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铁牛

<p class="ql-block">今年在大洋彼岸的女儿家过年。随着年的临近,我对父亲的思念愈来愈深。</p><p class="ql-block">以往曾写过不少关于父亲的散文,吾爱吾爸、父亲的自行车、父亲的三次家教、父亲的最后日子、没有父亲的父亲节等,这些都基本入录我的《哭笑之间》《不期而遇的灵魂》二本散文集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我小学期间,爱骑父亲的自行车,只要父亲下班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过自行车直往荣巷东浜的弄堂里穿梭,那时少年时最快乐的运动。</p><p class="ql-block">最初的学骑自行车,没有教练只能靠自学。于是乎就在租位房荣巷东浜40号(现在44号)的三间宽的大厅里学骑。先是学趟车再后来在自行车的三角档内骑,起先只会直着骑后来慢慢学着转弯骑。</p><p class="ql-block">这些基本功学会了就到弄堂里实战,后来升初中前个子长高了,就在自行车的横杆上骑,到了高中就能与大人一样坐在自行车座垫上骑了。</p> <p class="ql-block">跟着父亲外出以前都是坐在自行车的前杆和后座。记得父亲带我骑自行车最长的路途是那年放了寒假回雪浪老家过年那次。我还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前端横杆上。风景一路往车后跑,熟悉的回乡过年的路,那是满载父子情与盼着过年乐的童年幸福。</p><p class="ql-block">自从学会了骑自行车,到1978年工作前,父亲就带我一起骑,我骑在前,父亲骑在后,还要保持车速与父亲的车距,遇到路观父亲及时的提醒当心慢行,遇到可能的险情尤其是上下桥有坡陡的路况,父亲索性让我下车推行待路况平缓了再骑。</p><p class="ql-block">现在想来这不是就是深深的父爱吗?童年最难忘与幸福的时光吗?现在成了回忆亦是如此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在父母80寿辰宴的那个天晚上,父母亲请来了至亲好友共60余人。作为父母唯一的儿子,我精心策划近两年,让专业广告公司制作了《我俚的爸妈》——献给八十双寿的父母。“我俚的爸妈”一文同一天在《江南晚报》《华东信息日报》副刊发表,深情地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思之情。</p><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专业摄影师吴桥老朱专程定格了现场隆重热烈的气氛,大家庭合照永远定格在2013年某月某日。可惜大洋彼岸留学的女儿因学业没能成行。</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生命的最后时间里,在2014年6月的《江南晚报》副刊发表的“老爸我爱你”,是父亲生前读到儿子的最后一篇文章,父亲在当天买的晚报上还用铅笔划了一段,记得那天父亲还特地打了一个电话过来,赞赏了儿子此文写的好,充分肯定了父亲操持一家的艰辛付出。我可以相像父亲那天在朝南的阳台上戴着老光眼镜与母亲一起看报的情形。 </p> <p class="ql-block">因为父亲是看着儿子一步步成长的过程。1982年9月23日第一篇在党报发表的82字的短讯,以后近三十年的通讯员生涯中在全国、省市党报等发表了数百篇新闻,起初在地方党报青年版的一些新闻或征文讨论,第一稿的读者、编辑与校对就是我的父亲,曾是中学政治语文教师的他字字句句斟酌,反复推敲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对我最后誊写的投稿也总是过目一遍。这让我养成了对待新闻写作的严谨作风。</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弥留之际曾与我说过,假如我走了以后,儿子有得写父亲的。</p><p class="ql-block">父子情深。为了纪念我曾写过一篇5000字的散文——父亲最后日子,与另一篇“舌尖上的美食”同时收录于王伟主编的《生命的存在》一书。</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弥留之际,父亲写下了“对人生的七点思考”一份给了母亲,另外三份给了儿媳与二个女儿。这是父亲在病痛难忍之际十分平静写下的最后文字。他最舍不得的是亲人,最不放心的是他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的老伴。子女好好照顾母亲、感恩二个姑姑,一家人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在父亲的祭日或过年祭祀的日子,我总会通过日记的方式以表达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有时会写成短文发表于一些公众号。</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9日,《老宅·旧物与麦饼》一文中来到父母亲居住的老宅荣巷教师新村,睹物思人,回忆起了父亲在阳台的生活场景、与孙女的互动等,在酒柜里父亲的2014年老年公交卡、老年公园卡,还有小灵通与秒针已不走动的手表;书柜里藏着父亲生前读过的书……</p><p class="ql-block"> 触景生情,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家的眷恋在我心间萦绕,二姐买的麦饼让我重拾父母亲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和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9日,父亲9周年祭日,《纪念父亲的日子》,走进荣巷教师新村的老宅,回忆起与父亲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p><p class="ql-block">餐厅墙上永远定格2015年7月18日的那本挂历,想起中风半身不遂的母亲在父亲离开她十个多月后,为照顾儿女从不间断的陪夜而无奈提出去养老院养老的决定。</p><p class="ql-block">父母1956年结婚纪念照、父母70岁寿辰补拍的婚纱照、全家的合影、父母与女儿的合影,还有那父亲生前在梅园舞的那个把剑。主卧床边朝东墙上一幅有父亲撰王安石书写的许多氏家训,成了父亲留下最珍贵的精神遗产。</p> <p class="ql-block">《没有父亲的父亲节》一文中,用牛皮纸包裹好的三本父亲中学政治教材和一本记满家族大事的教师日记本,是父亲生前留给儿子的又二样精神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