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吃到了“东坡米”

张君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吃到了“东坡米”</p><p class="ql-block">(2025-01-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眉山有我的亲戚吗?前两天,当手机客户端提示:“眉山梅子”给我寄出物品时,脑际掠过这样一个提问。</p><p class="ql-block">今早,手机再次提醒,快递已将物品送达货柜,要我凭码自取。梅子何人?何缘寄我东西?带着疑惑,我走去离家不远的货柜······</p><p class="ql-block">包裹不轻,提回家打开,发现里面装着一袋永丰大米、两瓶眉山米乳和一册《东坡诗词练字笔记本》,不禁豁然。新年伊始,为纪念东坡先生诞辰988周年,东坡先生家乡的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信”会东坡——“写给东坡先生的一封信”活动,向海内外广为征文。出于对东坡先生的喜爱,本人也写篇习作由电子信箱发去,只为参与,未曾抱有反馈念想。莫非······</p><p class="ql-block">为核实猜想,我连忙打开电脑,进入信箱,来自眉山“微东坡”的回复赫然在列:恭喜!您写给东坡先生的信即将被展播,精美礼品已经寄出,感谢您对东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祝您及家人新年快乐!</p><p class="ql-block">果不其然!作梦也没想到,靠写作我能得到一袋来自东坡家乡的大米!想当年,东坡或许就是吃这种大米长大并走出家乡、走向全国的吧。看介绍,永丰大米产自眉山市东坡区永和镇,年产仅200吨,千年以前产量想必更低。如此珍稀,本欲保存起来留作纪念,但颇为现实的我,又不忍暴敛天物,犹豫再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决定即刻行动,</span>中午即食。</p><p class="ql-block">打开米袋,只见此米颗粒均匀,晶莹剔透,籽粒虽不似北方米粒圆润,但婉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细腻,别有气质。</span>待煮熟,口感极为松糯,似竹香沁脾,有一股水乡特有的韵味。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东坡米”啊。</p><p class="ql-block">餐后再来一杯酸甜可口的米乳,促进消化、提神醒脑,据说还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增强免疫、</span>改善睡眠之功效。这种米乳用永丰大米发酵,体现“永丰米,玉白醴”的理念,是现如今眉山本土主打的首款品牌饮品。</p><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休息之余,趁午后时光正好,翻开三苏词博物馆授权监制的《东坡诗词练字笔记本》,品东坡诗练东坡字,何其美哉妙哉!</p><p class="ql-block">哈哈,天下竟有“东坡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居然被我吃到了,而且是以极其“东坡”的方式吃到的,这是何等幸哉乐哉啊······</span></p> <p class="ql-block">附:来自您思想深处的豁达 是点燃人间快乐的火焰——致东坡先生公开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东坡先生论说自己“平生功业”之时,可能不会想到,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他会产生那样旷日持久的影响;更不会想到,在千年之后,会被外国人评选为享誉世界的“千年英雄”。笔者作为在东坡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国人,在东坡先生诞辰988周年来到之际,怀着无比景仰又深深敬爱的心情,写下一首《寿楼春·忆东坡》,献给这位千古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追千年时光,忘恩仇骇怨,凉热同当。几度阴风酸楚,视如秋霜。公稳在,词林央;水自流、山高溪长。看志士梳缨,擎尊诵月,高烛照彤妆。</p><p class="ql-block">飞花雨,蒙崇光;有朝云舞袖,时唱新腔。最念浮罗丹荔,酒赊东江。云不测,孤山凉;逐陌乡、荒无天狼。却酣问梨花,何缘老树降海棠?</p><p class="ql-block">词中以东坡先生的人生遭际和处世态度起兴,汇集我对东坡精神、东坡思想的领会感悟,谨以拙句献给这位词界巨人并分享于同代同仁。</p><p class="ql-block">本词上片概括了东坡的诗词成就和人生态度。“追千年时光,忘恩仇骇怨,凉热同当。”东坡的诗词及其传递出的人文精神,已经影响世人千年。他才华横溢,为官秉正,虽屡遭贬谪,但从未被磨难击垮,最终炼就超然无我的境界,成为士大夫的精神楷模。古今但凡有华人之所,无不以诵东坡词为幸,无不对其诗词透射的人格精神顶礼膜拜。在他被贬谪的岁月里,对他暗下黑手的不乏昔日学友、同僚,这些人也深知自己做伤天害理之事迟早会遭报应,多不敢直视东坡那无邪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宋徽宗继位后,东坡遇赦北还,陷其于不义的宰相章惇落难,被贬海南,章惇之子怕苏轼报复,便写信请苏公高抬贵手,东坡接信后回函,不但安慰有加,还把自己在海南生存经验逐事相告,让他给其父多带些药,以保重身体。