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影旧址博物馆

庆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影旧址博物馆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原为伪满时期“满映”旧址。后为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所在地,1999年1月长影改制后,这里被改造成为博物馆,于2014年8月19日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影是中共长春市委地下党组织1945年8月接收伪满时期成立于1937年8月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1945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6月间,根据战局变化,中国共产党决定放弃长春,东北电影公司北迁至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1946年10月1日改称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影)。1948年10月长春和平解放,1949年3、4月间,东影分批从兴山迁回长春。1955年2月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长影厂区图片,即是现在上两图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满映”在其存在的八年时间里,共拍摄故事片108部(不到一个月一部),纪录片、科技片和新闻片189部(半个月一部),大力宣传所谓“东亚共荣”、“日满亲善”、“王道乐土”等,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以迷惑和消磨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意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8年2月14日,毛主席视察长影与《红孩子》演员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拓者,早期东北电影公司、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党总支书记。</p><p class="ql-block"> 张辛实(1916一1984),吉林东辽人,1945年10月1日至1946年4月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p><p class="ql-block"> 舒群(1913一1989),黑龙江哈尔滨人,1946年4月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理,1946年10月至1946年底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p><p class="ql-block"> 袁牧之(1909一1978),浙江宁波人,1946年底至1949年2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p><p class="ql-block"> 吴印咸(1900-1994),江苏沭阳人,1949年2月至1954年12月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p><p class="ql-block"> 陈波儿(1910-1951),广东汕头人,1946年8月至1949年9月任东北电影制厂党总支书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1949年间,东影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了人民电影多片种的“七个第一”,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开拓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1.人民电影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p><p class="ql-block"> 2.人民电影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p><p class="ql-block"> 3.人民电影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p><p class="ql-block"> 4.人民电影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p><p class="ql-block"> 5.人民电影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p><p class="ql-block"> 6.人民电影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1947—1949);</p><p class="ql-block"> 7.人民电影第一部翻版片《普通一兵》(1949)。</p><p class="ql-block"> 长影,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五图,</span>1947年5月至1949年7 月,东影相继派出32支摄影队拍摄了30多万尺素材,剪辑出17辑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总长度23,687米,为土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保留下了及其珍贵的历史史料。</p><p class="ql-block"> 第六图,为主角配音的,是导演袁乃晨(左下角)找来的时任农村一叫孟家屯村的村长马静图(右下角),马由此走上配音道路,共为三百多部译制片配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民电影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5月上映,讲述解放区的工人兄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桥梁,支援解放战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鲁非(左下角),在片中扮演工程部长,他还在电影《大决战》中扮演顾祝同,为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角瓦尔特配音。</p><p class="ql-block"> 南京被服厂全体职工赠东影锦旗(右下角)——“《桥》是放映了我们无产阶级有无限的创造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电影胶片剪辑场景。