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知道李济这个名字是在山西博物院的展板上,在文明摇篮展厅的中厅,介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罐上方有一段文字介绍:李济博士与西阴村考古。李济(1896—1979)字济</p><p class="ql-block">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26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期间,李济先生主持了西阴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遗址的遗存最接近于安特生“六期论”中的仰韶期。作为第一次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发掘这项工作在中国现代考古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p><p class="ql-block"> 介绍虽然简短,但又信息量超大,我们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呢?</p> <p class="ql-block"> 李济是什么人?西阴村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是来山西夏县?这本是我几年前就想知道的,但是严重的拖延症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2024年的冬天。读到张泉写的《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记》李济博士模模糊糊的走进我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的理解李济博士,从时代,目标,奠基,往事,贡献等几个方面对李济先生做一个简单的梳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时代</b></p><p class="ql-block">李济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救亡图存、内忧外患、改朝换代、百废俱兴的时代,也是中国需要巨人并产生巨人的时代,他们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他们脱胎于传统,成长与思想开放的时代;他们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基,又获得了现代学术的训练;他们相信科学崇尚行动,他们融合了中学与西潮、传统与现代;</p><p class="ql-block">战火硝烟中坚守着初心与正道,他们打开了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视野与格局。</p> <p class="ql-block">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四座高峰,也是学人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目标</b></p><p class="ql-block"> 李济博士终其一生执着地“寻绎中国人的源始出来”“寻找出中国之魂并守护他,捍卫他”。李济先生博士论文的题目《中国民族的形成》,后完成了《中国文明的开始》《中国早期文明》等著作。</p><p class="ql-block"> 古老神秘的中国到了近代被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西方世界对中华民族存在着各种或神话或轻蔑的猜测,对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充满质疑。上世纪20年代,爱国学者们意识到中国欲求真正的复兴必须追本溯源理清文明嬗变的轨迹,才能以古见今重塑文明的新格局。国家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对民族身份、文明起源的探寻。 </p><p class="ql-block"> 李济早在1930年就批评了“维有文字才有历史价值”的偏见,并指出现代考古学的一切发掘就是求一个整体知识,不是找零零碎碎的宝贝。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兴起,代表作有西阴、殷墟、周口店、城子崖等,他们勾勒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致轮廓,为以后史学的研究开辟了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1926年西阴村考古的现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奠基</b></p><p class="ql-block"> 李济与山西结缘是源于《史记》,据记载,尧舜禹的都城平阳、蒲坂、安邑都在晋南,根据经验判断,他认为在这里敲下锄头可能会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26年2月5日,距春节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同赴山西,沿汾河流域到晋南做考古调查。同年10月李济、袁复礼主持的山西夏县西阴村田野考古发掘,这是清华国学院和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共同组织的一次合作调查,也是李济在清华国学院任教的几年间做成的唯一一次田野考古发掘,此次发掘由于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与奠定性地位而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西阴村发现了什么?西阴村位于通往传说中夏朝君臣陵墓的路上,他们虽然没有找到尧舜禹的踪迹或者夏朝的遗存,但却发现了许多史前陶、石、骨,陶片上有彩绘,彩绘大多是由三角形、直线、圆点、曲面、曲线组成的图案。1921年袁复礼和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一起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安特生认为彩陶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然而李济和袁复礼在西阴村发掘出的彩陶却异常精美,远远超出中亚和近东地区出土的彩陶,故而不认同安特生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在灰坑底部发现了一件人工切割过的半颗蚕,蚕茧的发现将中国的植桑养蚕史推进到6000年前,也实物验证了西阴村嫘祖养蚕这一悠久民俗传说。 </p><p class="ql-block"> 西阴村遗址发掘,是中国人独立主持的第一次现代考古发掘,李济采用了“探方法”发掘,并首创了“三点记载法”和“层叠法”的发掘方式,为以后殷墟的考古发掘积累了经验。</p><p class="ql-block"> 为了获得当地的支持,李济到西阴村时还带着内阁总理,清华校长,名人梁启超写给时任山西省省长阎锡山的信,两个多月后,他们共同采集了76箱出土器物,用五六十匹骡马拖着九辆车,经山西榆次火车站于1927年元月初运回北平清华国学院。</p> <p class="ql-block"> 李济对这个独一无二的蚕茧念念不忘,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常常独自在显微镜下观察蚕茧的每一处细节。并邀请生物学家刘崇乐对蚕茧做鉴定,一年后又带着这个蚕茧漂洋过海,请美国的专家鉴定,鉴定结果印证了他的构想——这不是一个野蚕,应该是家蚕的祖先。这半个蚕茧,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半个蚕茧先后由清华大学的考古陈列馆保存,后移交至中央研究院,之后又归中央博物院保管,迁台后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2019、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等单位联合对夏县师村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4枚仰韶早期的石雕蚕蛹,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石雕蚕蛹。