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沈阳故宫

文京文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其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后经康熙、乾隆时期的改建和增建,形成了现今的格局面貌。这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气庄严的帝王宫殿建筑群,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1997年香港回归时曾经来过沈阳。本文记述时隔28年,上周再次游览沈阳故宫的见闻及学习收获。</span></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是清朝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皇帝兴建和使用的宫殿。1644年,清政权迁都到北京后,沈阳故宫作为康熙、乾隆等皇帝东巡祭祖期间居住的行宫,又被称为“陪都宫殿”。</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1981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2000年,沈阳故宫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7月1日,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p><p class="ql-block">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正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此门庄严富丽,与整个宫殿建筑十分协调。</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为门)。</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导览图</p><p class="ql-block">按其建筑先后、布局和功能分为东、中、西三路,有各类古建筑114座,主要景点有崇政殿、大政殿、十王亭、凤凰楼等。</p><p class="ql-block">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于1625年开始创建,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中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于1627—1635年建成,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永福宫等。</p><p class="ql-block">西路—乾隆时期于1782年建成,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包括<span style="font-size:18px;">戏台、文溯阁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次游览顺序:中路—东路—西路。</span></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p><p class="ql-block">又称金銮殿,位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路前院正中,</span>是沈阳故宫的正殿,也是沈阳故宫等级最高的建筑,它的建立标志着皇权的确立,使沈阳故宫有了皇宫意义。</p><p class="ql-block">崇政殿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太宗</span>皇太极主政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登上汗王宝座。皇太极于1636年4月举行称帝大典,<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巡”诸帝于此举行“展谒山陵礼成”等庆贺典礼。</span></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围以石雕栏杆。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身</span>方形廊柱,圆形殿柱,两柱间用一条整龙连接,实用与装饰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气魄。</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内上方悬挂的“正大光明”匾是乾隆皇帝仿造北京故宫乾清宫顺治所书的“正大光明”匾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殿内陈设宝座、屏风,两侧各有熏炉、香亭、烛台。在宝座前面两侧竖立悬挂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底金字对联亦为乾隆御笔。这一对联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皇宫时留下的珍贵物品。</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月台的东南角立有日晷,西南角设有嘉量亭,均为大理石雕造而成。</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北首的凤凰楼,建造在4米高的青砖台基上,有三层,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清代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建于皇太极时期1627-1635年,是皇帝后妃宴饮和读书之处。清迁都北京后,楼内曾收储清代帝王像及御宝等。</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上有乾隆御笔亲题的“紫气东来”匾。</p> <p class="ql-block">当年皇太极及太妃登顶凤凰楼的楼梯台阶。</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p><p class="ql-block">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按位置应该是凤凰台上最不重要的角落,却出现了历史上重要人物。永福宫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孝庄文皇后</span></p><p class="ql-block">是清初政治家,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嫔。</p><p class="ql-block">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蒙古科尔沁部人,孝端文皇后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1625年嫁给皇太极,为侧福晋。1636年被册封为庄妃。期间生有三女一子。1643年皇太极驾崩,其子福临即位,即顺治帝,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尊祖母为太皇太后。布木布泰1688年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河北昭西陵。</p><p class="ql-block">布木布泰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虽未垂帘听政,但在顺治帝登基后辅佐幼帝,追论多尔衮,辅助康熙帝擒捉鳌拜、巩固皇权及平定三藩之乱、察哈尔布尔尼叛乱中都起了一定作用,对于清初政权的巩固,统一及强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1638年,顺治帝福临降生于此宫。</p> <p class="ql-block">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像</p><p class="ql-block">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定都北京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生于永福宫。六岁登基,改元顺治,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福临去世,终年二十四岁。葬于清东陵之孝陵,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康熙。</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p><p class="ql-block">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面对凤凰楼。