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以这首饱含深意的诗句,为读者们揭开了一部千古奇书神秘的面纱。对于第一回中的两个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与“木石前盟”,她们仿若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红楼的开篇,不仅为“红楼一梦”增添了奇幻色彩,更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红楼世界的多重门径,让我们不仅深切感受着那封建时代的社会百态、人情冷暖。而且还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那个光怪陆离、充满隐喻的红楼世界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他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曹雪芹将“无材补天”和“木石前盟”作为《红楼梦》开篇引入的两个神话故事,故事的加入不仅为《红楼梦》全文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也为《红楼梦》中人物多舛的命运提前埋下伏笔,以及那封建时代的真实与残酷也赤裸裸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期会讲活动感谢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左克厚教授邀请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李成林教授引领我们承载梦幻的羽翼,缓缓降落到那个充满诗意与哀愁的大观园之中。</p> <p class="ql-block"> 活动上半场,李老师以探究《红楼梦》中的悲剧艺术,向我们分析其对读者的影响和启示。曹雪芹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衰落和社会的黑暗。他将这种感受融入到了《红楼梦》的创作中,通过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呈现了一幅封建社会的悲剧画卷。不仅如此,《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悲剧艺术,也如同一面深邃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p><p class="ql-block"> 由此,李老师以《诗经·七月》和秦腔艺术向我们引申古代与现代文学思想碰撞所反映撩拨的内心柔软和悲悯情怀。以《红楼梦》为引,中华民族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悲剧元素一直贯穿其中。《红楼梦》的悲剧艺术,不仅仅是对人物命运和家族兴衰的展现,更是对人生苦难、世事无常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 这种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源于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我们深知,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悲剧,正是将人生的苦难与美好一同展现出来,让人们在悲伤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珍贵。《红楼梦》中的人物,虽然命运悲惨,但他们在面对命运的不公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执着,却让人们为之动容。黛玉在爱情中的坚守,宝玉对自由的追求,也都成为了人性光辉的闪耀之处。</p> <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红楼梦》的悲剧艺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内涵,将中华民族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贾府,这个曾经烈火烹油、鲜花簇锦之盛的家族,在康、雍、乾盛世的余晖中逐渐走向衰败。从最初的繁华热闹,到后来的树倒猢狲散,每一步都伴随着无尽的悲哀。家族内部的勾心斗角、奢侈浪费,外部的政治风云变幻,都如同沉重的枷锁,将贾府一步步拖向深渊。</p> <p class="ql-block"> 以此为铺垫,李老师便以《红楼梦》中所存在的各色人物形象的语言特色向我们阐述何为中国人最深的文化基因。譬如,李老师通过书中的家族文化、宗族文化、家庭规格、人情礼节,以及日常生活琐事所呈现出“生活高于艺术”的丰富性、诗意性、深刻性,以及亲切性来定义“红学”象征,或表述《红楼梦》存在所贡献的文学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随后,李老师便寻根溯源,通过作者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借个人探究之论向我们借古喻今的阐释曹雪芹与“贾宝玉”之间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通过“太虚幻境”的构想,以及穿插其间的人物形象,曹雪芹无一不在诉说着人生如梦、万境皆空的哲理。贾宝玉从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到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痛悟,这命运多舛的转变也深刻体现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看透、一切终将归于虚无的透彻领悟。所以,在了解曹雪芹身世以及当时所处大环境之下,不难理解作者促使读者反思生命的本质与意义,认识到无论世事如何繁华,终难逃虚无缥缈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心有不甘,却只能默默承受,从不甘转变为“享受不甘”,这是曹雪芹的一生;心有不甘, 他却已安然入梦, 或许释怀之时, 才是心灵真正的解脱之日。在《红楼梦》里,每个人物都如同被命运的丝线牵扯的木偶,身不由己走向悲剧结局。贾宝玉,衔玉而生,本是贾府的希望之光,却在封建礼教的罗网中苦苦挣扎。他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与家族的期望背道而驰。最终,在家族的安排下,与宝钗成婚,却在得知黛玉离世后,心灰意冷,遁入空门。</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当我们慢慢接受自己的迟钝和平庸,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偶尔断电,带着遗憾拼命绽放,或许这才是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唯一办法。所以,当繁华落尽,面对一程山水,我们要如一缕清风的洒脱,一轮明月的皎洁,慢度余生。因为人生总有缺憾,或许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不仅有八十回与一百二十回的重大差别,而且即使是前八十回,也多有异文。那么,更接近原本的是从哪开始呢?于是,活动下半场李老师以更接近曹雪芹的脂本标示的角度向我们解读了原版红楼梦中的镜花水月。</p><p class="ql-block"> “女娲炼石补天”这一古老神话,在华夏大地流传千古,承载着先民对天地初开、万物起源的瑰丽想象。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独具匠心,对这一神话进行了大胆而精妙的改编,赋予其全新的灵魂之笔。</p> <p class="ql-block"> 而“木石前盟”的故事,也是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展现到淋漓尽致。它既代表着一种超越世俗、超越生死的爱情,也是针对封建礼教束缚下婚姻制度的一种挑战。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时代,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显得如此珍贵而又脆弱。