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絮语】一个“墨盘”的正经与不正经

汪海

<h3> 四川人将砚称之为“墨盘”。从字面上看,除“砚,研也”的研墨功能外,储墨的功能好像强调的更重一点。墨盘作砚的叫法上有点随意,似乎也没那么正经、正式。但这符合四川人的性格,凡事注重实用,没那么多形式上的讲究。如有位四川伟人讲过,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有时候治国理念一套一套的,好像解决的问题并不多,特别是民生问题。<br><br>  网上看到这件东西,觉得用“墨盘”来称呼最合适不过了。这件墨盘整体呈圆形,木质上下盖盒之间用一根钉子作转轴相连。底盒里镶嵌一只半载瓷碗作墨池,估计主要也是储墨舔笔用,研墨的功能也不大。有趣的是墨盘上盖面上雕的人物画片,一男二女,一个老男人拥着一美女,作调戏状,画风着实有点不正经,像是某个传统川剧中的场景。<br><br>  “正经”一词,一指正派庄重;二指正规的,合乎一定标准的;三指正当的。砚是文房之物,千百年与文人相傍,属于雅文化范畴。追求的是庄重大方、简洁高雅,总体上是有一定雅文化标准的“正经”之物。这件“墨盘”与一向正经的“砚”似乎扯不上半点关系。但自古文人骨子里也有“骚客”的一面,也就是“不正经”的一面,只不过大多不愿公开表达而已。这件不正经的墨盘,偷偷地揭示了这一面,大概属于是非主流表达。</h3> <h3>  这个墨盘应出自川人之手,木雕有川工特点,整体上看,还是可以归到民俗砚这一类。<br>  民俗砚的“民”,是指民间;“俗”是指习俗、风俗,往往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四川人热爱生活,喜安乐、会享受。性格上比较豁达乐观,有诙谐幽默的一面,艺术表达上更接地气。比如川剧表演中的变脸、吐火、滚灯等,看起来一惊一乍,没那么有板有眼,一本正经。故常常让人惊喜不断。<br><br>  二十多年前初入巴蜀,我就被成渝两地古玩市场上海量的民俗砚所吸引。它们多率性而作,大小方园,无一定式;雕工装饰,毫不作做;题材纹饰,直奔主题:攀龙附凤,魁星点斗,指日高升,招财进宝,富贵平安,想要什么,就刻什么,很少用隐喻。不端架子,也没那么多娇情。故多有异品,常常能给“正经”的砚坛带来不一样的惊喜,有大俗大雅的感觉。<br><br> 有个现象,太注重形式的,效果都会打拆。太规矩的东西缺乏生气,太正经的东西没有情趣。砚和人都一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