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嵩山脚下,有8处占地共40平方公里的建筑群,其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的修建,构成了一部中原地区上下2000年的建筑史,是中国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天地之中”的概念,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建筑艺术的瑰丽。</p><p class="ql-block">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嵩阳书院、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会善寺等8处11项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上)》记述了游览<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公测景台和观星台、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和嵩岳寺塔,本篇记述游览中岳庙、少林寺建筑群和嵩阳书院。</span></p> 中岳庙 <p class="ql-block">中岳庙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也是中原先民祭祀祖先轩辕黄帝的地方,至北魏时,太室祠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至今一直由道教管理。中岳庙经历了历朝历代不断地修整扩建,在元末战乱中倒塌,重修后又于明末毁于大火,如今的中岳庙是康乾时期重建并不断全面整修后的建筑,但仍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历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的,因而有“小故宫”之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span>中岳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是以太室山为背景,却自成建筑体系,一座座殿、阁、宫、楼、亭、台</span>坐北朝南,依山势由低到高,总占地达11万平方米。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甬道,全长达650m,建筑分布有7进11层,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古神库、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多个单独的小院落,与故宫东西两路的建筑形式相近。中岳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存建筑39座近400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刻碑碣百余座,</span>金石铸器200余件,汉到清的古柏300余株。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1942年改建的砖瓦结构牌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门前的两尊翁仲,是年代久远的石刻,雕刻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遥参亭是一座八角攒尖黄琉璃瓦重檐亭,位于中华门北。早年过往行人无暇亲谒岳神时在此遥远参拜以了却心愿的地方,故名“遥参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遥参亭之北的天中阁坐落在台基之上。高台前左右两侧各有一盘龙华表,天中阁门外守卫着两只栩栩如生的石狮,东侧雄狮右爪按一雕花石球,西侧雌狮左爪抚一幼狮,雕刻工艺精美。石狮之后便是三个拱门的天中阁,一座绿色琉璃瓦顶、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气势雄伟,形似的天安门,中门上额书“中岳庙”三个大字,两侧还筑有女儿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向北是配天作镇坊,为四柱三楼黄色琉璃瓦顶的木结构牌坊,1979年翻修。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正楼额书“配天作镇”,配楼分别书“宇宙”、“俱瞻”。按古代的“五行”之说,中岳属“土”,土即地的意思,唯地才能配天,故名“配天作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续向北是崇圣门,因宋太宗赵光义赠奉中岳庙神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现存为1942年改建的歇山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圣门东的古神库。北宋英宗年间修整庙宇时,在此地挖了一个地宫,把旧的不可修复的神像存放在地宫里,再在上面建造起一座亭子,取名为古神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神库的四角由四尊高大的铁人镇守。四大镇库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m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是中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奉为中岳嵩山的“镇山”之宝。山西太原晋祠也有四尊铁人,其中的三尊也是北宋年间铸造,但形体要小一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圣门之北是化三门,源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面阔五间,歇山顶,1942年改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峻极门,因中门两侧有两尊4米多高的将军塑像(图中身披明黄缎袍),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峻极殿的山门,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崇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现为绿色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左右两侧有掖门。</p><p class="ql-block">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峻极门与四周回廊、殿宇形成一个四合院布局。峻极门附近有魏碑、宋幢、金狮等许多珍贵文物。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刻于北魏太安二年(公元456年),也有说太延年间(公元435~440)立,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m,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山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但故宫博物院还存有陈叔通保存的早年间此碑的完整拓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还有一座《五岳真形之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span>雕刻着象征五岳形象的符篆,旁边篆刻的文字记载着关于五岳的传说。