</p><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海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电影院大门场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的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文化部电影局审查影片审查通过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位老艺术家,大家极为熟悉——“高科长”、“马小飞”(大家耳熟能详的反特故事片《铁道卫士》正、反面主角)。</p><p class="ql-block"> 罗泰,这里将其定义为导演、编剧,文中又称其为演员,却未提及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角色马小飞;罗泰导过多部电影,也只提到《小字辈》;去世时间,与网上文章所述相差11年,不知那个是事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平原游击队》主要演员(郭振清、方化、凌元)、道具与剧本、摄制计划等。</p><p class="ql-block"> 凌元,伪满时期1937年29岁考入满映任演员,后为接收满映的“东北电影演员联盟”成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部有关草原题材的故事片——《草原上的人们》(1953)和《草原晨曲》(1959)。</p><p class="ql-block"> 两部影片的男主角,均有蒙古族表演艺术家恩和森扮演。</p><p class="ql-block"> 较之影片,为大家更为熟悉的是两部电影各自的一首歌曲——“敖包相会”(《草原上的人们》插曲)和“草原晨曲”(《草原晨曲》主题歌——首句歌词“我们像双翼的神马”)。</p><p class="ql-block"> 两首歌曲的作曲者:音乐家、作曲家通福(达斡尔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东影、长影拍摄的革命战争题材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赵一曼》(1950),主演石联星;《钢铁战士》(1950),主演张平;《董存瑞》(1955),主演张良;《党的女儿》(1958),主演田华;《战火中的青春(1959),主演王苏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代战争题材故事片《上甘岭》(1956),导演沙蒙、主演高保成、演员白英宽、作曲刘炽。</p><p class="ql-block"> 影片志愿军众形象及电影文学剧本、摄制计划、镜头剧本等。</p><p class="ql-block"> 以卫生员王兰形象出现的女声领唱(郭兰英)、合唱《我的祖国》,其影响力已远远超过作为一部电影的插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长影拍摄的反特题材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虎穴追踪》(1956),主演赵联;《国庆十点钟》(1956),主演任质明;《寂静的山林》(1957),主演王心刚;《古刹钟声》(1958),主演庞学勤;<span style="font-size:18px;">《徐秋影案件》(1958),主演李亚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童文艺故事片《红孩子》(1958),导演苏里,主演陈克然、宁和。</p><p class="ql-block"> 当年2月14日毛主席视察长影,在摄影棚接见演职人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长影拍摄的农村青年人积极向上题材的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花好月圆》(1958),主演秦汉;《五朵金花》(1959),主演杨丽坤;《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主演李亚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题材故事片《甲午风云》(1962),导演林农。</p><p class="ql-block"> 一众知名演员出演,为影片增色:王秋颖饰李鸿章,浦克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李默然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冯振舟饰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李颉饰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周文彬饰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庞学勤饰炮手王国成。</p><p class="ql-block"> “开足马力,撞沉吉野!”——邓世昌的这句经典台词,令无数观者无不感到愤懑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北洋水师多位将领至今仍陷入历史争议之中,日本豪赌成功,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自此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满清王朝加速灭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长影拍摄的现代战争题材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冰山上的来客》(1963),梁音、阿不都力米提、阿依夏木、谷毓英、恩和森等出演;《兵临城下》(1964),李默然、王秋颖、郝海泉、中叔皇、庞学勤等出演;《英雄儿女》(1964),田方、刘世龙、刘尚娴、郭振清、周文彬、浦克、任颐‌等出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冰山上的来客》中由雷振邦作曲的七首插曲,每首都堪称经典,至今仍是广为传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与“我的祖国”一样,超越了作为电影插曲的影响力。这两首插曲,均为刘炽作曲。</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长影拍摄的、根据著名作家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现代农村题材的两部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艳阳天》(1973),导演林农,主演张连文;《金光大道》(1975),导演林农,主演张国民。