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节气25: 至善之美——大寒

简易

——谨以此系列散文,纪念我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八周年! <p class="ql-block">  到了大寒时节,人们会不会在这有些寒冷、单调而凋敝的景象中,渐渐感受到一份——至善之美? </p><p class="ql-block"> 小寒、大寒,都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不时就会有寒潮南下。而到了大寒,我国许多地方,已经是一派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p><p class="ql-block"> 不过,就在这几乎所有生命都正经历着严寒的时段里,天地间似乎正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一些令人欢欣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当初立春初现的那一刻起,直到这大寒结束再次迎来立春的那一刻,地球恰好围绕太阳旋出一圈完整的公转轨迹,并同时开始下一轮公转。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已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一月之久。北半球虽然还是昼短夜长,可昼夜长短的差距,已经渐渐缩小;太阳光照和大地吸收到的太阳热能也都在渐渐增加,致使天地间光、温、湿等要素,都陆续发生变化。尽管,人们习惯地认为大寒比小寒更冷,可常年的实测资料证明,大多数情况下,大寒其实已不如小寒冷。于是,寒冷所呈现出的那种犷悍的气势,已成为强弩之末。 </p><p class="ql-block"> 其次,到了大寒时节,大地上太多的种子、冬芽和幼苗,大多在休眠中完成或即将完成严寒中的“历练”,而陆续进入唤醒状态。它们正因了各自遗传密码的昭示,静静等待着春的消息。于是这大寒时节,似乎更像是一个由冬入春的,渐渐转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何况,恰逢此时,我国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常常更加生动、更加浪漫地演绎着一场由冬入春的转化。</p><p class="ql-block"> 我国民间习惯将欢度春节称之为“过年”。而所谓“过年”,则是一段充满传统仪式感的,挺有意思的,除旧迎新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除夕”,再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一直到正月十五“过大年”。而这段长达二十多天的日子,一般来讲,恰好分布在立春前后的冬末、春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春节临近,苏稽古镇已弥漫着浓浓的年味。20220122摄于苏稽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  于是春节,抑或“过年”的那些日子,就仿佛是一段由冬入春的,充满欢欣与祝福的时光走廊。人们从冬末走进渐趋隆重的节日氛围中,就已然徜徉于那段洋溢着欢欣与祝福的时光走廊中;而当人们从中走出来的时候,就已然走进了新一年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于是,从地球之旋,到天下众生的变化,再到中华民族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节日,这种种令人欢欣的变化,是不是都在悄然演绎着天地万物除旧迎新过程中,渐渐显示出来的那种——至善之美?是不是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令人振奋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崭新起点?</p><p class="ql-block"> 就在众多种子、冬芽和幼苗逐渐完成休眠中的“历练”,相继进入唤醒状态,耐心等待春的消息的时候,我国辽阔的大地上,一些对光、温、湿等环境条件有着特殊“敏感”的“先知”们,已毅然开花。</p><p class="ql-block"> 几乎与腊梅、梅花傲雪绽放的同时,广泛生长于我国众多大山里的山茶花,则在更广的范围内,以更为磅礴的气势陆续盛开。这些品种极多,生命力极强的花,将由冬而春,一路开去,红、白、黄、紫,朝气蓬勃,仿佛是在苍茫的天地间,展开着一场揖别冬天,走向新春的,恢宏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201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夕阳。20210122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云天。20220202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寒时节的川西高原乃至川北崇山峻岭,许多地方已是冰天雪地。</p><p class="ql-block"> 川西高原中部,海拔1321米的甘孜州泸定县,当年红军抢渡大渡河时曾经创造奇迹的那座泸定桥,时至今日,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依然记得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河两岸的草木,在严寒中已显出枯萎或凋敝。碧绿而湍急的大渡河水,依然显出犷悍的气势。而西边天际忽然出现的一道道丁达尔光,仿佛突显出这座高山深谷中的城市的种种险峻与神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渡河。20210124摄于泸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泸定桥。20210124摄于泸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渡河。20210124摄于泸定。</span></p> <p class="ql-block">  磨西镇境内,贡嘎雪山东坡脚下的海螺沟,沟长仅30.7千米,却在整体落差6000米的范围内,形成七个独特的植被带和土壤带,拥有高山雪峰,冰川,冰瀑,原始森林,冰川森林等众多美景。