p> <p class="ql-block">十国:</p><p class="ql-block">前蜀:</p><p class="ql-block">907――925 共计18年,历二帝 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明惠帝 王 建 907年—918年 11年 (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病逝、终年72岁。</p><p class="ql-block">2、王 衍 918年―925年 7年 (乾德、咸康)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王衍在押赴洛阳途中被李存勖命人杀害。</p><p class="ql-block">吴(又称“杨吴”,亦称“南吴”):</p><p class="ql-block">902年―—937 年 立国30年(南吴立国从907年唐亡为始,902年为杨行密进中书令、封吴王),历四帝 建都:杨卅。</p><p class="ql-block">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南吴政权在不同时间段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体制,但其中的差别更多体现在名分。</p><p class="ql-block">藩镇体制:从唐景福元年(892年)到天祐十六年(919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虽已割据自立,但名义上仍奉唐朝为正朔,为唐朝藩镇,仍使用唐朝年号;</p><p class="ql-block">王国体制:从吴武义元年(919年)到武义二年(921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与唐朝断绝君臣关系,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为国王;</p><p class="ql-block">帝国体制:从吴顺义元年(921年)到天祚三年(937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为帝国,统治者为皇帝。</p><p class="ql-block">1、孝武王 杨行密 902年-905年 3年 (天复、天祐)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2、景帝 杨 渥 905年―908年 3年 。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908年5月,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时年二十三岁。</p><p class="ql-block">3、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0年 12年 (武义) 920年,杨隆演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时年二十四岁。</p><p class="ql-block">4、睿帝 杨 溥 920年―937年 17年 (顺义、乾贞、大和、天祚)937年(天祚三年),杨溥被迫禅位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次年十二月,杨溥在丹阳宫幽禁而死,时年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楚(南楚、马楚):</p><p class="ql-block">楚自896年马殷被任命节度使开始割据到951年楚国灭亡,共存世55年。</p><p class="ql-block">896年,唐朝朝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p><p class="ql-block">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p><p class="ql-block">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南楚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割据31年,立国24年 建都:长沙</p><p class="ql-block">1、武穆王马 殷 896年—930年 34年 病逝,终年79岁。</p><p class="ql-block">2、衡阳王马希声 930年―932年 2年 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3、文昭王马希范 932年—947年 15年 病逝,终年49岁。</p><p class="ql-block">4、马希广 947年—950年 3年 949年,其兄马希萼叛变,950年萼攻入长沙,马希广被赐死。</p><p class="ql-block">5、马希萼 950年——951年 1年 953年去世于南唐都城,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6、马希崇 951年 不逾年</p><p class="ql-block">951年,徐威等将领兵变,马希崇被推为武安留后,当时南楚情势,内有数股势力割据,外有强邻南唐虎视眈眈,徐威等欲杀马希崇自救,马希崇察觉其中变故,遂密迎南唐大军保护。不久,南唐将领边镐率军进入南楚,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马氏一族被迁至南唐首都,后南唐为北宋所灭,继而被迁至北宋,后叙不详。</p><p class="ql-block">闽(大闽):</p><p class="ql-block">909年—945年 共计37年(以公元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为始) 历六主 王姓 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p><p class="ql-block">1、忠懿王 审知 909年―925年 16年 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2、闽嗣主 延翰 926年—927年 1年 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p><p class="ql-block">3、惠帝 延均 927年—935年 8年 (天成、长兴、龙启、永和)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p><p class="ql-block">4、大宏帝 继鹏 935年—939年 4年 被拱宸、朱文进等禁军将领发动兵变所杀。