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名家风范印心间</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中 路汉旭</div>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与高人漫步。10多年前,我在文联工作时曾有幸与张仕森、雷抒雁、叶广芩等全国文艺名家交流、漫步,那些美好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br><br> 张仕森是与我相识最早、相处最久的书画名家。记得2011年霜降刚过几天后的米仓山麓,层林尽染,秋雨绵绵。人民画院院长、南郑籍北京著名画家张仕森,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碑坝镇,中国旅游与经济电视台、《大中华名人》杂志社等媒体记者随其拍摄专题片。我受县上领导委托,全程陪同张仕森参加了这一活动。<br><br> 从南郑县碑坝山区走出,早已声名鹊起的张仕森可谓是南郑的骄傲。他于1981年参军,转业后定居北京,后来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当代山水新派代表人物。其传世名画《五牛图》荣获文化和旅游部乡土艺术保护部“中国当代五牛图精品摹本第一人”称号,填补了当代五牛图无摹本的历史空白,并荣获上海世博会书画类金奖。<br> 张仕森深深爱着家乡的山山水水,并把它作为美术创作灵感的不竭源泉。他的山水画一出手就让人眼前为之一亮,被业内评为:作品严谨、细腻、新颖、富有浓郁的家乡特色和中西绘画融合之特点。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王琦看过他的画后,称其“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美感十足且富有时代气息!”那次恰逢设在香港的中国旅游与经济电视台《中国书画家》栏目组记者对其做专题采访,张仕森才有空得以重回故乡。<br><br> 一到碑坝镇后,张仕森顾不上休息,走进他的母校——碑坝中学,与校领导和师生进行了亲切交谈,实地感受了母校的巨大变化。张仕森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虽然母校已经旧貌换新颜,但学生时代的足迹、30年前求学场景恍如昨日重现。在与学弟学妺的见面会上,张仕森喜极而泣,他回顾了中学生活,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他动情地对大家说,碑坝中学是我30年前学习生活的地方,我从这里走出南郑,成就今天的事业,永远忘不了母校对我的培养,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他还对在场的学生寄予殷切希望,希望学弟、学妹们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创新,走出碑坝,跨过秦岭,放眼京城阔地。他的“要想有地位,必先有作为”劝勉警句,成为鞭策学生进步的格言,也是我们文联从刚刚起步到发展壮大一直秉持的理念。为报答母校,激励学弟、学妹,他欣然向该校赠送了自己精心创作的山水画代表作《碑坝人家》。<br><br> 张仕森来到老家朱家坝村,走进一户户熟悉的农家,他紧握一位位亲人的手,嘘寒问暖,千言万语难抵心头的故乡情,几回回梦里回家乡终于梦想成真,他的故乡情由此更深更浓了。含泪告别父老乡亲后,他来到了启蒙的碑坝前进完全小学,情不自禁地步入新启用的三年级教室里,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了“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的大字,引领同学们大声朗读,并畅叙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勉励他们立志读书、奋发图强。在与母校惜别时,他向学校赠送了又一副力作《归来》,其归家的喜悦之情跃然画上。 从碑坝镇归来,在县文联创作室里,张仕森现场与家乡的书画家们切磋技艺,交流创作体会。他称赞书画家们艺术功底深厚,事业大有可为。在场的书法家们也目睹了他的创作风范,增长了见识。他还现场挥毫泼墨,向县委宣传部、县文联赠送了书法作品,并展示了金奖作品《五牛图》,画中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五牛神韵,令人惊叹不已,整个笔会活动掌声不断、气氛热烈。<br><br> 张仕森坦言,是生他养他的故乡给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创新空间,他将永远怀着感恩的心,一如既往地在家乡的土地上汲取艺术的营养,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作品以回报关心他的父老乡亲。<br><br> 4天的回乡感恩之旅,张仕森与我及南郑文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打那以后,他时常向我分享成功的喜讯或感悟,回家乡后还与我们交流过好几次。前年夏天,他欣然同意担任新成立的南郑区延安精神研究会顾问。多年来,我与他交往甚密,从他身上也学到了不少新理念、新知识。 大诗人雷抒雁要来南郑文联交流,我真的是喜出望外。