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有效供给的美篇

新时代有效供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越华山大圆通寺史料汇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市从化区,古代亦称从都,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从化区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有多处新石器遗址出土,500多年前建立县制,历史源远流长。众多丰富翔实的史料,以及口授相传的闻说,记录了先辈们的艰苦创业历程,见证着岭南文化和从化文明的智慧与成长。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习仲勋同志兼任广东省农业委员会党组书记和主任。他第一时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充分肯定了广州从化县的产量承包责任制试验。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开劈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之路。</p><p class="ql-block"> 从化圆通寺原为观音堂,位于广东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联星社区观堂路5号,相传唐宋时期,六祖慧能得到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后,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间十六年之久,一日梦见从都流溪河之阳有观音岩、其下为洞,可容百人,石形为观音,观音像乃天然而成,非工凿也,于是寻得此处,礼拜观音(清·雍正八年《从化县志》第22—24页记载)。名曰观音堂,观音堂从此便成为世代官吏、商贾来往渡河时礼拜观音之圣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前经过多年的建设,最后建成占地面积3亩多、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有常住10多人,堂内大、小观音佛像、设施、活动场所齐全的佛教活动场所。观音堂建成后,名声远播,四方香客云集、香火鼎盛。1938年日本侵华期间,观音堂遭日机炸毁,只留下残垣断壁。</p><p class="ql-block"> 从1985年开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领头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老一辈的佛教徒、香客和善男信女本着慈善仁爱、普度众生的菩萨道精神,自发地组织并买上瓷制的小观音佛像放到原观音堂旧址,供信众瞻佛参拜,并祈求家庭和睦、健康长寿、国泰民安。1991年,众佛教教友于农历六月十九日观音诞商议、筹备捐款对观音堂旧址进行修建,农历九月十五日修复并护驾观音落座,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诞日向社会开放。2008年4月观音堂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并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提议,更名为圆通寺(圆融通达之意)至今。</p><p class="ql-block"> 圆通寺住持释如广法师,生于1972年10月,四川省邛崃市人,1996年在广州大佛寺礼上耀下智大和尚剃度出家,2008年任广州市从化圆通寺住持,释如广法师是六祖慧能亲传临济正宗化能一脉第四十六世弟子。释如广法师于2009年任广州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现任从化区政协委员会常委,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大圆通寺筹建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释如广住持圆通寺16年来释如广精心钻研佛学经典,刻苦参悟禅理,致力于推动寺庙的发展和建设,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为当地民众带来福音,他的善举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在佛教界已享有较高的声誉,圆通寺信众已达十万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由于圆通寺空间面积狭小,每逢宗教活动日只能容纳一千人,拥挤不堪,安全隐患巨大。为此,从化区政府决定异地重建圆通寺,并将圆通寺更名为大圆通寺的宏伟规划,《从化大圆通寺规划条件》于2015年12月23日正式通过国土资源和规划部门组织的专家论证。</p><p class="ql-block"> 从化大圆通寺规划方案理念先进极富时代特色,选址从化区城郊街城康村九峰越华山,是北回归线上的一座仙山,是历代仙宗庙堂建设首选之圣地,现存有著名的古刹圣堂庙、供奉何仙姑的姑婆庙。从化大圆通寺新址北依佛冈观音山山脉,背靠广州之祖山主峰天堂顶,地势呈盘龙环抱状,坐拥勇立时代潮头之大湾区、俯视东南亚,寺院规划规模之宏大,东临从化温泉,堪称岭南禅宗之独秀,实乃东盟文化交流之圣地,世界华人心驰神往之仙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