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大明王朝

伏尔加纤夫

<p class="ql-block"> 南京自公元229年三国孙权定都以来,先后继有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选此为首善之地,但无一例外都是地区性的王朝或政权。唯明朝定都南京,方打破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首个以长江流域建都并统一北方的先例,开创了276年的王朝。多年来, 一直希望找个时间能寻觅大明王朝在虎踞龙蟠南京的夙兴夜寐踪迹,直到退休后方如愿以尝。</p><p class="ql-block"> 1.中华门——地处南京城南交通咽喉,此门明朝叫聚宝门,因门外有聚宝山(今名雨花台)故名。它是明初1366—1393年所建京城的十三个城门之一,也是迄今唯一保存下来的当年明都“六个瓮城”中最大的城堡。明朝建都南京筑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层,其中京城城墙全长35公里,是一个突破方型矩型传统、完全按金陵山水地形蜿蜒构筑的,具有天然防御性质的城垣。</p><p class="ql-block"> 其它十二门依循南西北东环列,依次是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今中山门)、正阳门(今光华门)、通济门。历经明清六百年,至今犹闻朱元璋采纳徽州耆老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远谋以及京城13门民谣:“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p><p class="ql-block"> 明朝应天京城十三个城门,除了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分别沿袭了南唐都城的大西门、水西门和正南门旧址外,其余10座城门都是洪武年新建的。</p><p class="ql-block"> 2.胭脂河——是一条开凿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3),南接石臼湖、北通秦淮河,沟通皖浙与应天府的全长7.5公里新漕运水路。这条人工运河因横穿今南京市溧水县胭脂岗石头山而名。建都之初,明朝京城粮食物产一直依赖旧时元朝的大运河航线,经长江运至南京。为确保京城供给安全,1393年朱元璋下令崇山侯李新监工,历时三年完成了这条“开山取直、移石通流”的连接苏南粮仓新运河。</p> <p class="ql-block"> 3.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洪武十五年(1382),为长久计——强化思想控制、稳固统治秩序及为国输送人才,朱元璋再次恢复科举制度,并对八月乡试、二月会试、殿试遴选作出了更细规定。“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为天下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登上仕途,开辟了天地。</p><p class="ql-block"> 之前,朱元璋初定金陵时改“应天府学”为国子监,置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及监丞各一员,国子监鼎盛时学子逾千。之后,万历十三年(1585)明朝更于南京江南贡院之地,兴建文德桥、武定桥;万历十六年(1588)又于夫子庙泮池前再竖“天下文枢”牌坊。今人有联云:“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意思是,明朝的江南贡院取士以儒学为主源远流长,由诗书易礼为基础建立的江山与日月同辉。</p><p class="ql-block"> 4.吴王府——现遗址何处今人仍在搜考,幸史籍勾勒出范围:“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今南京),取元御史台旧址(亦南唐皇宫、南宋行宫地)建立了江南行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自称吴王,改江南行中书省为吴王府。”</p><p class="ql-block"> 南唐皇宫遗址,据《建康实录》为今天的南京市秦淮区张府园南侧至建邺路之北,包括新街口白下路、户部街一带。又据《明史·徐达列传》:朱元璋称帝迁明故宫后曾有意将吴王府赐徐达,但达坚辞不受。后太祖又再次把吴王府对面的一块地赐予徐达建造新府(即今南京的瞻园)。</p><p class="ql-block"> 王府遗迹今虽难见,但吴王府主人却有清晰记载:朱元璋原本布衣,生于1328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天下大乱投红巾军郭子兴部;至正十五年(1355)因军功被郭子兴命为总诸将。时有定远人冯国用投效,献策“先占建康做为根本,俟站稳再图发展”。