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里院 系列-20170820

于涛

<h3>•从档案中“发现”里院,解密青岛城市基因——“激活与催化:档案里的青岛里院”新书分享会举行<br><br>大众·半岛新闻 2025-01-19 20:22:24 语音播报<br><br>里院是青岛时代印迹的忠实记录者、经历者和见证者。1月18日下午,激活与催化——“档案里的青岛里院”新书分享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办,与会嘉宾们围绕新书《青岛里院:一种城市基因的发现》(以下简称《青岛里院》)展开座谈交流,探讨青岛里院文化研究之于城市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活动现场,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乔军向良友书坊赠送了市档案馆近年来的档案编研图书,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办人、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回赠了良友近年来举办的60场展览活动的展册。<br><br></h3> <h3>从各类档案里挖出“里院”记忆<br><br>作为青岛特有的建筑类型,里院刻满时间的印痕。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岁月的风雨沧桑,也记录了几代市民的日常生活。然而里院并没有专门的档案留存,分散于青岛浩繁如海的档案卷宗中。因而,对里院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是极具难度和挑战的事儿。2023年初,青岛市档案馆酝酿推出一部相对全面,又兼具可读性的里院人文历史读本。经各方不懈努力与推进,《青岛里院:一种城市基因的发现》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初出版,旨在通过对档案为主的史料专业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对青岛里院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让青岛历史城区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br><br><br><br></h3> <h3>城市的建筑基因,是历史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而呈现历史,更重要的是延续历史,让“历史”活下去。青岛市档案馆在里院研究领域所进行的工作,既是对青岛历史城区建筑文化的系统研究,更是对这一历史生命力的“激活”和“催化”。<br><br><br>活动开始前的媒体采访中,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乔军介绍说,《青岛里院》是市档案馆近年系统工作之一,2023年在举办青岛工商展览时,涉及老街里一些内容,就挖掘了这方面的档案,发现其中涉及里院内容的有近四万件,包罗生活、工作、商业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出青岛市民居住在一起、生活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特点,充分反映了青岛的社会文化。“外界觉得档案是一个比较高冷的领域,都是学者的研究,但是看这本书会觉得特别亲和,因为它跟我们生活的关系,跟我们老百姓民谣的关系都很多,这本书的出现,也让我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更加有温度、有感知度一些。今年我们已经向国家申报重点项目。”<br><br><br></h3> <h3>乔军表示,《青岛里院》的编研出版体现了市档案馆的开放意识,近年来开放力度逐步扩大后,一些沉睡多年的老档案得到了“重现天日”的机会,档案馆人翻阅档案进行研发,使广大市民得以了解更多过去的历史、与生活特别贴近的历史,包括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事情,让普通市民也能接触到档案馆的一些珍藏史料。“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重点开发的部分,还有很多档案需要我们继续挖掘和研究。”<br><br><br></h3> <h3>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青岛里院》主编周兆利介绍说,市档案馆有接近4万卷涉及到里院的档案,但没有单独的里院档案,都是夹杂在各类档案里面。而且不叫里院,只能通过“杂院”“大杂院”“平民院”等关键词的检索进行梳理,“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摸底普查和整理,才有这本《青岛里院》的出版,这是我们档案梳理、研究的一个初步性的成果。”<br><br><br>周兆利介绍了青岛市档案馆关于里院档案整理和研究近期的工作重点,其一联合青岛市城建档案馆,从两个馆藏的历史档案筛选出青岛里院档案,向国家档案局申报,争取纳入到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二,国家档案局已立项,把青岛市档案馆涉及里院的档案纳入到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根据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一步在大众性普及读物的基础上,将出版一本青岛里院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学术研究图书;其三,在一到两年时间内,与城市建设档案馆合作,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开发青岛里院档案数字人文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数字人文平台,在手机移动端获取里院档案的各种历史信息,打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取这种信息,便于大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宣传和推荐咱们青岛里院的艺术文化。”