到了大寒时节,沟底依然在略显凋敝的景色中透着葱茏;往上,则渐渐披上了银装;再往上,已然是冰天雪地,林海雪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4摄于海螺沟山下。</span></p> <p class="ql-block">  站在海拔2850米的冰天雪地里,贡嘎雪峰,林海雪原、冰川冰瀑等壮丽风景,常常令人惊奇与震撼。不过,更加令人震撼的是,就在仅仅一百多千米的直线距离内,地势和气候的变化竟然如此之巨——分明脚下不远,就是平均海拔仅600米的成都平原,可眼前,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雪山,却已近在咫尺;脚下不远处,盆地里的寒,常常寒得近乎一成不变,温润柔婉,可眼前的寒,却显出一种犷悍的气势,寒得那么干脆利落、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5摄于海螺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5摄于海螺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5摄于海螺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云隙中露出贡嘎雪山的身影。20210125摄于海螺沟。</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寒时节的四川盆地,依然是阴天多,日照少,湿度大。伴着寒潮,偶尔会出现零星雪花。尽管最低气温很少在零度以下,但最高气温却常常在明显让人感觉寒冷的10° C以下徘徊,因此盆地里人们普遍感觉到的,依然是那种近乎一成不变的,温润柔婉的寒。</p><p class="ql-block"> 这时节,盆地里除了梧桐仍保留着满枝枯叶外,银杏、杉树、柳树、枫树、鸡爪槭等种种落叶的树,枝干上仅仅残存着零星的枯叶。常绿树种依然在天地间遍布着绿色,不过那绿色已显出些许老态与凋敝。草地上,直到眼下,也很难见到成片的枯黄;毕竟,就在那些早已枯黄的草地上,一直零星地生长着一些绿色的野草。这一切,或许就是四川盆地冬末最常见的,冬的寒冷、单调与凋敝的真实景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盆地的冬末。20210121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盆地的冬末。20220124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盆地的冬末,叶落尽的柳条上布满冬芽,正伺机待发。20210121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景象,会不会忽然令人回想起当初立春初现那一刻的模样?毕竟,就连那些垂柳,也一如当初立春时那样——残存着零星枯叶的众多柳条,就那么低垂着,抑或随风飘荡着…… </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景象,常常让蜀人们感觉太过单调。倒是难逢难遇的一场雪,反而让人们感觉到一些新鲜与兴奋。就像2024年1月24日的那场雪,尽管飘飘洒洒一阵就没了,成都整个市区都没有积雪;可是第二天,就有许多人特地乘车到大邑、崇州一带的山里,去欣赏难得一见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盆地里难得的一场雪。20240124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盆地里难得遇到的一场雪。20240124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天地间显得寒冷、单调与凋敝的同时,盆地里不论是成都的杜甫草堂,还是乐山的嘉州绿心湿地,抑或众多的公园、湿地和公共场所,梅花、腊梅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而大邑、崇州的一些山里,与梅花形似,颜色更淡一些的众多乌梅花,已然漫山遍野地盛开。同时,田地里到处都是大片清新的绿,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等一直在缓慢生长。</p><p class="ql-block"> 这种种生机,又使得蜀人们在这个寒冷、单调而凋敝的冬末,仍然能够感受到一份灵动与欢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4摄于杜甫草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4摄于杜甫草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雨中梅林。20220122摄于乐山绿心湿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雨中梅花。20220122摄于乐山绿心湿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2摄于乐山绿心湿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唐昌古镇,曾经是古蜀先民们由渔猎而农耕的过渡区域。建于唐仪风二年的这座古镇,已经经历过一千三百多个大寒。如今,狭窄的大椿巷,保留着不少古建筑的青瓦青砖古老院落内,依然透着不少绿色,开着不少梅花;梁家大院那完好保留着的清咸丰年间的古建筑群,仍然隐藏在绿树成荫的环境中;历史悠久的崇宁公园,依然是小桥流水,古树参天,显出一份古朴、优雅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椿巷。20220203摄于唐昌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大椿巷。20220203摄于唐昌古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椿巷。20220203摄于唐昌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梁家大院。20220203摄于唐昌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203摄于唐昌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  川南,隆昌市南关,那条年逾千年的古驿道,会不会就在青石板铺就的古道的某处缝隙间,还残留着千年间一场场大寒中,那些风霜雨雪的过痕?