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集庆下之,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攻应天,元璋大败之。翌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灭陈友谅后自立为吴王。</p> <p class="ql-block">  5.明故宫——位于今南京城东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之胜焉。”建筑群由宫城和皇城组成,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竣工于吴王元年(1367)。为什么要选择城东,据传是朱元璋为避免扰民(拆迁民居)走旧朝老路,同时亦可展示新朝传德于天下。如今诺大的皇城宫城中轴线,从南到北洪武门、奉天门、端门、午门、玄武门(后更名厚载门),除残存的午门及宫城的五龙桥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包括皇城南面的太庙与社稷坛。</p><p class="ql-block"> 明朝的开国时间与地点,都是朱元璋钦定的:“是用明年(1368)正月四日于钟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帝祗。”只是国号据传是采纳了青田(今浙江温州)人刘基的建议。元朝以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为等级,统治中国已达97年,新的朝代应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光明时代。理由二:新朝起于南方,和以前各朝从北方起事平定南方恰好相反。南方为火为阳,神是祝融颜色赤;北方是水属阴,神是玄冥颜色黑。元朝建都北平,起自更北的大漠,那么以火制水、以阳克阴、以光明取代黑暗,也正好符合明教的教义。</p><p class="ql-block"> 如今朱元璋开国诏告天下的南郊社稷坛已无处觅踪,此地仅余六百年风雨之后的宫城东华门、皇城西安门以及御道街地名,供后人鉴兴亡怀古。</p><p class="ql-block"> 6.阅江楼——位于今南京城北狮子山之巅,下有长江如虹贯蜿蜓向东。据记载,洪武六年(1373)九月,朱元璋曾亲临此山,为纪念当年于此亲自指挥八万伏兵,大败陈友谅四十万水军,取得“龙湾之战”胜利,遂“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次年兴工,至台基筑成时终因财力匮贬而停罢。</p><p class="ql-block"> “龙湾之战”是朱元璋占据南京后面对的一场新政权生死之战,至正二十年(1360),盘踞长江中游的陈友谅联合当时占据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企图一举歼灭以应天府为根据地的朱元璋。时陈友谅率军四十万、巨舰百余艘,自安徽太平沿江而下,而朱元璋取刘基谋略:先破强敌,以时投朱元璋但曾是陈友谅故交的康茂才诱敌深入。此役陈友谅果然中计,兵至南京城西至幕府山之间的龙江湾中伏,损兵三万,被俘七千,巨舰被烧无数,大败而逃,成为朱元璋与陈友谅两者实力此消彼长的转折点。之后,立足而捷的朱元璋乘胜追击,历时三岁连克被陈友谅占据的荊楚之地,并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鄱阳湖大战”最终消灭了陈友谅。</p><p class="ql-block"> 今阅江楼建成于2001年9月,从此结束了此地六百年来一直“有记无楼”的历史,并成为长江上下游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登临长江揽胜、凭吊历史的独特风景。</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当年停建阅江楼的同时,亦将此地的卢龙山赐名狮子山,意图将沿江的虎山、象山猛兽环伺联成一线,拱卫京师。</p><p class="ql-block"> 新阅江楼下,至今仍保存了当年朱元璋为建此楼亲撰御文《阅江楼记》,以及大学士宋濂同题的两篇绝世文章。</p><p class="ql-block"> 太祖文:“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p><p class="ql-block"> 宋濂文:“上以其地雄胜,詔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赐嘉名为‘阅江’……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沭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古之民,益思有以安之。”</p> <p class="ql-block"> 7.钟鼓楼——今天巍然屹立在南京城市中心,地处划分“北玄武、南秦淮”的钟山余脉鸡笼山(北极阁)前方。它是南京建城史上首个都城地标建筑。据《洪武京城图志》记载:“鼓楼在今北城兵马司东南,俗名黄泥岗,钟楼在鼓楼西”。</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来钟鼓楼多见于寺庙,至元明以后钟楼、鼓楼方走进城市。