近年来有学者考证五岳真形图是一种山脉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按原始等高线作图法做出抽象的五岳山势形状的地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柱三楼的嵩高峻极坊,也称“迎神门”,位于峻极门北侧,黄色琉璃瓦顶,七彩斗拱的木结构牌楼,上下两层,正楼额书“崧高峻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峻极坊再向北就是峻极殿了,这是中岳庙的正殿,又称“中岳大殿”,里面供奉着中岳大帝,是举行盛大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峻极殿是嵩山乃至五岳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意九五之制、帝王之尊,面积为92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最高等级,椽飞、斗拱、梁枋、天花上均用了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殿前有广阔的平台,一切尽显正统寺庙的雄伟与尊贵。近日正逢寺院做法事,门前搭建了明黄大棚,正中的甬道也拦住了,遗憾无法拍下“中岳大殿”霸气壮观的正面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峻极殿之后的中岳寝殿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体是一座歇山顶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色琉璃瓦覆顶,斗拱飞翘,</span>传说是岳神天中王与天灵妃起居之所,根据前朝后寝的皇宫制度而建。明宪宗成化年间寝殿几近崩塌,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重建,清乾隆年间大规模修缮,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是河南省现存最早的官式建筑。殿内东西两侧各有一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龙榻上有“天中王睡像”和“天灵妃坐像”,俗称睡爷爷、坐奶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御书楼是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面阔11间,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清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存建筑为硬山庑殿顶黄色琉璃瓦的二层楼,为民国时期所建,怎么感觉有点西洋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岳庙院落中有千年古柏300余株。</p><p class="ql-block">在北京,能看到一棵1200年的古树已经很惊叹了,这两棵可是3000年树龄的古柏,仍苍劲挺拔,枝繁叶茂!</p> 少林寺常住院 <p class="ql-block">少林寺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风靡一时的电影《少林寺》和武侠小说把嵩山少林寺推送至当今大众的视野中,十三棍僧救秦王的传说家喻户晓,少林功夫成为中国武功的代表,在全球也颇有名气。不过从古建筑的角度而论,少林寺只是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国保七。虽然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曾有过“天下第一名刹”之称,但寺内大部分建筑均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焚毁,现存建筑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建。</p><p class="ql-block">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未到景区,远远就看到这座位于少林寺广场上的石牌坊,正楼额书“嵩山少林”四个大字,牌坊上的楹联充分体现了少林的文化和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林寺山门前的两座石牌坊是明代建筑,东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五月,西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林寺山门殿,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现存建筑为1974年重新翻修 。山门殿为面阔三间覆绿色琉璃瓦顶的单檐歇山建筑,门额上方为清康熙帝亲笔题写的“少林寺”三个大字的横匾,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 。</p><p class="ql-block">山门殿坐落在两米多高的砖台上,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右有硬山顶侧门和八字墙,整体建筑高低相衬,整齐简洁庄严大方,是游览少林寺的拍照打卡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王殿是少林寺常住院的第二进殿宇,与大雄宝殿、藏经阁并称三大殿 。初建于元代,原为少林寺的山门,明、清时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 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1928年焚毁 ,1982年重建 。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 ,上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着楚图南题的“天王殿”字匾,殿正上方悬有乾隆御笔“天下第一祖庭”的牌匾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核心建筑,原建筑毁于1928年,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现大殿建在原址上,完全按原有柱子、墙体、佛台、前后门等位置和尺度,并根据毁前的老照片及老僧的回忆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重建。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混凝土仿木结构,四面有回廊,气势恢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在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琉璃大殿”,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正中为释迦牟尼,左侧为药师佛,右侧阿弥陀佛。门匾“大雄宝殿”由赵朴初所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建于元代,原为转轮藏阁,用于贮藏经卷。清代重修时在楼上放巨鼓,改为鼓楼。1928年焚毁,1996年重建,现放置一新制巨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与鼓楼相对,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场所。钟楼始建于元代,1928年焚毁,1994年原址重建,内悬一重一万三千斤新铸铜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位于大雄宝殿东侧,碑文中记载此碑建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七月十五日,由时任吏部尚书裴璀撰文并书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碑高3.1m,宽1.38m。</span>全碑分书三截:额书、秦王赐少林主教原文和《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碑额为唐明皇李隆基书“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字;七字之下(全碑的偏上部分)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宗为秦王时赐少林主教碑的原文,重刻在此碑的上方。