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寒至冷雪晴天,阴到至极阳必反。</p><p class="ql-block">君子道长小人消,二阳逼阴入泰关。</p><p class="ql-block">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冷到极致的大寒节气里,作者带您穿越时空,去感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寒冷中热气腾腾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 节气中的大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p><p class="ql-block"> 在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中,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初的为节,月末的为气。“节”是时间的节点,标志着季节的开始或结束。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一年四季变化的标志。“气”是节的延续,代表着月份交接点之间气候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气候变化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小寒为节,大寒为气。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的大寒,它既是寒冷的极致,也是寒冷的结束。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天地盈虚,与时消息。</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一年四季的二十四个节气,就是阴气和阳气的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也是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和作息养生的行动指南。</p><p class="ql-block"> “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大寒虽然是寒冷的极致,但大寒节气处在小年和大年的氛围中,让人们心里依然感觉热气腾腾。因为,在大寒的不远处,有一个“立春”的节气等在那里,你仿佛会听到各种动植物苏醒后的呼吸,也会看到春天迈着轻颖的步子款款走来。就像每天承受繁重作业的学生,一想到有一个长长的假期等在后面,犹如从漫漫长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汗流浃背的农人看到了丰收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只有在农村,你才能感受到分明的四季,体会到冰天雪地的大寒节气里年节带来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大寒三天就是小年,农人们忙忙碌碌准备着年货。家家户户的手磨像钟表的秒针,一圈一圈不停地转动,洁白的豆浆从磨缝里汩汩流淌。人们推磨的推磨,烧火的烧火,煮浆的煮浆,点𠧧水的点卤水,半天的功夫,厚墩墩,白嫩嫩的豆腐就压制成型。</p><p class="ql-block"> 相传,豆腐的发明者是西汉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他在八公山上炼丹时,无意间将卤水或石膏落入豆汁中,从而使大豆的蛋白凝结聚集,形成了豆腐。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明确指出:“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豆腐的谐音为“都富”,象征着吃了豆腐,大家都会富裕起来。豆腐因凝结集聚而成,还象征着家庭团圆,是年节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也是祭祀中洁净吉祥的供品。</p><p class="ql-block"> 祭灶是大寒节气中小年的一个重要仪式。《论语》中记载孔子关于祭灶的话。他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意思是与其供奉家里的角落之神(奥神),不如敬奉保一家平安的灶神。在民间传说中,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察看善恶的大神,腊月二十三日,他要到天庭去回报工作。这天一大早,人们将厨灶收拾得干干净净,只等晚上焚香,给灶王爷奠酒、敬献供品、磕头、行礼,拜托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供品中有一种粘牙的糖糕,象征着将灶王爷的嘴巴黏住,不让他吭声,防止他到玉皇大帝面前告状,揭发人间的罪恶。祭灶时,孩子们跪在大人后面,学着大人们的动作磕头行礼,然后拿着祭献剩余的麦芽糖出去和小伙伴们分享,只有张老汉家上过初中的六斤对大人们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嘴里小声嘟噜:“神仙要是被人烧香磕头敬献供品贿赂一下,就是非不分,替人弄虚作假,那还叫什么神仙?”这话被刚磕完头站起身的张老汉听见了,抡起巴掌给了六斤一个耳光,打得六斤眼冒金星,晕头转向。张老汉铁青着脸骂到:“狗怂娃,今天是什么日子,你敢对灶王爷不敬?”然后急忙慌张地拉住六斤跪下,又给灶王爷磕了三个响头,嘴里不停地给灶王爷赔着不是——“灶王爷你大神大量,不要和娃计较,不要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娃的不是。”挨了打的六斤看着他爸头像鸡叨米似的一个劲儿给灶王爷磕头谢罪,他想笑怕再挨巴掌,硬是强忍住没敢笑出声来。</p><p class="ql-block"> 过完了小年,对于农人来说,年前还有一项重要仪式就是赶集。农村人把赶集叫做“跟集”。有的地方单日为集,有的地方双日逢集。平时,农人一年四季早出晚归在地里劳作,很少到镇子上跟集。现在年关将至,该收的庄稼已经归仓,该耕的地已经翻了数遍,该积的肥已经送到田里。这时候的跟集,不仅仅是置办年货,更多的是休闲、娱乐、放松,去看看集市上热闹的场面。出门之前,大人孩子都脱掉雍肿、沾满汗渍和灰尘的棉袄,换上过新年体面的衣服,怀里揣上崭新的票子,满心欢喜地来到镇上。他们不急着置办年货,先走进理发馆,男人理个发,女人烫一下头,做一个时髦的造型,再下个馆子,改善一下生活,然后挤进熙熙攘攘的人群,揭几张年画,买几副对联。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过年时放的炮仗,买了五百响的鞭炮,还要再买一些单响的“穿天猴”,两响的“二踢脚”。如果钱有余的话,还要再买一墩子除夕晚上燃放的烟花,这样才有听头,有看头。这时候,心里最高兴的是年轻人,他们趁着跟集的机会相对象,见情人;有的青年赶集买礼物去拜见未来的老丈人,把正月里结婚的日子定下来。尽管寒冬腊月北风吹,雪花飘,但农人一点都感觉不到冷,心里热乎乎的。</p><p class="ql-block"> 接近大年,农人厨房里的年货堆得满满的。馒头是自己蒸的,豆腐是自己磨的,猪和鸡是自己杀的,肉是自己煮的,酥肉丸子是自己炸的,蔬菜是自家种的,凉菜是自己拌的,鱼是砸开冰凌河里捞的,油盐酱醋茶烟酒粉条挂面是商店里买的,新衣服是媳妇做的,窗花是闺女剪的。</p><p class="ql-block"> 准备好了吃的,家家户户开始除旧布新。每家的墙上都糊了崭新的报纸,像商量好了似的,中堂上都贴着毛主席像,主席像的两边各挂了对子,有的人家的对子上面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有的人家的对子写着“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各家的年画也是大同小异。有的人家侧面的墙上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有的人家墙上贴着《天仙配》《碧玉簪》;有的人家贴着《玉堂春》《白蛇传》;有的人家贴着《杨家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门上的春联更是五花八门,牛哥家的春联是“风调雨顺六畜旺,心想事成五谷丰”,横批是“勤劳致富”。羊娃家的春联是:“日出而作日入息,凿井而饮耕田食”,横批是“不误农时”。六斤家的上联是“耕读传家久”,下联是“诗书济世长”,横批是“家风传世”……金灿灿的春联把大雪覆盖的村庄装扮得红红火火,节气中的年味越来越浓。</p><p class="ql-block">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吃过了年夜饭,村子里开始鞭炮齐鸣,烟花绽放。红彤彤的灯笼,映衬出农人一张张幸福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春打六九头。五九过后,三阳开泰,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天地交合,万物亨通,寒潮已去,春潮涌动,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p><p class="ql-block">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气将春天的大幕已徐徐吹开……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扭动婀娜的身姿,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春天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诚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