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建于东晋大元九年 (384年),是佛教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国家著名佛教道场、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p><p class="ql-block"> 东林寺自建造以来,至2014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故事一:虎溪三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东晋名僧、净土初祖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创立白莲社,集结一时名彦谈法论道。慧远虽喜结胜友,但一直谨守送客不过寺外山下虎溪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 一日,陶渊明和陆修静同访慧远,三人纵论今古,机锋相契,临别时谈兴难止,慧远执意相送,且行且言,不知不觉已将二人送过虎溪。顷刻间,四野轰然虎鸣,慧远方憬悟此前盟约,三人遂相视大笑。</p> <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一故事,时人(无名)创作了一幅《虎溪三笑图》,此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对于这个故事的本源和寓意,学界已有定论,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释、道内在相融的生动例证。</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与白莲教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首先要讲清的是白莲教就是莲教,祖庭就在东林寺。</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以来,其在中国的影响力便在持续扩大,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更是发展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宗教之一。为了迎合统治者和士大夫阶级的喜好,佛教还在不断进行着本土化改良,最终在隋唐时期成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中国佛教以出家修行的方式传播,仅有少量居士存在。但在隋唐时期随着佛教信徒的增多,大量土地被寺庙占据,许多百姓也在出家后脱离了政府的统治体系,对封建王朝的根基造成了冲击,这也导致了晚唐及五代时期统治者对佛教的打击。</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次变故后,我国的佛教文化开始转变思路进行大众化转型。</p> <p class="ql-block"> 宋代之后的佛教徒们更加看重百姓对于教义和修习方式的态度,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他们对教义进行了全新阐释,以便没有文化基础的普通百姓能够听懂。同时简化了修行方式,让他们对修习佛法不再有畏难情绪。</p><p class="ql-block"> 其中生活在两宋之交的江苏昆山人茅子元在接触了净土宗的经典之后,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之后便在家乡开始传教。他于淀山湖创立了白莲忏堂,自称白莲导师,其教派之后也就被称为白莲教。</p><p class="ql-block"> 当时茅子元提出信教之人只需要遵守戒律,同时每天念佛就能够在死后去往传说中的弥陀净土,这种理念在南宋初年的乱世中很有市场,其也收获了大量信徒。</p> <p class="ql-block"> 南宋朝廷对于茅子元领导下白莲教的发展感到十分担忧,为了遏制这一趋势,茅子元被流放到了江西九江,但即便如此茅子元也没有放弃传道。</p><p class="ql-block"> 由于白莲教教义简明,修行简单,当地百姓也对其推崇备至,不久之后其就成为了江西九江地区最兴盛的佛教流派,庐山东林寺如今也被认为是白莲教的祖庭。</p><p class="ql-block"> 此时江西官员将此事汇报给了宋高宗,宋高宗一反常态并没有再次处罚茅子元,而是将其招到临安,并赐予其慈照宗主的法号。至此白莲教正式成为政府承认的佛教流派之一,其发展也进入了高速期。</p><p class="ql-block"> 由于白莲教的教徒多是社会底层农民和手工业者,因此他们没有办法像之前的士大夫居士那样一心修佛,日常劳动生活依然会牵扯他们大量的精力。因此白莲教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对修习方式进行简化之外,还融合了许多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比如要求信徒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让白莲教的教义能够得到士大夫阶级的认可,这对于其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白莲教还对教徒提出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律,这和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也是非常契合的。在这些戒律的指导下白莲教教徒大多只吃素食,这也帮助他们积蓄了一定的财富。最重要的是白莲教允许教徒在家中修习,因此白莲教的发展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这让其具有了强烈的世俗化特征。白莲教的传播往往是一个人带动整个家族入教,这让其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宗教流派。那些发达了的白莲教教徒,为了体现自己的虔诚,会拿出不少财物来资助周边的贫困百姓,这让白莲教在宋代时有了不错的名声。</p><p class="ql-block"> 到了元代,统治者为了平息民族矛盾,希望通过扶持宗教发展的方法消弭矛盾。白莲教也是他们的重点扶持对象,这让白莲教在元朝初期发展到了极盛状态。</p> <p class="ql-block"> 其次,要讲清楚白莲教教义的转变。 由于白莲教是一个世俗化色彩非常鲜明的佛教教派,因此从宋代开始其就有着“三教合一”的趋势。部分道教及民间巫术的修习法门开始被白莲教教徒所采纳。这都让白莲教徒的修习方法变得五花八门,其中一些歪门邪道的手段破坏了白莲教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第三,在茅子元之后,白莲教众中没有再出现一位德高望重的宗师,这让白莲教的教义在传播中出现了大量的错误,新教众也没有办法体会其教义的真谛。随着谬误的不断积累,白莲教追求的弥陀净土和此前东晋时期流行的弥勒净土出现了混淆,这也让弥勒教的部分观点渗透到了白莲教之内。而弥勒教中最重要的理论便是对“弥勒下生”的崇信,他们坚信当世界出现问题的时候,会有弥勒佛的转生之人带领他们逃离苦海,这让白莲教追求往生极乐的目的,被现世利益所取代。而相较于往生世界,眼前的利益显然更加诱人,因此到了明朝中后期白莲教中信奉弥勒之人越来越多。这种对救世主的期待心理令无数反对元朝的起义军,有了正当的起兵理由。当时很多人自称弥勒降世而起义,这对元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打击,随后白莲教就被元朝政府列为禁教。</p><p class="ql-block"> 在元朝末年的乱世中,有很多起义军打着白莲教的旗号,这说明了其变动后的教义,对百姓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因此后来的明清两朝一直都把白莲教列为邪教,但由于其在江南等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让白莲教屡禁不绝。</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两朝均发生过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运动,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与东林大佛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东林大佛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市温泉镇的庐山山麓,是东林寺的标志,是中国及全球第一高阿弥陀佛像。</p> <p class="ql-block"> 佛像北依庐山主峰,群山环抱,山水相连。须弥台四角落为四尊菩萨,分别为:东南角——南无观世音菩萨。 西南角——南无大势至菩萨。西北角——南无普贤菩萨。东北角——南无文殊菩萨。四尊菩萨全身及塔身和佛像一样,做贴真金工程。以四十八米阿弥陀佛接引铜像为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净土文化区、新东林寺、比丘尼院、隐逸文化区、安养区、海会堂、大德精舍区等。</p> <p class="ql-block"> 佛像坐落在半空之中,登山阶梯时平时起,间有虹桥飞跨,平台远眺,形成一个视野开合,高度起伏,张弛有序的礼佛拜佛空间序列,使阿弥陀佛的神秘、慈悲、庄严渐次展现在信众面前。</p><p class="ql-block"> 东林大佛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动用48千克黄金为大佛镀金。佛像身高48米,以表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总高81米,以表九九八十一,意为修行成佛艰辛不易。2013年5月,世界上最高的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建成。2013年8月,举行大佛开光大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