</p><p class="ql-block"> 以“写农民,为农民写”为创作宗旨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浩然,曾担任《红旗》杂志编辑、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这两部小说及改编的这两部电影,在当时影响和感染了广大的读者和观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映上世纪50—60年代石油会战的故事片《创业》(1975),编剧张天民,导演于彦夫,张连文、李仁堂、陈颖、章杰、朱德承等出演。</p><p class="ql-block"> 影片于当年春节初一公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影片上映,好评如潮;有人发难,被迫停映;编剧上书,领袖批示;命运多舛,拨云见日。</p><p class="ql-block"> 当年毛主席接编剧的信,分两次看完了影片,有的情节,甚至使其落泪。</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批示中的“罪名有十条之多”,指影片被责难后,以于会泳为部长的文化部不得已给影片列出的十大错误,被称为“十条罪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批示三天后,电影公司即发通知,继续发行上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中国电影又迎来一次创作高潮,产生出了一些好作品,涌现出了一批新星。</p><p class="ql-block"> 以下五图,罗列出这一时期的部分影片:</p><p class="ql-block"> 《小字辈》(1979),王伟平、周以心、迟志强、庞敏等出演;<span style="font-size:18px;">《祭红》(1979),浦克、龚雪等出演;《保密局的枪声》(1979),陈少泽、向梅、倪正华、朱德承等出演;《红牡丹》(1980),姜黎黎、高保成、郭碧川等出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倪正华之子倪大红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演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渡河》(1980),韩适、陈宝国等出演;</span>《刑场上的婚礼》(1980),宋晓英、李启民等出演;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碎宫倾》(1981),林芳兵、李显刚等出演;</span>《杜十娘》(1981),潘虹、佟瑞敏、娄继成等出演;《心灵深处》(1982),刘晓庆、陈国军、杨雅琴等出演。</p><p class="ql-block"> 《大渡河》,陈宝国出演的首部电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很具影响力的《人到中年》,影片一经上映即引起了强烈共鸣,其获得的荣誉见图中文字。</p><p class="ql-block"> 图中工作照左一,是两位导演之一的孙羽,曾在1950年拍摄的《钢铁战士》中饰演解放军通信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赤橙黄绿青蓝紫》(1982),方舒、张甲田、姜黎黎、朱德承等出演;《勿忘我》(1982),方舒、李志舆等出演;《妈妈你在哪里》(1982),宋春丽、倪长波等出演;《街上流行红裙子》(1984),赵静、姜黎黎、贺小书、郭碧川、葛存壮等出演;《黄山来的姑娘》(1984),李羚、丁一、张筠英、寇振海等出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宫皇太后》(1987),方舒、刘冬、王志文、张光北等出演;《女人的力量》(1985),李克纯、林达信等出演;《今夜有暴风雪》(1984),陈道明、于莉、白得彰等出演。</p><p class="ql-block"> 《今夜有暴风雪》,陈道明出演的首部电影。</p><p class="ql-block"> 纵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这一时期的明星们,有的名字已被遗忘,有的中断演员生涯,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去赶出国潮等等,有成就的,真的不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选取几位演员的定妆照:</p><p class="ql-block"> 王馥荔饰演的《金光大道》中的吕瑞芬(1975),陈宝国饰演的《大渡河》中的赵剑峰(1980),倪萍饰演的《流泪的红蜡烛》中的白雪花(1983),陈道明饰演的《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198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戏曲电影——豫剧《朝阳沟》(1963),两位主演王善朴(饰拴保)、魏云(饰银环),剧中唱段广为传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戏曲电影中的四部京剧题材影片:</p><p class="ql-block"> 《铡美案》(1964),裘盛戎饰演包拯,张君秋饰演秦香莲,马长礼饰演陈世美,李多奎饰演皇太后。</p><p class="ql-block"> 《节振国》(1965),徐荣奎演唱节振国唱段,张海涛饰演节振国。</p><p class="ql-block"> 《沙家浜》(1971),谭元寿饰演郭建光,洪雪飞饰演阿庆嫂,马长礼饰演刁德一,周和桐饰演胡传魁。</p><p class="ql-block"> 《奇袭白虎团》(1972),宋庆玉饰演严伟才,方荣翔饰演王团长,沈健瑾饰演崔大嫂,粟敏饰演崔大娘。</p><p class="ql-block"> 这几部京剧现代戏,加之其它几部,已成为天花板级的作品、永远的经典。</p><p class="ql-block"> 再加以电影方式的传播,影响更加广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奇袭白虎团》中朝鲜人民军金大勇扮演者谢伟才,后在电影《大决战》等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粟裕,得到广泛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英雄儿女》北京送审期间导演武兆堤向厂长汇报情况的信件。</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当年一部影片发行,程序是严格的,政治、思想要求是极高的,这些,值得今天深思。</p><p class="ql-block"> 从信中内容可见,各位将军们的意见是很中肯的。</p><p class="ql-block"> 《英雄儿女》改编自小说《团圆》,电影名,改得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非常熟悉的长影厂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影,在中国电影史上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当之无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