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江湖之浙江磐安两日徒(2024.11.30~12.1)

三平园主

有些喜好一旦放下了,就会缺乏兴趣了,但有些兴趣放下后,一旦激发后又会复活。<div> 户外徒步以前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嗜好,特别是2017年~2019年三年间,几乎每月都要参加几次户外徒步,但自从母亲需要照料之后,我已经好久不参加户外徒步了。6月下旬参加了由珺姐组织的到王兄家采杨梅之后,似乎又激发起了我户外徒步的兴趣。这次阿光组织到浙江磐安的徒步活动,我又兴高采烈地报名参加。</div> 这次我们徒步的线路是浙江磐安的车慈岭、破岗岭,车慈岭、破岗岭在浙江金华东阳市千祥镇与磐安县安文街道交界处,这里曾是东阳南乡通往磐安、仙居的茶盐古道。<div> 现在已是深秋,即将进入寒冬,因此山上的景色已经没有了秋天的绚烂,已趋于萧条,但在进山的时候,看到山间还留有秋天的绚丽。</div> 车慈岭也是一条比较热门的户外徒步线路,路口还有指示牌,看来不是那种纯野外的山路。<div> 车慈岭西是千祥镇的马安山村,岭东是千祥镇光周村。古道全长约 2.5 公里,两旁种有 76 棵树龄在 200 年以上的古枫树,从山脚以 “之” 字形蜿蜒到山顶。每到秋季,枫叶渐红,形成 “十里红枫” 的美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div> 沿着古道台阶上山,先给自己留个影。 和好基友阿光合影是我们每次徒步不可缺少的。 虽然红叶已基本掉落了,深秋的大自然还是很美的,给前面的平安拍个背影。 给珺姐拍个回眸照。 才走了一段路就觉得热了,赶紧脱衣服减装,再留个影。 和摄影大师游总也已经好久不见,这次又能同行了。 深秋的小树林也很美,给周老师留影一张。 蒋老师以前不爱拍照,自从迷上摄影后天天手不离相机,现在还是区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她找寻着最美的角度给毛毛虫拍照。 一路上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徒步,这种户外运动真的很好,希望现在的家长多带着孩子走走这种户外的徒步,我觉得要比逛景区游玩要好。 我们在平岩塔亭前拍了一张集体照。<div> 相传南宋诗人陆游与老母亲经过此地,登上山顶看到一片枫树林,便停车休憩,赏景写诗。据《磐安古道》记载,陆游常推车带老母亲到东阳马宅、千祥等地游玩,一次从车慈岭回磐安时行至半岭处,在岭上一平坦巨岩休息,众人提议授名,陆游恰好手扶推母轮车,遂取名 “车慈岭”。</div> <div> 亭中的粉墙上有一首不知谁人作的诗:马驼盐茶古道经,安享平岩美景观,山中甘泉敬贵客,管保祖德添新艳,护好千年红枫存,钗宝美谈百步中,慈善事业奉为先,岭中群枫喜迎宾。</div><div> 因陆游与车慈岭的渊源,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色彩。现今考之有据的作品中,陆元钧(即陆宰)有《题独秀亭》《题安文山居》两首完整的诗和 “入车慈岭” 散句,陆游也有诸多与安文相关的诗作,如《别安福僧》《东阳观酴醾》等。</div> 我许久不户外徒步了,再加上平常较上锻炼,徒步行走明显有些吃力蹒跚了。 到达慈岭亭,车慈岭基本已经走完了,线路并不长。 车慈岭又名太师岭,慈岭亭前有一块牌子《太师岭与古道》的文字介绍:<div> 据《安文陈氏宗谱》记载:1780年乾隆45年陈英台居光前村,建虹波小桥数座以便行旅,光前村村西为车慈岭,陈英台约光前村同室兄弟子嗣砌台阶以利其行。岭东台阶石头多为溪中拾抬,岭西一侧光前村同宗兄弟开采石仓岩石头砌台阶,石仓岩距车慈岭右侧约三百米处,现今还保留着开采时的原样。