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01 乘风破浪的中国人:</b></p><p class="ql-block"><b>"峇峇、娘惹"族群的源流</b></p> <p class="ql-block"><b>一、乘风破浪的中国人:"峇峇、娘惹"族群源流</b></p><p class="ql-block"><b>1、什么是"峇峇、娘惹"?</b></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中国人沿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各族人民交流、互动、融合,特别是中国与东南亚各族通婚,血脉融合,在当地"落地生根"。形成各具人文特征的土生华人族群。土生华人族群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生。土生华人( Peranakan )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称呼,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称为"峇峇( Baba )、娘惹( Nyonya )",越南称为"明乡人",缅甸称为"桂家人",泰国称为"洛真( Luk Chin )人",菲律宾称为"梅斯蒂索( Sangley Mestizo & Chinese Mestizo )"。而"峇峇、娘惹"族群是最具代表性的族群之一,她的风俗文化、服装样式等特征最为鲜明。</p> <p class="ql-block">*关于"峇峇、娘惹"族群的记载,学者纽鲍特( T . J . Newbold )曾记述:由于(中国女人无移民者),当时移居华人被迫与其移居地女人通婚,在海峡殖民地即是与马来人或其后裔通婚。因此马来语即成为其家中的常用语,也成为其子女的常用语。</p><p class="ql-block">*《明史》中曾记载:马六甲男女,发上均打髻,但有些肤色比较淡薄者,是华人后裔。族群中男子称为"峇峇( Baba )",女子称为"娘惹( Nyonya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在《道格拉斯闽语字典》中" Baba "被解释成来自海峡殖民地的混血华人;陈志明教授则认为" Baba "一词来自中东。"娘惹",是马来语 Nyonya 或 Nona 的音译,意思为"夫人、小姐";同时这个词也可以追溯到福建闽南话"娘娘"( avio nia )这个称呼,今天在闽南地区女孩取名仍然常用"娘"字。</p> <p class="ql-block"><b>2、"峇峇、娘惹"族群的中国源流</b></p><p class="ql-block">(1)"峇峇、娘惹"族群的华人血脉</p><p class="ql-block">他们的祖先原籍大部分来自中国福建闽南和广东潮汕地区,</p><p class="ql-block">(2)马来传说中的"峇峇、娘惹"族群中国起源 </p><p class="ql-block">马来文献《马来纪年》记载:"明朝汉丽宝公主( Puteri Hang Li Poh )与五百随从到达满刺加(今马六甲),嫁苏丹曼苏尔沙( Sultan Mansur Shah )(统治从1456年到1477年)。其五百名随从与</p><p class="ql-block">当地人通婚而后定居,他们的后裔称为"峇峇、娘惹"。</p> <p class="ql-block"><b>3、"峇峇、娘惹"族群的形成和发展</b></p><p class="ql-block">(1)唐朝:中国第一次关于东南亚移民有确定历史记载,人数较少,未形成族群。</p><p class="ql-block">(2)宋元时期:移民逐渐增多,形成长期定居的聚落社区。</p><p class="ql-block">(3)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与随后的海禁政策,使得大量华人滞留;明末清初的政治难民移民至东南亚,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完成族群数量的基础积累。</p><p class="ql-block">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和印尼的"峇峇、娘惹"家族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p><p class="ql-block">推断"峇峇、娘惹"族群约形成于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4)19世纪清朝末年,大量华人"下南洋",再次为"峇峇、娘惹"族群补充新鲜血液。</p> <p class="ql-block"><b>4、"峇峇、娘惹"族群生活区域</b></p><p class="ql-block">目前他们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和槟城等地(曾统称海峡殖民地),以及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b>5、"峇峇、娘惹"族群特征</b></p><p class="ql-block">(1)华人血脉、中国习俗<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自称“比华人还华人”)</span></p><p class="ql-block">(2)多元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3)"峇峇、娘惹"承袭中式婚丧嫁娶风俗与服饰形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持续书写的中国海洋文化</b></p><p class="ql-block">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存在一种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偏见:中国是一个只有农耕文化的国家,没有海洋文化。</p><p class="ql-block">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存在一种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偏见:中国是一个只有农耕文化的国家,没有海洋文化。