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我们(卷首语)</span></p><p class="ql-block"> 本会自1998年6月创立桃源诗社,从中分离出【桃源散曲】群,随后逐年陆续发展壮大。这期间攻克了散曲这一难关,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成长起来一批各级学会的会员及多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每年都得到相关主管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和广大同仁的好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古诗词曲社团。</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2024年6月更名为【秦岭散曲研习会】。本会的高管均为本会会员,来自全国各地,各项活动的开展均听取全体会员意见而确定。为帮助广大曲友,不断提升散曲创作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艺,我们又发起创办了《散曲研习专刊》。本会的努力目标是:为广大散曲爱好者提供一个温馨、高水准的研习、交流平台,为传承和发扬散曲这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明珠尽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 《散曲研习专刊》尚处试刊期间,恳请广大曲友帮助支持,贡献你们的智慧曲艺才华,共赴美好!恭请大家不吝赐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名家曲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袖手于前 下笔于后》</p><p class="ql-block"> 作者:南广勋</p><p class="ql-block">(接上期)</p><p class="ql-block"> 6、写曲往往更像画漫画,而不像画工笔。抓住特点就要恣意地夸张一下,以期达到醒目的效果。但是,又不可妄意扩张,否则就刻薄、恶毒而不伦不类了。</p><p class="ql-block"> 拙作【中吕·山坡羊】画家老张</p><p class="ql-block"> 长桌支上,毛毡铺上,老来要做丹青匠。画螳螂,像蟑螂,痴心不改当初样。偶尔有人夸个奖,今,给一张;明,给一张。</p><p class="ql-block"> 写的是一位老来痴迷画画的高邻。曲中的漫画部分是结句的“偶尔有人夸个奖,今,给一张;明,给一张”,把一位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的热情单纯的学画老者的形象刻画出来了,而且是善意的,没有任何讽刺鄙视的意味,只是开了个玩笑而已。</p><p class="ql-block"> 拙作【双调·水仙子】西安街头一幕</p><p class="ql-block"> 憨憨少妇胖杨妃,素面宽衣懒画眉,快人快语嘎嘣脆,匆匆走似飞。手机呼、骂个阿谁?夹馍肉,大草莓,边咬边追。</p><p class="ql-block"> 写的也是一个画面,表现的是一位西北少妇泼辣爽快敢爱敢恨的性格,像漫画一样。</p><p class="ql-block">7、散曲可以关注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小题材”,而不必把关注力都放在大的集体题材上。当然,笔者不是排斥所有的集体题材,而只是说“可以”而已,要小中见大。经常见到曲友一窝蜂地在祝贺什么什么,其实那件事自己并不了解,只不过是一个人感冒了大家跟着装咳嗽。这样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觉吗?能写出好作品吗?其实,题材不分大小,只要写的好,就可以小中见大,写出新意。</p><p class="ql-block"> 拙作【正宫·塞鸿秋】 藤海</p><p class="ql-block"> 茫茫藤海茫茫雾,飘青流翠湿人目。枝缠蔓扯攀高树,芽争叶抢团一处。同根也比拼,邻里难相顾,纷纷要找出头路。</p><p class="ql-block"> 此曲是我到藤龙山采风时的亲眼所见、真实体会。并由小及大,通过为“藤海”写生,给人以联想。</p><p class="ql-block">8、曲的语言需要俏趣,有些调侃更好,切切不可过分拘谨严肃,板着面孔说教。</p><p class="ql-block"> 我写过一个带过曲【南吕·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戏赠内子</p><p class="ql-block"> 谁言君似夕阳下?依旧是、美娇娃。劝君细理银丝发,掐朵花,鬓上插,不愁嫁。</p><p class="ql-block"> 【感皇恩】岁月流霞,人世浮槎。履薄冰,临险薮,共犁铧。而今做了,皓首冤家。想当年,谁不道,美佳佳?</p><p class="ql-block"> 【采茶歌】忆卿家,正芳华,小乔初嫁玉郎家。夜半痴郎双目眨,枕旁疑是玉簪花。</p><p class="ql-block"> 虽是玩笑之作,但其俏皮的语言,还是有可取之处的。