令章惇之子感激涕零。东坡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在他眼里,无论朋友敌人,都是好人。朋友教会他温暖,敌人教会他宽容。每个人出现都有缘由,每一种回忆都值得感激。“几度阴风酸楚,视如秋霜。”秋霜来去无踪,面对残酷的命运,东坡能够挺直脊梁,笑看荣辱得失;面对政敌,选择原谅,用旷达之心铸就了千古英名。</p><p class="ql-block">“公稳在,词林央;水自流、山高溪长。”经历种种磨难的东坡,早已参透人生,变得更加乐观而坚定。他诗词技艺炉火纯青,如山高水长,涌流不息;字里行间透出恢弘壮阔,抒发出一种难以言状的气势,仿佛将人世间的一切尽锁笔端,由此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看志士梳缨,擎尊诵月,高烛照彤妆”,此一句一典。“梳缨”典出《楚辞· 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喻大丈夫因势利导,处变不惊;时移世易,进退自如。“擎尊诵月”意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第三句则意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东坡被贬黄州时,曾以盛开海棠自励,欲秉烛照亮黑夜,让精神之花常开。这三句分别从三个层面展示东坡精神境界的高度。“梳缨”是他的思想源流,“诵月”与“高烛”几乎是用集句方式概括出他的人生志向。</p><p class="ql-block">词的下片着重描述东坡的感情生活和乐观心态。“飞花雨,蒙崇光”,江南多雨,东坡喜水,在杭州西湖就留有“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诗句,而“崇光”是指高贵华美的光泽,东坡咏《海棠》诗云“东风袅袅泛崇光”,下片开篇即写水光山色的惠州美景。接着,人物出场:“有朝云舞袖,时唱新腔。”东坡谪居惠州两年又七个月,有爱妻朝云相伴左右,时以歌舞诠释新词,使东坡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时光。他兴修水利、教授插秧技法、施医散药,留下诗文587篇,大大提升了当地文明。正可谓“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p><p class="ql-block">东坡喜交游,据诗文记载,在惠州与他有直接交往的当地人不下百名:惠州知州詹范、方子容;林行婆允他赊酒;翟秀才请他对饮……东坡在《白鹤新居上梁文》中说“年丰米贱,林婆之酒可赊”,在《和陶答庞参军》又说“无酒沽我,或乞其邻”。这个“邻”,指的即是林婆。林婆心地善良,好急人所难,给东坡不少帮助。在惠州初期,他住合江楼,钓东江鱼,郊游不断。“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是东坡那段生活的真是写照。苏辙说东坡在惠州“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东坡也说自己在惠州“杖履所及,鸡犬皆相识”。“最念浮罗丹荔,酒赊东江。”在东坡处境艰难、生活困窘的时候,惠州人慷慨给予帮助,使他精神上得到极大安慰。</p><p class="ql-block">“云不测,孤山凉。”天有不测风云,好景不长,一年后爱妻朝云染瘴疠而亡。东坡与朝云20多年前在杭州西湖相识相知,将其收为侍妾。如今在另一处西湖,斯人永诀。他极度悲苦,将朝云葬在惠州西湖边的“孤山”。然而,祸不单行,一年后又接到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他深信此行九死一生,携幼子离开惠州,漂泊在茫茫江海……经两个多月行程,到达大陆之外的贬所儋州中和镇。本来,东坡欲终老惠州。他在《迁居》中说:“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历经一年艰辛,终于在白鹤峰顶建起新宅,兴奋之余吟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诗句,引起当朝宰相章惇不悦,说“子瞻尚如此快活耳!”于是再贬儋州。史载当政者据名字来推定其贬谪之地,子瞻的“瞻”字去目而贬儋。其实,好友黄庭坚早就看出端倪,他告诫:“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但是,心无旁骛的苏东坡从来没有把好友的提醒放在心上,依然兴之所至,我行我素。</p><p class="ql-block">在儋州,东坡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逐陌乡、荒无天狼。”那时候,海南岛是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离死罪只差一等罪臣之所,去者活命无几。东坡将自己海南迁徙路线描述为“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说自己在海南西北部走了一个半月形的弧线。启初东坡在官府租了一间破旧房屋暂避风雨,被政敌知道后勒令逐出。他描述当时惨状:“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出无友。”别说暮年东坡已无“射天狼”的豪情,就连天狼的踪影都见不到!