</h3> <h3>•从档案中“发现”里院,解密青岛城市基因——“激活与催化:档案里的青岛里院”新书分享会举行<br>大众·半岛新闻 <br> 里院是青岛时代印迹的忠实记录者、经历者和见证者。1月18日下午,激活与催化——“档案里的青岛里院”新书分享会在良友书坊·塔楼1901举办,与会嘉宾们围绕新书《青岛里院:一种城市基因的发现》(以下简称《青岛里院》)展开座谈交流,探讨青岛里院文化研究之于城市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活动现场,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乔军向良友书坊赠送了市档案馆近年来的档案编研图书,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办人、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回赠了良友近年来举办的60场展览活动的展册。<br></h3> <h3>从各类档案里挖出“里院”记忆<br><br>作为青岛特有的建筑类型,里院刻满时间的印痕。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岁月的风雨沧桑,也记录了几代市民的日常生活。然而里院并没有专门的档案留存,分散于青岛浩繁如海的档案卷宗中。因而,对里院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是极具难度和挑战的事儿。2023年初,青岛市档案馆酝酿推出一部相对全面,又兼具可读性的里院人文历史读本。经各方不懈努力与推进,《青岛里院:一种城市基因的发现》由同济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初出版,旨在通过对档案为主的史料专业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对青岛里院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让青岛历史城区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br><br>城市的建筑基因,是历史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而呈现历史,更重要的是延续历史,让“历史”活下去。青岛市档案馆在里院研究领域所进行的工作,既是对青岛历史城区建筑文化的系统研究,更是对这一历史生命力的“激活”和“催化”。<br><br>活动开始前的媒体采访中,青岛市档案馆副馆长乔军介绍说,《青岛里院》是市档案馆近年系统工作之一,2023年在举办青岛工商展览时,涉及老街里一些内容,就挖掘了这方面的档案,发现其中涉及里院内容的有近四万件,包罗生活、工作、商业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出青岛市民居住在一起、生活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特点,充分反映了青岛的社会文化。“外界觉得档案是一个比较高冷的领域,都是学者的研究,但是看这本书会觉得特别亲和,因为它跟我们生活的关系,跟我们老百姓民谣的关系都很多,这本书的出现,也让我们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更加有温度、有感知度一些。今年我们已经向国家申报重点项目。”<br></h3> <h3>乔军表示,《青岛里院》的编研出版体现了市档案馆的开放意识,近年来开放力度逐步扩大后,一些沉睡多年的老档案得到了“重现天日”的机会,档案馆人翻阅档案进行研发,使广大市民得以了解更多过去的历史、与生活特别贴近的历史,包括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些事情,让普通市民也能接触到档案馆的一些珍藏史料。“这也是我们下一步重点开发的部分,还有很多档案需要我们继续挖掘和研究。”<br></h3> <h3>青岛市档案馆编研处处长,《青岛里院》主编周兆利介绍说,市档案馆有接近4万卷涉及到里院的档案,但没有单独的里院档案,都是夹杂在各类档案里面。而且不叫里院,只能通过“杂院”“大杂院”“平民院”等关键词的检索进行梳理,“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摸底普查和整理,才有这本《青岛里院》的出版,这是我们档案梳理、研究的一个初步性的成果。”<br><br>周兆利介绍了青岛市档案馆关于里院档案整理和研究近期的工作重点,其一联合青岛市城建档案馆,从两个馆藏的历史档案筛选出青岛里院档案,向国家档案局申报,争取纳入到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二,国家档案局已立项,把青岛市档案馆涉及里院的档案纳入到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根据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一步在大众性普及读物的基础上,将出版一本青岛里院历史文化的专题性学术研究图书;其三,在一到两年时间内,与城市建设档案馆合作,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开发青岛里院档案数字人文平台,“市民可以通过数字人文平台,在手机移动端获取里院档案的各种历史信息,打破时空限制,足不出户就能够获取这种信息,便于大家获取这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宣传和推荐咱们青岛里院的艺术文化。”