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八门

公孙潇阳

<p class="ql-block">苏州古城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都城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的吴国。公元前514年,当时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诸樊所筑城邑的基础上扩建大城,并有城门八座:阊门,胥门,盘门,娄門,相门,平门,齐门,蛇门。</p> <p class="ql-block">苏州八门位置(引用网上图片)</p> <p class="ql-block">苏州八门不知道有没有排名,觉得这个图的排序有些道理,就按照这个图片的顺序了。</p> <p class="ql-block">阊门</p> <p class="ql-block">阊门是苏州古城门中故事最多的一座城门。</p><p class="ql-block">阊门:位于苏州城西北,与苏州城同龄,拥有2500多年历史,被视作苏州古城门“八门之首”。</p><p class="ql-block">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称为“破楚门”。</p> <p class="ql-block">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吴趋自有史,请从阊门起。”这是陆机在《吴趋行》里提到苏州的第一句话。伍子胥建吴都,阊门便是这座城池“气通阊阖”的首门。北宋时“门上亦有楼三间,甚宏敞”,南宋门废。宝祐二年(1254)复建。元末重建阊门城楼后,曾题额“金昌门”,而“吴人呼阊门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p><p class="ql-block">阊门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清时期这一带曾经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红楼梦》中称阊门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p> <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打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和总兵马德昭接连颁布三道命令,烧毁城外商业区,以巩固城防:“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于是曾经繁华盖世的阊门商业区,直到枫桥寒山寺,转眼之间化为灰烬。</p><p class="ql-block">1923年为改善交通,拆去阊门,改建成罗马式城门。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被拆除,用城门的砖砌小高炉炼铁。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城墙继续被拆毁。1982年将原城门北到沿河的城墙连土基全部堆平。现在看到的阊门是2006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阊门也只是故事的流传,好在据说现在的位置还是老城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盘门,可以在八门中排名第二。</p> <p class="ql-block">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都八门之一,古称蟠门。因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镇慑越国。</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盘门,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对盘门进行过修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6年至1981年,苏州先后对年久失修的陆门和水门进行维修加固,并修复城台四周女墙、垛口和登城坡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整修东段城墙约300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陆门城台原址重建重檐歇山式两层三开间城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盘门在历史上没有被毁灭或拆除,经过历代的修复和扩建完整的保留了,是一座幸存的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盘门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p> <p class="ql-block">盘门是元明清三代陆续修建的遗构,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盘门是中国现存较典型较完整的水陆并列的古城门,由两道水关、两道陆门和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合而成。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既可藏兵,又可围敌;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分内外二重,两门之间还有暗道可通城楼。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p> <p class="ql-block">盘门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外门石拱券作分节并列式构筑,金刚墙高达7.25米,墙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拱券矢高2.75米,开有闸槽。</p> <p class="ql-block">盘门陆门也有内外两重,其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p> <p class="ql-block">盘门景区内的“盘门三景”包括盘门、吴门桥和瑞光塔。</p> <p class="ql-block">胥门排在第三,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胥门,苏州八门之一,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这是一座幸存的城门,既不巍峨壮观,也无气势磅礴,但这是一座始建于春秋,重建于元,修复于明的幸存真实古城门,也是一座和伍子胥的传说离不开的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胥门,也称老胥门,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重修。胥门与盘门同为苏州幸存的古城门。</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苏州城最早建立就是伍子胥的一大功劳。当年,伍子胥率领人员,不辞辛劳,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筑成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虽经2500多年漫长历史的演变,但时至今日,姑苏城池仍保持了伍子胥主张的“必立城廓”的风貌。苏州人不忘这位神勇智慧的伟人,便把与他有着深刻关系的此座城门叫做胥门。也有这样的传说,说是当年吴王夫差信任奸臣,不听伍子胥的劝谏,逼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死后的头颅被挂在城门上示众,于是这座城门就被叫做胥门。</p> <p class="ql-block">相门:位于苏州城东,原名“匠门”,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得名。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谐音为“相门”。</p> <p class="ql-block">《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将门者,吴王使干将于此铸宝剑,今谓之‘匠’,声之变也。”因此,“将门”便又称之为“匠门”,后又讹“匠”音为相,遂称“相门”。</p> <p class="ql-block">相门东临护城河,西接平江历史街区,崭新的城门及西面现代化的商业街,让这个看来宏伟的城墙没有什么年代的感觉,这个2012年新建的城门除了名字,没有一点古老的意思,甚至墙体都是空的,就是一座城墙外形的房子而已。</p> <p class="ql-block">娄门是苏州老城八门之一,位于城东北。 《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疁门,东南,秦时有古疁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 "门遂改称娄门。</p> <p class="ql-block">原城门分外城、中城、内城三重。内城筑有城楼。城门南面还有三道水城门。外城、中城及内城门上的城楼约在民国37年(1948)间被拆除,仅保存一重城门,直到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陆续拆尽,已无痕迹。水城门也被拆除,只剩下依稀痕迹可供辨认。现在的娄門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娄門及附近的建筑街道是用旧砖修建。</p> <p class="ql-block">平门,苏州八门之一。当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打败齐国,班师回朝,又由此门入,故名。</p> <p class="ql-block">平门,位于苏州城北,是苏州城的正北门。与苏州火车站隔河相望。</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座新建的城门。原城门及城墙于1958年拆除,2012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蛇门,苏州八门之一。但现在看到的蛇门只有城墙和水门,并无陆门,而且古蛇门地址也不是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古代阴阳五行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及方位相配,越在南方偏东,对应巳、蛇,故曰“蛇门”。吴在越西北,故曰“北向首内,示越属吴也”,可见蛇首向内而非向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