</p><p class="ql-block"> 再如拙作【正宫·双鸳鸯】老妻</p><p class="ql-block"> 老乖乖,小乖乖,满脸菊花次第开。臭美归来疯未够,耳环偏要我来摘。</p><p class="ql-block"> 写的也是日常生活的一幕,但是轻松俏趣。</p><p class="ql-block"> 拙作【正宫·塞鸿秋】出门儿之前</p><p class="ql-block"> 手机铃响如催命,老妻叮嘱如敲磬:“人前莫耍青头楞,餐前两手擦干净。烟须少少抽,酒莫多多用”。呀,简直就是“叨叨令”。</p><p class="ql-block"> 叨叨令是个曲牌的名字,用在这里生了许多情趣。</p><p class="ql-block">9、散曲可以清丽,但不能像词一样;可以本色,但不能粗卑。我写过两个卖瓜果人的曲子:</p><p class="ql-block"> 【双调·湘妃怨】 卖梨西施</p><p class="ql-block"> 秋梨满树墜弯枝,卖果村姑归去迟,游人摘取凭由自,低眉羞似痴。倚篱门微扭腰肢:垂杨柳,白鹭鸶,红霞里站着个西施。</p><p class="ql-block"> 和【中吕·山坡羊】 卖南瓜的“女汉子”</p><p class="ql-block"> 高高的个,黑黑的货,胸襟险被瓜撑破。袖高捋,眼踅摸,逮着一伙观光客:“色儿绿的有机成分多。瓜,先上车;钱,咱再说。”</p><p class="ql-block"> 前一个偏清丽,但读起来绝不是词。后一个虽然为了刻画人物用语俚俗了些,但也不会是粗卑。</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元曲】(59)</span></p><p class="ql-block">作者 王 恽</p><p class="ql-block">〔越调·平湖乐〕</p><p class="ql-block">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流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推荐语</p><p class="ql-block"> 在烟雾朦胧的湖中,传出姑娘们采着菱角动听交谈的欢声笑语,水波平静泛着银光。偶尔满面笑容的船儿飘过,多么美好温馨的风情啊。</p><p class="ql-block">在流连忘返之际,作者忽然想到这毕竟不是我的家乡啊。 </p><p class="ql-block">啥时间才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山山水水和亲人们的身边呢?思乡之情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特别感动人的是以美好的风情写出游子思念家乡的悲伤。倍加悲伤是也。</p><p class="ql-block">元曲是最好的老师.但愿走进你我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月作业推荐与点评</span></p><p class="ql-block">赵根生推荐</p><p class="ql-block">【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曲海乐游(中原音韵)</p><p class="ql-block">作者:丁文玲</p><p class="ql-block">残编旧帙幽光透,古调清音妙韵流。高灯老眼志难休。披锦绣,沉醉不知愁。[过]探珠楼,寻琼玖。宋唐遗构,元代风流。意未酬,情难朽。墨海扬帆思如斗,效前贤、笔绘春秋,风拂素笺,云萦翠岫,月照书舟。</p><p class="ql-block">点评:此曲首二句对仗工整,且与第三句成鼎足对。末尾三句亦成鼎足对,更做到了逢双必对的写曲要求。全曲用词考究,比喻恰当,曲语简洁,雅俗共赏,表达了爱曲情深,学曲艰辛,写曲志坚的情结。</p><p class="ql-block">王丽华推荐:</p><p class="ql-block">【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学曲难(通韵)</p><p class="ql-block">作者:何顺利</p><p class="ql-block">长观曲谱心思乱,静看要求实在难,咬牙发誓过难关。身坐端,调气运丹田。【过】访名篇,寻灵感。早餐晚饭,先放桌边。曲未成,愁肠断。苦想冥思天开眼,脑汁干,总算编完。拿起细观,水平一般,体瘦一圈。</p><p class="ql-block">点评:元曲崇俗尚趣,此曲正符合此特点,写得风趣幽默。语言通俗易懂,如:访名篇,寻灵感,早餐晚饭先放桌边。其趣味性表现在:拿起细观,水平一般,体瘦一圈。既是夸张,又是幽默。读后让人感觉唇齿生香又忍俊不禁。</p><p class="ql-block">杨继康推荐</p><p class="ql-block">【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散曲恋(新韵)</p><p class="ql-block">作者:赵根生</p><p class="ql-block">芸窗黄卷明珠探,百度平台锦绣研,青灯夜半案边翻。人未闲,四季永习钻。【过】韵书寻,音声念。仄平格律,常检多番。一首成,查三遍。对仗修辞双双验,主题究、意境求妍。凤头豹尾,便便猪肚,曲恋天天。</p><p class="ql-block">点评: 此首《散曲恋》,开篇鼎足对工整,“芸窗黄卷”“百度平台”“青灯夜半”从不同场景展现研习散曲的勤勉。