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1957年7月小学毕业,考入瓮安中学,我记得是带着墨盒和毛笔去考试。当年瓮安中学初一招三个班150人。我与石志立、李国忠、周辉祥、张承浩、刘廷琪等都在(2)班,班主任是黄明高老师。汉语任课是颜定老师,文学是李奇谋老师,数学是马德称老师,历史是王树勋老师,地理是黄明高老师,生物是杨再超老师,音乐、美术是华天谷老师,体育是熊德芬老师。这是很好的师资搭配,他们都是瓮安的名师和饱学之士。</b></p><p class="ql-block"><b> 1958年夏,号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极其迅速地燎原烈火般烧遍中国大地。12月,瓮安县与福泉县合并为瓮安县,瓮安中学整体搬迁福泉县政府,与原福泉中学合并组成瓮安一中。草塘中学为瓮安二中,牛场中学为瓮安三中。我在福泉度过了艰难的初二时光。当时我在少先队大队部任职,与唐世忠、李家驹等住在瓮安一中东区(原福泉县政府)门口一幢平房里,外面一间是办公室,里面一间是寝室。当时整个中国已逐渐进入困难时期,我们除了上课,还要支农,抬煤和摘野菜。我记得每天早自习下课钟声一响,我们东区(原福泉县政府)到福泉中学食堂之间的马路,就成了百米冲刺的赛道,同学们蜂涌而出,奔跑向前,跑得快的可吃到较多的包谷稀饭,慢的就少得吃。中晚餐就是罐罐饭,很多时候上面是土豆下面是一、二厘米厚的米饭。很多同学都有一根短小木棍,把米饭吃后,就用木棍把土豆捣成粑粑,好像这样吃的更饱一些。菜很多时候就是学生自己上山下地摘的野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瓮安中学</i></b></p> <p class="ql-block"><b> 尽管生活艰辛,我们还是努力学习。一次作文,题目已记不清了,记述一次支农劳动,主要突出描述班长刘安福在劳动中模范带头事迹。我的作文课堂上受到语文教师张世忠的夸奖,他并说贵州日报的记者也非常赞赏。学期快结束了,有一天语文老师张世忠把曹惟浩,刘廷琪,石志立和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嘱咐我们假期要好好学习,多看点书,练练字,写写日记。现在回忆起来,我才理解张老师那远见卓识的谆谆教导。</b></p><p class="ql-block"><b> 1959年暑假,我们原瓮安中学的师生又迁回瓮安,原瓮安中学改名为瓮安四中。</b></p><p class="ql-block"><b> 我的初三年级是在"粮食关"中度过的。时城镇乡村都是大食堂,都是"干稀搭配,粮菜混吃","低标准,瓜菜代"。"不少地方还吃红子,蒿芝,蕨根,青冈子,岩瓣花等野生植物。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出现饥瘦、浮肿、妇女子宫脱垂等病,甚至发生死亡……"(瓮安县志,P282)。</b></p> <p class="ql-block"><b> 1960年秋,瓮安中学高一年级招收五个班250人,其中(4)、(5)班为两年制实验班,我入高一(3)班学习。到高二年级时,经"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后,很多同学回乡务农了,只有两个班不足100人。到高三毕业时只有30几人,记得高考时在班主任毛家俊老师的带领下,一辆小客车就把我们拖到都匀参加高考。</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高一年级也在"粮食关"中度过,农忙假,周末都下乡挖蕨根,打红籽,茶籽,栽红稗、种包谷。高二年级以后,国民经济逐渐好转,记得1962年春节过年,我们家也杀了一头猪。同时学校的教学也逐渐走上正轨。语文课本文言文份量大增。时新华书店有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几册,我向母亲要钱(母亲欣然支持)购回阅读。高二、高三年级时,我的论说文写作有了很大提高;作文比赛都取得第一名、第二名的成绩。熊德芬老师的体育课增加跨栏跑的训练,我开始初步接触跨栏的技能。1963年7月高考结束后,我与张显忠、金朝康等同学参加了黔南州中学生田径项目的集中训练,并代表黔南赴遵义参加贵州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我参加了200米、200米低栏和4x100米等三项,张显忠参加铅球、铁饼和手榴弹,金朝康参加跳远和三级跳远等项目。我们都取得很好的成绩。我参加的三项都取得了第一名,为黔南争了光,为瓮安中学赢得了荣誉。</b></p><p class="ql-block"><b> 八月底,我从遵义返回贵阳,在大南门新华路黄亲妈家看到瓮安家中发到贵阳的电报,方知已录取贵州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时贵阳客车站也摆满了贵州五大院校(即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工学院、贵阳医学院和贵州农学院)的迎新站。