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下旬,正是黔地黄灿灿的油菜花遍地盛开的季节,我应邀参加了中国影协海工委、贵州省影协,中共桐梓县委、县府主办的“两岸电影人纪念抗战桐梓海校80周年研讨会”、“纪念桐梓海校80周年电影剧本《山那边是海》创作采风”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月20号下午,我在遵义新舟机场一下飞机,就跟前来接机的遵义飞天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陈晓伟总经理直接驱车前往黔北小城桐梓。</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二十年前我曾从遵义去重庆路过桐梓,那时的小县城破破烂烂,交通条件更是落后不堪,记得当时在上午9点我从遵义市区乘一辆老旧的长途大巴出发,一路崎岖,过息烽、娄山关、桐梓、綦江……还经过了位于桐梓凉风垭——抗战时期非常著名的、极其险峻的高山公路“七十二道拐”,最终抵达重庆市区时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了(而现在川黔高速公路早已贯通,从遵义到重庆全程大概也就只须3个小时左右了吧)……</p> <p class="ql-block">七十二道拐</p> <p class="ql-block"> 此次与桐梓重逢,我自然再不是路过,而是要在这儿待两天,采风,开会。</p><p class="ql-block"> 当晚,来自海峡两岸的电影工作者们,下榻在桐梓金黔嘉华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金黔嘉华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 晚餐后我跟朋友们去街头散步,特意认真地打量了桐梓这个久违的小城,只见到处都是灯光璀璨的高楼,竟然让我再也找不回二十年前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翌日上午,我们参观了魁岩山脚下的天门河水电站、41兵工厂旧址、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隗岩</p><p class="ql-block"> 桐梓县原人大副主任黄光荣先生向参会嘉宾介绍天门水电厂和41兵工厂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38年秋,国民政府41兵工厂出于安全考虑迁来桐梓,为抗击日寇,弥补武器生产动<span>力</span>不足,修建了天门河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 水电站机房地下通道门楣上镌刻着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入天门而夺天工”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 也留有发电厂许多毕业于清华、浙大、西北工大、东北工大等技术人员母校校徽图案。</p> <p class="ql-block"> 两台水力发电机是美国生产并<span>捐</span>赠的。据桐梓朋友介绍,虽然时近80年,这两台发<span>电</span>机至今只要有水,照样可以运转发电。</p> <p class="ql-block">以上为天门河水电站图片</p> <p class="ql-block"> 天门河水电站是为了解决41兵工厂生产、生活用电之需而建,而41兵工厂当时每月生产的步枪、机关枪据说可装备一个团。可以说,41兵工厂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41兵工厂部分遗址</p><p class="ql-block"> 小西湖其实为41兵工厂发电厂水库,当时因抚慰江浙员工思乡之苦,在水库中仿西湖而修了“三潭印月”、“柳浪闻莺”、“湖心亭”等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小西湖"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 而在1944年底,小西湖曾一度成为张学良将军囚禁地。张在此期间,虽有军警日夜监视,但幸有赵四小姐作伴,天天看报读明史,也常会垂钓于湖畔。</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钓鱼</p> <p class="ql-block"> 离开小西湖,我们又参观了周公祠和周公馆。周公馆原是民国时期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军长兼贵州省政府主席周西成的宅邸,而周公祠则是民国时期为纪念他而修建。</p> <p class="ql-block">周公祠-周公馆</p> <p class="ql-block"> 是日,我们重点参观了桐梓海校。</p><p class="ql-block"> 该校<span>源</span>于清时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span>”</span>,同治六年船政学堂招生。1930年定名海军学校,抗战时期因局势恶化,于1938年10月由福州迁至娄山山脉深处的桐梓县金氏节孝祠,而其又被海校学子称为金家楼。</p> <p class="ql-block"> 海校在桐梓办学期间,共有三个专业11个班三百余人。海校校规严格,教师素质极高,并引入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且所有课程均采用英语教材教学。</p> <p class="ql-block"> 学生皆心怀抗日救亡的决心和"制海图强"的抱负,录取时更是优中选优。当时广东曲江就有几千才俊争报海校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海校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41年贵州保送学员刘和谦(后为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时年才满14岁,笔试时就临场即<span>席</span>写下了激情澎湃、文才斐然的“策论”(作文考卷)《海军救国论》,今日读来依然令人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附:《海军救国论》全文</p><p class="ql-block"> 物竞天择,弱肉强食,适者生,反<span>之</span>者灭,已成公例矣。</p><p class="ql-block"> 世界风云日紧,战争烽火益炽,在此环境中,若能生存屹立于世界中,舍武力为何耶?</p><p class="ql-block"> 盖一国之兴衰,在观乎其军备之完陋,军备即海陆空三军防是也。今日之战争,盖由所谓平面战而转成立体战,更由所谓持久战而幻变闪电战,然此咸不可舍海军于不建,乃立奏奇功也。