全曲围绕“散曲恋”主题,情真意切,生动描绘出作者沉醉于散曲研习、创作的状态,格律严谨,语言质朴平实,具有生活气息,是一首真诚且扎实的散曲作品,展现出对散曲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p><p class="ql-block">何顺利推荐</p><p class="ql-block">〔中吕·喜春来带过普天乐〕曲话</p><p class="ql-block">作者:张老四</p><p class="ql-block">学习曲话凭心悟,少有规章论雅俗。连接地气自然出。情意诉,依谱凑合乎。(带过)普通词,依从谱。生活习惯,炼化通疏。定选题,宽思路,有感而发凭裁处。忌装逼、无病哀呼。无关利禄,无关名望,只为心舒。</p><p class="ql-block">点评:此曲开头三句写出了写曲的主要因素和感悟,“凭心悟”“论雅俗”“接地气自然出”。这也是好曲能和读者产生共鸣主要的因素,也就是真情流露。〔带过〕曲中的“普通词”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有感而发”的真实。“无关利禄,无关名望,只为心舒”,这才是文人淡泊功名的真实写照。我们的快乐就是写出让自己满意的好曲,不为名利,只为心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曲海拾贝</span></p><p class="ql-block">1.【中吕·山坡羊】2024的最后一夜</p><p class="ql-block">作者:南广勋</p><p class="ql-block">灯绳一拽,解衣宽带,浑身脱个“原生态”。枕一挨,被一塞,梦中去等新时代。但愿明天醒过来:国,也更嗨!民,也更嗨!</p><p class="ql-block">郭卫红点评: 南老师这首作品可贵之处就在于,用自己的生活形态表现对这个特殊时刻的感受。而不是一些刻板的词语在表述。</p><p class="ql-block">2.【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新区老年模特旗袍秀(通韵)</p><p class="ql-block">赵淑坤(大连)</p><p class="ql-block">一袭袭旗袍韵展,一把把香扇映颜。一眉眉柳叶月弯,一双双媚眼流盼。一梦梦芳华云烟。一缕缕香气溢散。(带过)登台佳丽若天仙,旋舞轻歌步生莲。蛮腰慢扭韵悠然,玉腿高跟不安闲。余年莫言秀发斑,桑榆晚景童心焕。</p><p class="ql-block">喻奇点评:</p><p class="ql-block">赵淑坤这支曲子把爱打扮的老年模特描绘得婀娜多姿。尤其是那六句叠词衬字,贴切而又生动:一袭袭旗袍韵展,一把把香扇映颜。一眉眉柳叶月弯,一双双媚眼流盼。一梦梦芳华云烟。一缕缕香气溢散。在这一组组叠词修饰下,一位位老年模特队员的面貌,穿着,道具,风采……显得格外亮眼。</p><p class="ql-block">这六个叠词又分为三组,两两对仗。作者从模特的华服纨扇,到弯眉秀目,再到神采风韵……由外到里,层层递进,把这些老年人摇曳多姿的舞台表演,以及大胆追求美、敢于自我表现的精神面貌展示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正是这些富有形象性、艺术性的叠词,做了精彩的铺垫,才使后面的带过曲相得益彰,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岭散曲12月作业综述(摘要)</span></p><p class="ql-block">文/杨继康</p><p class="ql-block">一、主题符合度。本次作业曲牌为【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主题为《散曲研习》。缘由几个方面:一是省散曲学会会长李稳贤先生建议,写曲最好由喜春来入手,格律易掌握;二是增加了带过曲,相比于上期增加了一定难度;三是通过规定主题,希望对个人研习散曲有所总结回顾,提升兴趣。通过阅读老师们作品,发现大部分作业能紧扣主题。比如许多作品谈到学习散曲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从研习中体会到散曲的溯源探理、格律才情等多方面内涵,生动地展现了在研习散曲过程中的所感所思,将散曲研习的场景与感悟很好地结合起来。丁文玲老师的《曲海乐游》描绘了沉浸于散曲世界,探寻散曲文化瑰宝的经历,表达了对散曲的热爱与钻研精神,通过残编旧帙、古调清音等意象深刻地体现了在散曲研习道路上的执着。还有赵根生老师的《散曲恋》详细叙述了自己研习散曲的日常,如芸窗黄卷探明珠、百度平台研锦绣、青灯夜半案边翻等场景,突出了对散曲的痴迷与热爱,很好地契合主题。然而,个别作品更多地侧重于描述自己学习元曲时的随性与消遣心态,对散曲研习过程中的深度思考、学习方法、文化感悟等方面着墨较少,主题的契合度相对较弱,还有个别作业偏离了主题。 </p><p class="ql-block">二、格律符合度。总体来看,大部分作者在格律方面都下了功夫并基本符合要求。从曲牌【中吕•喜春来过普天乐】的格式来看,主曲首二句宜对或成鼎足对者尤佳,很多作品都遵循了这一规则。例如钟梅利老师的“匆匆两载宫商慕,屡屡三更平仄读,迟迟一首景情无”对仗工整,用词精准,不仅在格律上符合要求,且意境优美,为全曲奠定了良好的基调。张永民老师的“非常意境非常态,惊世言词惊世裁,顺乎平仄顺乎拍”也形成了对仗,展现出宏大的视野与独特的意象组合。在【过】曲部分,格律的要求如平仄、句式等也多被作者们重视并遵守。