此处石头不用火药,木棍撬入即可成块。陈英台卒于1840年。</div><div> 又据《安文陈氏宗谱》《太学生师260传》,1850年陈定秀中子陈万青先生:祖上张村三百村人其祖太学生师、家境富裕,以农兼商,有田产千亩,建厦无数。陈万青乐善好施,因车慈岭过客往来无休息之所,于是陈万青在岭东西两侧建凉亭数座(东侧岭脚一座,岭头一座,兔岭一座,西侧半岭一座,岭脚两座)修岭宽至三十二寸,在岭两侧栽培枫树百棵,以利过往客商庇荫纳凉。为建凉亭修路,陈万青资助肥田数亩,修桥铺路,安排专人点灯供茶独肩其任,后过往客商为纪念陈太师一门此举恩泽四海,教子有方,故又称此岭为太师岭。<div> 慈岭亭旁又有一座亭子,亭内供奉了一座陈英台的塑像,像前有驴友供奉的水果等供品。我们在亭前共享各人携带的午餐。</div></div> 慈岭亭往东光周村方向是朱锡岭古道,可以走一条穿越线,那里也有几十棵红枫;往西往破岗岭方向,山顶有一座十五米高的碧晶岩可以攀爬,再回到马安山村,走成一条环线。<div><div> 共享完午餐,我们向破岗岭方向出发,相对于车慈岭一段,破岗岭是野外线路要难行多了。</div></div> 爱拍照的周老师在自拍,给她偷拍一个。 光线甚好,给珺姐也拍一张。 阿光一边走,一边给身后的人拍照。 在丛生的小竹林里,给周老师一个回眸照。 路上到处有倒伏的树木,给我们的行走带来了难度。 周老师假装瘫倒了。 阿光睡着了。 我行走的步伐像个老人,现在户外徒步走不了难度大的线路了。 前头部队来张集体照。 山沟里的景色,秋色已褪色,寒冬即将来临。 群山连绵,山谷里的村庄、梯田,若是在春天,这样的山村也很美的。 高耸的碧晶岩就在眼前了。 在碧晶岩前给平安来一张。 刚到碧晶岩前,阿光和方老师就急着要往上爬。 瑜珈达人方老师秀一把技艺。 阿光爬上了山岩发呆。 平安给他们拍照,三点构成一个三角,给他们合影一张。 我们也登上了山岩,居高临下一览山顶风光。 岭下的高速公路,穿岩而过。 在平台前大家轮番留影。 阿光摆拍就这么几个动作。 我们在拍摄美景的时候,我们也成了风景。 网上看到人家排队这样下来蛮好玩的,我们也学一个,就是人少了点,差点意思。 开始下山。 在田边和平安合影一个。 到达山下的村子,车慈岭、破岗岭徒步圆满结束。 8公里的环线,走了五个半小时,这样的行程难度现在比较适合我。 晚上少不了吃吃喝喝腐败啦! 第二天的行程是游玩古村,第一个古村白云山村,一早村民在门前晒太阳。 白云山古称白瀛山、白银山,后因山高入云而改名为白云山。南宋时,东阳葛氏第十世孙葛伯中房屋循山而起,呈阶梯状搭建,已有 800 多年历史。相传村里还有晋代仙人葛洪的炼丹之处,村中有许多与葛洪相关的传说,还有他炼丹的遗址、洗药材取水的古井。 <div> 白云山村里的几棵古树比较有名,是许多驴友的打卡地。</div> 在土墙边给爱拍照的珺姐留影一张。 村内有千亩银杏林,深秋时分,遍地金黄,马坞区块是银杏最为集中的区块,银杏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生长在田间地头,古道两旁,形成壮观的金秋美景,被誉为浙江省最美银杏村落。<div> 村中的 4 棵古银杏见证着村庄历史的变迁,其中三棵古银杏树被称为银杏树王,树龄达六百多年,古树下古朴的石阶与银杏相映成景,是摄影爱好者的必选之地。<div> 这棵古银杏树下是网红打卡地,据说从上面这个角度拍照最好, 我也试着拍了几张,先给方老师拍一张。</div></div> 穿红衣服的乡下童姥拍一张。 我也来一张,凑个热闹。 一堆落叶,珺姐也玩得不亦乐乎。 也很爱玩的方老师。 给两位美女在台阶上合影一张。 给美女们合影一张。 方老师又秀技了。 村里的古树不少,这棵树长得也很茂盛。 白云山顶拥有 “270 度通透山景”,每年有超过 150 天的时间都能在这里观赏到独特的云海景观,云雾缥缈,变幻莫测,宛如仙境。