2012年夏日的一个清晨,时任县政协副主席康汉文打来电话说,明天上午省政协文史委主任陪一位从北京来的姓雷的大诗人要来南郑,主要目的是探寻米仓古道,写一篇关于陆游在南郑的传记文学作品,我想引荐你见面交流一下。我满口答应在县文联见见面,随即又电话告知县作协副主席、秘书长何耘,他也是县史志办副主任,对陆游研究很有造诣。不一会儿,何耘欣喜地在电话中告诉我,他通过查询得知,明天来的大诗人叫雷抒雁,是中华诗词学会的会长,代表作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歌颂张志新烈士的诗作《小草在歌唱》,名气大得很呀!我闻听后甚是激动,迅即向时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连友作了汇报,他起初不相信真有此事,当我说明情况后,他再三叮嘱我牵头做好接待配合工作,还说到时一起与雷老师好好座谈交流,领略文学大家的风采。<br><br> 翌日上午9时许,艳阳高照,微风习习,我和全县10多名文友翘首喜迎雷抒雁会长。一位身体瘦高、衣着简朴、和蔼可亲的老者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一一和我们热情地打着招呼,没有一点文学大家的架子。当他走到县文联干部去向公示栏前,立马驻足观看,一个一个名字与我们对照相识。一番简短的介绍后,我们围坐在他的周围,无拘无束地争相与他倾心交谈。聊了一会儿,他拿起我们刚创办不久的《南郑文学》综合刊物,聚精会神地浏览着目录和一些文章。约莫半个小时后,他含笑地点头说道,南郑这个刊物办得好,既有文化品位,又很接地气,我看不亚于地市级的文学刊物啊!听了他的赞美,我们个个心里美滋滋的,我当时就想,一位高山仰止的诗界泰斗竟对我们这个小刊如此看好,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接下来,他畅谈这次来南郑采风的初衷,就是来千年古县寻觅陆游抗金与创作爱国题材诗词的足迹,采写一篇陆游的传记,完成全国文史馆关于历代名人的大型专著部分撰写内容。他动情地分享了自己多年来诗歌创作的心得秘籍,勉励我们要跨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深度挖掘南郑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创作一些有特色、有情趣的能启迪心智、催人奋进的时代华章。在欣赏南郑书画家的现场创作时,他不时点头赞许,不时鼓掌祝贺。他还主动欣然提笔,为南郑文联挥毫写下了“天心月圆,华枝春满”的寄语,这8个苍劲刚健、潇洒豪迈的大字从此成为我们乘势前行的指路灯塔和精神动力。<br><br> 那天下午,我们陪他上南湖风景区陆游纪念馆参观考察。在这座建于湖湾水面上的仿古建筑里,他悉心地听着讲解员的讲述,仔细地瞻仰陆游的塑像和一幅幅画图、文字介绍,倾情地放飞着思绪。参观完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南郑县档案馆、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搜集与陆游相关的文史资料,并与文学院原院长刘清和及南郑文史专家座谈交流,他边听边问边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了好几页,直到天色已晚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南郑驻地宾馆。<br><br> 短短两天的南郑采风,雷抒雁兴致盎然,情怀满满,他不仅收获了许多相关创作素材,还对南郑的汉调桄桄、陕南民歌传承发展情有独钟,他承诺来年春天还要邀请国内戏曲专家来南郑考察,全力支持南郑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br><br> 然而,我们万万没有想到,仅仅8个月后,雷抒雁却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之前的约定终究化为了泡影。获悉这一噩耗后,南郑的文友们悲痛万分,纷纷吟诗作文,刊发专栏文章,抒发对当代诗词领头人的无限缅怀之情。 著名作家叶广芩被汉中人民所熟知和喜爱,源于她的《青木川》小说发表后带火了宁强青木川古镇。2012年初冬的一天,听说叶广芩专程赴南郑米仓古道采风,为她写作长篇散文纪实《秦商》搜集素材。那天一早我与她电话对接后,她兴奋地说,听说南郑的幸福面皮很好吃,我想今早去品尝一下吧!我陪她吃罢那家面皮后,她由衷地赞叹真的是名不虚传呀!此后的3天时间里,我陪叶广芩考察民情,踏访古迹,探寻故事,品尝小吃……在感受了南郑别样的风情和魅力后,她几次动情地说,她会常来南郑体验生活,并介绍更多的朋友来南郑,相信南郑的人气会越来越旺!<div><div deep="11"><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些沾满泥土、见证新旧石器时代变迁的文物才是真正的宝贝……”在龙岗寺文物收藏室,叶广芩一边专注地听着介绍,对这个距今120多万年古人类遗址出土的文物表现出特别兴奋;一边用手中的相机将一件件珍贵文物从不同角度拍摄下来,以便今后细细欣赏这些难得的珍宝。得知《龙岗寺遗址保护规划》已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审,即将建设成为龙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喜讯时,她当即建议县上要把“镇岗之宝”玉鹰,作为南郑独特的旅游文化标识,尽快开发出这一象征人类文明的南郑独有的文化旅游标志产品。