不过,仍有少数作品存在一些小瑕疵,例如在个别字的平仄上可能略有偏差,但并不影响整体的格律框架与韵律感。按照中国诗词学会散曲工委的提倡,建议老师尽量使用《中华通韵》,旧韵使用《中原音韵》。</p><p class="ql-block">三、写作技巧运用</p><p class="ql-block">(一)对仗技巧:不少作者善于运用对仗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除了上述提到的主曲首二句的对仗佳作外,在【过】曲中也有体现。如胡权儒“正宫吟,元人愿。汉卿闲适,首选娥冤。养浩情、潼关献 。古道西风昏鸦倦。碧云天、实甫遗篇”,多处使用对仗,将不同的元曲元素巧妙组合,既丰富了内容,又使曲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还展示了作者对元曲作品的熟悉与理解,通过对仗的形式进行了有效的列举与呈现。</p><p class="ql-block"> (二)意象运用:许多作品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匠心。丁文玲的“残编旧帙幽光透,古调清音妙韵流。高灯老眼志难休”,通过残编旧帙、古调清音、高灯老眼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古雅而充满文化底蕴的画面,生动地描绘出在散曲研习中深入探究、不知疲倦的情景。葛劭玮“雪飘梅绽寒枝瘦,风舞松摇冷意稠,冰封水冻暮云悠”,选取雪飘梅绽、风舞松摇、冰封水冻等冬季景象,营造出寒冷而又富有诗意的氛围,为后续表达情感做好了铺垫,使情感的抒发更具感染力与情境性。</p><p class="ql-block"> (三)情景交融:部分作品能够巧妙地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如孙宝玲“友朋相聚长安境,翁妪欣来教室逢。老师讲授曲精诚。嘹喨声,激荡满堂情。[过]课听完,观佳景。塔高耸立,淳貌幽风。苦想中,心思定。归户铺笺桌边动,凤头吟、猪肚充盈”,先描写了散曲学习的场景,如友朋相聚听课,而后又描绘了课后观景触发创作灵感的情景,将学习散曲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环境感受与内心的创作激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使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作者在散曲研习中的丰富情感与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四、整体评价。整体而言,本次散曲作业展现出了研习会成员们对散曲创作的热情与一定的创作水平。在主题表达上,多数作品能够围绕散曲研习展开,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学习散曲的经历、感悟、困难与收获,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与文化内涵。格律方面,大部分作者都能较好地遵循曲谱要求,体现出对散曲格律规范的尊重与掌握。写作技巧上,对仗、意象、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较为多样,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然而,作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一些作品在语言的锤炼上还可以更加精细,如部分表述略显直白,缺乏曲词应有的含蓄与韵味;在情感的表达深度上也有提升空间,个别作品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未能深入挖掘散曲研习背后更深刻的文化情感与精神追求。不过,通过此次作业可以看出,秦岭散曲研习会成员们在散曲创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进步,相信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创作质量,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散曲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散曲知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摘自华新诗词)</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元朝(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作为元代文化的文学代表——元曲(元散曲和元杂剧的合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常把元曲与汉赋,唐诗,宋词誉为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元曲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元朝幅员辽阔,结束了宋朝辽,夏,金,吐蕃,大理等长期分割的局面,一扫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地域障碍。