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听朱向前教授说“我与莫言”(2)</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三、给莫言“上一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向前教授讲座开始时,有一个细节震撼了我:70岁的他,以一个老兵的姿态,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说了一段很动感情的话:“家人们,这是我第二次来鳌洲书院讲座,坐在这里,我感到很亲切!……”本来,他已退役,可以不敬军礼,同时,他的军礼,按理也只限于在军队内部。今天,他却把他标准的军礼敬给了老家的乡亲们!这与其说给莫言“上一课”,不如说先给我们上了一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向前怎么给莫言“上一课”呢?话说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诺奖后,当时军艺主要领导点将要朱向前上课,专讲莫言获奖事,主要领导亲自听课并作笔记。因为兹事体大,影响已溢出国界,军艺领导正斟酌在莫言获诺奖问题上如何把握分寸,以正确应对。而朱向前是国内最权威的莫言研究专家,且“莫奖大成,朱言不虚”。当时朱向前已内退在宜春。2012年10月21日,朱向前回到军艺文学系专讲莫言。讲完后,军队一刊物(《军营文化生活》)向朱向前约稿,他便把莫言获奖前写的专谈莫言的一篇文章投给了它。后来到11月,军艺主要领导要求朱向前在全院大会上再讲一次莫言。当时的北师大和鲁迅文学院,已先后为莫言开起了庆功会。在这次讲座时,朱向前径直向莫言遥致祝贺,这实际上等于是代表军艺甚至军方表态祝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次给莫言“上课”,实际上也等于为莫言获诺奖之事定下一个调子,一个积极的调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莫言为标高的当代中国 文学得到了世界文坛的认可,更多引起全世界对莫言、对当代中国文学乃至当代中国甚至中华文明的刮目相看或重新考量。事实也确是如此,莫言的成功,往远里说,有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浸淫;往近里说,有一百年中国新文学的传承发展,还有若干被提名作家如林语堂、老舍、沈从文等前辈的托举。再加上30年来中国的整体崛起,谁也不能忽略中国的存在,真是天时地利人和,莫言想不得也不行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莫言,是莫言的荣幸,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荣幸。因为时间终将证明,莫言不仅是21世纪初全世界最好的作家,他还必将成为诺贝尔文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伟大作家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四、“我猜莫言获奖的五个理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向前是个神奇的预言家,他在莫言获诺奖的二十年前,就预言若有中国作家获诺奖,那必将是莫言!在莫言获诺奖的一年前,也就是2011年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上,他作为茅奖评委和大组主持人,在讨论莫言长篇小说《蛙》发生一点歧见时,曾不无意气地说道:“如果这次再不评给莫言,万一他明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这些评委情何以堪?!”最后的结果是,他的预言成真,莫言第二年真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神奇吗?当然是神奇;这是碰巧猜中的吗?当然不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向前长期跟踪研究莫言和他的作品,他研究莫言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与莫言曾是军艺的同学,又都出身农村。他敏锐地发现:莫言虽然主要是描写中国农村,但却又把土得掉渣的农村题材处理得相当洋气,也就是说他现代的叙事 方式和结构的奇妙独特,狂放的想象力以及个性鲜明的语言特质等等,都容易被西方的翻译家、汉学家及广大读者所接受。这种风格在其他同样书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当中是罕见的,也是独树一帜的。因此,他认为:莫言不仅超越了同时期的本土作家,还超越了同时代的许多外国优秀作家,甚至包括部分诺奖得主,这也正是朱向前敢断言莫言必获诺奖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向前在《我与同学管谟业——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谈起》一文中,提出了“我猜莫言获奖的五个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莫言的创作对20世纪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 人物命运等等作出了全景式的描摹,创作内容丰繁而全面,显示出宏大的史诗气象。首先是体量庞大,成果丰厚:11部长篇小说、100多部中短篇小说,若干部 散文集、评论、演讲集和话剧、影视剧本创作,作品总量多达约800万字,文集可出到二十卷。如此大体量、高品质,并且这么全面,恐怕自 有中国新文学百年以来,罕有其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莫言的写作深入扎实,力透纸背而又天马行空,神幻奇谲,融入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显示了他超乎常人的人生记忆力和想象力。阅读莫言的乡村小说,从早期的《透明的红萝卜》到中期的《丰乳肥臀》,直至晚近的《生死疲劳》等,无论是天、地、人、畜,还是乡风民俗,无论是节气更迭还是四 季景观,无论写什么,都栩栩如生,活色天香,传神写意,纤毫毕现。浑厚多彩如油画,细致精微似工笔。直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纵观莫言作品,他为我们拉出了一个长长的北方中国农村的人物画 廊,其中喧腾着、活跃着数百个命运迥异、性格卓异的各色人物,像“黑孩”、“我爷爷”、“我奶奶”、“上官金童”、“母亲”、“蓝脸”、“姑姑”等等,都 成了中国农村人物的经典。同时,莫言又始终是站在人的角度上来写人。他写出了二十世纪北中国农村农民的苦难、悲惨,更写出了他们在苦难悲惨下面蕴藏的勃勃 生机和顽强坚韧的生命伟力,写出了一种中国民间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以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奇异的感觉为基础的莫言语言,具有一种汪洋恣肆、披头散发、璀璨炫目的 “焰火”效果。读他的作品,就像观赏一场场创意独特的语言焰火,具有强烈鲜明的个人标识。同时,他又能在不同风格的叙述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即便朴实如二踢脚,它的沉郁顿挫、猛烈、宏大仍然不同凡响,让你一眼就看出这是莫言。他的每一部作品的意象也大都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不可复制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莫言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根系的作家,但他又极善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的手法:在文学领地的构建上吸收福克纳的“邮票说”,在高密东北乡建构自己的文学王国;而“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则来自马尔克斯,又与中国神魔大师蒲松龄等相嫁接;同时,他还接受克洛德·西蒙的影响,开放身体感官的写作,打通了五官的全方位感知,即融合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的立体体验,超越了许多传统作家视觉和听觉的二维描写,如此等等。<span style="font-size:15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