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老西安的记忆里,岐山臊子面是绕不开的话题。八百里秦川之上,臊子面的风格各异,而岐山臊子面宛如这面食世界的翘楚,是臊子面中的上乘之选。我生长于西安城,那时候的西安城规模不大,城墙之外便是农田,城内的美食地图,人们都了然于胸。岐山臊子面于我而言,最初只是耳闻,从未得见。</p>
<p class="ql-block">蔡家坡半崖坡上的老街有一家小面馆,那里的店主师傅做岐山臊子面堪称一绝。每天都有许多人围聚观看。只见他将面条下锅煮熟捞出,过凉水后再用漏勺回锅,漏勺在锅里旋转,面条便呈圆形,他右手向上一抖,那团面条就准确地落在左手的碗里,接下来再精心调配这碗面,每一碗都如此用心,一丝不苟。我想,只有把这碗饭视为神圣之物,才会如此尊重。</p> <p class="ql-block">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乘着大卡车前往上山下乡的目的地——陕西凤翔县。中午时分,路过岐山县,车子停下,众人去吃饭。一家不起眼的小饭馆出现在眼前,八分钱二两粮票一碗的臊子面让我惊诧不已。那碗面虽然没有如今满大街售卖的臊子面那般油水丰厚,但那漂亮的面条却是我从未见过的,以至于回到车上后,大家还在热烈地讨论着那碗面。到了插队的村里,乡亲们早已备好了臊子面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洋学生”。那碗臊子面的面条薄、筋、光,味道酸、辣、香,口感煎、稀、汪,这种从未有过的感受让我难以忘怀。这碗面在那个偏僻的穷山沟里,是人们心中最好的饭食,只有在过年或者操办红白事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这一碗饱含深情的臊子面,触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虢镇街道有一家国营食堂,调面师是一位残疾人,他从煮面、捞面到调面都坐在那里操作,他的辛苦被所有食客看在眼里。当端上那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时,食客们心中也对这位师傅充满了敬意。关于岐山臊子面,我没有过多地去讲述它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只是想分享与这碗面的交往经历。这碗面承载着老西安的记忆,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