</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位于汉江、冷水河交汇处附近的圣水寺,是千余年前汉丞相萧何亲手栽植,如今已成为汉中市树的汉桂,深深地吸引了喜爱文物的叶广芩,她不停地询问身边的文管所人员,深情地凝视着长出新枝的古树,仿佛正穿越历史时空与古人对话;欣赏完颇具神奇色彩的乌、黑、白、黄、青五龙泉后,她对“五龙捧圣”的圣水寺刨根问底挖掘故事,驻足拍照,兴致很高。当听说常饮青龙泉的水生双胞胎的概率很高这一趣闻时,她欣喜地连声说道:“好神奇!真有趣!”</div><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曾以传说唐朝出过“天官”得名的黄官镇,是米仓古道上的一个古集镇,近年来已被纳入南郑天汉水城旅游区古镇规划之中。当地的藤编、盐菜、黄酒等特产历史悠久,物美价廉,美名远扬,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在黄官镇采风考察时,叶广芩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良顺藤编厂的生产现场和展品室,一连坐了几个形态各异、生态环保的椅凳,观赏了几个精巧别致、栩栩如生的藤编动物造型。在红寺湖边吃农家饭时,她对黄官盐菜、黄酒的特色风味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她激动地说:“你们这儿的黄官镇好好地打造一下,就很了不起,像藤编、盐菜、黄酒、巧娘的手工艺品等这么好的东西,作为文化旅游小镇比我之前去过的任何一个小镇都有特色,还有旁边的红寺湖、南湖优美的景色都应该好好地保护和开发……”<br data-filtered="filtered">在当年米仓古道经过的乡村,她细细观看两河镇红庙村农民娴熟地用棕树嫩叶编织的扇子,她俯下身子与年近七旬的吴昌文老人亲切地交谈,她拿着扇子爱不释手,聆听老人讲述:他们编织的粽叶扇未经过任何药剂处理、外地商贩格外喜欢,每次都是提前交定钱、产品远销湖北等地。徜徉在红庙镇喜神坝古街上,她对古色古香、土木楼阁的巴山民居分外青睐,用心地察看房里房外,细致地端详雕梁画栋,亲热地与房主农妇拉拉家常,俨然走亲戚一样。 </div></div></div>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自然、敬畏生活的叶广芩,在与南郑数十位文艺工作者座谈时,她盛赞南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美的生态,淳朴的民风。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执着的文学追求,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妙趣横生。她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和睿智的思想,道出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感悟:作家是一个人的战争,凑热闹是文化人的羞耻,文化人应远离浮华和喧嚣,应该追寻文学背后的内涵;写作要发挥文字的魅力;如何当好作家,一是艺术感受力,二是艺术表达力;文学创作是不停笔的磨炼,是阅历的磨炼;作家写出的优秀作品,对读者是一种心灵的按摩和安慰……<br><br> 在南郑采风期间,叶广芩连连兴奋地说道:“我以往路过南郑好几次,但几乎没有停留过,这几天畅游南郑,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确实令我感动和难忘!”“南郑文化底蕴这么深厚,真的是艺术的宝藏,我愿把它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br>之后不久,叶广芩爽快地应邀在南湖、黎坪分别建立了文学创作工作室,还义务担任了《南郑》文学综合刊物迄今唯一的文学顾问,她为南郑的文学艺术事业发展起到了引航导向和鼓劲助推作用。<br><br> 制造快乐、享受快乐,是我当文联主席常常自我陶醉的幸福自在状态。感到无比庆幸的是,我与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有过交集,如省文联两任党组书记黄道峻和吴丰宽、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省作协党组书记蒋惠莉、省文学院院长常智奇、省美协党组书记吕峻涛、省美协主席王西京、黄土画派左笔画家蔡嘉励,还有天津市书协主席唐云来、副主席张建会及副秘书长、南郑籍书法名家刘彦明等,他们高洁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业务技能让我仰慕至极,终生难忘。<br><br> 一晃10多年过去了,文艺名家们的心胸格局、德艺双馨等精神风范,依然深深刻印在我的心间。正因为有了这些榜样的无穷力量,所以我在后来的几个跨界工作岗位上始终克难奋进、执着向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1月18日</div> 【作者简介】路汉旭,汉中市南郑人,曾任南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南郑区文联主席,区机关工委书记。现任南郑区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中省市报刊发表新闻、通讯和诗歌、散文、论文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