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8日,我们从平潭坐动车来到了泉州市。</p><p class="ql-block"> 泉州市,简称“鲤”,别名刺桐城、温陵,是福建省辖地级市,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素有“海滨邹鲁”、“文献之都”美誉,是“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城市。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住在泉州古城九一街上的如家酒店。离我们住处不远就是通淮关岳庙,关岳庙位于涂门街,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共重修八次。通淮关岳庙起初是奉祀关羽的庙堂,时名通淮关帝庙,后增祀岳飞,改名为通淮关岳庙。</p> <p class="ql-block"> 通淮关岳庙由武成殿、三义庙、崇先殿三座殿堂并排组成。建筑方位坐北朝南,均为三进,第一、二进为单层建筑,第三进改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庙存宋朱熹《正气》、明张瑞图《充塞天地》古匾等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正殿称“武成殿”,奉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配祀历代著名忠武将士24位,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正殿右为“三义庙”祀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旁祀诸葛亮。正殿左为“崇先殿”,奉祀关公三代先祖。</p> <p class="ql-block"> 关岳庙为砖、木、石混合结构,歇山顶,屋顶铺红筒瓦,燕尾脊,屋脊堆塑丰富的剪瓷,有双龙戏珠、人物花卉、葫芦等,内容丰富,栩栩如生,较具闽南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 锡兰侨民旧居,在关岳庙的西边。锡兰国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明天顺二年(1459),锡兰国王遣王子出使中国,时因锡兰国内变故,王子滞留泉州,取“世”、“何”为姓。后裔于清初建此居所。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双坡顶,抬梁式构架。原有四落四雀翼(榉头)三庭井,东侧附有一连七间护厝,并配有天井、水井,后花园。现第四进已毁。旧居里面是中国和锡兰国友好往来的史料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我国沿海四大伊斯丽教古寺之一,清净寺创建于北宋真宗时期的1009年,1310年重修。清净寺建筑造型精美,形式奇特,结构别致,雄伟壮观,是一座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古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投单位,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门楼,通高12.3米,基宽6.6米,全部采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石和辉绿岩石砌筑。整体由三层四道高大相连的半穹顶或穹顶尖拱门组成。第一、二道拱门的半穹顶叠砌成细密美观的几何图案,前者为网状拱形宝盖,后者为穹窿形藻井;第三、四道对称的拱门上方则为圆形大穹顶。甬道东西两墙共辟有6个尖拱顶壁龛。门楼南墙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北墙尖拱门上额嵌有元代重修清净寺时的阿拉伯文石刻。望月台位于门楼屋顶,是伊斯兰教斋月里阿訇登临望月,决定开斋日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古礼拜大殿,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 祝圣亭位于寺门及露庭的东侧、古礼拜殿正东的小平台。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重立清净寺碑记》碑和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p> <p class="ql-block">新建礼拜大殿</p> <p class="ql-block"> 新建大殿院内的大榕树,还有漂亮的大王棕。</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院内的墙上就是清净寺内最为珍贵的文物,明永乐皇帝“谕米里哈只”敕谕石刻,</p> <p class="ql-block"> 碑文如下:“大明皇帝敕谕米里哈只:朕唯人能诚心好善者,必能敬天事上,劝率善类,阴翊皇度。故天锡以福,享有无穷之庆。尔米里哈只,早从马哈麻之教,笃志好善,导引善类,又能敬天事上,益效忠诚。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敕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故谕。永乐五年五月十一日。”米里哈只是来自阿拉伯的一位伊斯兰传教士。</p> <p class="ql-block"> 古礼拜大殿北墙边,有一口古井,周边围有链锁,水至今丰盈,可照人影。古时这口古井是供伊斯兰教穆斯林前来举行礼拜之前,汲水净身和寺众日常饮水之用。</p> <p class="ql-block"> 与门楼相联的古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于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圮,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圆柱虽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础却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四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但是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p> <p class="ql-block"> 明善堂,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在众多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初为伊玛目(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塌毁后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涂门街与羊公巷交叉口的祥瑞楼。</p> <p class="ql-block">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旧址</p> <p class="ql-block">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739-741),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今址,主体格局形成于1137年,历代兴修发展。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东)学右(西)庙,由位于西侧的文庙和东侧的学宫构成,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以大成殿为核心,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的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是中国南方文庙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前两边有多块石碑,是宋、明、清各朝的碑刻遗存。