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首诗词作品是否具有真挚的情感、浪漫的情调,不仅取决于诗人的情怀与诗意,更需要诗人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对事物的描绘中,使得诗句充满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色彩,从而触及到人们的思想和灵魂。所有这些,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了诗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读完诗人李秀珍老师的《沁园春•南湖雅舍赏月抒怀》,就不言而喻了。那么,诗人的诗词是否这样呢?让我们一同品味这首词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沁园春•南湖雅舍赏月抒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夕染汀枫,霞飞岸柳,日落山冈。看清湖泛碧,冰轮浮跃;疏桐摇影,瑞气忀徉。蔼蔼澄辉,悠悠玉质,多少情怀在桂觞。望舒近,叹文思梦路,何尺能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水天印映秋光,让思绪、乘风去远翔。见月辉流淌,韩潮苏海;菊馨飘溢,宋艳班香。且拾珠玑,宜薰兰芷,却怕沉迷惹鬓霜。怎禁得、这蟾华似练,盈满书房。</span></p> <p class="ql-block"> 词的首句用鼎足对开篇,“夕染汀枫,霞飞岸柳,日落山冈。”黄昏的天空宽广悠长,秋天的湖水多么苍茫。山腰上夕阳缓缓落下,大雁的孤影...... 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形象地写出南湖之美,楼顶之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诗人住所的独特于兹可见。</p> <p class="ql-block"> 上阙第二句“看清湖泛碧,冰轮浮跃;疏桐摇影,瑞气忀徉。”诗人遵循词牌特点,用“看”字做领字,领起四个四字句,扇对特别能激起胸怀。“看清湖泛碧”来形容湖面的宽阔和碧绿,用“疏桐摇影”来比喻湖面如同一面打开的镜子,把梧桐倒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间接写出了湖面的清澈和恬静。“冰轮”“疏桐”则分别描述了秋月和梧桐的影子,一个在天上冷冷地挂着,一个在湖中的倒影轻轻泛起涟漪,令人陶醉。将个人情思融入其中,从独特视角感悟秋夜,让人在秋夜的冷寂中,感受秋夜的另类诗意。</p> <p class="ql-block"> 无须生动的语言,就能营造出一种绝美的意境,当为作诗之道。词的第三句“蔼蔼澄辉,悠悠玉质,多少情怀在桂觞。”笔锋顺延而下,用“蔼蔼”“悠悠”两组叠词,导出“此时无声到有声”的动人之句“多少情怀在桂觞。”一首词一个故事,初闻不知曲中意,听懂了其中的“情怀”,却留下了多少遗憾。这句词,没有豪情万丈的表述,唯有悠悠的诉说,却能打动我的心。从写景到写人,顺序井然,足以让人动容不已,情为其融。</p> <p class="ql-block"> 上阙的末句“望舒近,叹文思梦路,何尺能量?”“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的女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诗人起韵用典,嗟叹光阴流逝,不由得发出深长的叹息“何尺能量?”在抒情上兼有内倾性和外向的双重特征,因为她已把感情的波涛化成了平静水面。在艺术手法上,此处用典,不仅不为典故所累,反而能指使古人古事如指呼小儿,自由自主,使本词取得了抒情准确、深刻、言简意丰的功效。</p><p class="ql-block"> 上阙抓住南湖的枫、霞、柳、月等景物进行细致描画,用词准确生动,清新自然,末句“叹文思梦路,何尺能量?”既是对上阙的总结,又为下阙做足了铺垫。</p> <p class="ql-block"> 下阙第一句“水天印映秋光,让思绪、乘风去远翔。”“水天印映秋光”描绘了水面与天空相互映照,秋天的光线在水面上反射,形成一种水平如砥,宁静无声,碧波荡漾的景象。这种景象不仅展示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宽广,自然而然过渡到“让思绪、乘风去远翔。”由此可见,诗人的思绪不受限制地流动,超越了现实的局限,向着未来、未知和理想的方向飘荡。这种状态是心境开阔、思考深入或情感释放的表现,也是对生活压力的一种诠释或寻找内心平静与安宁的方式,与上阙尾句形成鲜明对比,平淡中见奇迹,质朴里藏深情 。</p> <p class="ql-block"> 下阙第二句“见月辉流淌,韩潮苏海;菊馨飘溢,宋艳班香。”这又是一组由“见”字引领出两组对仗极工的对偶句,这两句话再次用典。诗人看到月华如水,轻轻洒落,如一泓清泉缓缓地流淌,就像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菊香飘逸,轻盈、洒脱、超凡脱俗,既如班固的典雅韵味,又兼具宋玉的绮丽风情,让人读来唇齿留香。沐浴月光,便开启了通往诗词世界的大门,仿佛跨越时空与古贤对话,聆听教诲感悟,领略思想光辉。诗词如月,在心灵夜空汇聚成河,照亮并引领读者走向内心的平和之境。诗词如菊,每一朵都是一首美丽的诗,每一枝都是一幅动人的画,每一丛都是一支醉人的曲,成就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被人们尊崇、传颂,留芳百世。诗人着墨无多,言简意赅,却极具冲击力 。此句意境,可媲美北宋张俞名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p> <p class="ql-block"> 有了第二句的对比,自然而然引出第三句“且拾珠玑,宜薰兰芷,却怕沉迷惹鬓霜。”寥寥几笔,粉墨留白。那种欲语还休的情节,让读者窥窃到了被岁月荒芜的青春,已到了“惹鬓霜”,让人“心疼”颜变的程度。强调“且拾珠玑,宜薰兰芷”的画面感,感叹岁月的沧桑变化,比直接说理更胜一筹。诗人的以情昭示,以情意达的写作手法,使这首词一跃人们的心上。让人从中意化见真,艺显酌目,达到艺术艺象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 全词结句“怎禁得、这蟾华似练,盈满书房。”这句借用明代唐寅的《元宵》,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月亮和灯火交相辉映的美景。如果只有灿烂的灯而没有皎洁的月,或者只有皎洁的月而没有灿烂的灯,都无法尽兴。而当月亮和灯火同时出现时,秋天带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人间,美人和花朵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美丽,充盈整个书房。结句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秋夜书房的宁静和雅致。</p> <p class="ql-block"> 词心诗境,李秀珍的这首词强调“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通过情中有境、景中有情、情境交融的方式,激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身临其境,获得审美愉悦。不仅如此,她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体现了她在诗词创作上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