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訾洲岛,位于百里画廊漓江核心区,是漓江上最著名的一座洲岛,与漓江、象山水月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千年为伴,是观赏城徽象鼻山的历史起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 訾洲位于漓江东岸,与象鼻山相对。是漓江和其支流小东江之间的沙洲。据唐代莫休符《桂林风土记》记载:"先是訾家所居,因经名焉。洲每经大水,不曾淹没,相承言其浮也。"故洲称訾家洲,简称訾洲,也称浮洲。又洲头高地隆起如蛙头,中部突起似蛙背,因形取义,故旧时俗称老蛙洲。</p> <p class="ql-block"> 訾洲上,翠竹摇风,绿水环绕,群山簇拥遥列,东可望七星山、穿山、塔山;西可观叠彩山、伏波山、独秀峰、象山、雉山、南溪山、斗鸡山。</p> <p class="ql-block"> 每当细雨蒙蒙,烟波渺渺之时,洲上笼罩于轻纱薄雾之中,若隐若现,宛若蓬莱仙境,被称为桂林八景之一--"訾洲烟雨"。</p> <p class="ql-block"> 象鼻山,简称"象山",位于漓江与桃花江(旧称阳江)汇流处,因其山形酷似一只站在漓江边伸长鼻子饱饮江水的大象而得名。象鼻山因在漓江之滨,原名"漓山"。</p> <p class="ql-block"> 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间有一个卷篷式的半圆大洞,每当月明之夜,与江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个大圆形,如一轮明月静浮水上,故称"水月洞"。水月洞长17米,高约12米,宽达10米。</p> <p class="ql-block"> 訾洲烟雨自元代起就位列桂林八景之一,清代桂林画家朱树德于光绪1891年著的《桂林八景题记》中有所记载,现存于叠彩山风洞口,这是介绍桂林精华景点的唯一石刻。</p> <p class="ql-block"> "訾洲红叶"自古以来便是桂林秋天最美的一大胜景,清代诗人张宝在《口占一绝题壁以记游踪》诗中写到:"奇石嵯峨古渡头,訾洲红叶桂林秋。"诗人以訾洲之红叶来赞美桂林秋天,当霜染訾洲红叶之时,便是桂林秋天到来之际,这种片片红枫飘枝头的景象又被称为鸿运当头。每到秋天,岛上红黄枫叶娇艳绚丽,颇为壮美。</p> <p class="ql-block"> 碑亭流芳是由一座仿古风格的亭子流芳亭和柳宗元石塑组成,为了纪念訾洲最早的开发者的裴行立和让訾洲扬名的柳宗元而建。石塑分为正反两面,背面雕刻着两首诗,均为柳宗元所作。</p> <p class="ql-block"> 飞瀑落虹由一组错落有致的山石结合人工瀑布组成,水流顺着叠石而下,水声清脆通透。在山石上雕刻着四组题刻:胜甲天下、观月、訾洲红叶桂林秋和訾洲烟雨。这些题刻,都是古人对我们訾洲岛风景的高度赞美。</p> <p class="ql-block"> 烟雨湖平静的时候像一面镜子,将周围的风景倒影进去,仿佛桂林的泼墨山水画,若在蒙蒙细雨的时候走在烟雨湖边,便能真正感受到云雾飘渺,情深深雨蒙蒙的感觉,烟雨湖也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位于诗画广场上存有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竹简造型石壁,仿佛一幅铺开的古代画卷。石壁上雕刻的诗画,都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訾洲时留下的笔迹。</p> <p class="ql-block"> 郁郁茐茐的竹林小径,一阵风吹过,竹子相互碰撞沙沙作响。这种竹子因叶片尾巴非常像凤凰的尾巴,所以得名为凤尾竹。它竹子修长而且坚韧,可以用来编织很多生活中使用到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园区种植的一种特殊的竹子叫做甜竹,又叫曲秆竹。竹子给人的感觉通常是修长的,而甜竹的造型却是低矮的,它最大的特点是根部经常呈'之'字形曲折生长,密密麻麻有许多的枝桠,形成了天然的拱状竹篷,好似在訾洲上撑起了一把超大的绿色伞盖,所以称为幽篁伞盖。</p> <p class="ql-block"> 编辑孙跃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