</p><p class="ql-block">不过,有好心人占卜,说儋字有人,子瞻无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果然,东坡发挥他宽容豁达的人格魅力,逐渐适应了黎民风俗,赢得了百姓爱戴。他在那里办学堂,介学风,育学人,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拜于苏门。北宋一百多年时间,海南从无进士及第,但东坡北归不久,此地学子便举乡贡。为此,东坡曾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p><p class="ql-block">儋州人一直把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敬意。儋州流传下来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无不表达对他的缅怀之情,甚至连语言都有一种特别的“东坡话”。东坡也把儋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活出了天性,活出了本真。在这里,他明明处于困境,却偏说:“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乐观之态溢于言表。看到当地人多取洼地积水饮用,东坡便带领乡民挖井取水,减少疫病发生。他胸襟澄净,个性倜傥,处世潇旷,常善于把痛苦化于幽默之中。收尾之句:“却酣问梨花,何缘老树降海棠?”系由“一树梨花压海棠”转意而来,这一句把东坡那种虽然身心承受巨大痛苦,依旧不失对生活审美的豪放心胸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说起“一树梨花压海棠”,涉及一个典故。东坡有位忘年好友叫张先,他诗酒风流,80岁尚娶18岁娇娘。苏轼闻讯贺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诗中“梨花”“白发”暗示张先年事已高,而“红妆”“海棠”与少女娇羞的脸庞辉映,两厢对比鲜明。一个“压”字,用得妙趣横生,暗讽好友“老牛吃嫩草”。当诗传到张先手中,他不羞不恼,琴瑟依旧,因之谙熟东坡式幽默。此事从发生时间来看,远在东坡被贬儋州之前,但诗中流露的幽默与智慧,契合他一生童真般的天性。放在结尾总揽全篇,恰当不过。这便是一个豁达豪放、口无遮拦,嬉笑怒骂皆可入诗的苏东坡。全词读到结尾,读者会嫣然一笑,一个活泼灵动、快乐无边的苏东坡跃然而出。同时又会联想,面对纷纭复杂的世事人言,我们该如何练就一副豁达开朗、泰然自若的人生达观?</p><p class="ql-block">境界高方有好诗来,胸怀阔才有大作为。读东坡诗词,里面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他娓娓道来,一切是那样平静自然,浑然天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东坡随时随地都要发挥自己的学识和影响力为百姓做好事;哪怕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只要力所能及,也要多为他人做好事,这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和境界。人们常说:“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将他称作“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说: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p><p class="ql-block">东坡思想、东坡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成为天上星、地上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润泽万物。几乎没有一个华人,在他的生命际遇中,没有与东坡诗词产生共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滋润人们心灵千年的文化巨匠,在他去世之后,仅留下南宋词人王之道自度曲《忆东坡》作为纪念词牌,且濒临失传,于情于理实难接受。八年前,我初闻此事,作为一介书生,笔者遂以绵薄之力,四处呼吁重塑此调,祈之复活今朝。八年来,得各界贤达支持,已存新曲百首。</p><p class="ql-block">吾毕生所求,愿在东坡先生诞辰千年之时,海内外达人能诵出《忆东坡》佳作千首,使《忆东坡》断无绝迹之忧。今逢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举办“写给东坡先生的一封信”征文活动,贺东坡先生988诞辰。屈指算来,距东坡先生千年诞辰,仅余区区12年。时不我待,愿借主办方平台并请主办方登高一呼,招天下雅士汇聚旗下,共为东坡千岁敬献千首《忆东坡》。在此,谨以笔者在东坡先生诞辰980周年所作《忆东坡•风流千古》作引玉之砖并为本信作结。</p><p class="ql-block">日月映三江,雪霁堆千树。篱杖布衣南行远,新进乌台妒。不惧谗言腥雨,平生竹笠迎风,料峭东坡路。天涯万里,千古风流岂朝暮。</p><p class="ql-block">山凋彭老,毓秀苏童顾。慧聪通识华卷,端坐莲花处。求䆳石钟夜叩,人间天上楼开,乐在禅乡度。今闻南国荔红,斑若相思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