我到贵州大学处说明情况,请假后即坐车返回瓮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现在瓮安中学校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60年7月,瓮安中学初三(1)班毕业合影,第四排右1为王维刚</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高中与部分同学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瓮安中学180周年校庆留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附:《赠与仪式上邂逅学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高正忠</b></p><p class="ql-block"><b> 今年6月19日我们敬爱的恩师张世忠先生在都匀爱丽斯国际酒店举行了《张世忠书法诗文选》一书赠予仪式。这个赠予仪式是以一个餐会的形式举行的。受赠人多是张老师历届的学生,还有几位特邀老师。赠予会约在晚7点举行。会上张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各届学生代表都发表了对张老师充满无限敬意的讲话。接着张老师将《诗文选》赠予给与会者人手一本。在讲话进行中酒店服务员开始给各桌上酒菜。赠书毕宴席开始,同学们纷纷向张老师敬酒。席间各届学生自出节目表演,有小合唱、诗朗诵、太极拳及二胡演奏等。聚会沉浸在热烈而欢乐的气氛之中….</b></p><p class="ql-block"><b> 餐会前我和我班的几位同学刚到爱丽斯国际酒店广场时就有一群其他班级的同学和我班打前站的同学簇拥着张老师到酒店前的广场上准备合影留念。在这个当口只听得一个浑厚的男中音传呼而出:"高正忠在哪里?谁是高正忠?"我闻声迎过去猛一看:"是他!我多年魂牵梦萦的学长!我说:"我就是高正忠呀!你是王维纲大哥!"我俩热情拥抱,彼此问讯,心潮起伏、眼框湿润、思绪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作者高正忠学弟</i></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六二年我被录取进入了"贵州省立瓮安中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结识了很多的新同学。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向雷峰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全中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瓮安中学举办了学习雷锋的歌咏比赛。我们是初一的新生好像是学唱了歌颂雷锋的歌,但还达不到比赛的水平,因此只参加了观看比赛。学校操场上搭建了舞台;记忆中参赛班级一个接一个依次上台合唱。这些歌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雷锋我们的战友》、《歌颂雷锋》等。当主持人报出:"下面由高三班合唱《歌颂雷锋》"。只见这个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鱼贯而入登上舞台站好编队;舞台右侧健步走上来一位高三大哥台中站定,面向观众深深一鞠躬,即又各转面向全班同学双手抱拳猛然间由自己的身体上方轰然而出!恰似我们游戏时以拳代大炮打飞机的动作!全班刹时迸发出第一个强音开唱:"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什么样的青春值得歌颁?雷锋!雷锋!旧时代的苦孩子,新时代的英雄……"哇!我还没有见过这样有力度的指挥!加上合唱队员爆发式的第一个音符如同大炮一声响震振了全场!这位指挥中等身材,身着深兰色四个兜的中山装,当年的招牌学生装,中山头式国家脸型,眉宇中透着坚毅精悍当时在我这个初一学生的眼中对这位高三指挥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他就是王维刚大哥!我钦佩的高三级的学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第二排左五依次为张世忠、黎师韩、王维刚;第三排左六为高正忠学弟</i></b></p> <p class="ql-block"><b> 何以说钦佩二字呢?由于有了这当初深刻的第一印象后得知他就是我们班体育委员王维华同学的哥哥。