<br></h3> <h3>为青岛里院文化研究再添新章<br><br>“青岛里院档案”是记录里院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青岛市档案馆馆藏约4万卷/件/册里院档案进行系统研究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大工程,《青岛里院》作者聂惠哲坦言,目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是2022年配合历史城区建设开始接触和整理这些档案资料的,发现原来有10年前甚至15年前看的东西,这本书直接用的档案,大概统计一下有1000 多件。当然,这本书是在我看了上万件档案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聂惠哲表示,因为没有单独的里院档案,她爬梳整理的工作非常繁杂,常常是在一些貌似无关的档案资料里发现有某个人住在某个里院,而诉讼档案往往很有用。由于手写资料的笔误、人名用字不规范、名与字混用等原因,有时候爬梳很多资料才发现两个人名实际是同一人。“青岛历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但100多年需要梳理的档案是非常多的。我感觉真的是马不停蹄地在看,不眠不休地写,但档案太多了,看不过来。”<br></h3> <h3>分享会上,聂惠哲以PPT展示了书中所用的部分里院档案资料,并举例对档案材料进行了解读,从一份档案中提取出直接信息,并与其他档案对照发现间接信息,介绍了她怎样据此一步步深挖下去。聂惠哲总结了里院档案研究的特点:直接检索结果一般较少,很难有针对性地查到东西,每个里院研究历时较长,很多里院档案信息不明显,需要印证的史料较多。实践中她也总结出关于里院档案研究的方法,与读者们分享:慢工出细活,不给自己立flag;研究里院如同破案,不放过任何细节;搞清楚每一刻的任务,学会把问题挂起来;加强历史知识积淀,学会多渠道检索。<br></h3> <h3>青岛市教科院二级教授、山东省特级教师陆安对《青岛里院》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陆安认为,《青岛里院》为青岛里院文化研究再添新章,里院文化的研究在赓续城市文脉、呈现城市文化底蕴和城市个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给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几个人。人的失语和缺席是城市历史研究的最大问题,离开人以后,城市历史就是一个空壳。所以这本书中聂老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挖掘出了杜凤章、杨可全、李肇元等几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人物,是我们读后在记忆当中会闪光的人物。人的出场激活了冷冰冰的建筑,带有一种烟火气,还带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因为这几个人的存在,不仅让里院变得更加清晰,也让我们这座城市的特点变得更加清晰。”<br><br>在陆安看来,里院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牵扯到多方面的元素,不仅是建筑的、规划的、设计的,还有里院的运行,特别是它的人际关系。陆安认为,《青岛里院》写出了冷冰冰建筑之后青岛城市自治的温情。他提醒使用档案材料要保持相当的警觉,包括官方文书、大众媒体、统计材料,私人著述,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图像、影像资料等,要心细如发仔细甄别。“聂老师提炼出了很多档案中的线索,而且锁定了某一些环节,形成了一定的张力,把与这个环节有关的东西都寻根问底进行了剖析。”<br><br>同济大学出版社编辑、《青岛里院》责任编辑、《民间影像》主持陈立群介绍了该书的编辑出版情况,陈立群表示,青岛的里院与上海的里弄有点相似,都是城市中下层民居,且量特别大,但上海没有关于里弄的解读,缺少与广大市民非常密切的住居形态的这样一本书。“青岛档案馆非常不容易,居然做出这样一个内容来,” 陈立群表示,“过去关于里院,青岛以及外地的学者也做过一点研究,但基本上是集中在建筑形态上,里面更深层的背后的那种运作逻辑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青岛档案馆有得天独厚的馆藏档案,可以看出里院运作的很多底层的逻辑,我觉得这非常难得,填补了里院研究的一些空白。” 陈立群希望以后关于里院的研究能够多涉及一些生活史的内容。<br><br>良友书坊文化机构创办人、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表示,良友是里院的鼓吹者,多年来致力于保护里院,花了很多功夫。“青岛里院伴随了早期城市的形成,事实上是一个华人城市管理成长的根基。里院关联的是一个社会治理的模式,它的丰富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臧杰表示,青岛只有百余年历史,城市居民都是周边的移民,他们从农民变身市民,从农工文明转向城市文明,完成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搬到里院的聚居生活来实现的。其次,城市自治是一种管理模式,乡绅可能起到了领导作用。在他看来,青岛城市现代化的根基的形成,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有累积和递进过程的社会结构,有一个自足的现代化的路径。“所以我觉得保护里院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城市自发形成的居住形态的样本,更重要的它关系到这个城市的治理模式,显现了这个城市的现代化路径。”<br><br>据了解,以本场分享会为契机,青岛市档案馆在良友书坊辟建了“青岛档案图书阅览”专区,捐赠了一个书架的相关档案编研成果,供读者免费阅读,让更多市民和游客深入了解青岛历史,感受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怀。<br>(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br>编辑: 孟秀丽<br>审核: 刘宜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