文中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此碑现已风化模糊,手机拍的也不太清楚,后寻到一早期拓片的照片,可清晰显示第五行中“世民”二字,对照拓片也能在碑的照片中隐约找到这二字;碑的正文部分39行,照片中依稀可见首行为“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记述了少林寺的历史变迁和少林僧人冒死营救秦王李世民历经千难万险助李世民逃出的传奇故事,也记述了化险为夷后李世民赏赐少林寺僧袍、良田和封少林僧人昙宗为大将军的史实,之后少林武艺渐为天下追捧,少林僧兵也可特许存在,少林僧人也享受到一些特殊的待遇。这也印证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真实性,不仅仅是民间的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早期拓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林寺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 。藏经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处,原藏有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 5000 余卷佛经图籍等,现藏有《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 。</span></p><p class="ql-block">据碑铭记载,藏经阁创建于元代,明清经多次修缮与重建。1928 年焚毁,殿内经卷、武术书籍、达摩影石等俱被毁,仅存殿基及墙体石柱 。现藏经阁为1992 年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 ,面阔五间,绿琉璃瓦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原名“初祖殿”,1980年重新修缮,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近似正方形,覆绿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形美观大方秀丽。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立雪亭是禅宗二祖慧可跪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时日正遇一外籍旅行团在立雪亭前倾听导游讲述二祖慧可砍下左臂血染雪地从而得到达摩祖师真传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殿内神龛中现供奉达摩祖师的铜坐像,为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所铸。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方圣人殿也称千佛殿,坐落在立雪亭后面高高的台基之上,是寺中现存最大的一座佛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为明万历年间皇家敕建,在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中唯一幸存下来的大殿。“西方圣人殿”是为纪念来自西方古印度的圣人——少林寺开创者跋陀高僧和禅宗初祖达摩。现殿内供奉着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墙壁上还留有明代建殿时绘制的“五百罗汉朝毗卢”的巨幅彩色壁画。(此图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到少林寺,也要看看少林武功吧。人们纷纷哼起了耳熟能详的《少林寺》影片的主题曲“少林,少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林寺武功演练厅中有定时的武僧表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钢针穿玻璃。武僧手中持一枚纤细的钢针,发力掷钢针穿过玻璃,将玻璃后面的气球刺破。</p> 少林寺塔林 <p class="ql-block">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m山脚下,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的墓地,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林现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现代僧塔228座,加上少林寺常住院内和周边的砖石塔,共计248座,构成了颇为壮观的少林寺砖石塔建筑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塔,故这“天下第一塔林”被誉为“中国古塔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佛教的规制,名僧、高僧圆寂后骨灰安放于地宫,地宫之上建塔。塔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和具体情况影响外,基本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少林寺塔林中每座塔的正面大都有塔额,标识着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内容丰富的塔铭,记述着塔主的生平故事,塔体上往往还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想像着流连于众塔之间,欣赏不同类型风格的塔及其雕刻,享受这里的宁静与神圣……仔细研读塔铭,寻觅历代高僧的遗迹,与高僧隔空对话,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该有多么美妙和惬意!无奈如今为保护古迹塔林已经安装了围栏,只可远观而不可近及,大部分都很难看清塔额和塔铭了,很遗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今国内现存的塔的造型种类繁多,制式多样:按平面形状分,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等;按形制分,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俗称喇嘛塔)、花塔式、金刚宝座式等。少林寺塔林中则大多为亭阁式、密檐式和覆钵式,高度都在15米以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的层级也不一样,一般为1至7级,视僧人生前的造诣、威望、功德不同而各有差异,塔林中最多的层级为7级,即世称的“七级浮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正禅师塔,七级六角密檐式砖塔,为现任30代方丈释永信为其师父29代方丈“行正”禅师所建的墓塔,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塔林所建的第一座塔,建成于1992年。塔主</span>法号释行正,字愿安,俗名李太宝,1920年8岁时在少林寺出家。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后,他与众僧一起耕田,保护寺院文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愿安大师全面主持少林寺事务,1954年,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文革期间,他用转移地点、埋藏等方法保存传世佛经数千册;造反派欲摧毁著名的千佛殿铜佛,大师以身体护住铜佛,得以免遭破坏;得知造反派企图炸掉塔林的全部古塔,愿安大师徒步赶到县委制止了毁塔事件。 </p><p class="ql-block">1982年后,愿安大师先后出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和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并担任少林寺第29代方丈,1987年7月圆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额: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願安正公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山禅师塔,覆钵式砖塔,<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明代嘉靖皇帝亲自任命的少林寺第24代方丈小山和尚的墓塔,</span>位于塔林东部,靠近塔林南面的围栏,秀气的外形很吸引人。此塔建于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塔基须弥座呈六边形,束腰上有精美的砖雕,塔身为清秀的覆钵式,塔身前方有塔额,塔身之上有一小型的须弥座,再上是直径相差不大的七级相轮,最顶部是与相轮直径相差不太大的华盖,华盖看似石质的,有浮雕,华盖之上有尖顶宝珠。</p><p class="ql-block">小山和尚法名宗书,号大章书公 。他禅武双修,在少林衰微之际弘扬禅林、中兴武术 。嘉靖年间,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嘉靖皇帝先后三次任命小山挂招讨帅印,率领少林武僧平定倭寇,保障了当地百姓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比一下北京妙应寺白塔。覆钵式塔传入汉民族地区后从元代开始大量出现,塔身体型粗壮,钵体粗大,相轮上下的直径相差很大,塔顶华盖的直径也很大,北京妙应寺白塔即元代覆钵式塔的典型。明代以后覆钵式塔身开始逐渐减瘦,接近于瓶状,相轮上下的直径差也减小了;清代以后覆钵式塔整体风格更清秀也更华丽,塔的钵体加高,相轮减细,华盖也小巧,更显婷婷玉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少林寺塔林中最与时俱进的一座塔是素喜禅师的墓塔,与小山禅师塔相邻,建于2002年,为预建寿塔。由于塔为近年新建,离塔林南面的围栏更近,十分引人瞩目。</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精致秀美的覆钵式石塔,高11m,整个塔的造型高挑清秀,装饰也非常精致华丽,并且带有浓郁的现代气息。须弥座的几层石阶上、塔身上、七层相轮上、华盖及塔刹宝珠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须弥座的束腰上还刻有飞机、轿车、火车、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也雕有摄像机、笔记本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塔额上刻着素喜禅师的雕像,塔前有一通石碑,石碑上刻有一苍劲潇洒的“寿”字。</p><p class="ql-block">素喜禅师号清心,为少林寺30代住持,现代德高望重的著名禅师,在国内外有2000多弟子。2002年素喜禅师八十大寿,众弟子回到少林寺为师父贺寿。当时禅师患病,众弟子为师父募捐建了一座寿塔,并在塔前立一寿碑,有冲喜之意。2006年禅师圆寂后骨灰送入塔下地宫。</p><p class="ql-block">在本世纪初建的这座塔上刻有现代的物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反映出禅宗的入世说和时代说,代表着禅宗的发展不脱离现实,不远离时代。这也为后人留下证据,想想再过千年人们看到墓塔上的雕刻会加深对当今世界的了解和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着塔林边上的小路向上绕到塔林北部,见到了塔林中有年代可考的最古老的一座方形砖塔,砌有叠涩砖檐,上有塔刹,这是建于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高僧法玩禅师的墓塔。年代久远有部分坍塌,正在修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通塔,它的特别之处就是任何寺僧均可将骨灰安放于此。众多曾在少林寺修行的普通僧人,他们来自天南地北,把毕生献给了佛门,圆寂之后在此安息。此为塔林中少数的几座普通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林中造型多姿风格不同的塔。</p> 初祖庵 <p class="ql-block">初祖庵,又称“达摩面壁庵”,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祖庵坐落在少林寺西北的山坡上,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朝廷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达摩祖师,原为天竺国王子,自幼拜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之后的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为师,后来达摩到中原,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记得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看到过禅宗六祖慧能的肉身像,是从达摩始祖传承下来的,到第六代以后就不再称祖师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祖庵大殿是初祖庵的主殿,也称初祖殿,是中原地区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初祖庵的始建时间正是在北宋官方建筑标准《营造法式》颁布后不久,初祖庵又是官方所建,故大殿的总体结构相当严格地依照了《营造法式》的规定,在木构、石雕方面包括雕饰的题材选择、花纹形制和技艺都忠实于《营造法式》。《营造法式》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图示,因而保存完好的初祖殿成为研究《营造法式》的活样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祖殿正脊两端的龙形鸱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早年的照片正脊中央是覆钵和宝珠,如今已不是当年模样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檐下满雕卷草、飞禽图案的八角石柱。殿内还另有石柱四根,雕刻天王、盘龙等图案,殿内是不允许拍照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木结构建筑的斗拱还都担负着承载椽袱(后称为檩梁)的作用,再往后大都逐步成为装饰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前石阶侧面的三角形象眼,正是按《营造法式》的标准建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大殿的北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初祖殿的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山墙上的龙、人物、动物浮雕,细腻精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达摩祖师到中原后几经周折来到嵩山少林寺。在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数十米的地方,有一天然石洞,达摩祖师便在石洞里面盘膝静坐。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竞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来了。传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深日久,身影投于洞内石上,竟留下了一个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如今这里是圣母殿,留下了“达摩面壁之庵”的石碑。