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蓬华《乌乡的清晨》之《门廊物语》(1)

何太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晨,先读了几句袁宏道的《答梅客生》;然后,拿起周蓬华的这篇《门廊物语》。这是几天前就计划阅读的,可是一晃就搁置。今晨忽然思绪有点淡,注意力不能集中。想,古诗词可以细读,这当代散文亦可细读吗?有那个必要?我是不是过于割裂了,弄得这文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式进入这篇文章,却一开始就遇到问题:门廊是什么?(犯得着为这个东西写文章吗,这东西能写出什么呢?)我乡村生活经历为零,就成长历程来看,也没有见到过“门廊”这种东西,没有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凭依想象始终觉得隔着一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仍然读吧。我现在基本都把别人的文字当作杯酒,浇浇自己心中那些疙瘩——生发人生感慨,学习写作技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我没有按“常规”,一开始就解读,而是先通读了一遍全文,他写了北方门廊之有用与无用。通过这些叙述,我看到的不仅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建筑,透过门廊看到的仍是人生。那个莫须有之地,同样引我思索令人感慨。周蓬华的文字,写景并不纯粹写景,而是融进了人生思考。这种融却不显生涩,而是自然而然,情、景、人、物水乳交融不着痕迹。我以为,这是作家周蓬华的高明之处。还有,他的语言令我着迷,虽然不是最喜欢,但是喜欢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篇一段,似乎说门廊无用——今天还有这种东西吗,在大都市那种摩天高楼的建筑里?恐怕只有到乌乡那样境地才能遇到、才会有吧?这门廊是连接院墙与木门之间一截两米多长的空间吗?仍是没有直观印象,反正是那可有可无的一个设施,既然“可有可无”那么就省了它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这篇文章有前后对比、前后烘托的考虑(或者技巧,或者技法)在里面。接下来二、三、四、五段是虚写,追溯库尔班大叔的门廊经历和门廊观;为我们展现了西北沙漠的居民生活。这对于生长于黑山白水(穷山恶水)之间的我来说,是一幅新奇的图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叙述有小说的笔调。“我曾经在西北沙漠地带见过一些简陋的门户,推门便是宽敞的院落,让人感觉没有过渡,好像一脚就踏进了一幕短剧,剧情刚开始其实也就结束了。”这个句子是第二段的开篇,以一个比喻表现了无门廊之劣。看来,在西北,民居,仍是需要门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着解释这家庭院为何没有门廊?是因为门廊容易存土。我觉得该段描写并非作者亲见,而是通过想象加以虚拟。库尔班大叔亲身体验了门廊存土。看来西北村庄被沙土掩埋,并非仅仅门廊。读这些文字,让人感觉生存之艰难不易。“他在院外转悠半天,发现整个村子都被沙土掩埋,四周空无一人,牲口棚和拴马桩都不见踪影,树枝光秃秃的,他仿佛走在梦境之中。”这些文字在刘亮程和李娟的文字里出现过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继续想象飞沙灌门廊的情景。这一段似乎与门廊无关,只是叙述了风沙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或痛苦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乌乡的清晨》之《门廊物语》(周蓬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廊的用途时常被忽略,人们觉得它可有可无。说起来也合乎逻辑,因为院墙和木门才是连接点,无端地多出一截两米多长的门廊纯属画蛇添足。</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在西北沙漠地带见过一些简陋的门户,推门便是宽敞的院落,让人感觉没有过渡,好像一脚就踏进了一幕短剧,剧情刚开始其实也就结束了。院子的主人库尔班大叔说,他们这里在建造屋舍时之所以不考虑修个门廊之类,是因为风沙太大,门廊容易存土。十年前的那个春天,大风刮了三天三夜,门廊被堵得剩下一个窟窿,害得他像一只地鼠那样爬出来,东瞅瞅,西看看,一脸蒙圈。他在院外转悠半天,发现整个村子都被沙土掩埋,四周空无一人,牲口棚和拴马桩都不见踪影,树枝光秃秃的,他仿佛走在梦境之中。</p><p class="ql-block">找不到牛,找不到骆驼,空中没有一声狗叫,天上也没有一颗星辰。他摸索着来到村外,发现整条河流都被沙土吞噬了,河道里只剩下一点点水。他找到一只瓦罐,费了很大劲才盛满了一罐水。而第二天又来到河边时,他发现那一点水也早已蒸发殆尽,他就凭着昨天取到的这一罐水,渡过难关,活了下来。说着,他举起右手给我看,我当即小吃一惊:为了找水,库尔班大叔的手在沙土堆里用力扒挠,食指与中指的关节坏掉了,它们无法正常弯曲,颜色呈黑褐色——这是灾害给人留下的礼物。