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9日“探索智人奥秘行”出发了,第一站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此博物馆记录了中国文字发展全过程,从仰韶文化到现代文化,从汉字的雏形到现代简体字。内容丰富,请的解说员讲诉详细,通俗易懂,就是讲的有点快,无法仔细看看,幸亏及时拍照了部分展品,在本美篇中再详细记载一下,供孩子们回去后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参观人还真不少,我们中午十二点半到的,仅几分钟就组合了四家人请了一位解说员,博物馆规定150元可以组合20人,我们组了12人就开始了,人如果太多有点乱。</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安阳殷墟,这一被称为"大邑商"的古代都邑遗址,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百余年来出土了约13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占我国出土刻辞甲骨总数的90%以上。</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记录了3000年前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以及人们的信仰和宇宙观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从甲骨残片中识别出商代占卜文字,引发各界收藏、研究甲骨。1908年,学术界获知刻辞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历时十年,发现大批刻辞甲骨。1950年以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继续长期发掘殷墟,也多次发现刻辞甲骨。</p> <p class="ql-block"> 1928~1937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其中1936年第十三次发掘中发现的YH127甲骨窖穴,是殷墟历次发掘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其中卜甲17088片,卜骨8片,被人们称为"中国最早的甲骨文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甲骨学史上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王懿荣”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识别出甲骨文,并随后收购甲骨1400多片。</p> <p class="ql-block"> 1950年,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村设立安阳工作站,成为殷墟发掘、研究和保护的基地。安阳工作站历年的发掘中,多次发现成批的刻辞甲骨。1973年,小屯村南地发现刻辞甲骨5041片。1991年,花园庄东地发现刻辞甲骨1583片。2004年,小屯村中、村南发现刻辞甲骨300余片。</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所形成的语法结构、书写方式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如其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书写规则逐渐成为后世汉字写作的通行方式,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被水平行文法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 干支名用字是甲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书写符号,主要用途是纪日,即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依次组合用来标记日子。后世又有了干支纪年、纪月、纪时,从而形成了我国所特有的干支历法。</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书法:甲骨文优美的书写方式引起了学者、书法家的高度兴趣,逐形成一种新的书体﹣-甲骨文书法,并迅速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殷墟是我国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遗址。刻辞甲骨作为殷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使我们有机会深入认识湮没已久的商代历史,体会3000年前的生活形态,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承载着历史,也孕育着希望。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价值日益彰显。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将会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惠及未来。</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保存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主要出土地。此外,郑州商城发现过早商时期的牛骨刻辞,山东济南大辛庄出土了晚商时期的甲骨文,陕西岐山凤雏村和周公庙、扶风齐家村、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浮、房山镇江营和琉璃河、河北邢台南小汪及河南洛阳均发现了先周至西周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与古埃及的圣书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印度河流域的原始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作为最早的成熟汉字,它不断演变,发展至今。</p> <p class="ql-block"> 无字卜骨:商、河南郑州商城出土。无字卜骨,骨扇上有钻凿痕迹,说明这片胛骨用于占卜。</p> <p class="ql-block"> 殷墟甲骨文:材料迄今发现有13万片左右,其时代约在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按刻辞内容,一般可分为占卜记录和记事。</p> <p class="ql-block">龟甲</p> <p class="ql-block">岁祭卜甲</p> <p class="ql-block">用字卜甲</p> <p class="ql-block">狩猎卜甲</p> <p class="ql-block"> 济南大辛庄商代甲骨文,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出土的甲骨,不论从修整、钻凿,还是字形、文法句式,都与殷墟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造字方法:目前殷墟甲骨文字数总共近4,500个,其中可释字在1,500个左右。甲骨文在文字结体及造字方式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早期基本造字形式,而且还大量利用形声字,并出现假借字,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象形字: 骨卜辞中有旌旗中 象旗旎之形 ,中间之意。</p> <p class="ql-block">会意字。始见于西周金文,表示以武器守卫疆域领土之义。</p> <p class="ql-block"> 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燕飨等各种用途。该鼎通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口宽112厘米,重832.84千克,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商周铜鼎。长方体,直壁平底,大立耳,四柱足中空,四角有扉棱,腹壁四缘各饰兽面纹和夔纹,耳饰双虎食人纹,足上部饰兽面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或释为"垢戊"。"司"与"母"或释为两字"司母",或释为"垢","垢"是"后"的女化字,是女性之尊称,表示时王之母或时王之配偶。"司母戊(垢戊)"是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其庙号称"戊",生称应即卜辞中的"妇妍",该鼎应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自己的母亲而铸造。