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家书中的春节记忆

徐来清风

<p class="ql-block">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传统佳节,千百年来,始终以独特魅力与隆重仪式感,深深烙印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至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春联似灵动火焰,喜庆灯笼如温暖星辰,将节日装点得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围坐,共享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旧年烦恼与疲惫在这温馨时刻烟消云散。晚辈向长辈恭敬拜年,长辈为晚辈送上饱含祝福的红包,期许新的一年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然而,对那些因山海相隔、工作羁留而无法回家团圆的游子而言,春节的热闹中,总夹杂着一丝思念的苦涩。在交通与通讯并不发达的过去,家书成为他们与家人维系情感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一页页信纸,承载着满满的牵挂与思念,将游子的心与家乡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母亲和我于1985年至1996年期间,在家乡横州市和我工作的城市钦州,两地间的书信往来,就像一把珍贵钥匙,打开了我对那些年春节的珍贵回忆之门。</p> <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8日,母亲在信里提到春节时的照片:“华姐说:彩色比不上我们春节时哥哥帮拍的鲜艳奇目。爸爸又说:可惜哥哥晒的彩片是每样仅晒一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说:因为芦村方面的姐姐,姐夫外甥们没得看过,永姐也未得看过,寄给你了将怎么办?所以暂不寄,我打算叫哥哥晒几张之后,下次再寄给你好了。”</p> <p class="ql-block">读着这些文字,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当年春节,看到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哥哥拿着相机,捕捉每一个温馨瞬间。那些照片里,定格的不仅是画面,更是一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虽未直白表达思念,可她对照片的慎重处理,恰恰体现出她希望我能看到这些照片,感受家中春节欢乐氛围的殷殷之情 。</p> <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13日,母亲在信中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春节,感慨道:“忆当年,我像你们这年龄时,参加广西抗日学生军,转展各地宣传抗日,我们翻山越岭,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走路时,我每天总是打前站,你爸爸会说唱,总是当收容队长。</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那时是三十年代的青年,是时代的潮流,使那时候的青年脚筋硬,思想坚定,不怕苦。”母亲的这些回忆,为我揭开了过去春节的别样面纱。</p> <p class="ql-block">她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我,虽我们身处不同时空,但我能真切感受到,在春节这个特殊时刻,她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以及对我在异乡生活的精神寄托,她希望我也能拥有如她当年一般坚定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1986年7月29日,母亲在信中开心地说:“今年春节那天早上,我们全家人围坐一起,品尝你赠送的糖果点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边吃边笑,真有感:糖果点心甜如蜜,香茶飘香暖人心。谢谢你为我家天伦之乐添彩,使每个大人小孩都增添了无穷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描述,让一幅温馨画面清晰浮现于我眼前,全家人围坐,分享着我寄回的糖果点心,欢声笑语在屋子里久久回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通过这封信,向我传递着家中春节的欢乐,也让我知道,我的一份心意能给家人带来如此多的快乐,字里行间满是对我的感激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5日,母亲在信中与我热切讨论婚事:“上次接到你的来信,你说你的婚事想到明年春节举行。我们大家都欢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说:采用什么形式。叫你征求你未来的岳父岳母意见,问问你尊敬的师傅以及在钦州工作的你亲朋好友、同学他们又怎样办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水随湾、钦州机关的青年一般是怎样的干这样事!我们都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意见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必要的东西如被铺蚊帐的床上用品必备,其余以后逐步增添,衣服等物更是时装不同,不必多备。哥哥说:你确定了时间他要发信给舅舅姨娘、老表等梧州方面的亲人,请他们来共庆热闹。</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新居也要到那时才能搬进去。现在新房子已建好了,尚差第一层未装饰好、电灯、自来水以及一切家庭必备未做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哥哥及在城上工作的姐夫、姐姐节假日都投入工作。除此每天茶余饭后也要到工地去看过究竟指导工作或检查工作。他们正忙着呢!”</p> <p class="ql-block">母亲对我婚事的关心跃然纸上,不仅为我们出谋划策,还分享家中新房的建设进度,满心期待着在春节时,能与我们共同庆祝,开启新的生活篇章,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家庭团聚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25日,母亲在信中写道:“孩子,新的一年又向我们走来了。我很羡慕你们!因为你们正处在祖国起步腾飞的新时代。望你们迎头赶上,为祖国献计献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你俩人,有幸结为终身伴侣,我们为爹为娘的深感荣幸。祝你俩和睦幸福,我们全家都光荣。</p> <p class="ql-block">爸爸说:希望你们心情愉快,不要为自己的婚事烦恼,教育你们青年人要树立长期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新家庭建立起来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应购买,经济又允许的购置一些,要不过得去就算了,不要与别人比时髦。</p> <p class="ql-block">目前尚未得搬进新居,大约时间要到二月初等哥哥、嫂子,姐姐及姐夫等放假才有时间搬。现在第一层楼房,昨天基本装修完成,二层今天再动工。”</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这封信,既有对我新婚的诚挚祝福,又有对我未来生活的殷切期望,她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同时告知我家中新房的装修进度,希望我能安心在外,对家里的情况放心。