</p><p class="ql-block">在沙漠里游走的日子,我时常遇到一些缺胳膊少腿的人,要么瞎了一只眼睛,要么走路歪斜着身子,若凑上前与之闲聊几句,就会像扯线头那样扯出一串回忆——在长期的劳动与磨损中,他们忘记了许多往事,却会把那个受伤害的日子记得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风灾以后,库尔班大叔拆除了门廊,甚至还拆除了木门,让屋舍简单到一目了然,哪怕风沙掩埋到窗台,也不至于从门廊里爬出来。他家的房子像一座中世纪的古堡,这样的房子住进去感觉踏实。如果一个人从沙漠地带远远走来,会觉得这户人家朴实牢稳,可资信赖——写到这里,我想起与库尔班大叔已有多年不见了,不知他身子骨是否健朗?让我无法忘怀的是,我在他家吃过手抓饭,吃过沙葱炒蛋,当晚还在他家的西仓房里住了一宿,听了一夜耗子咬粮囤的声音。我记住了一个细节:库尔班大叔在沙漠里拾荒时,捡到了一麻袋铁皮罐头盒子,堆放在仓房里。它们大多已经生锈,他却舍不得扔掉。起初,我以为这些废品是为收购站准备的,一打听才晓得错了——它们是库尔班大叔用来储水的,以应对突然袭来的风灾或者雪灾。由此可见,一场自然灾害,会给人带来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p><p class="ql-block">乌乡地处白山深处,与沙漠的地理环境迥然不同,除了风俗习惯,甚至连一个小小门廊的用途都有本质区分。这让我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地域与另一个地域存在巨大的差别,大到一个省份,小到一个村落。如果细加追究,可以推理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这差别,有的被处境牵制,有的被认知牵制,有的则被受伤的记忆牵制。</p><p class="ql-block">我来乌乡时刚刚立秋,但天气依然处于一惊一乍的暑热状态,只是一到晚上温度骤降,需要套上一件长袖的秋装。我那时尚年轻,还留一头流浪青年的长发,穿一件被雨水洗得泛白的牛仔裤,肩上背一只松松垮垮的蓝帆布包,内装一个手灯、一只指南针、水果刀、风油精,还有两听牛肉罐头、一瓶小二锅头。很明显,这是一个旅者穷游的行头。为了节省十几元钱,我是打算随时睡在荒野桥洞里的。</p><p class="ql-block">在乌乡的头一天有些疲累,倒头在客栈里睡了一个长觉,醒来已是第二天的清晨。吃过简单的早餐,我顺着门前的河流散步,空气新鲜如露,白云悠悠。举头望见巍峨的山峰,一颗绿星似乎还未隐去,山溪在耳畔哗哗地响着。我留心观察乌乡的地理特征,凭借多年的旅行经验对眼前的一切做出一个判断。我发现,几乎所有乌乡人家的木门都是敞开的,门廊深邃幽长,像半截隧道,一眼望不到院子里的物景。有的人家门廊顶上堆放着支棱的细柴,还有的门廊上站着几只鸽子或一只红毛公鸡。</p><p class="ql-block">推门进入那户紧挨客栈的人家,顿时一股烟火气扑面而至,征得女主人的同意,我对这家院落进行比较细致的拍摄——这是我深入白山进行生态考察的规定动作:手持相机,怀揣一个蓝色的大本子,里面写满了人、动物与植物的生存现状,当然,还有一些旅途见闻或奇遇故事。总之,这一段生涯,对我的写作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眼前是一座典型的东北院落:木柴堆、谷草垛、几根白桦木横卧在院子的一角,偏房里有砖砌的炉灶,一口油亮的大铁锅是主人饮食口味的佐证,被烟熏黑的墙壁上,挂着各种炊具。主人是一位面目和善的老阿姨,她把整个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院子里一株开花的石榴树十分养眼。她告诉我说,一大早,男人去白山采药材去了,什么车前子、蒲公英、白灵芝、野天麻、石苇草、刺五加、桦树茸之类,这是整个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这些东西采回家,也不必花时间进行刻意加工,拿到集市上就能变现。</p><p class="ql-block">人们越来越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这是自然赐予人类的福利。</p><p class="ql-block">最后,我在长长的门廊里留心观察了好一阵子,觉得这家人的门廊颇有特点,简直打理得像半个会客厅——门廊里摆放了一张双人沙发和茶几,一面墙壁上的凹槽供着观音、财神爷,陈列着根雕和石雕,还有一坛人参酒。老阿姨说,她家老头子时常在门廊的沙发上睡觉,原因是有一年白山一带暴发了山洪,她家的木门被洪水冲走,房子也被冲塌,而石头砌的门廊却留了下来,门廊上写有“五福临门”的牌匾也没有损毁。男人至今心有余悸,觉得砖瓦建造的房屋也不结实,琢磨半天,还是门廊可靠方便,如果山洪再度袭来,推开门就可以逃生避难,动作快点的话更可以逃到山外。</p><p class="ql-block">老阿姨说,别说门廊了,家里任何一样东西都不起眼,也谈不上值钱,但过日子样样有用,少了一片树叶也不行。</p><p class="ql-block">当天夜里,我在本子上记下一句话:</p><p class="ql-block">“在乌乡,连一片树叶都没有多余的纹路。”</p><p class="ql-block">(原载《散文》2024年第3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