</p><p class="ql-block">5、大孝帝 延曦 939年―944年 4年 被禁军将领朱文进、连重遇杀害。</p><p class="ql-block">6、福王 延政 944年―945年 3年 继王延曦被连朱二人杀害后,王延曦的旧臣又杀朱文进,迎接王延政去福州。945年南唐攻闽,王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败,城池被攻破,王延政投降。南唐将镇武军置为永安军,闽国至此灭亡。</p><p class="ql-block">注:944年2月,连、朱杀害王延曦之后,朱文进曾自称闽王有1月余。</p><p class="ql-block">南唐:</p><p class="ql-block">937年――975年 共计39年,历三主 李氏 建都:金陵</p><p class="ql-block">1、孝高帝 昪 937年—943年 6年 (升元)因丹药中毒而死,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2、文宣帝 璟 943年―961年 18年 (保大、中兴、交泰、显德、建隆) 病逝,46岁。</p><p class="ql-block">3、后主 煜 961年—975年 15年 (建隆、乾德、开宝) 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南唐灭亡。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p><p class="ql-block">荆南(南平、北楚):</p><p class="ql-block">924年――963年(以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为始) 历五主,历时57年 高氏 建都:江陵</p><p class="ql-block">1、楚王 季兴 924年—929年 5年 病逝,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文献王从诲 929年―948年 19年 病逝,终年58岁。</p><p class="ql-block">3、贞懿王保融 948年―960年 12年 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4、保勖 960年―962年 2年 病逝,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5、继冲 962年―963年 1年 963年,宋军假道南平,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973年,高继冲去世。</p><p class="ql-block">南汉:</p><p class="ql-block">917年――971年(以刘龑917年在番禺称帝为始)历四主,立国54年, 建都:广州</p><p class="ql-block">1、高祖 刘䶮 917年—942年 25年 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3、殇帝 刘玢 942年―943年 1年 (光天) 被其弟刘晟所杀害,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4、孝帝 刘晟 942年―958年 16年 (应乾、乾和)纵酒过度而死,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 刘鋹 958年―971年 13年 (大宝)公元971年,南汉为北宋所灭,刘鋹投降,980年病逝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吴越:</p><p class="ql-block">907年――978年 (以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为始)立国72年 建都:钱塘</p><p class="ql-block">1、武肃王 钱 鏐 907年—932年 25年 病逝,终年80岁。</p><p class="ql-block">2、文穆王 钱元瓘 932年―941年 10年 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3、忠献王 钱 佐 941年―947年 6年 病逝,终年20岁。</p><p class="ql-block">4、忠逊王 钱 倧 947年三月―947年十二月 不逾年 为统军使胡进思使诈所废,975年病逝,终年45岁。</p><p class="ql-block">5、忠懿王 钱 俶 948年-978年 30年</p><p class="ql-block">宋太祖平定江南,钱俶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公元978 年,被迫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988年,钱俶六十大寿,宋太宗遣使祝贺,当夜钱俶暴毙(一说被毒害)。</p><p class="ql-block">后蜀:</p><p class="ql-block">933年――966年(以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被朝廷封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蜀王为始) 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明孝帝 孟知祥 933年—934年 1年 (明德) 病逝,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后主 孟 昶 934年―964年 30年 965年正月孟昶降宋,后蜀灭亡。孟昶亦在同年去世,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北汉:</p><p class="ql-block">951年――979年 立国28年,历四帝 建都:太原</p><p class="ql-block">1、神武帝 刘 崇 951年-954年 4年 (乾祐) 忧愤成疾而死,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2、孝和帝 刘 钧 954年—968年 14年 (天会)忧郁而死,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3、刘继恩 968年 不逾年 (天会) 刘继恩在位期间,权臣郭无为掌握政权。同年9月,刘继恩宴请群臣,意图擒杀郭无为,反被郭无为派人杀死。</p><p class="ql-block">4、英武帝 刘继元 968年—979年 11年 (广运) 979年5月,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991年病逝。