</p><p class="ql-block">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说:"尽管中国靠海,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p><p class="ql-block">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卡带一路"倡议,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理论,使中国在这一话题上首次掌握了主动性,拥有了话语权,相关学术研究也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经过学者专家不懈的努力,从考古出水("南海一号"、"黑石号"等)、历史文献、人类学等多重视角研究论证,正在逐步构建中国海洋文化体系,打破"中国文化没有海洋文化"错误观点。中国文明既包括农耕文化,也包括海洋文化。</p> <p class="ql-block"><b>我们有着与西方不同的海洋文化</b></p><p class="ql-block">中国海洋文化历史久远,独具中国人浪漫色彩,且富有想象力。无论是远古《山海经》中"精卫填海"故事,还是民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又或是海洋之神"妈祖"信仰。</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和平之路……更是互鉴共赢之路!</p><p class="ql-block">"峇峇、娘惹"族群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生,她的服饰是多元文化融合产物,是中国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上传播交流的活态案例。</p> <p class="ql-block"><b>02 多元 融合:</b></p><p class="ql-block"><b>"峇峇、娘惹"族群生活风貌</b></p> <p class="ql-block"><b>03 发展演变:</b></p><p class="ql-block"><b>娘惹装的样式演变及特征</b></p> <p class="ql-block"><b>三、发展演变:</b></p><p class="ql-block"><b>娘惹装的样式演变及特征</b></p><p class="ql-block">娘惹服饰初期为外衣长衫( Baju Pan - jang ),又称长款"可巴雅"( Kebaya ),通常内搭衣服,下装着纱笼( Sarong ),脚穿拖鞋;在19世纪初期发生变化,长衫样式逐渐变短,称为"可巴雅"( Kebaya ),最终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同样内搭小衫,下装着纱笼,脚穿拖鞋(珠绣)。</p><p class="ql-block">上述娘惹服装样式,也深受当地诸多民族的喜爱和穿着使用,也包括欧洲殖民者。</p> <p class="ql-block">(1)荷兰式"可巴雅"</p><p class="ql-block">16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日本等殖民者入侵东南亚地区。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开始了在印尼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生活在印尼的荷兰女性开始穿着长款"可巴雅",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她们用从荷兰进口的蕾丝装饰,简洁素雅的"白色"和"蕾丝"装饰成为荷兰式"可巴雅"的重要特征。</p> <p class="ql-block">(2)尖角衣摆式</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期娘惹蕾丝"可巴雅"的服装样式上开始发生变化,如图所示。对比两者的结构款式和可以发现:</p><p class="ql-block">一是服装造型由长方形箱体变为" X "型,服装两侧出现收腰;</p><p class="ql-block">二是娘惹"可巴雅"的衣摆由水平变为尖角,衣片前长后短,尖角的最低端长至膝盖附近,娘惹在穿着时衣角会随人体胯部结构向左、右两边打开,量" W "型;三是蕾丝装饰重点装饰在" W "型衣角,蕾丝沿门襟斜向上至胸前,与衣领相交,后衣摆边缘和袖口也都装饰有蕾丝花边。这是处于过渡时期的娘惹"可巴雅"样式。</p> <p class="ql-block">娘惹"可巴雅"在20世纪20、30年代,终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特征和着装体系。采用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娘惹"可巴雅"搭配下装裹裙纱笼,着珠绣鞋。娘惹"可巴雅"精致、端庄、典雅,朦胧性感,又不失活泼灵动。服装整体造型短小、立体修身、左右对称,色彩鲜亮,大面积装饰刺绣镂空图案,如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b>中国装饰成就娘惹装的独一无二</b></p><p class="ql-block"><b>1、鲜明的中国装饰特征</b></p><p class="ql-block">中国吉祥图案装饰</p><p class="ql-block">钱穆指出:"中国人来海外,是随着中国的社会而来的,换言之,是随着中国的文化俱来的,亦是随着中国的历史俱来的"。</p><p class="ql-block">"峇峇、娘惹"华人族群也将其带到了东南亚。娘惹"可巴雅"服装上刺绣图案大量传承中国的传统吉祥图案艺术。所继承的中国传统古祥纹样题材类型广泛、龙、凤、牡丹,中华文化互古不变的灵魂,如图为新加坡"峇峇、娘惹"博物馆中,一件娘惹"可巴雅"藏品上的"双龙戏珠"图案,纹样造型来自中国民间龙的造型,短粗简洁的造型,笨拙可爱的风格,斑斓的色彩。</p><p class="ql-block">植物花草图案,如:牡丹、兰花、莲花(荷花)、梅花、菊花、茶花等纹样;动物图案有:狮子、麒麟、蝴蝶、羊、兔子等纹样;以及瓜果和汉文字等纹样。