他是他班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学校的篮球场、排球场上经常看见他的敏捷的身影。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在田径场上很多比赛项目都有他参赛。赛场上维刚大哥将跑、跳、腾、跃的竞技本领体现得淋漓尽致。跑起来快入风,我们这群同学都是他的粉丝,为他们参加的每一个赛项加油!喝彩!他们高三的运动员赛跑时还穿跑鞋呢!跑鞋的鞋底前掌上镶嵌着约2厘米的鞋钉;跑起来前掌鞋钉将跑道上的泥沙抓起朝脚后翻飞,很是让我们羡慕。跳高跳远赛项中维纲大哥都是领军人物均取得靠前名次。还有哪个撑杆跳呢?在小学时根本没有见过,即使在电影上好像也没见过。只见维刚大哥手握粗细正合手的一根约三米开外的长杆,就象电影《英雄儿女》中男主角王成那样双手紧握爆破筒一样双手紧握长杆的一端、长杆直冲着前方,朝着腰俯身向前,朝着沙坑前设置高高的横杆冲锋,瞬间冲到沙坑前以势不可挡的惯性力猛戳地面,双脚弹跳将身体送至空中后双手爆发力推送出直立的撑杆将腾空的身体托送到极致的高度,飞跃横杆,然后身体软着于松软的沙坑之中。整个撑杆跳的要领五气呵成,那美妙的姿态优雅!精彩!在这个撑杆跳的赛项中,维刚大哥也是名列前茅的了。</b></p> <p class="ql-block"><b> 六三年初春维刚大哥他们高中部举行文艺比赛。他们班演了一出小话剧是以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故事为题材的剧名叫《风雪浣达山》。至今还记得舞台上的那一幕:天降大雪,这些雪花是用白粉纸碎屑做成,有人爬上梯子一把一把地将碎屑用扇子扇开而纷纷飘落,在白帜灯光的照射下还真象漫天大雪呢。这时在舒展的音乐声中,舞台左侧耳幕后急步走出一个身穿翻毛羊皮大衣头戴蓬松长毛着皮帽,留着腮胡的英武的抗联老战士在台中站定,猛一转身面对观众,一个潇洒而刚毅的亮象!嗨!真棒!台下一陈激烈的掌声!这个角色就是维刚大哥所扮演!前些日子他们在排练时我们这些初一的学生常去看热闹,但他今天的扮象及突出其来的出场亮象却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真是棒极了!虽隔几十年,但当年的那一幕至今还清晰可见!维刚大哥在音乐文艺和体育上的表现,在当年强烈地感染着我,使我这个初一的学弟心中萌生了向他学习的想法,有时还择机向他请教。六十多年虽已消逝,我们神交久远;今日骤然相见,往事喷涌感慨不已。</b></p><p class="ql-block"><b> 张老师赠书仪式举办成功,我却意外地邂逅学长王维刚大哥!如今的他已是一位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教书育人的教授。虽经岁月流逝,大哥年将仗朝,身板很是硬朗;但见他红光满面,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性情开朗豁达。我想他如今天的成就与现时的精神面貌一定都得益于他早年的修为和励炼。这次聚会虽短暂,却了结了多年神思梦萦。我衷心地祝福维刚大哥老当益壮!阖家幸福!安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正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1 年 10 月 6 日于上海</b></p> <p class="ql-block"><b> 回到家一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我们家有了大学生!",母亲特别高兴,忙着给我准备行装。时父亲在瓮安民政局大河医院上班,我来不及与父亲告别,办好各项手续后于1963年九月三日就坐车去贵阳花溪贵州大学报到入学了。</b></p><p class="ql-block"><b> 贵州大学座落在贵阳南郊花溪公园旁,从校图书馆南侧穿过"军疗"就可进入公园,真是一个读书求学的好地方。当时外语系党总支书记是许先华,系主任是毛国琦教授。我们63级甲班的辅导员是王兴均老师,任课老师有何智贤、刘玉若,殷家楷,顾斌,熊寅谷,王锡暇,张增秩等。大一、大二学习生活基本正常,以学为主,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现代汉语,更多的是英语专业课,英语精读,泛读,语音、口语、词汇、语法、写作等。时我因体育成绩突出,被任命为外语系团总支军体委员。清晨六点钟,我都自觉到学校运动场早锻炼,课外活动参加校田径队的训练。在体育老师熊开亮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专练200米跨栏,训练中特别加强了力量,效果明显,跨栏技术有所长进,后来栏间距基本上就固定在九步。