</p> <p class="ql-block">鼎是烹煮肉食、实牲祭祀、或用于燕飨之器,该鼎为鬲鼎,平沿圆唇,口沿上一对立耳,分裆三柱足,圆腹。腹饰兽面纹,整个面部突出,图案中心部位正对鼎足,两边夔纹相衬,兽面角下卷,夔尾上卷,云雷纹衬底,填黑漆。内壁铸文"息"字。卜辞中见有"妇息"、"息伯"之语,可见"息"是一伯国,且息国与商王室有联姻关系。该息鼎出土于今信阳市罗山县蟒张乡天湖村,且此地出土各类息铭青铜器近30件,由此推测息国地望应在今信阳市罗山县蟒张乡一带。</p> <p class="ql-block"> 西周贾伯壶:壶大多数是盛酒器,但亦有汲水、注水或盛水之盥器。壶横切面基本呈圆角方形,有盖。壶盖敛口,顶部外饰 S 型双龙纹,周边环绕饰一组无目窃曲纹。壶身平口,鼓腹,颈两侧附有龙形兽首环耳,壶颈铸有一周回首垂冠凤鸟纹,腹身平净圆滑,鼓腹上有田字形扉棱。壶盖外侧铸有铭文33字(重文2字):"隹(唯)王二月既死霸丁亥,賈白(伯)乍世孟姬尊壶,用高(享)用孝,用祈萬壽,子子孫孫永寶用高(享)。"铭文记述了某年二月既死霸丁亥日,贾伯为将要出嫁到世国的女儿孟姬铸造该壶,并用于追孝祖」,祈求万寿,,希望后世子孙永轻用享。铭文证实了贾国国君是《左传》所记之"贾伯",是西周分封之姬姓诸侯国。</p> <p class="ql-block"> 陶釜是一种陶质炊器。该陶釜材质为泥质红陶,敞口圆唇,短颈圆底,腹部饰数周绳纹。颈部有阴文"降亭"2字。古"降"与"绛"相通,是地名,春秋时为晋都;"亭"是指设立于市中的高层建筑,督察市场交易的官署即在亭内办公。</p> <p class="ql-block"> 这版盟书圭片"蟾"是参盟人,大意是说:从今以后诚服地忠心服从主人,如果敢与敌人为伍,伟大的晋国先公在天之灵,就会责怪惩罚你,灭亡你的家族,使你断子绝孙。</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秦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特点外,其他四系文字都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所谓的'六国文字"。结构歧异、笔画多变,是六国文字最大的特点。战国中晚期,尤其是古隶产生后,趋异求同,笔画隶变已成为各系文字普遍的发展趋势。秦始皇"书同文"以传统的周秦系统文字取代了歧异的六国文字,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古文,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强化了统一措施,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官职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所谓的"九卿"改"王"为"皇帝"。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印章称"玺"禁止一般民众使用"朕""玺"二字。秦始皇实施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政策,统一度量衡与文字。</p> <p class="ql-block">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立,相传为李斯所书,内容为颂扬秦始皇功绩,已毁。该石为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四年(993年)郑文宝根据原拓翻刻,碑阴有题记,现藏西安碑林。</p> <p class="ql-block"> 小篆作为官方的统一字体,要求结构端整,用笔圆转。这种字体虽然典雅庄重,但书写起来却繁难不便,所以实际上运用较广的是易于书写的隶书。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p> <p class="ql-block"> 秦代玺印、封泥内容丰富。对研究秦档案的传递与保密制度,以及秦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军事状况、都城制度、陵园制度、工宫制度、宫廷文化等,都有一定价值。其中秦私印、成语印真实地再现了秦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名"子游残石",东汉元初二年(115年)六月刻,隶书。碑断为二,上截存93字,称贤良方正,下截存78字,称子游残石。该碑石为下截,因首行有"允字子游"等字,故称子游残石。清嘉庆三年(1798年)四月安阳丰乐镇之西门豹祠旁出土。</p> <p class="ql-block"> 因首行有"正直"等字,故称正直碑。残碑现呈不规则形,只一边似为原边,中部有一个为后人所凿直径约为33厘米的圆穿孔;残文7行44字,其中部分字残缺不全,上面的字体与子游碑不同,已经显</p><p class="ql-block">露出了明显的楷化痕迹,可以称之为"隶楷"或者"新隶体"。</p> <p class="ql-block"> 刑徒墓志砖:清朝末年,中原地区发现东汉刑徒墓志砖。1964年在汉魏洛阳故城南郊又发现东汉大型刑徒墓地,500余座刑徒墓共出土了800余块墓志砖,每块砖志刻字不多,内容多涉及刑徒生前的有关情况。</p> <p class="ql-block">蔡伦头像</p> <p class="ql-block">造纸术</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继《史箱篇》之后又一部启蒙识字课本,最初由三篇文字构成,分别是秦丞相李斯的《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的《爱历篇》和太史令胡毋敬的《博学篇》,共20章,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p><p class="ql-block">行"书同文"政策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1952年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设立"拼音方案组",拟订了几种以汉字、草书笔画为字母的民族形式拼音方案。1954年12月,国务院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民族形式字母的方案之外,研究制订采用拉丁字母的方案,并最后确定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1956年2月,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第一个草案发表,使用了6个新字母。经过征求全国意见和国务院"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的审订,1957年10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又提出完全采用拉丁字母的修正草案,也就是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p> <p class="ql-block"> 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是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的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这些民族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3世纪,较晚创制于16世纪的满文一直沿用至近现代。</p> <p class="ql-block"> 创新发展:新创改进的民族文字是1950年以后政府帮助创制和改进的少数民族文字。这类文字共有17种,包括新创的壮文、布依文、侗文、湘西苗文、黔东苗文、川黔滇苗文、载瓦文、哈尼文、纳西文、傈僳文、伍文、土文、羌文、四川规范彝文,和从传教士所创文字改革或改进的滇东北苗文、景颇文、拉社文。除四川规范彝文外,这些文字都是根据1957年国务院会议通过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制订或修改而成的,字母都采用拉丁字母,字母表音方式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其中壮文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推行,其他文字仍处在试验推行阶段。1974年四川省凉山州草拟了四川规范彝文,并试验推行。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正式推行。</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历史见证和传承载体,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也是维系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字的大家庭,见证了中华民族融合进步走向统一的文明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