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学长程水凤,李冬妮,卢洪献,朱林,关智进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月18日上午,复旦大学江西校友在省行政中心举办迎新春联欢会,疫情后就没有大型活动的校友们,早早地就来到活动场所。老校友见面格外亲切,嘘寒问暖,互道节日问候。并留下一张张喜笑颜开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年轻校友的欢乐交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待到大家坐下,好戏开始。只见年轻校友纷纷登上前台,自报家门。那是一张张清纯且充满睿智的面孔,“我,某某某,复旦某某年博士毕业,江西省选调生,目前在政府某部门工作。”接着后面二十几位从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工作单位,从容地介绍了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老校友的欣喜</p> <p class="ql-block">年轻博士交流</p> <p class="ql-block">中青年欢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坐在前面一排的学长们,从内心发出赞叹:“耳际常闻故人去,眼前但见少年多。”几年时间,江西这个人才洼地,仅复旦大学毕业生,竟然涌现了这么多质地优秀而年轻有为的青年校友,而且大多数是被组织部门选调回乡服务的热血青年。</span></p> <p class="ql-block">老会长史忠良与青年学者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会长李冬妮</p> <p class="ql-block">聚会策划吴生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多,则江西崛起的希望更大。以前说到江西就是两方面,会养猪,会读书。但是会读书回来的几率少的可怜。与种粮养猪对国家的贡献一样,江西每年输出的优秀学子不计其数,学成归来,服务故乡的人才却少得可怜。是学子观念的改观,还是政府的人才政策的优化,总而言之,我们老学子打心眼里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老友重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复旦大学江西校友会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优化架构,打造好校友的服务平台,让年轻校友有一个温馨的家。</span></p> 江西校友向母校到春节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