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文丨吴刚</b></p><p class="ql-block"> 时间如流水,稍纵即逝;生命像激光,一晃而过。转眼间春节还有一周多的时间就要来临了,我们就要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过年,对中华民族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传承着,使得春节年俗庆祝活动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逐步形成了我国民间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都是人们尽情享受亲情、释放快乐的日子。回首往年,会发现,每年的“春节乐”,都有着浓浓的时代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写春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做新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采购年货</span></p> <p class="ql-block">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九成篇幅都是描写荣国府的日常。过新年这事儿,是在五十二、五十三回描写的最为详尽,而且是从宁国府开始的。因为宁国府贾珍是族长,家族祠堂设在宁府。</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描写的春节习俗,按照这样的规程在走:</p><p class="ql-block"> 一、接皇赐。这是指的朝廷按级别赐予勋贵官员们,用以祭祖的财物。</p><p class="ql-block"> 二、收地租年例。这里面描述了黑山村的乌庄头来送年例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三、收送年礼。人情往还,宁府里面是要准备送各家的节礼,同时还得收一家家送来的节礼。</p><p class="ql-block"> 四、进宫朝贺。除夕和初一,一年之终与一年之始,有品级的都要朝服严妆进宫朝贺,领了宫廷宴会才能回来。</p><p class="ql-block"> 四、祭祖。拜祖宗。拜老人家。写得特别详细。从祭祠堂到拜先祖,每一步都写得备细靡遗。当然我觉得很无趣。</p><p class="ql-block"> 五、元霄家宴。其实红楼梦里面年俗的描述,要数元宵家宴最好看。</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书中对年俗的展现,是凝练的也是深邃的。回望这些年俗,追寻过年风俗,总的来看, 随着历史的演变,春节习俗经过了不断的传承、变革与发展,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节日风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春节女工加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居民选购“吉庆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在百货商店选购呢大衣,这可是当时最时髦的衣服。</span></p> <p class="ql-block">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过年、年节、年岁、正旦、元日等,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古代,“岁”是一种收割和祭祀工具,“年”字表示庄稼成熟(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人们以多种形式庆祝丰收、祭天祭祖、祛除鬼神,逐渐形成了过年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相传,“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人们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个老人告知人们,“年”最怕红色、火光。于是,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春节。</p><p class="ql-block"> 最开始时,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春节”在我国历史上也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泛指整个春季。“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辛亥革命后的次年(1912年)起采用公历月、日,但同时采用中华民国纪年,才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改称为“元旦”。</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的公元纪年制度,这是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协商决定的。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公用的纪年制度,即用公元为新中国的纪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四项决议的第二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p><p class="ql-block"> 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4千多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p><p class="ql-block"> 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是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农民选购猪崽带回家,增加致富渠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赛龙灯,舞出双龙喷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放鞭炮</span></p> <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岁时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p><p class="ql-block"> 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等。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朝会。在朝廷的影响下,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东汉崔?《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其次,拜贺宗亲乡党。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p><p class="ql-block"> 比如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明朝时北京民间春节更为生动有趣,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踩高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逛庙会</span></p> <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p><p class="ql-block">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p><p class="ql-block"> 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足于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过公历元旦,不过农历新年。但这么做的效果并不理想。1934年初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以“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间又可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过的喜气洋洋。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每一个机关,工厂,各地文化宫都要举办自己的文艺晚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热情和欢笑,迎接新中国的春节。<span style="font-size:18px;">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span>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吃几天的了。</p><p class="ql-block"> 60年代过的是一种传统。 为了吃上一顿大餐,孩童们个个都要听从大人的安排帮家人准备过年。</p><p class="ql-block"> 70年代过的是一种责任。70年代末春节的传统色彩加强了,庙会、传统小吃恢复了,人们嗑瓜子、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一些年轻人穿起喇叭裤、蓄长发、拎着录音机放着流行歌曲招摇过市。