</p><p class="ql-block">除了继承纹样造型,也继承了明清时期中国图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点,如图:"富贵牡丹""鱼戏莲花"和"蝶恋花"等,其中"富贵牡丹"是娘惹"可巴雅"中最为常见的。</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娘惹"可巴雅"的图案还来自中国的官服,如:<b>明清时补子</b>的"孔雀开屏"图案,以及"海水江崖纹"等。刺绣吉祥图案使娘惹"可巴雅"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吉祥文化更是赋予她精神上的内在,正是这一因素成就了娘惹"可巴雅"的独特性。</p> <p class="ql-block">娘惹"可巴雅"的刺绣图案中国特征鲜明。以中国特征为底色,且融合多元文化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娘惹装样式特征</b></p><p class="ql-block"><b>1、娘惹"可巴雅"西式立体结构样式特征</b></p><p class="ql-block">娘惹"可巴雅"完全打破长款"可巴雅"的中式平面结构和宽大保守的风格特征。借鉴西方的立体结构样式,服装前衣片的公主省和后农片的腰省,使得整体造型变得立体修身,展现女性身体的曲线美。服装的衣长继续变短,又被称为短款娘惹"可巴雅"。娘惹"可巴雅"的样式基本确定:"短小样式"、"紧身窄袖"、"翻领对襟"、"收腰","衣片前长后短"、" W 型尖衣角"</p><p class="ql-block"><b>2、鲜亮色彩和半透明质地的娘惹"可巴雅"</b></p><p class="ql-block">欧洲殖民者将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带到这一地区,娘惹"可巴雅"的色彩和材料日趋丰富多彩。一种称为" Rubia "的薄纱材料,因其更加透气、清凉,易于印染,成为制作娘惹服装的主要材料,它是欧洲工业革命的产物,一种类似于薄纱的平纹织物,又称"玻璃纱"或"巴厘纱"。这种半透明的材料产生一种朦胧美,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将娘惹身体曲线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又带有东方含蓄美。</p><p class="ql-block">易于印染的材料,以及受欧洲"洛可可"艺术和"中国艺术"的影响,娘惹可巴雅的色彩变得鲜亮、明快,这时期娘惹"可巴雅"的色彩,既有中国传统的大红、粉红色,也有马来人喜爱的土耳其绿。以及其他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娘惹"可巴雅"由单色系变为多色系,且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图案配色与服装本身的底色既相互呼应,又有多个色彩在色相、明度和纯度上与之形成对比,使整体服装的色彩既统一和谐,又因对比而不失活泼和丰富感。</p> <p class="ql-block"><b>金苍绣</b></p><p class="ql-block">是福建泉州的传统技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苍绣起源于唐朝的“蹙金绣”,并在宋朝演变为泉州刺桐绣中的特长技艺--“金苍绣”。</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金苍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称为“蹙金绣”,以捻紧的金线在织品上绣出皱纹状的图案,这种工艺在唐朝宫廷中非常流行。到了宋朝,由于黄金匮乏,朝廷禁止了这种工艺,但它在民间演变成了金苍绣。宋元时期,随着刺桐港海外贸易的繁荣,金苍绣的绣品销往近50个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金苍绣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画稿、打孔、绷布、印图、金葱平绣、金葱凸绣、上浆、组装等八道工序。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金葱线包金箔,形状如葱,因此也称为“金葱绣”。金苍绣的针法多样,包括荔枝跳、菠萝凸、三叠线、龙鳞迭甲等。</p><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和应用场景:金苍绣在闽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用于宗教、戏剧、民俗装饰等方面。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立体感强,具有鲜明的泉州地方特色。这种技艺见证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源流,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p> <p class="ql-block"><b>04 异常华美:</b></p><p class="ql-block"><b>"答岑、娘惹"的婚礼服</b></p> <p class="ql-block">长款"可巴雅"(长衫)与中国直领对襟窄袖"褙子"高度相似 </p><p class="ql-block">褙子,又称"背子",男女皆穿,男式褙子宽大,女士窄小,褙子在宋代已是女子的主要服装形式。褙子主要形制特点:直领对襟式,窄衣修身,锦饰作缘。袖有宽窄两式,衣长有齐膝、膝上、过膝、齐裙至足踝几种长度不一,另在左右腋下开长衩,好像是辽服的因素,也有不开侧衩的。</p><p class="ql-block">在16世纪的爪哇岛,"可巴雅"是象征神圣的服装,只能由爪哇王室成员穿着。长款"可巴雅"的外观样式中式意蕴强烈。"可巴雅"和"褙子"两者在视觉外观上都如出一辙。"直领对襟;窄袖;开门襟、不扣合;服装边缘作装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洛博展览图片,欢迎到洛阳博物馆看临展,文物来自新加坡,了解一下娘惹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