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多年前,考卷上有一篇经典的阅读文章——《珍珠与蚌》,大意是蚌的壳里进了一粒沙子,于是它不断用身体去磨那粒沙子,却无论如何也弄不出去,天长日久,被蚌反复摩擦的沙子变成珍珠。但是蚌的结局很悲惨,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这篇文章很心灵鸡汤,结尾升华居然这样写,“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滩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蚌却是不多的。……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的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文章的潜台词是说蚌的价值就是用一生制作出供人佩戴的珍珠,能制作出珍珠的蚌应该感到荣耀,可是蚌没有享受到一点实惠。后来,“韭菜”作为网络热词进入人们视野,我明白了,蚌就是“韭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深了想挺悲哀的,古有仁人志士舍生取义,今有蚌舍生成珠。那么多人的确舍弃了生命,但是千百年后邪恶依然存在,那么多蚌制作出的珍珠被摆放在高档商场的柜台上,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原本只是一粒沙子,是蚌用生命孕育来的。无论何时,都会出现纯粹的付出者和收获者,或许其中本有道理,如果我们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会理解一切皆是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珍珠与蚌让我想到了蜘蛛与网,我当然知道两者的含义不同。曾经我特别讨厌蜘蛛与网,甚至连动漫《蜘蛛侠》也开始讨厌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家住在一楼,每到夏天,窗户的护栏旁总有一个大大的蜘蛛网,网上趴着一个又大又黑的蜘蛛,尽管它与人类的体积不成正比,可是迥异的外观依然让我感到不安。风吹来,蜘蛛网摇晃几下,不久恢复了原状;雨打来,蜘蛛网上挂起几滴水珠,太阳出来后消散。夏天的苍蝇蚊子非常扰人,我曾看见一个如战斗机的大苍蝇飞来,一头撞在了蜘蛛网上,随后便动弹不得。我看着蜘蛛网实在别扭,就让妈妈拿扫帚把它扒拉掉,可是没过几天,蜘蛛网又完好地挂在窗边,甚至比以前网丝更粗、面积更大。令我最无奈的是当我走在楼群中,有时不经意撞上了蜘蛛网的丝,那细腻又绵软的丝断开后贴到我的脸上,能感受到却找不到具体在脸的哪个地方。这些事后,我意识到世间一切生物都有生存之道,别看蜘蛛渺小,但它能给人制造不小的麻烦,或许这就是属于它的自我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查询资料得知,蜘蛛网由蜘蛛吐的丝形成,富有粘液,既作为蜘蛛的住所,也是蜘蛛捕猎的工具。蜘蛛虽然让人讨厌,它也被用在了文学作品里。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将蜘蛛吐丝的特异功能与美女形象结合起来,塑造出盘丝洞内的蜘蛛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我很讨厌蜘蛛,但是不得不佩服蜘蛛坚韧不拔的毅力,珍珠与蚌是自己用痛苦成就他人,蜘蛛与网是创造条件得以生存。我认为,相比蚌,蜘蛛的品质更值得人们去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前听过一个比较早期的段子,年轻人问老年人,您上过网没有,老人愤怒地说,我又不是蜘蛛,上什么网。现在应该没有多少老年人不知道属于人的网是什么。是啊,网上太丰富了,有想看的影视作品,有想听的各种音乐,有想玩的新款游戏,还有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不少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入坑伊始,就成为互联网的蜘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蜘蛛整天挂在网上不足为奇,如果人要是整天挂在网上就不思进取了。大学时,我真见过从早晨起来一直刷抖音到晚上的同学,只见他眼睛盯着屏幕,手机里传出富有动感的电子音乐,具体他看的是什么我没注意,他也记不住,反正一个短视频软件能让他玩一天。互联网比蜘蛛网大多了,大到让你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个软件、多少个网站、多少个用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网”,不知道是谁起的名,真形象。蜘蛛吐丝构成了蜘蛛网,人们发言构成了因特网,当今五毛、水军、脑残粉每天在吐丝,专家、学者、教授每天也在吐丝,事实上,我们每一个发视频、发文章、发朋友圈,甚至在评论区留言的人都在吐丝。整个互联网是一张大网,每个软件是大网中的小网,在微博里追星,在头条里扯淡,在小红书里分享,在美篇里回忆,在抖音、快手里卖货、在视频号里吸引流量……十几年前,我还是网络的边缘人,这些年我也成了蜘蛛,我的同一篇文章曾经发过六个平台,一共发过近三百篇文章、近五百个视频、近五千条微博……我有三个自媒体账号阅读量突破一百万。即使这样,与其他因特网上的蜘蛛相比,我算不上蜘蛛精,更算不上蜘蛛侠,充其量就是一只渺小的蜘蛛。人生海海,网络更海,一声炸雷在几个月后就变成了一个闷屁。网上的信息流不断翻腾,一浪高过一浪,不少为了争夺话语权和渴望分一杯羹的人在呐喊着、拼搏着,最终难免归于平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我妈妈怕我摔倒,我三岁以前几乎每天在床上度过,站着、坐着、躺着、玩积木、玩布娃娃,那时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不知道什么是世界。后来,我在家里找到了一张城区地图,头脑里有了城市的概念。上学后,开始学英语,我才知道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还有那么多与我们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现在我知道,所谓的世人就是生活在地球孤岛,骑着地球在宇宙中流浪的人。我们穷尽一生能去到的地方不过是东西半球之间,可能认识的不过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那么,我用什么手段能迅速了解我所知道的以及我生活的城市之外的人呢?就目前我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只有依靠网络。意料之外的是,在我一心想认识别人的时候,我也成了被人认识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网络救了许多人。过去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今信息通达度这样高,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即便仍有信息茧房,也不妨碍信息的广泛性和多元化。我在想,经常活跃在网上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概括地说,除了线上线下双赢的人和纯观众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立足之地,或者想要依靠网络更进一步的人。他们在网络上异常活跃,为了博得观众喜欢绞尽脑汁,但面对网络自发性热潮逐渐褪去的现实又无可奈何。显然,这些人已经真的成为蜘蛛,与网“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与,一损俱损”,是真正的“网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在三年前,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我就在想,我曾经是一个一天都不怎么看手机的人,为什么变得手机不离手?经过一番总结,我清醒认识到了手机强大的功能,还有,手机的功能一半来自于网络。人很渺小,在巨大的网络面前难以立即保持自我,只能慢慢调整。我开始少看手机,少上网。中间也出过几回问题。有两回都是朋友给我发来微信,隔了三个月我才看见,才回复。我一边跟人家解释,一边道歉,估计人家都不能相信我真没看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网络,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利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利用?网络上不受气候影响,播种与收割同时进行,多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吃喝玩乐的渠道从网上获取,喜怒哀乐发在网上,网成为生活的帮手和心灵的依靠。蜘蛛吐丝建造蜘蛛网,那是在建造它的家,有了蜘蛛网它才能生存,它才有安全感。而作为一个人,他的避风港和心灵家园是什么呢?还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