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易中天《品三国》,了解到第一历史、第二历史之概念。第一历史是指历史真相即真实的历史;第二历史是指史籍记载的历史。研究历史只能以第二历史为依据,也就是以正史与野史为依据。易中天说,一定要考证史实,即便这非常难,也要去考证。他还强调,一定要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了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世界的边界。一旦语言被篡改,世界的边界就收缩,这势必造成愚昧无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那么,语言是如何在不经意间被篡改的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新造词,包括网络词汇。网络词汇虽对语法破坏严重,但也扩宽了世界的边界。对语言篡改严重的,不是网络词汇,而是公文写作者根据大事件创造的新词,诸如:恶意返乡、恶意讨薪、网格化管理、灵活就业、报复性消费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词听起来新鲜,其实危害很大——弱化了问题的严峻性,掩盖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传达了一种错误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维特根斯坦以钟为喻,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如果一个坏了的钟一天两次指向正确的时间,那么人们就会忽视它坏了。语言也是这样,如果语言被扭曲、篡改,虽然它依然在运用,但它已不再指向真相,而是传达一种坏思想,这是非常可怕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网格化管理”,它在疫情期间是适用的,当它被借用来形容学校管理学生时,那就非常可怕了!“网格化管理”在学校推行意味着什么?简直不可想象!但它不仅出现在学校管理者的口头上,而且还写进了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中。如果你真懂教育,也真懂公文写作,那你马上就会意识到“网格化管理”这个词所反映出的教育问题的严重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如,“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这两个词用在教学上合不合适?别忘了,我们倡导的是: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最大的、最重要的公平!“分层”,还公平吗?准确地表达,应该是“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必做或自选家庭作业”。这些词的使用是不是折射出了教育教学理念存在错误倾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主任在“公文写作八堂课”讲座中就讲过用词问题,尤其强调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这对我启发很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文写作大多时候应该使用中性词,在一些特定场合则使用褒义词、贬义词。就学校而言,全体教职工大会发言,最好使用中性词,尤其是讲到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工作总结等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举例说明:某领导在总结大会发言时,说,学校要靠大家努力工作,不能就让大多数人辛苦,让个别人好活。这句话因使用“好活”一词而令人不适!不让人好活,这是一种什么心态?不健康的心态!所以,好多人听后,就离场了!因为泛指的话语打击面大——确指指向具体人,而泛指那含沙射影面就太大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说,你这是吹毛求疵!但你要身临现场感受一下,你就知道有没有问题。讲话稿,它就是无用之用——给人提供情绪价值。讲话稿用褒义词能激励人心、鼓舞士气;讲话稿用贬义词太多,提供的就是负面情绪,害处就大;讲话稿用中性词,虽缺乏波澜,但语气平和,徐舒入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再举一例,某位校领导讲话,说,我们就是要把阳光的同志提拔到干部队伍里。这打击面简直没边了,言外之意:没提拔到干部队伍里的都是心理阴暗的人。会场下听了,什么感受?肯定心里想:“什么阳光的同志!不就是阿谀逢迎之徒!”你看看,一个用词不当,会搅动起多大的情绪漩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领导不会用词吗?显然不是!这都是领导内心隐秘在文字上的“化学反应”!“阳光”一词,体现了领导有多么喜欢讨好奉承自己的人,有多么厌恶憎恨那些“不听话”的人!但是在大型活动或会议上,这么措辞,显然不合适!所以,话音一落地,又有人离开了会场!这真不值当!讲话、发言主要是凝心聚力,适得其反,那不如少说或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多被篡改,但我们要谨防语言被篡改!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就是哲学!一点不假!太多人笑话说话严谨、用词精确的人“咬文嚼字”!当我们把语言看成世界的边界及哲学范畴时,我们就会郑重地对待语用问题,也就不会再笑话说话严谨、措辞精准的人了!大场合,尤其是庄重的场合,虽不必“咬文嚼字”,但也该字斟句酌,免得让人笑掉大牙,免得引起听众不适!</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