</p> <p class="ql-block">1989年虽未收到与春节直接相关的家书,但在8月7日母亲的信中提到,“过几天,就是孙子的第一个生日,让我们全家祝愿他身体健康、聪明灵利、快高快大、幸福成长”。</p> <p class="ql-block">对孙儿的牵挂与祝福,让我能深深感受到,她在春节时,对远在异乡的我们一家的思念只会更深。孩子的成长,是家中的希望,母亲将这份爱跨越距离,传递给我们。</p> <p class="ql-block">1990年2月18日,我在信中兴奋地和母亲分享春节返家的欢乐:“春节回家,孩子得到了爷爷奶奶的厚爱,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九十年代第一个春节。家里带来的电视机给小家庭增添了欢乐,孩子喜欢看电视,跟着音乐打拍子。”</p> <p class="ql-block">“正月初九,我们探望了陈伯,他练气功后精神更好,特别嘱咐爸妈坚持练气功。”“正月十五,我们在陈伯家吃饭,气氛融洽欢乐。”</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描述,详细记录了春节期间家里的欢乐场景,从孩子的快乐到与亲友的相聚,我将这些都一一告知母亲,让她虽在老家,却也能感受到春节期间,我们一家子在横州,钦州的那份温暖与欢乐,字里行间满是对家庭团聚时光的珍惜。</p> <p class="ql-block">1990年8月20日,母亲在写给妻子的信中,细腻地描绘了我回家短暂相聚时的情景:“阿陆这次回来时间匆忙。但家人非常欢喜。昨天中午午饭前,他回到家了。下午晚饭,哥哥华姐都回来相会,加菜聚会,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星期天,各位姐姐都回来合作当厨师,搞得很热闹,宰两只鸭,两只鸡,都是自养的。预料今晚的家宴非常热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正是20日凌晨四点钟,人们正在熟睡,可我作为母亲,心里想着明天早上六时,阿陆就要离家了。我怎么也睡不着,于是索性起来执笔写成这封信呢!</p> <p class="ql-block">送回来的礼物,大家都笑纳了。我将你买的补品给几位姐姐、嫂嫂各一盒。她们都感谢你的关怀。我说:‘我们能有今天作为家庭眷属,真是前生注定。今生有缘’。望大家互相帮助,永远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我内心赞叹:我们这个家,当今父母双全,福寿将至,子孝媳贤,和睦幸福。我就此搁笔,祝我们合家永远幸福!孙子,看见爸爸回来你笑吗!”</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这封信,满是一家人的欢乐与不舍。她将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让我知道家人对我的思念,以及对家庭团聚时刻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1991年2月22日,我给母亲的回信,简短却饱含深情:“我们一家已平安抵达钦州,新的一年开始了,祝爸妈精神愉快,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简短的话语,是我对父母亲的祝福,也是给母亲对我们在外生活牵挂的回应,即便相隔甚远,春节时我们的心始终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18日,我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得知爸爸动白内障手术成功,我们决定春节回家看望爸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决定,体现了我对父母的牵挂,也反映出春节这个特殊时刻,家人之间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的重要性。我将这一情况告知母亲,期待着春节时能与家人团聚。</p> <p class="ql-block">1993年12月27日,我在给母亲的信中,忍不住分享孩子的成长:“孩子更懂事了,喜欢学习,尤其喜欢画画和讲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便未在春节,但我迫不及待地将孩子的成长与母亲分享。因为我知道,这肯定会是即将到来的春节,我们和母亲谈论的话题,也体现出我对家中的思念愈发浓烈。</p> <p class="ql-block">如今,时代飞速发展,网络无处不在。每逢元旦、春节这样的传统佳节,互发信息祝福、拜年成了潮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言两语、一张图片、一组符号或一个短视频,代替了昔日的见面拜年与温暖家书,不知不觉间,家书悄然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网络祝福看似极为方便,动动手指,消息瞬间就能抵达对方,但在这便捷背后,却缺失了很多重要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它缺少了在灯下一笔一划书写时,对亲人那种推心置腹的倾诉,无法让收信人真切体会到“见字如面”的情感满足 。</p> <p class="ql-block">收到一封家书,展开信纸,那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仿佛能看到亲人坐在面前,娓娓道来生活的琐碎与思念。这是网络信息无法给予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在春节这个象征团圆的日子里,我们应当重拾家书文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时,不妨把那些尘封已久的旧信翻出来,找出几封大声朗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那些饱含深情的语句再次在耳边响起,曾经的回忆扑面而来,亲情也在这一刻愈发浓郁。</p> <p class="ql-block">家中的长辈们,有着丰富的写信、收信经历,可以把当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讲为了等一封家书,在邮筒旁焦急张望的心情;讲讲收到家书时,迫不及待拆开,反复阅读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生活在手机时代的年轻人,真切感受传统家书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而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家过年的朋友,请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拿出纸笔,静下心来给亲人写封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在异乡的所见所闻、内心的感触都倾注在笔端。或许是街头热闹的春节装饰,或许是工作中的小小成就,又或许是对亲人深深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利用家书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给远方的亲人送去最深情的告白与祝福 。让这一封封家书,跨越万水千山,传递着浓浓的亲情,让亲人们即便相隔甚远,也能在心理上、情感上实现真正的团圆。</p> <p class="ql-block">家书里留下的,不仅是多彩的过年记忆,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亲情与温暖,是连接家人心灵的坚固纽带,值得我们永远珍视与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珍惜家书这份宝贵财富,让亲情在笔墨间永恒流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