</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也称戟门、启圣门或仪门,硬山顶覆黄琉璃瓦。大成门共有三个门,中间的门称为中门,平时只开左右两侧,只有在遇到祭祀孔子或者其他重大礼仪活动的时候,中门才会开启。</p> <p class="ql-block"> 文庙总体布局由两条轴线组成。现存主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大门、洙泗桥、洋宫、棂星门遗址、大成门、金声玉振门、洋池、洋桥、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泮池:文庙建筑群的标志性特征,泮池与泉州内河相连,泮池正中的泮桥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结构很简单,只是一座中间拱起的石桥,只有举人才能走。</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建于宋代,屋顶采用重檐庑殿顶设计,覆盖着皇家建筑专用的黄色琉璃瓦,并装饰有龙纹柱,显示出非凡的建筑规格。尽管历代都有维修,但大成殿依然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其屋顶正脊弯曲度大,翼角起翘明显,整体轮廓线舒缓式翘起,正脊两端还雕饰着彩瓷贴塑双龙抢珠,其余各脊饰以泥塑、剪粘、彩绘,装饰图案有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等,色彩艳丽,装饰十分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 殿内的匾额也很有故事,“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题的,“与天地参”是乾隆皇帝,“万世师表”是康熙皇帝,“道洽大同”则是民国黎元洪题写的。此外,梁、枋、椽、斗拱上的彩绘也非常精美,值得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次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照墙、育英门、学池、东西书斋、明伦堂等,并附建崇圣祠、名宦乡贤祠等各类单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明伦堂位于文庙建筑群的最东面,是古代官方举办的学校,也叫府学,是泉州的最高学府。明伦堂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现存建筑为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建。院内有学池和学桥,与西侧的泮池泮桥相仿。现在明伦堂内有《泉州教育史话》展览常年展出,也称为国学讲堂。</p> <p class="ql-block"> 百源清池夜景,就在我住的酒店我们旁边。</p> <p class="ql-block"> 百源清池旁边是泉州市工人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 泉州的洛阳桥和卢沟桥、赵州桥、永济桥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桥,洛阳桥距离泉州古城区约15公里,有公交车可以直达。我们坐公交到达桥南村,村里有人家办喜事,满街的彩虹门。</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古民居余庆楼</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石头房子</p> <p class="ql-block"> 泉州侨批馆洛江分馆。“批”在闽南、福州、潮汕等方言中是“信”的意思。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p> <p class="ql-block"> 忠惠蔡公祠,就是蔡襄祠,坐落于洛阳桥南侧、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内。祭祀的是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p> <p class="ql-block">村内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曾用名“万安桥”。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造桥时首创的“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是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现存长约731米,宽4.5米,有桥墩45座,桥南、北保存有4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7座石塔以及历代修桥碑记。桥南有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上建于宋代的月光菩萨塔。</p> <p class="ql-block">桥的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p> <p class="ql-block"> 洛阳江,是泉州市的一条河流。发源于泉州洛江罗溪朴鼎山南麓,在东海镇后渚港注入泉州湾,全长39公里。</p> <p class="ql-block"> 护桥石将军亭,共有四个,南北各两个对面而建。</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所创“筏形基础”,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洛阳桥桥墩全中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以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 桥墩孔净跨8米 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古人发明了“浮运悬机架桥”的方法,就是用船载着石梁和石板,等涨潮的时候安放到桥墩上。</p> <p class="ql-block"> 为了巩固基石,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中流砥柱,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如今仍可以从那些缀满白色蛎房痕迹的桥墩石,窥探它当年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桥中间西侧的昭惠庙正在修缮。</p> <p class="ql-block"> 桥中央北侧的碑亭,有明万历年间“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年间石刻“天下第一桥”横额。</p> <p class="ql-block"> 桥身及其附属建筑物,有许多艺术石碉,造型美观,有昂首挺拔的石狮,有口含石球的球狮子。</p> <p class="ql-block"> 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浮雕佛像、图案。</p> <p class="ql-block"> 昭惠庙傍有崖刻“万安桥”、“万古安澜”和12方碑刻。</p> <p class="ql-block"> 桥北的蔡襄雕像。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省莆田市人。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泉州时主持建造了洛阳桥。</p> <p class="ql-block">河中有村民养殖的牡蛎,</p> <p class="ql-block">村民每天都会撑船来收牡蛎。</p> <p class="ql-block"> 河中发现一只反嘴鹬。反嘴鹬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越冬。</p> <p class="ql-block">谢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