如果这个蚕蛹石雕被当年的李济博士发现,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惊喜。</p> <p class="ql-block">西阴村遗址时间为约为6000-5000年左右,出土的彩陶器物上,构图明快,色彩新锐,被称为“西阴之花”。</p> <p class="ql-block">这是收藏在山西博物院的两件西阴村出土的彩陶,上为彩陶钵,下为彩陶釜,他们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从器型到纹饰保存极好异常华美。</p> <p class="ql-block"> 1994年,为纪念西阴遗址发掘70周年,山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试掘,发掘报告一经发表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西阴文化”被正式提出。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如今西阴村那个老百姓称灰土岭的地方,醒目的树立了三块不同时间的西阴村遗址纪念碑,最早的是夏县政府于上世纪60年代初立的,第2块是山西省政府20世纪70年代立的,第3块是国务院1996年11月20日公布西阴村遗址为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而立的。</p> <p class="ql-block"> 李济博士的考古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不是经费困扰,如果不是战争羁绊,如果不是殷墟的召唤,他再往北走一走可能发现丁村、陶寺遗址;往西南走一走,可能会发现西侯度、匼河遗址;往西北走一走,可能会发现柿子滩遗址;他再活动很小的距离便是东下冯遗址~~~那将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但历史注定了这些标志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遗址会被不同时代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从而串联起中华文明起源的连续不断的根基脉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往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span>李济出生于1896年,幼年进入学堂,1911年14岁的李记济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毕业留美,192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并回国。回国后27岁的李济应聘于南开大学,在南开结识了当时中国著名的矿物学家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地质学大师丁文江,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1923年秋李济赴河南新郑,第一次试探性小规模考古发掘并著英文报告《新郑的骨》,至此,李济迈出了人类学家向考古学家转变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1924年与美国史密森研究院下属的弗利尔艺术馆合作,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在这次合作中,李济先生首先提出了。联合田野考古发掘的原则:一是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工作,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二是在中国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这两个合作条件开创了“既维护主权,又公平合作”利用外资搞科研的先河,为后来中外学者国际性合作树立了坚实稳定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1925年时年29岁的李济进入清华国学研究院。这张照片拍摄于1925年清华国学院,前排左起: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p> <p class="ql-block">左起: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1931年在安阳小屯考古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1928年李济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次年出任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田野考古发掘被迫中断。殷墟的发掘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他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许多年后殷墟发掘在中国社科院评选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高居榜首。城子崖为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龙山文化”,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实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连续性和多样性。</p> <p class="ql-block">探索殷墟正是要寻找文明的渊源。李济先生的理想“以全部人类文化史为背景建设中国的历史学”。作为中国第一代世界主义者,他们试图跨越文化的边界,将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加以审察,用科学的眼光透视传统的真相。 从1928年10月13日殷墟第一次发掘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夜,史语所考古组对殷墟进行过十五次发掘。大量的出土文物将中华文明的信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探索殷墟正是要寻找文明的渊源,民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9年安阳,在安阳殷墟的地层中发现一片彩陶,这片彩陶与仰韶、龙山文化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也证实了文明代际传递又悄然更迭。</p> <p class="ql-block"> 1934年李济被任命为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抗战爆发后,李济奉命押运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的100余箱国宝级文物乘船沿长江赴重庆秘藏,随后带着史语所和中央研究院的文物、图书、仪器、档案、标本等从南京经长沙、桂林、等地一路南迁。1945年李济担任中央历史博物馆首任馆长。1948年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决议选一批文物运往台湾 ,11月李济一家登上“中鼎”号军舰,押运一批重宝渡过波涛汹涌的台湾海峡抵达台北,从此大师失去了他钟爱的田野, 也消失在了我们的阅读视野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迁台后的第2年,李济博士创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1955年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直到1972年为止。1979年8月1日病逝于台北。生前发表著作约150种。1977年李济博士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这应该是对殷墟的最后牵挂,对中华文明探源的使命坚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