走进城市的钟鼓楼分工:“鼓楼报时”、“钟楼报警”。</p><p class="ql-block"> 明朝南京的鼓楼按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亲自制定国子监布局时的谕旨:“左列鼓架、右建钟楼”,次年即在南京中心的制高点黄泥岗上,东建鼓楼,西建钟楼。建成后的鼓楼高30米,为上下二层。下为城阙状基座,设三个拱形门洞,东西两侧(门洞)各有青石台阶40级陡峭通殿。上有巨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有御鼓官率兵镇守。平时报时,仪式时用于迎宾、纳妃、接诏、祭天圣地。</p><p class="ql-block"> 明代钟楼现已无存,今位于鼓楼东北面的大钟亭乃清代“江宁布政使许振祎”于光绪十五年(1889)重建,顶部为重檐六角攒尖顶,下层设两面木制栅栏门。亭虽清代,但大钟却是明朝原钟楼旧物,高3.65米,口径2.3米,上有铭文“洪武二十一年(1388)九月,吉日铸”。此吉日,应是明朝北伐攻克元大都二十年庆。</p><p class="ql-block"> 今钟亭南门有联:“西北东南天象当楚尾吴头”,下联“左右中间地势接龙蟠虎踞”。</p><p class="ql-block"> 8.朝天宫——位于今南京城西秦淮河右岸的冶山之上,这里有深厚文化背景,是南京主城的发源地之一。明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亲赐御笔“朝天宫”,意思是“朝觐天子”之地。明成化大学士商辂《奉敕重建朝天宫碑》文载:“太祖高皇帝受天明命,定鼎金陵,辨方正位,宏建都邑,首开明堂,以朝诸侯,寻饰琳宇,以崇上帝,若朝天宫者,实百官遇节朝贺,先期习仪之所……其地在宋为天庆观,在元为永寿宫,而‘朝天’之额则太祖所赐者也”。</p><p class="ql-block"> 据史,明初朝天宫归国子监管、隶属礼部。国子监监生分官生与民生两类,毕业后或直接派往各地任职或进而参加科举,而教授礼仪、大典则是必修课。</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明律》自开国伊始便由左丞相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负责起草,至洪武六年(1373)经朱元璋审定正式颁布。《大明律》 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义军昔日聚众的明教和白莲社、弥勒教等一并视为邪教予以禁止;二是空前尊儒,大谈“君权神授”、“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已复礼”。明史权威吴晗认为:《大明律》的颁布进一步反映了新政权从明教到儒教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见,当年朝天宫日日奏乐,行“五拜三叩”之礼,每日功课,迤逦不绝。</p><p class="ql-block"> 9.明孝陵——地址为朱元璋隶选,陵建洪武十四年(1381),直至永乐十一年(1413)朱棣亲立神功圣德碑及碑亭竣工,方标志整个工程完成。前后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共计30余年。</p><p class="ql-block"> 这座选址南京钟山天堡峰海拔百米独龙阜的明祖陵,自洪武十五年(1382)先行安葬谥号“孝慈”的马皇后起便称孝陵。至朱元璋1398年去世,《明史》称其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而明成祖朱棣所立“神功圣德碑”则谥号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其中 “钦明”、“俊德”用语均取自《尚书·尧典》,前者意为敬肃明察元朝统治下的社会疾苦,拯民于水火;后者意为才德杰出之人。据说朱棣在《神功圣德碑》上所写的十九字谥号,只是在建文帝(朱允炆)十五字原文前增加了“圣神文武”四个字。</p><p class="ql-block"> 明孝陵今占地1.7平方公里,其中朱元璋生前便完成了下马坊、大金门、外廓城、享殿、方城、明楼、宝城以及石像生神道等。今游人前往,留下最深记忆的便是那条长达865米的神道,其中翁仲路长250米,由二对文臣武将组成,武将分一年轻一年长,文臣亦前长者后后生,且“文近武随”见太祖创业更重视运筹帷幄;石象路长615米,由外而内排列狮、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六对,每对一跪一立,彰显生动。关于明孝陵神道历来视角各异:一是传统说,狮为猛兽故当先,獬豸辨忠奸,大象是力量象征,麒麟为祥端,马具忠诚品格;另一说似更近历史,明朝疆域达1300万平方公里,历代神道均无骆驼,所以除獬豸、麒麟神兽外,狮、驼、象、马更象征太祖生前的八方朝贡。</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 南京</p><p class="ql-block">(文章原创,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