</p><p class="ql-block">清宁宫是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在东次间开门,屋内西侧三面火炕和火地,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寝宫和宗教祭祀连在一起。窗从外关,烟筒设在后面,这是满族的建筑特点;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图片为清宁宫门口左侧的“宰牲台”,因为只有在皇后的宫内才能举办祭祀仪式。</p> <p class="ql-block">乾隆八年,乾隆第一次东巡期间,于清宁宫举行典礼,写下“万福之源”。</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是最早的清宫内廷家祭场所。</p><p class="ql-block">关羽像就是清宁宫朝祭时的主要祭拜对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道光皇帝在清宁宫祭祀后御笔。</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皇帝像</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五十岁时,在他心爱的宸妃死后身体变得虚弱,从此这位身体一直健壮的皇帝常常“圣躬违和”。当年他对诸王及他们的妻子儿女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流露出皇太极已为他年老体衰而不安。</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9月21日夜里,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的这间卧室,时年52岁。皇太极葬于沈阳昭陵。</p> <p class="ql-block">东寝窗下墙外开灶台——满族独特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一生娶了十五位妻子,而他最喜欢的是明崇祯七年(1634年)娶的博尔济吉特氏,崇德元年封她为关雎宫宸妃。这位妻子贤淑文静,皇太极和她颇恩爱,婚后曾生一子,皇太极高兴至极,为此发布了大清第一道大赦令。这个儿子二岁而殇。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皇太极正在松锦前线,忽听宸妃病危,急忙赶回盛京时宸妃已死。皇太极悲不自胜。</p> <p class="ql-block">在中路有一个《锦绣宫闱—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可谓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沈阳故宫</span>博物馆中的特展。</p> <p class="ql-block">清 乾隆款粉彩镂空冠架 </p> <p class="ql-block">清 青玉浮雕花鸟纹如意</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高台之后是“御花园”,内有碾磨房、二十八间仓等建筑,是皇帝膳食的供给区,并有地下窨道与清宁宫相通。</p> <p class="ql-block">烟囱在满语里称作“呼兰”。东北以前的民居烟囱大部分都是与房屋一侧墙壁合为一体,烟囱的顶部从房侧伸出而不是从屋顶伸出。沈阳故宫帝后起居的清宁宫后面,会看到一个地面烟囱。“烟囱出在地面外”就是满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烟囱与房屋离开一段距离,</span>也是沈阳故宫里唯一的烟囱。唯一的烟囱为什么不在屋顶或屋侧呢?</p><p class="ql-block">其实清宁宫后的这种烟囱,是典型的具有满族特色的“跨海烟囱”。所谓“跨海”,就是离开房屋一段距离的意思。这种“跨海烟囱”一是为了建筑方便,二是为了防火。</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烟囱还有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的节数与大清王朝气数的巧合。</p><p class="ql-block">这个烟囱是垒一节缩一节,一共有11节,而在第11节上面还砌了三块砖。对此,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皇太极在扩建沈阳故宫时,就预见了大清帝国的兴衰时限,以这个烟囱作为昭示。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共经历了十二个皇帝,但溥仪只当了三年皇上,清朝就被推翻了。烟囱一节代表一位皇帝,那么就是11位皇帝加上末代皇帝在位3年。</p><p class="ql-block">唯一的烟囱立在屋外地面,烟囱的节数竟与气数相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p> <p class="ql-block">这个可能就是那个地下窨道通往后御花园的出口。</p> <p class="ql-block">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616年努尔哈赤在基本完成女真族统一的基础上于家乡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和附县老城村)正式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年号天命。</p><p class="ql-block">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p> <p class="ql-block">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p><p class="ql-block">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p><p class="ql-block">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借用网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因为体量较大装饰华丽而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span></p><p class="ql-block">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p><p class="ql-block">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p> <p class="ql-block">西路:</p><p class="ql-block">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筑,又使沈阳故宫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p><p class="ql-block">1644年,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10次东巡,拜谒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以抒发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礼舆</p><p class="ql-block">‌礼舆‌是清朝时供皇帝乘坐的十六人抬大轿,主要用于皇帝上朝和祭祀时使用。其名称始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与轻步舆、步舆合称为“三舆”。‌</p> <p class="ql-block">太平车</p><p class="ql-block">是清代盛京举行仪式时,从北塔法轮寺迎接“迈达里佛”的专乘,又名“佛车”、“七宝车”。</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p><p class="ql-block">建于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风格相统一。</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从北京故宫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前的中街牌坊</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纪念邮票 (1996年发行)</p> <p class="ql-block">当下正是2025蛇年春节前夕,沈阳故宫从始建到现在也整有400年历史。“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与上个世纪末来的那次比较,感觉来沈阳故宫参观游览的游客越来越多,经过修缮盛京皇宫也旧貌换新颜更加好看。不妨有时间“来沈阳转转,到故宫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