</p><p class="ql-block"> 夫国防之卫也,必有其领空领陆之制权,若任何一权控制于敌,则其国危矣!况战时耶?更况我临海国之中华耶?</p><p class="ql-block"> 试观今日之中华,其海防若何?沿海尽被封锁,海权操<span>于</span>敌手,其故何耶?盖因中华传统不重海军,而政府之失策,与夫国民见解之错误也。</p><p class="ql-block"> 或云:“抗战久矣,海军之功何在?”此庸夫之言耳,殊不知我海军亦正担负有救国之使命耳,如沿江之封锁防卫,水雷之攻敌,此皆莫大之功者也,何谓海军之无功,而不可救国耶?此与耳食何异哉!</p><p class="ql-block"> 由是观之,海军建设,实<span>亟亟</span>焉刻不容缓者也!当今日也,海军盖可救国,救国亦端赖乎海军,吾人更应献身海军,建设坚韧大无畏之海防,增强海军救国力量,发挥海军救国功能,为我海军救国之先锋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年十一月 刘和谦 </p> <p class="ql-block">海校优秀学子刘和谦与他的《海军救国论》</p> <p class="ql-block"> 海校学子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既勤奋刻苦,又多姿多彩……</p> <p class="ql-block"> 桐梓海校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海军的摇篮。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海军高级人才,其中也包括时任训育主任的邓兆祥,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span>。</span>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大连水产学院院长文干、大连舰艇学院教授郭成森等等多名桐梓海校师生,后都为新中国海军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拍自桐梓海军学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 21日下午,两岸电影人纪念抗战桐梓海校80周年创作研讨会在金黔嘉华大酒店举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会议由贵州省影协专职副主席郝南飞主持,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李倩,中共桐梓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先郁,中国影协海工委常务副主席邓晨曦,天津滨海国际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江苏省电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陈国富,安徽省电影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周志友,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董丹弟,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常青,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胡平,台湾大学教授杨颖达,以及多位来自桐梓、贵阳、遵义和台湾的专家学者先后发言。</p> <p class="ql-block"> 大家在发言中,对桐梓海校的历史地位和其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所做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span>;</span>为身处抗战艰苦岁月中的海校师生,不忘国仇家恨,不忘肩上责任重大,<span>“</span>明耻教战<span>”</span>,刻苦学习,志在<span>“</span>制海图强<span>”</span>、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博大情怀而敬佩、感动……</p><p class="ql-block"> 同时,大家也深感桐梓既然有着丰<span>富</span>的红色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包括夜郎文化),更应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电影界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研讨会结束后,桐梓县领导与全体参会嘉宾合影。</p> <h3> 主办方特将会议嘉宾的发言稿荟集成册。</h3> <p class="ql-block"> 是日,还对由贵阳青年女编剧郝赫赫创作的表现桐梓海校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山那边是海》进行了研讨,嘉宾们对剧本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p><p class="ql-block"> 图为剧本研讨会之后嘉宾合影。</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号上午,与会嘉宾们告别桐梓,转而乘车前往红色圣地遵义继续采风活动。</p><p class="ql-block"> </p> <h3> 海峡两岸电影工作者在遵义会议旧址前拍照留念。</h3> <p class="ql-block">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这次在黔北短暂的电影创作、研讨、采风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两天来,海峡两岸电影界的新朋老友不仅进行了较深入的学术交流,也相互增进了友谊,同时大家对中国影协海工委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与赞扬<span>。</span>并希望这次黔北之行能为贵州电影创作的繁荣起到一点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注:此文原是本人2017年的一件旧作,这次从文字与图片编排上做了较大修改和补充,特发在这里,以期得到美友的支持和指正。另外,需再次说明的是,本文部分照片为原天津电影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王鹏、原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陈常青等同志提供,在此一并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