而就在这条古驿道上,至今依然成排屹立着的古老石牌坊群,是不是记载着祖先们太多想要流传后世的——凡人善举?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3摄于隆昌南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3摄于隆昌南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3摄于隆昌南关。</span></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水面宽阔的古宇湖,周围的山依然葱茏,而湖边草地则已经枯黄。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众多冬候鸟青睐的地方。种类繁多的鸟儿们,不时就在湖面上荡漾出动人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3摄于隆昌古宇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3摄于隆昌古宇湖。</span></p> <p class="ql-block">  湖的北岸,长达一百多米的宽阔石梯,一直通往高处的孔子公园。一座高大的孔子塑像,恰好立于石梯顶端。那面湖而立,身体微倾,手持经卷,儒雅温和的形象,给人的感觉,仿佛正在讲学,又仿佛正凝视着眼前的青山绿水,而心生慰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10123摄于隆昌古宇湖。</span></p> <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们面对天地万物的止与始、静与动那年复一年的依时而变的时候,再回到当初立春时节就见过的元通古镇,发现这里已再一次走进春节,走进这一充满欢欣与祝福的时光走廊中……</p>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0127摄于元通古镇。</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0127摄于元通古镇。</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30127摄于元通古镇。</span></h5> <p class="ql-block">  青城后山脚下,那座始于唐时的味江寨,直到清朝,才依场后的千年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镇。这古镇不大,但曾经是成都通往藏地的重要镇寨。</p><p class="ql-block"> 大寒时节,就在通往古镇的路上,已能清晰地看见远处雪山的身影;进了古镇,反而见不到雪山,也感觉不到寒冷。阳光下的古老街巷,给人一种古朴、清洁、优雅而温馨的感觉。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9摄于都江堰青城后山一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9摄于都江堰青城后山一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9摄于都江堰青城后山一带。</span></p> <p class="ql-block">  特别有意思的是,同名“泰安”的古寺与古镇,已在同一个地方共同度过了上千个大寒,共同经历了上千次的辞旧迎新,直到如今,依然泰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9摄于都江堰泰安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9摄于都江堰泰安古镇。</span></p> <p class="ql-block">——20220129摄于都江堰古泰安寺。</p> <p class="ql-block">  泰安泰安,国泰民安。这古镇与古寺共享的名称,是不是恰好蕴含着上下五千年,整整一个民族的共同心愿……</p><p class="ql-block"> 而祖先们将《易经》中最为特殊的”艮“卦置于这大寒时节,或许是因了“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意即这个“位”责任重于“山”,必须在其“位”谋其“政”。</p><p class="ql-block"> “艮”五行属土,有静止意。在祖先们眼中,“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就是说,祖先们认为在八个卦象中,抑或在每一个年轮的变化过程中,“艮”既是终点,又是起点。并且祖先们深信:要让万物终止的同时又重新开始,没有比“艮”更适合的。祖先们还确信:万物在此时终止,乃是“止于至善”;而在止的同时又重新开始,则是“始于当始”。</p><p class="ql-block"> 可是,为何天下万物在此时终止和开始,就是“止于至善”和“始于当始”?</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发现,惊蛰时节的“震”卦与此时的 “艮”卦,亦即一年中的始卦与终卦,竟然一动一静,又是一对综卦的时候,是不是忽然间,就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原来,始于惊蛰的,那阵阵春雷的震动,竟然一路演绎出春的烂漫,夏的茁壮,秋的收获,和冬的生机,直到天地间众多种子、冬芽和幼苗都经过一场生命洗礼,已然处于唤醒状态的当下,才渐归于静止。这真真就是在天下众生都顺利完成了整整一个年轮的生命历程之后的——止于至善。并且,就在这止于至善的同时,万象更新即现,天地万物又将始于当始。或者说,此时的“静”,又将演绎出“动”;不久,天地间又将响起阵阵春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物当止于至善,始于当始。20220124摄于成都。</span></p> <p class="ql-block">  似乎,因了这时空中一动一静的引领,地球之“玄”,便成就了宇宙间迄今绝无仅有的,众生所依所寄的,绵延不绝的大自然。似乎,因了这时空中一动一静的引领,天下众生们就在宇宙间年复一年地,得天独厚地,从容演绎出绵延不绝的,灿烂而生动的生命风采……</p><p class="ql-block"> 而这“止”与“始”,恰恰就是“艮”卦的职责所在。