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百年祭

行走天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悄然将临,重庆主城已是腊梅飘香,一派节日气氛。而今年又恰逢父亲的百年诞辰,一直想写一篇纪念的文章。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当年为父亲平反的那份红头文件。感慨之余,更是触发了我的动笔初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是1948年父亲与母亲远赴重庆工作时,在太原与三位兄长及家人的合影。前排右起第二人即是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阳泉村故里及老房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祖籍是在今山西省阳泉市的小阳泉村。祖父家中世代都是务农,后来兼做一些小生意。延及父亲这一辈,兄弟四人靠自身的勤奋努力和家人的支持,最后都考上了民国时期的大学。一门四学子,喜讯轰动乡里,在当地也传为佳话。而父亲选择的专业是医学,并于抗战末期考上了太原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今山西省医科大学)。在大学期间,父亲刻苦学习,勤于钻研,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妇产科学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年时代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大伯父(前排右)及侄儿,侄女等在太原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右一)与二伯父(左一)及四伯父的合影,前排小孩是四伯父的女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来到重庆后,十年期间先后在重庆第一人民医院,外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工作过。父亲以救死扶伤的精神和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热情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病患者的称赞和尊敬。并先后担任主任医师和门诊部主任等职务,更得到了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肯定。1958年,为了新西藏的发展和建设。父亲响应党支援边疆的伟大号召,毅然决然的抛妻别子,奔赴去了祖国的雪域高原,条件异常艰苦的西藏日喀则地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医生时代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7年,父亲(第二排右起第一人)与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同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父亲(前排中,怀中小孩是不满四岁的三哥)援藏时,与妇幼保健医院的同事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第一个小孩,即是作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9年,父亲在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藏工作的十年间,父亲只回过重庆两三次,几乎无暇顾及家庭。而将全部的身心,都放在了为西藏人民解除病痛,以及帮助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的具体问题上。父亲在西藏时期,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满腔热情,多次被评为医院和地区的先进工作者,并当选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的副院长。1960年,父亲还作为西藏自治区选出的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群英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0年,父亲在北京开会时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重庆妇幼保健院同事的合影(后排左起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0年代,我们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远在雪域高原,远离家乡亲人的父亲,身心都遭到了极大的摧残。1968年10月,父亲在即將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竟选择了一个特殊的日子,即是我母亲生日的当天。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生命的两个极端在同一天交汇,这种对称性现象被视为一种美好的象征,即是生命的完整性和循环性。而从情感上来讲,他则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使家人在过生日之时不要忘记逝去的亲人,生死永相依。想到父亲临别时的良苦用心,我早已是泪眼模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在西藏工作的整整十年间,用他精湛的医术,救治过无数的藏族同胞病患者,也用双手迎接过无数新生命的诞生。但是,父亲却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人生的第43个秋天里,他终于没有能熬到冰雪消融的春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那份迟到的红头文件。此时,距父亲离开人世间已有十年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美篇中写的游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在美篇里写的回忆文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布达拉宫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藏的粮仓——日喀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曾经工作的日喀则,又称“后藏”,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它地处中国与尼伯尔、不丹等国的边境,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市内著名的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日喀则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是风景很优美。可以远眺巍峨的喜马拉雅雪山和冈底斯山脉,还有清澈的年楚河绕城而过。这里不仅有神秘美丽的羊卓雍措湖,更有雄伟壮丽的珠峰和希夏马邦峰。市内还有著名的白居寺和江孜古堡等历史建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日喀则地区还是西藏有名的粮仓,盛产青稞和冬小麦,其中青稞产量占据了西藏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的秋天,我与朋友自驾318川藏线抵达拉萨后,专程去了一趟日喀则人民医院,寻迹父亲曾经工作了十年并且长眠的地方。到达医院的当天下午正值中秋佳节,人去楼空,医院早已放假。而且,时隔五十年,日喀则人民医院的职工也没人认识父亲了。命运总是会捉弄人,在月圆之夜的日喀则医院里,我与父亲其实早已是天人永隔了!当晚在日喀则客栈夜不能寐,遥望珠峰,怅然泪下。逐做诗一首缅怀父亲:“十年一梦万事空,魂撒雪域向珠峰!半世悬壶凭谁问,月圆之夜祭先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8年,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医院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秘而美丽的羊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去日喀则的途中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日喀则秋天的田野上,丰收在望的青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回阳泉老家寻亲时,与叔伯兄弟姐妹及后辈们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纸文件引追忆,不信青史尽成灰。建国之初,与父亲一样的众多学者和知识分子,不仅为共和国最初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年华,更是用生命书写了共和国最悲壮的篇章。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历史更不会忘记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将至,我们也更加怀念敬爱的父亲。而如高山一样伟岸的父亲,也将让我们永远敬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美篇,献给父亲的百年诞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