1965年5月在贵州农学院田径运动场举行的贵州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以27秒7的成绩获200米低栏跑第一名,并创造该项目的省大学生运动会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1964年9月中共中央调整撤换了贵州省委领导班子,撤换了周林等省委负责人……,说贵州是当时全国烂掉的四个省之一,并从中央,一些部队,一些省市抽调2000多名'支黔干部'到贵州来夺权和开展'四清'运动。"(见晏乐斌:贵州的大饥荒年代,刊《炎黄春秋》2012年第5期)接着,贵大党委领导也发生了变化,外语系党总支书记也由支黔干部接替了。1965年10月我们贵大三、四年级的学生作为省委"四清"工作团龙坪分团的工作队员坐火车奔赴遵义县龙坪区。我被分配在深溪公社黄土坎生产队。根据工作队的部署,我们白天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开社员大会根据"二十三条"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我们在深溪过了1966年的春节,一起和社员进行春耕春种,一直到插秧,满栽满插。当时不时有社员要求批借储备粮,以度过春荒。同时工作队组织以生产大队支部书记自我检查为主的批判教育大会。</b></p><p class="ql-block"><b> 时"5.16通知"已发布,"文化大革命"已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省委一声命令,6月我们又回校干革命。一下车,只见校园里到处贴满大字报,我们回校的师生随即又投入到"战斗"中。在外语系的批判会中,除了批判原外语系党总支书记外,很多外语系的老教授,老教师都在批判之列。学生们甚至把《许国璋英语》中所谓的封资修的课文一篇一篇地进行批判。我们班上也有一、二位同学受到冲击。</b></p> <p class="ql-block"><b> 不久,北京的"红卫兵"运动兴起,九月全国大学生和部分中学生都到北京接受检阅,这样全国范围的"大串连"开始。我在串连期间去了西安、延安、兰州、乌鲁木齐、成都和重庆等地,两次去了北京。学校里顿时走空了,学生们时而返校,时而离校,一切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元月"西南的春雷"后,学校逐渐形成两派,"支红派"和"4.11"派。大部分同学是"逍遥派"。后来慢慢"复课闹革命",同学们又走进教室。时张增秩老师给我们上课,很多时候张老师带领我们学习和研究" Quotations from Chairman Mao Zedong "(《毛泽东主席语录》)。</b></p> <p class="ql-block"><b> 1968年7月学校传达了"中央文件",决定我们67届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从1968年7月1日算起。不是马上分配到各地,而是集中到军垦农场锻炼。九月我们坐上火车到安顺,后又转汽车到杨武公社罗朗坝。这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7578部队的军垦农场。我们罗郎坝属军垦六连,现役军人有连长,指导员,各排长,司务长等。到了农场,发了三个月工资(42.5x3),留下伙食费我寄回家100元,结果母亲加了20元给我买了一块当时很紧俏的上海表。</b></p><p class="ql-block"><b> 在军垦农场里,我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完全是军事化管理,有军事训练(包括队列训练,出操和射击等),也有垦荒劳作,种玉米、花生等,还有运木料、修房造屋筑土墙等。当然,也有文娱体育活动。几个月后省城贵阳的"支红"和"4.11"的斗争也影响到军垦农场,很多军垦战士走出农场,就这样来来去去,生活很不正常,但是我们的关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管理,还是离不开军垦农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65年贵州省大学生运动会</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65年5月在贵州农学院田径运动场举行的贵州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以27秒7的成绩获200米低栏跑第一名,并创造该项目的省大学生运动会记录。</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66年“大串联”留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66年“大串联”留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1966年“大串联”留影</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