时尚的改变也让人错愕不及,人们对亲情、友情、交际的热爱也达到了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讲,70年代末的中国人可能具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80年代过的是一种无奈。 80年代——按部就班。“年”还处处打着票证的烙印,那时候,人们“吃、穿、用”的商品,都要凭票证购买。“过年就是过嘴”。临近春节,老百姓采购年货时,“粮票”、“菜票”、“肉票”、“鱼票”等各种名目的票证,更是大行其道。</p><p class="ql-block"> 90年代过的是一种潮流。 90年代——时尚潜行。人们开始把除夕的年夜饭摆在酒店里,省时省力。而除了春晚,旅游过春节变成了当时最时尚的行为。从1997年,人们的头脑中第一次有了贺岁片的概念。而拜年,不再是两盒点心跑一天。先是贺年卡贺年的方式流行起来,贺年卡不是学生专利,已经被全社会接受了,进入1999年,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今年流行。每天中国电信网上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轻轻一点,祝福可以传出万里之外。那时的饭店的年夜饭就开始需要提前半个月预定了 。</p><p class="ql-block"> 00年代过的“好幸福”。正如网友所说,“如今春节就是大人们打牌,小孩子到处玩,让我们这种不大不小又没对象的,除了值班时间就是吃吃吃,睡睡睡,一边吃一边睡,人人都在玩手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年货都在超市置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回家过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腊月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人们在挑选春联</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置办年货、扫尘、贴春联、团年饭(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放鞭炮、拜岁、拜年、逛庙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烧炮竹、烧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span>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赏花灯,有些年俗活动被简略化,出现了简化的趋势,有些正在消失。现在,很多单位大年三十才放年假,春节的准备过程也开始简化。</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愿意利用假期娱乐和休息,一些人还外出旅游过年,不少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方便省事,</span>吃年夜饭喜欢到酒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节的意义,在这个变化中被重新定义。走亲访友变成了走遍世界,春节团圆越来越多地被外出旅游所取代,年夜饭成为在酒店吃喝享乐。</span></p><p class="ql-block"> 年俗中祭神祭祖等活动神圣内涵被世俗化,现在的祭祖主要是去给祖先上坟,而作为宗教祭祀活动的庙会,已成为物资交流的民俗盛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span>另外,如今的春节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春节成为商家促销的大好机会,节日活动越来越被商业化。</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在变化,一些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也是历史必然现象。</p><p class="ql-block"> 有单位的,无论在公家单位工作,还是在私营企业干活,大家都喜欢单位发福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今支付宝集五福,</span>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不少人还爱给亲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发红包,增添喜乐气氛。</p><p class="ql-block"> 这些现代民俗中,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春晚占据了春节民俗庆祝的核心位置,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也带火了流行语在内的很多文化符号。春晚是从1983年开始的,不知不觉中已经陪我们走过了41个年头,成了春节的一个新的习俗!就像有部电视剧里的台词一样:“酒再好喝,也不管饱;春晚再不好看,但一场都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红灯笼高高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走亲戚的大妈喜气洋洋地走在路上。她肩上挑着家养的鹅,手上拎着自留田里种的农产品。</span></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个春节都见证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从最初的祭神祭祖,到现在的家庭团聚与社区互动,春节的习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情感与希望的寄托。在这篇关于过年风俗变迁的文章中,我们一同回顾了春节从古至今的重要习俗变化,感受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希望未来的春节依旧能够保留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份独特的中国情意。</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该文写于2018年2月19日家中书房,同时在美篇发表。2024年2月3日在京都闻道阁公众号发布后,相继被今日头条、网易新闻、UC浏览器、一点资讯、微博、搜弧、个人图书馆、QQ浏览器、华人头条正式版同名平台推送发布。2025年1月19日再次在美篇发表,并被美篇评为“精选”之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搓麻酱,玩国粹</span></p> <p class="ql-block">往期文章回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曾经是个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乡愁悠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丨 桂花飘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l 陪老婆逛店美美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l 今日事今日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家居山水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l 我干家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坦然面对得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写作也能上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我的警察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Ⅰ 君子兰伴我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我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走过千山万水,还是我的家乡最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忙碌也是一种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每一份工作都是苦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丨美味黄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丨 我的兄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 成由节俭败由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l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作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海之蓝 丨2018年青岛的第一场大雪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海之蓝,真名:吴刚,曾用名:吴绪承,湖北监利人,研究生学历,自由撰稿人。闲暇时喜欢读书写字,舞文弄墨。常行走于文字间,掬一捧清泉,撷一朵浪花,品一壶茗茶,捧一卷好书。享受生活之淡美,感悟人生之真谛。用书的馨香来滋养孤寂的灵魂。喜欢写一些消息、通讯,小说、散文,诗歌,随感。数10年来,有3000余篇作品散见于军内外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及微信平台。其中有百余篇获军内外新闻奖、优秀征文奖。著有《海天壮歌》等多部文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