</p> 嵩阳书院 <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位于嵩山主峰峻极峰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是登封最有历史书香气的地方,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名嵩阳寺,佛教在此活动。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更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五代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开始在嵩阳观传播,至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赐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当年能在嵩阳书院讲学的老师都是闻名至今的圣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及其子范纯仁、幼儿时砸缸救友的司马光、宋代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程门弟子“闽学鼻祖”杨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出将入相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名相李纲等,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也正是在嵩阳书院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末嵩阳书院残遭大火,殿堂建筑被焚烧殆尽。清代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河南巡抚王日藻等先后主持重修书院。现在的嵩阳书院,基本保留了清代修复后的建筑主体原貌,为清代规制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有配房等,均为硬山式建筑,古朴雅致,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格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牌坊,如今成了进入嵩阳书院景区的第一道大门。“高山仰止”四字为乾隆御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高山仰止》牌坊东侧是魏碑亭。存放于亭中的中岳嵩阳寺伦统碑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经历了近1500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十年浩劫的破坏,石碑上的许多佛教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上两层台阶才见到嵩阳书院的门,门前耸立着雄伟的大唐碑,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之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m,宽2.04m,厚1.05m。碑身上刻有众人皆知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撰写的碑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治病而炼丹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的下部为长方形石座,石座四面共有十个石龛,龛中雕刻有神态各异的武士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也是堆土放上去的?碑帽的上层是两只石狮把持着宝珠,中层是浮雕祥云图,下层是篆刻的碑额《大唐嵩陽觀紀聖德盛應之頌》,额文两边分别雕刻有双龙和麒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大门是一座三开间卷棚式硬山建筑,门额横匾上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传为千古第一才子大文豪苏东坡所书,黑底金字,朴素大方,大门两侧前檐柱上悬挂着清乾隆皇帝所作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圣殿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重修,殿内正中奉孔子立像,两边是四大弟子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堂,是当年圣贤授课的地方,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讲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客规规矩矩地坐于讲堂,是想感受一下倾听名传千古的大师们在这里传道授业的氛围吧!是否还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统祠。殿内供奉着儒家道统传承中三位重要圣人帝尧、夏禹、周公的塑像,代表着古代圣君贤相的治世之道和道德典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一高兴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那时这几株柏树已经有2300多年的树龄了,算起来它们初生的年代还没进入商朝,比秦皇统一中国还早。如今你站在古柏旁,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大将军柏树高12m,围粗5.4m,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过先圣殿就被眼前这庞大的二将军柏震撼住了。二将军柏树高20余米,围粗13余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树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能容纳好几个人;左右伸张着的两根主枝弯曲如翼,恰似雄鹰展翅……</p><p class="ql-block">三将军柏如今已不复存在,其毁于明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看着这二将军柏比大将军柏更显得威武霸气,据说当年汉武帝是先封了大将军柏后才见到这株柏树,只能封为二将军了。明末二将军柏遭雷劈,主干被劈成几瓣,炸开了花,树心都被掏空了,可它仍旧顽强地存活着,树的根部和枝端又发出新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不同的角度看二将军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嵩阳书院中有三宝,除前面介绍过的大唐碑和将军古柏外,就是这通明代石刻地图“登封县地图”碑了。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旅游地图,刻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碑高1.05m,宽0.86m,厚0.2m。据测绘部门科学测定,其比例为1:40000,图上详细刻制了嵩山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和山川河流道路村镇等,是登封文物分布图,又是登封县地图。登封县文物名胜尽管志书都有记载,但用地图形式直接描述的,仅此一块碑。这块石刻地图轮廓清楚,位置准确,对登封县的全貌和文物分布一目了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8处11项历史建筑,这次只是没到这嵩山最神秘的会善寺,贴一张网友的照片吧,也为再次来一次嵩山找一个理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