当性格剽悍粗犷的少数民族带着大漠寒冷的北风,唱着雄壮的军歌进入中原,与燕赵地区慷慨悲歌,长江流域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学语言,即以北方语言和声情并茂为特点的新韵文——散曲和元杂剧。</p><p class="ql-block"> 自宋代开始文学上明显出现了俗文学和雅文学分裂的局面。唐宋诗词历来流传在士大夫和高雅文人中间。元代社会的经济,文化诸多条件的变化,促使文学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表现了市俗的生活众生相及审美情趣,使中国文学别开生面。散曲即体现了这一特点,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大大开拓了传统诗词的表现范围。展示了富有活力,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顺应了文学发展由俗而雅,再由雅而俗,最终走向人民大众的趋势。</p><p class="ql-block"> 元曲是中国古代韵文形式的终结。在短短的百年左右的时间内,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等戏曲家和散曲作家。他们的作品,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广为流传。这些作品有的反映了社会生活。有的倾诉了苦闷和悲伤,有的讴歌生活理想和对爱情的追求。最有名的当属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王和卿的【仙吕•咏大蝴蝶】等等。这些作品有的恢谐滑稽,有的清丽谲狂,有的豪放雄健。无不都呈现曲尽其妙,挥洒自如元曲风格。我们所熟知的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让仙女们轻敲檀板,款按银筝为宝玉演唱的十二支曲,其中最有名的如《终身误》《枉凝眉》《世难容》《喜冤家》等等,这些都是是曹雪芹的自度曲作品。是他在继承和发展元散曲精华的创作,曹雪芹能融汇各种文体之长,从而使这部不朽的巨著更显魅力。</p><p class="ql-block"> 当前各地学习诗词活动方兴未艾,而研习元曲的曲友却相对较少。有影响的元曲刊物及元曲作品数量也不如诗词刊物作品多。然而国外一些汉学家,倒是一直孜孜不倦的研究元曲,且成绩斐然。想到这实在 令国人汗颜。近来我市一些吟友已积极投身散曲的研习活动。月旦沙龙第3辑已发专辑刊出80余支散曲。《炳烛诗书画》新辟散曲园地。为散曲爱好者提供交流的平台。投身元曲研习的朋友越来越多。这里我仅将自已学习散曲的一些体会写出来请吟友切磋指正。</p><p class="ql-block"> 研习散曲的朋友大多诗词已有一定基础。但散曲与诗词有何异同呢?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曲与词有着密切的关系,曲是由词蜕变而来。明代王世贞说;“曲者词之变”词在唐代就叫曲,而曲在元明两代又往往被称为词。因词和曲本来都是配乐唱歌的诗,都是歌词。而元曲中的许多曲调就是从词中来的。但曲又不是对词的直接继承。这是因为金元入主中原之后,唐宋传下来的词,在格律上已不能适应北方粗犷急紧的新乐,必须另创新体才能适应社会要求。我们先来看看词与曲相同之处。首先它们都是韵文,都要尊循声律和韵律;第二它们都是长短句式,和乐,押韵;第三它们都必须符合某一宫调.词有词牌,曲有曲牌。并非随意长短句。</p><p class="ql-block"> 散曲与词不同之处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秦岭散曲研习会》</p><p class="ql-block"> 组织结构</p><p class="ql-block">顾 问:南广勋 徐瑞理</p><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刘亚萍 史高座 马水英 罗春红 许连达 郭顺敏</p><p class="ql-block">曲工委荣誉主任:郭卫红</p><p class="ql-block">曲 工 委 主 任:赵根生</p><p class="ql-block">曲工委副主任:李天民 杨继康 鲁清雯 王灵芝</p><p class="ql-block">个人专集主任编辑:李天民</p><p class="ql-block">研习专刊执行编辑:何顺利</p><p class="ql-block">期 刊 执 行 编辑:杨继康</p><p class="ql-block">期刊美篇制作:王灵芝</p><p class="ql-block">个人专集美篇制作:王丽华 王灵芝</p><p class="ql-block">研习专刊美篇制作:鲁清雯 陈昌芬</p><p class="ql-block">出刊总监:郭卫红 赵根生</p><p class="ql-block">编委成员:郭卫红 赵根生 鲁清雯 王雁 王勇 吴长安 李天民 田 丰 王丽华 王亚玲 赵明谦 何顺利 孙宝玲 王灵芝 陈昌芬</p><p class="ql-block"> 秦岭散曲研习会编辑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1.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