</p><p class="ql-block">注:北汉为十国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p><p class="ql-block">宋朝(分北宋与南宋)</p><p class="ql-block">北宋 :</p><p class="ql-block">960――1127,共1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p><p class="ql-block">1、太祖匡胤 建隆 16年</p><p class="ql-block">2、太宗光义 太平兴国 22年</p><p class="ql-block">3、真宗 桓 咸平 25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祯 天圣 41年</p><p class="ql-block">5、英宗 曙 治平 4年</p><p class="ql-block">6、神宗 顼 熙宁 18年</p><p class="ql-block">7、哲宗 煦 元佑 15年</p><p class="ql-block">8、徵宗 佶 建中靖国 25年</p><p class="ql-block">9、钦宗 桓 靖康 2年</p><p class="ql-block">南宋:</p><p class="ql-block">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p><p class="ql-block">1、高宗 构 建炎 36年</p><p class="ql-block">2、孝宗 昚 隆兴 27年</p><p class="ql-block">3、光宗 敦 绍熙 5年</p><p class="ql-block">4、宁宗 扩 庆元 30年</p><p class="ql-block">5、理宗 盷 宝庆 40年</p><p class="ql-block">6、度宗 禥 咸淳 10年</p><p class="ql-block">7、恭帝 显 德佑 2年</p><p class="ql-block">8、瑞宗 昰 景炎 3年</p><p class="ql-block">9、 帝 昺 祥兴 3年</p><p class="ql-block">元朝:</p><p class="ql-block">1279――1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p><p class="ql-block">1、世祖 忽必烈 至元 15年</p><p class="ql-block">2、成宗 铁木耳 元贞 13年</p><p class="ql-block">3、武宗 海山 至大 4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爱育万拔力八达 皇庆 9年</p><p class="ql-block">5、英宗 硕德八刺 至治 3年</p><p class="ql-block">6、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 泰定 5年</p><p class="ql-block">7、大顺帝 阿速吉八 大顺 1年</p><p class="ql-block">8、明宗 和世瑓 天历 2年</p><p class="ql-block">9、文宗 图铁木耳 至顺 5年</p><p class="ql-block">10、宁宗 懿璘质班 至顺 1年</p><p class="ql-block">11、顺帝托权铁木耳 元统 36年</p><p class="ql-block">元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p><p class="ql-block">明朝 :</p><p class="ql-block">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p><p class="ql-block">1、太祖 元璋 洪武 31年</p><p class="ql-block">2、惠帝 允炆 建文 4年</p><p class="ql-block">3、成祖 棣 永乐 22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高炽 洪熙 1年</p><p class="ql-block">5、宣宗 瞻基 宣德 10年</p><p class="ql-block">6、英宗 祁镇 正统 14年</p><p class="ql-block">7、景帝 祁钰 景泰 7年</p><p class="ql-block">英宗 祁镇 天顺 8年(复辟)</p><p class="ql-block">8、宪宗 见深 成化 23年</p><p class="ql-block">9、孝宗 佑樘 弘治 18年</p><p class="ql-block">10、武宗厚照 正德 16年</p><p class="ql-block">11、世宗厚熜 嘉清 16年</p><p class="ql-block">12、穆宗载垕 隆庆 6年</p><p class="ql-block">13、神宗翊钧 万历 47年</p><p class="ql-block">14、光宗常洛 泰昌 1年</p><p class="ql-block">15、熹宗由校 天启 7年</p><p class="ql-block">16、思宗由检 崇祯 17年</p><p class="ql-block">南明</p><p class="ql-block">福王 朱由崧 年号弘光</p><p class="ql-block">唐王 朱聿键 年号隆武</p><p class="ql-block">桂王 朱由榔 年号永历</p><p class="ql-block">清朝:</p><p class="ql-block">1644――1911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p><p class="ql-block">1、世祖福临 顺治 18年</p><p class="ql-block">2、圣祖玄烨 康熙 61年</p><p class="ql-block">3、世宗胤禛 雍正 13年</p><p class="ql-block">4、高宗弘历 乾隆 60年</p><p class="ql-block">5、仁宗颙琰 嘉庆 25年</p><p class="ql-block">6、宣宗旻宁 道光 30年</p><p class="ql-block">7、文宗奕詝 咸丰 11年</p><p class="ql-block">8、穆宗载淳 同治 13年</p><p class="ql-block">9、德宗载湉 光绪 34年</p><p class="ql-block">10、逊宗 溥仪 宣统 3年</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