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贡院”是南昌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子。小时候一直以为这条巷子叫“老公院”,自作聪明地解释:这里离“清节堂”很近,清节堂是收留老公去世的老婆(寡妇)的,想必老公院是收留老婆去世的老公(鳏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家都司前到老贡院路不多,过马路走干家巷,到老贡院是一条直线。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上的实验小学离老贡院才30余米,有时下课后玩“官兵捉强盗”游戏,会跑进老贡院,感觉这条巷子阴森森的。</p><p class="ql-block">这条长不过百米,宽3米左右的巷子,青色高墙青得发黑,麻石板路面干净得打滑。两边隔蛮长一段路才一家大门头深宅子,莫测高深。这条巷子在我的印象中,从早到晚寂静无声,脚步稍重一点,便似乎听到整条巷子都在斥责:放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邻居蔡公公告诉我,老贡院不是老公院,它是南昌古代乡试(省府级别的考试)的考场。古代人的理想是“学而优则仕”,意思就是学习好,考得好,就可以做官。古代读书人的考试很多,每考上一级,官就大一级。老贡院,是秀才升级举人的考场。</p> <p class="ql-block">贡院大门</p><p class="ql-block">中国的科举制度宏大复杂,其内容是鸿篇巨制,老头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些要点。</p><p class="ql-block">百度文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汉朝。科,是开科考试。举,是举荐贤良。科举之始,以举荐为主,很少考试,不少寒门贤士由于权贵举荐而得以一飞冲天。咱们南昌的徐孺子却是举荐当大官而不愿意当官的典型。</p><p class="ql-block">南朝开始,考试的比例加大,到宋朝,开始以科考为主,学优者通过一场场考试脱颖而出。到明清两朝,考风益甚,科考越来越繁多,考题越来越八股。</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读书人的科考大致分为四段六场,除最后一场殿试,其他五场都考三天。第一段为县试和州试两场,考上了,称作童生。12、13岁考上的是童生,您考一辈子,考到七老八十才考上的,也是叫童生。童生是步入仕途的初级阶段。第二段是院试,是各书院(比如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的入学考试,只有取得了童生资格的学子才能参加考试,考上了,叫做秀才。院试有时候会大大小小考几场。秀才进入书院读书了,叫做生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上秀才,就已经改变命运。秀才有许多特权:1.见县太爷可以不下跪。因为县太爷知道,也许不久,这秀才会成为同僚甚至成为上级。2.终生免除赋税和徭役。3.名字可以进入家族祠堂供后代瞻仰。4.可以经营管理家族各项事务,比如管家族的田地、管家族的店铺甚至钱庄。可以参与家族重大事务的决策。5.自动拥有了城市户口,可以在自己考取的书院所在城市居住。6.穷秀才赴省府乡试时,县太爷有义务召集乡绅,协调资助盘缠和解决交通问题。</p><p class="ql-block">考上秀才,还有很多好处:家里贫困,县太爷有责任首先扶贫;有困难可以直接见县太爷请求帮助;秀才是潜力股,四里乡绅富户,争着抢着把女儿嫁给秀才……。当然,不要受电视剧影响,以为秀才都是苦出身。其实寒门子弟能读书读到秀才的,凤毛麟角。秀才绝大多数都是出身乡绅豪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秀才决定不再考举人,也不去书院深造,那么在本乡本土混个私塾先生、混个富裕人家的帐房先生,不成问题。苦逼的是那些决定考举人,但却屡考不中的落第秀才。家里秀才娘子唠叨抱怨,外面众人不再巴结反而是瞧不起,甚至家族逐出家门,穷困潦倒。落第秀才不如狗,所以范进中举会刺激得疯掉。</p><p class="ql-block">如果秀才进了书院读书深造,就叫生员。决定考举人,那么便进入科举考试第三段第四场~乡试。乡试不是乡里考试,它是皇帝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高度定下的名称。乡试实际上是府试,是在各省省会城市亦即是省府的贡院进行。乡试考中了,便是举人,叫做中举。举人的地位当然比秀才高,家族里常常会专门给他建新居,这新居通俗取名“孝廉第”,所以举人也被称作孝廉。