<div> 位于白云山顶的白云禅寺,屡次火毁,现正在重建。大殿很雄伟,看规模不小。</div> 殿后还有一座大型摩天轮 “浙江之心”,不知是村里建的,还是寺里建的。经过三年多的紧张施工已经完成主体建设,目前还在检查和调试摩天轮设施设备中,已经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二站网红打卡地乌石村,乌石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尖山镇东南部,坐落在磐安、新昌、天台三县交界,海拔 520 米的高山台地上。因古村的房屋多采用黑色的玄武岩砌墙,故称为 “乌石村”,也被称为 “管头村”。 给蒋老师在乌石村石前留影一张。 在最佳打卡点留影一张。 珺姐在村前的枫香树下忙着各种拍。 乌石村的全貌,都是这种小瓦状的屋顶。 在村口给方老师拍一张。 在古民居给阿光来一张。 给自拍的周老师也来一张。 村里全部采用这种黑色火山石垒成的古民居,古朴典雅,是浙江省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这些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仍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传统石砌建筑技艺的魅力。<div> 给蒋老师来一张。</div> 街巷中踯躅行走的老人。 潇洒行走摆拍的阿光。 从民居中探身的珺姐。 伫立门前的阿光。 探访古民居的珺姐。 有着悠久岁月的厅院。 江南的四合庭院。 在小巷里休憩的周老师。 在乌石村名墙前的阿光。 找到自己生肖的蒋老师。 和我的生肖合个影。 村前的水池里,这些石门不知是何意思。 在枫香树下游总给我拍了张照。 但他说穿红衣才显眼,等穿红衣服的阿光来时,他才满意地拍了一张照片 乡下童姥和她的闺蜜在这个具有时代感的建筑前晒太阳,我和阿光热情地邀请她坐在台阶上给她拍了张照片留影。 吃午餐的时候,一行人都还没过来,都忙着拍照,给珺姐在花丛下拍了张照片。 在古枫饭店吃罢午饭,阿光要我在店招前拍张照片。 第三站到横路村,横路村历史可追溯到元代,由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人建立,至今已有 600 多年历史。据《玉峰周氏宗谱》记载,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第九世周若泗始迁横路,现存最早古民居建于明代,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形成老村居住格局。村中的爱莲堂就取自于周敦颐的《爱莲说》。 巷边的这个瓮,种上几株绿植,就如同梵高的油画。 在厅院中晒太阳的老人。 坐在老人座位上享受的阿光。 跨入民居的阿光。 村里的建筑多以玄武岩(俗称乌石)为主要原料,乌石砌筑的墙体,乌石铺设的路面,乌石修建的古道,构成了纵深而具规模的乌石建筑群,赋予了该村厚重的历史感。 在清风堂前坐着的珺姐和蒋老师。 摆个酷酷的造型。 在小巷里行走的毛毛虫。 阿光也来行走一番。 小巷成了走秀台,周老师也来行走一番。 幽深的小巷也是拍照的好地方。 坐在石阶上发呆的珺姐。 在小巷里徜徉。 走走拍拍,一路都是风景。 村口的柳松下,村民们坐着闲聊。 村口的文昌阁还在述说着它的历史,还保存着它原有的风貌。 在返回的高速前出隧道时,阿光突然叫停,在观景台可以看到尖山回山高架互通颇为壮观,匆匆留影一张。 匆匆地两日游结束了,虽然短暂,但也留下了难忘的时刻,也激起了我户外徒步的向往,也许这是我重启户外徒行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