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15)文娱篇

龙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文娱篇</b></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绝不亚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娱乐生活比较贫乏,见过的有街头扭秧歌、打花棍的,看戏也是野台子戏。我清楚的记得,高桥有个宽敞大院,里面有像庙一样的戏台,地上摆放好多扒了皮的干枯树干,观众坐在上面观看演出。一辆老式马车,敲锣打鼓在街上来回跑,小镇子人一听动静就知道来演戏的了。</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中期搬到锦西居住后,进正规剧场的机会多了。在水泥厂俱乐部看过职工业余演出的京剧《四郎探母》,在锦西剧场看过评剧《杨八姐游春》、《劈山救母》。当时锦西评剧团很有名,主要演员燕灵君、燕灵芝、郑广涛也是家喻户晓。锦西老十字街、马仗房小街都有说书馆,我只扒在门口看过。不大的房间里,摆放着一些长条板凳,屋里烟雾缭绕,门口小木牌上写着当日的曲目。那时家里有个电子管收音机,喜欢听歌曲、评书和小喇叭广播。</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期在沈阳读书,一些电影插曲很是流行,像《红日》插曲一座座青山紧相连,《怒潮》插曲送别,《枯木逢春》插曲绿水青山枉自多等等,至今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1964年毕业分配到锌厂后,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是看电影。那时在正式放映故事片之前,基本都有加演,多数是新闻纪录短片。俱乐部卖票的方式很特别,也是对号入座。窗口里有块大木板,上面有座位图,每个座号票都插在相应的小孔里,哪个号卖出去了,哪块还有位置,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夺印》,《青年一代》,讲的是阶级斗争,争夺青少年。</p><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后,批文艺黑线,好多电影不能演了。建革后大唱革命歌曲,革命样板戏流行。由于听的遍数多了,戏里的台词耳熟能详,主要唱段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七十年代初期,我们厂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排演了现代戏《海港》获得极大成功。1974年电影《青松岭》上映,也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文艺解冻,一些老电影重新上演,古装戏曲又登上舞台。进入八十年代,文化娱乐活动逐渐繁荣。港台歌手邓丽君的情歌,李谷一的特殊发声唱法,程琳的小螺号曾经风靡一时。我在我们锌厂文化宫还欣赏到了沈阳评剧院著名老旦演员筱俊亭演出的《对花枪》。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人们基本坐在家里就能欣赏文艺节目。</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地区的文艺团体有锦西评剧团(1953-1988年)、锦西京剧团(1958-1963年)、锦西曲艺团(1960-1981),著名喜剧演员范伟就曾经在曲艺团工作过。现在只有艺术团一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城市很特别,以前叫锦西,仅仅是个县城,却集中了好多大中型企业。文化娱乐场所以前有锦西剧场、连山电影院、锦西电影院、职工俱乐部四座。而企业的俱乐部(文化宫)则有油五、化工、化机、水泥、锌厂、船厂、钢管、辽建、木材、铁路等11座,驻军俱乐部7座。他们撑起了锦西文娱活动的大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人们对电视、电脑、手机情有独钟,这些文娱活动场所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有的已经拆除,有的改做他用。2004年起,新型的现代影城兴起,在商业区开了几家,人们茶余饭后有时也会走进影院。</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新的业态,就是KTV,九十年代后期起,歌厅大受欢迎。玉皇商城、兴化路、马仗房小街等地就是歌厅集中的地方。人们在工作之余一展歌喉,为的是放松身心,享受生活。</p> <p class="ql-block">  自从电视机普及以后,电视节目就成了老百姓的精神大餐。1978年以前的文艺节目,主要是电影或现场直播。进入八十年代电视剧多了起来。现在我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看电视剧。印象最深的电视剧有:</p><p class="ql-block"> 1981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是我看到的第一部电视剧。1982年《蹉跎岁月》,只有四集,却盛况不衰。1983年现实题材的《高山下的花环》大受欢迎。1986年第一次触及反腐败的《新星》使万人空巷,这一年《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播出,受到大人孩子的喜爱。1987年《便衣警察》走红中国,《外来妹》讲述改革开放前沿的人和事,给人以新鲜感。</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国内电视剧少,人们更喜爱看外国片和港台武打片、言情片,如《加里森敢死队》、《排球女将》、《聪明的一休》、《上海滩》、《天龙八部》等等。</p><p class="ql-block"> 进入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增多,而且还是20集左右,基本上把电影挤到一边去了。1990年《渴望》使全国万人空巷。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引起轰动,因为是第一次侃出来的。1994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尽管120集,人们也喜闻乐见。</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后期的《篱笆女人和狗》、《宰相刘罗锅》、《三国演义》、《济公传》、《牵手》;新世纪的《大宅门》、《武林外传》、《金婚》、《乡村爱情》、《潜伏》、《狂飙》、《人世间》等等,都很受观众好评。</p><p class="ql-block"> 除了电视剧以外,电视台一些固定栏目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政治性节目《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经济生活类节目《生活》(我的《岁月如歌》就是受这个栏目的启发而创作的);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娱乐性节目《快乐大本营》、《综艺大观》、《曲苑杂谈》以及《动物世界》等等。</p><p class="ql-block"> 还有春节联欢晚会、青年歌手大奖赛、主持人大赛、同一首歌、星光大道、超女等也受到普遍欢迎。</p><p class="ql-block"> 2007-2009 年,我们地区迎来商演高峰,邀请了宋祖英、克里木、董文华、阎维文、王宏伟、毕福剑、朱迅、刘若英、姜育恒、林俊杰、玖月奇迹等著名演员、主持人,让小城市民享受到了高档次的艺术盛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