举人如果不再考,去县衙做个师爷或者做个教谕要么做个主簿管管钱粮、税收,是很容易的事,相当于做了县长助理或是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局长。举人如果再考,便进入科举考试第四段第五六场考试,这两场考试需要去京城。第五场考叫做会试,在国家贡院考,是殿试的资格考试。考通过了,就可以称为进士。最后择优在皇帝亲自主考下殿试。殿试主要是皇帝给的荣耀,参加殿试的,是进士中的佼佼者。殿试的目的是给这些进士们排名次,考上第一二三名的叫状元、榜眼、探花,可以青史留名,还常常被招为驸马,娶公主做老婆。进士最次的,能混个县太爷,最牛的,混多年后可能拜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科考有这么大好处,虽然读书苦,考试难,也挡不住千千万万人读书应考。明朝时期,江西读书人最风光,有“朝士半江西”之说。什么意思?就是说满朝士大夫,有一半是江西人。朝士多,证明江西考取进士的人多,更证明江西的考生多。老一辈传言,曾经有一段时间,老贡院范围很大,从进贤门内到顺化门内,包括现在的松柏巷、省委党校、大小桃花巷、廉让里、仁寿里、南昌八中,都是老贡院的考场。老头年长后曾翻阅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传记,里面说到,利玛窦回忆录提起他在南昌的传教见闻,亲眼见两万多考生在贡院考试的盛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度文库“中国古代贡院考试”里说:贡院考试,国家规定必须每个考生一间小屋子,叫做号舍。国家规定号舍高六尺、长四尺,宽三尺,这么窄小的空间,考生能站立却不能躺下。号舍里只有一案,考生伏案考试,伏案睡觉,考试三天,考生吃喝拉撒睡觉都在号舍内,不准出来。</p><p class="ql-block">两万多考生,需要两万多间号舍,的确要很大范围。即使各个年代考生数会有不同,但就江西的考试传统而言,相差不会太大。</p> <p class="ql-block">贡院号舍,每一排都有几十间窄小号舍,考生进去后三天不能外出。门外水缸考试时会注满水,有衙役为考生布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在八一公园那儿建新贡院,号舍建了一万七千间,考官奏折还说不够用。老辈人说,老贡院的考场废弃之后,才给了教会机会,买下大片老贡院的土地。系马桩一线,则是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买下建屋。到民国时期,以老贡院为中心,形成了教会区域和有钱人文化人居住的区域。难怪这一片,老贡院、廉让里、仁寿里、松柏巷,听名字就好有文化。这些巷子,包括大小桃花巷,记忆里住的都是老南昌的名门望族和书香门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同学洪国平就在老贡院出生。他说:依稀记得家里有一个大花园,有水池和很多大树。老贡院到头就是廉让里,右拐可以到松柏巷教堂,左拐进入小桃花巷,仁寿里,再过江南会馆侧,便是孺子路头、现在的电信大楼。</p><p class="ql-block">老头读大学时,曾在仁寿里一栋深宅大院的板壁二楼住过三年。当年时间精力放在读书上,无暇体会那一片的市井街巷,但印象里周边走走 ,都是些厅堂天井院落深深的大宅子。</p><p class="ql-block">老同学衷丁木家住江南会馆侧,他回忆:家左边有一小路,路旁有一块约三分大小的地,种满了各种花及南瓜和豆角藤。住着一位铁路上的花工,花工去世后那儿成了菜地。再走进去便有桃树,桃子熟时还很甜的。还有一株巨大的葡萄藤和二层高的葡萄架,很结实。每到葡萄熟了,许多小学生便会爬上去偷吃,主人现身大家便跑。小路对面有一家大院,里面种了美人蕉和各种花,据说是民国时期南昌望族章家的家族大院。蒋孝严蒋孝慈的母亲章亚若便是章家人,是否住过这里却是不知道。据蒋孝严回忆,小时候住过小桃花巷附近,对这一带记忆很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贡院是什么时候建的?当下普遍的说法是北宋时期建的,有上千年历史。贡院外面立了系马的桩子,供骑马来贡院考试的考生系马用,因此才有了“系马桩”这个名称。桃花巷原本是一片桃林,考官和考生们经常在桃林休闲和讨论学问。老头一直采纳这些说法,每有外地友人来南昌,我都是如此介绍南昌的系马桩、桃花巷和老贡院。</p><p class="ql-block">近日为写南昌旧事,多读了一些资料,对老贡院建于北宋、系马桩源自老贡院、考官考生休闲桃树林的说法不确定起来。</p><p class="ql-block">老头不是学历史出身,读的专业是医学,习惯的是逻辑分析,不敢置评这些似乎已成定规的说法。说一些自己的疑虑,讨打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昌的贡院始于宋代,但是老贡院却是始于明朝。