她不仅让天下众生们,在经历过一个完整年轮的最后时刻,有一个完美的收束而“止于至善”;还在“止于至善”的同时,令天下众生一刻不停地“始于当始”,从而将“乾”、“坤”二卦那资始、资生的“意志”,贯彻得一丝不苟,淋漓尽致……</p>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物当</span>止于至善,始于当始<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4摄于成都。</span></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万物当</span>止于至善,始于当始。<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2摄于乐山绿心湿地。</span></h5> <p class="ql-block">  在《易经》中,“艮”还象征山,同时也象征夜。那么,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象征,又会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哪里?</p><p class="ql-block"> ——先看看山。八卦在节气中的排列,前卦对后卦均有直接或间接的相生关系,唯有大雪时的“坎”水与此时的 “艮”土(山),却没有任何生克关系。然而,看似没有生克关系的山与水,实际上从来都是难舍难分,山水相依。</p><p class="ql-block"> 植物们,先是在“坎”水至“艮”山这个所谓“山重水复”的时段里,完成了一场不可或缺的生命洗礼,并于“艮”山处“止于至善”。紧接着,就是“山不转水转”——当“坎”水绕过“艮”山,亦即过了大寒的瞬间,又与来年的“震”木,形成“水生木”的相生关系。于是,自“坎”水绕过“艮”山的那一刻起,一个新的年轮,又“始于当始”……</p>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艮”象征山与夜。<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0129摄于都江堰高铁站。</span></h5> <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夜。如果说“山”意味着地球每一圈公转的“止”与“始”,那么“夜”,则意味着地球每一圈自转的“止”与“始”。这恰恰是每一天的“止于至善”,与“始于当始”。</p><p class="ql-block"> 而一年365天中,地球公转与自转的“止”与“始”完全重合的,唯有立春降临时的——那一个子夜的那一个时点。</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说,地球的公转与自转,这两种旋转的终点和起点,将在立春乍现的这一刻完全重合。而天下众生,也都将在这一刻“止于至善,始于当始”。</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个时点,不恰恰就是真正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 原来,“艮”所象征的山与夜,竟然将我们的目光,分毫不差地引向了令人振奋的,一元复始的那一个瞬间,抑或<span style="font-size:18px;">“止于至善,始于当始”的——那一个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不妨借着祖先们的指引,借助“艮”卦所象征的山与夜,想象一下大寒将尽,立春乍现那一刻,天地间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们中华民族所敬仰的高山——无论是喜马拉雅,昆仑,天山,还是祁连,秦岭,泰山、长白山,兴安岭乃至川西高原的贡嘎雪山、四姑娘山,等等等等,就算不是终年积雪,至少眼下早已积雪。于是,那一刻,这一座座令人敬仰的雪峰,会不会像极了一位位鹤发童颜的慈祥老人?</p><p class="ql-block"> 而就在我们即将走过完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时候,就在家家户户欢度春节的日子里,就在大寒将尽立春将现的那一个寒冷的子夜,我们会不会依稀感觉到,感觉到那一座座令人敬仰的雪峰——抑或,那一位位鹤发童颜的慈祥老人,正伫立在寒夜里,静静地守望着,守望着这苍茫大地,和万家灯火?</p><p class="ql-block"> 那么,此时此刻,在这北风呼啸的寒夜里,伫立于天地间的那一位位鹤发童颜的慈祥老人,会不会又依稀听到了,听到了寒风中“天行健,君子以自疆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那一声声古老而苍劲的思辨?会不会又依稀听到了,听到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那一支“土得掉渣”,却又饱含着太多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的古老歌谣?会不会再一次地欣慰于,欣慰于地球那“玄”之妙所串联起的,无数个年轮中的那些节气,至今依然成就着,成就着天下众生的希望之本——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会不会再一次地敏感到,敏感到一元复始之后,又一场随着春之烂漫而兴起的——天地间无处不在的万象更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1月19日第一稿,原标题为《体味节气25:大寒》,并以若水谣之名在新浪、网易等博中发表。 </p><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8日第二稿,更名为《那些节气25:轮回之美——大寒》。 </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14日第三稿,更名为《那些节气:更新之美——大寒》。 </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28日第四稿。</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8日第五稿,更名为《那些节气25:至善之美——大寒》。</p><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6日第六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