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式婚礼——拉枣枝

珊瑚树

<p class="ql-block">  “地接关辅风承周秦,境临洛渭俗融戎狄。”这是撰刻在洛川民俗博物馆大门上的楹联。看似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是对洛川地理位置以及民俗文化的概括。“地接关辅,境临洛渭”说的是洛川县所处的地理位置。“风承周秦,俗融戎狄”则是说洛川县的文化积淀与风俗习惯。也就是说洛川县一个承上启下的地方,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合地,洛川现在口语中还留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比如“克里马擦”,“乌达”等等。</p><p class="ql-block"> 洛川现在传承下来的婚俗大多数和关中相似,也有少部分延续了早期陕北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比如拜“双雁“。“拉枣枝”则是洛川婚俗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洛川的拉枣枝和邻县拉枣枝比较更具有地方特色,洛川的拉枣枝不但有枣枝,还有扫帚。</p><p class="ql-block"> 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姜献琛主编的《洛川乡土志》记载:“新妇下轿,即用枣枝上栽核桃大枣面兔,扫帚上栽纸花,名为拉花头”,可见洛川拉枣枝由来已久。</p><p class="ql-block"> 拉枣枝,其实就是一个人手中拿一根野酸枣的枝条和一把新扫帚念念有词,上面扎有红枣、花生、面花和核桃等食品。拉枣枝的人一般都是新郎的姑父或者姐夫,在洛川的风俗里面侄子侄女是可以和姑父开玩笑的,姐夫更不用说了。酸枣枝浑身都是刺,传说可以驱魔辟邪,手拿枣枝四方妖怪不可近新娘的身,红枣和花生寓意早生贵子,核桃最为幽默,洛川人把小两口吵架称我“隔捣”,所以核桃就寓意着小两口一生恩恩爱爱不吵架。旧时拉枣枝使用最多的几句话就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枣枝拿在我手里,先看媳妇咋走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枣枝头上栽枣,两口子睡下摸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枣枝头上栽核桃,两口子睡下不隔捣</b>。</p><p class="ql-block"> 洛川以前娶媳妇要用三天时间,第一天新郎不去迎娶新娘,由家里一个长辈作为代表和哥哥嫂子一起去迎亲。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新郎才去新娘家里,这叫做“回门”,洛川人把这个叫“拧”媳妇。现在婚事简化,结婚仪式都是一天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新媳妇一进村,婚礼的仪式就开始了,先是燃放鞭炮,拉枣枝者(现在大多数都是出钱聘请当地专业拉枣枝的人,珊瑚村以前有一位老者人称老杠,大名我是记不起来了,他拉枣枝不要稿件,都是现场出口成章,在黄章旧县一带很有名气)手执枣枝早早的就站在门口迎接,会手持枣枝把新媳妇迎接到洞房,枣枝这时候可以防止人多挤倒新娘,还可以阻止新媳妇过快进入洞房,客人不能观看到新娘的面容。直到拜天地后,新媳妇盘腿坐在土炕上的时候,拉枣枝的人才将枣枝放在洞房的一个角落,到新婚百日之后枣枝才能从洞房里移出。拉枣枝的人无非就是夸新娘漂亮,夸新郎有才,夸了主家再夸新媳妇娘家,中间再开玩笑,逗一逗新娘,把婚礼的气氛推向高潮。随着时代的变化拉枣枝的词也发生着改变,现在夹杂了很多宣传地方特产的词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洛川是个好地方,黄土高原气候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优质苹果美名传,农民富裕有了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生活富裕不发愁,娶了媳妇盖了楼。</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果农收入十几万,户户都把新房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民群众喜洋洋,生活水平奔小康。</b></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洛川人靠种植苹果发了家,致了富,家家过上了富裕光景,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娶媳妇骑毛驴,到坐拖拉机,再到今天的高档小车,一切都在改变推新除旧,唯独这祖宗遗留下来的拉枣枝一直都没有大的变化,依然保留着原有的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