</p><p class="ql-block">明朝的南昌是一座王城,有皇帝的龙子龙孙分封的城市叫做王城。南昌的封王叫宁王。明朝正德年间的宁王叫做朱宸濠,就是造反被王阳明活捉的那位。也许是朱宸濠想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在如今老贡院的地方建了一所阳春书院,广纳学子在此攻读。以前的书院都会种植桃树或李树,取“桃李满天下”之意。朱宸濠造反兵败被处死后,阳春书院废弃。明朝的江西学政李梦阳曾写“阳春书院记”,可搜索。</p><p class="ql-block">据南昌学者邵百鸣先生考证,明朝嘉靖年间,废弃的阳春书院被整修,作为秀才考举人的考场,即贡院,这就是老贡院的由来。邵百鸣先生,煞费苦心,几乎查找了所有能查到的南昌贡院古籍资料,写了一篇《谈谈南昌古代贡院的兴废变迁》,好文章啊!详细列举了有古籍记录的各朝各代南昌贡院何时建立?在什么地方。限于篇幅不全文引用,节选作为附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致谢邵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桃花巷”的由来,老一辈有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其一,老贡院种植,供考生和考官休闲用。</p><p class="ql-block">按百度文库“中国古代贡院考试”所言,考生进号舍后,三天不准出来。考完不准逗留,哪有在桃树林休闲的道理。至于考官,同样是分卷阅卷评分等不准外出,不准交流。考毕考场即封锁,同样不可能去桃林休闲。此说存疑。</p><p class="ql-block">其二是说元朝盛行元曲,此地曾有乐坊,歌女们个个艳若桃花,民间俗称这乐坊为桃花坊,以后叫桃花巷。此说只是故老相传,查不到证据。</p><p class="ql-block">其三说即是阳春书院所种植,取“桃李满天下”之意,老头信第三种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于贡院外面考生系马的系马桩,大家稍稍想想:如果您去某部门办事,事先知道三天不能出来,您会把您的小车停在那部门门口三天不管不顾吗?</p><p class="ql-block">再想想,两万考生都是秀才,且不说秀才有要求县太爷支助盘缠和解决交通的权利,就算99%都是苦逼秀才,沿路讨饭,一脚一脚走半年一年来南昌乡试。那么,还有1%200人骑马来老贡院吧?200匹马系在马桩子上,总不能马挤马马打架吧?总要隔开一些吧?得多大地方?200匹马三天吃喝拉撒,老贡院前得有多少马粪马尿?如果不是200匹马而是2000匹马呢?5000匹马呢?更何况,南昌城七城门有壕沟有吊桥,按规定,守门军士盘查进城人时,是不允许马匹进城的。</p><p class="ql-block">系马桩,究竟应该在哪儿呢?限于篇幅,下文谈系马桩时再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贡院,穿越千年,可惜千年并非固定的岁月静好,有战乱,有火灾,有水灾,有朝代更替,有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文化底蕴,并非都是荣耀。文化底蕴更是沧桑。站在老贡院巷口,感受南昌的文化底蕴,却好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录:邵百鸣先生《谈谈南昌古代贡院的兴废变迁》(编选并稍注释)。致谢邵先生!</p><p class="ql-block">古代南昌贡院曾有过八次建立与迁移,即: 仙市坊(北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地址现不可考,估计在民德路西、府衙附近)--东湖之东开元寺废址(南宋乾道间1165-1173,地址在今佑民寺) --琉璃门之北(元延佑1314,地址在今万岁馆羊子巷一片,毁于战乱)--东湖之东三皇庙故址(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地址在今南昌二中上营坊八一公园一片。后毁于水灾)--进贤门内废宁王府阳春书院(嘉靖元年1522,地址即现老贡院廉让里大片,存在34年后毁于火灾) --按院公署(清顺治八年1651,地址现第一医院及周边)--进贤门内旧址重建(清顺治十年1653,地址现老贡院廉让里)--东湖故址(康熙二十年1681,地址现江西宾馆、外办、八一公园除百花洲)。其中明清时期,大部分时间设在东湖之东三皇庙故址,近四百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写于2021.6.16. </p><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