他们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时代的悲剧,与此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柔弱而娇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诉说着无尽的哀愁。赤瑕宫的神瑛侍者偶然间路过此地,被绛珠草的楚楚可怜所打动。从此,他便每日用甘露细心浇灌这株绛珠草。在神瑛侍者的悉心呵护下,绛珠草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它的叶子愈发翠绿,花瓣愈发娇艳。</p><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绛珠草吸收了天地精华与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竟修炼成了女体,化身为绛珠仙子。然而,她的心中始终怀着对神瑛侍者的感恩之情。当神瑛侍者动了凡心,决定下凡历劫之时,绛珠仙子也毅然决然地跟随他来到人间。她发誓要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神瑛侍者前世的甘露之恩。这便是“木石前盟”的动人传说。于是为了报答灌溉之恩,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这种还泪之说为宝黛爱情增添了浪漫奇幻色彩,同时也加深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在人间,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绛珠仙子则化身林黛玉。他们的初次见面,便充满了戏剧性。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林黛玉也在心中暗自惊叹,眼前之人竟如此熟悉。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是前世缘分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构筑的纷繁世界里,宝黛爱情宛如一朵至纯至美的奇葩,绽放在封建礼教的森严壁垒间。这种爱情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性”的层面呈现出高度的抽象与抽离,恰似甘露之水,纯净且超凡脱俗,润泽着彼此的灵魂。这种情感抽离了“性”的原始冲动,在大观园的诗意氛围里不断升华。书中对于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梦入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授予他云雨之事,可以说,这是《红楼梦》中对性较为直接的描写。可反观宝黛之间,从未有过直接的身体接触。所以他们之间的情感表达,更多是含蓄内敛的。而且黛玉葬花,宝玉在旁共情落泪,他们对落花命运的怜惜,何尝不是对彼此身世、情感命运的担忧与共鸣。因此,“宝黛之恋”也是一种超脱肉体欲望,从灵魂深处生长出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 依据李老师分析与探究,曹雪芹之所以如此刻画宝黛爱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紧密相关的。封建礼教对男女大防的严苛要求,使得青年男女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都备受限制,更遑论直白的性表达。同时,作者旨在塑造一种纯粹的爱情,以对抗贾府中充斥的腐朽与虚伪——贾琏与多姑娘的厮混、贾珍贾蓉父子的荒淫,这些混乱的男女关系,与宝黛爱情形成鲜明对比。宝黛二人的爱情,就如同淤泥中的青莲,在礼教束缚与道德沦丧的环境中,坚守着纯净与美好。所以,宝黛爱情在“性”层面的高度抽象与抽离,也成就了《红楼梦》独特的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因此不难理解,《红楼梦》将儒释道思想完美融合,从不同角度展现出的秩序、慈悲、自然等美学价值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红楼一梦难再觅,而今缅怀皖州地”——结合个人经历,也让我不由想到2024年4月去安徽美术馆所参观的“丹青妙绘千古梦——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参展期间,也让我洞见到不一样的红楼人生,那一刻突然感悟到《红楼梦》就犹如一座蕴藏无尽珍宝的文化宝库,其中不仅包括儒释道思想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其独特且多元的美学价值,而且还有其他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学境界,使之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迷人魅力。不止如此,此次安徽之旅也让我深刻领略到在时光锤炼中恒久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正如黑格尔所说: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就是美的艺术的哲学。</p> <p class="ql-block"> 所以,《红楼梦》 可以说是最完整、全息、凝集地体现了全人类共有的美学真谛与原理,特别是东方美学的一切精粹;不但是传统古典美学精神的集大成者,而且天、才、地包也孕育了近现代美学思想的某些虽然稚嫩却十分耀目的胚芽,不仅如此,《红楼梦》更是探求古典和谐美与弘扬近现代悲剧美之间的一座独具的美学桥梁……</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红楼梦》的魅力却从未消减。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百态的百科全书;不仅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的荣辱兴衰,对封建社会进行深刻的批判,而且还包含了对人生无常、命运不可抗拒等哲学思想的探讨,引导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金瓶梅》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析晚明时期市井社会的腐朽与堕落。通过描写西门庆的商业活动、官场钻营,以及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丑态,将当时社会的金钱至上、道德沦丧揭露得淋漓尽致。那么,《红楼梦》的笔触则显得更为宏大,以贾府的兴衰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的问题。它不仅揭示了贵族阶层的腐朽,还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等进行了深刻批判,这就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时代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 通过本期会讲主题:《红楼梦》第一回的双神话故事,李老师以其高情商的表达能力借用“女性视角”以展现《红楼梦》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个人也对这部千古奇书有了新的认识和学习。相信不止于我,在座的各位老师也都彼此之间产生过一瞬的情感共鸣。李老师饱含深意的语境让我们通过他的精彩讲述,带领我们穿越那个繁华而又悲凉的贾府,见证了宝黛等人物的命运起伏,感受到曹雪芹对封建时代的深刻批判与对人性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这两则永久不衰的神话故事,在“红楼”文学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去品味。所以,最后让我们跟随李老师的步伐,向永远的《红楼梦》致敬,感谢它在漫长岁月里,给予我们无尽的感动与思考,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永恒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本文由个人读书笔记所构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