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现代诗作者在诗文中运用实与虚的手法,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技巧,到了几乎逢诗必用的地步。实,指具体,实在的物象,情景,事件等,实境写生活与情感,展现生活与诗的紧密联系。虚,指抽象,隐晦的情感,意境,抽象,赋予诗深邃的内涵。虚境拓宽艺术边界,跨越现实,赋予象征与哲理。虽然有虚实之说,但一些妙笔诗篇的虚实很难清晰划际,往往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当然就没必要划出个井水不犯河水来。另一方面,若实过则冲淡诗意,虚太多则造成孤唱寡和甚至难懂费解而失去读者。可见,实和虚恰到妙处的应用和把握技巧,已成写诗人表达情感、构建意境的常用手法。</b></p> <p class="ql-block"><b>实景的描绘使诗歌具有画面感,而虚境的营造则使诗歌实景赋能深邃的内涵。好诗虚实巧妙搭配,相契相生相济互映衬,不可割裂成各自独处而导致呆滞、刻板、青涩甚至别扭,故虚实需交织运用,外在内在推波助澜成就美,如诗的画面质感,层次远近感,空间动态静态感,灵动的生命力度感,空灵感,哲理才情渲染等等,这些是通向极至美的通途。故而本文试图析读广为熟悉的经典《再别康桥》,对拨冗拔沉我冥顽,启迪我悟性,拓宽联想空间和提高意寓的构建能力等等,能举一反三地触类旁通自己的抽象思维,培植灵性,提高赏诗水平等,裨益良多。析赏诗多了,即便写不出好诗,读诗也能收获一二,当是人生雅趣、幸事、喜事,毕竟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啊。</b></p> (二) <p class="ql-block"><b>徐志摩先生是中国现代诗早期开拓者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字句优美,意境深远,呈浪漫主义诗风。《再别康桥》是其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以其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著称,备受读者青睐。该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作者曾经对中国新诗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通过对河畔金柳、青荇、潭水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b></p> <p class="ql-block"><b>“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的开篇,便以轻盈柔和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这里的“云彩”,既是实写西天景致,又寓意着诗人心中那份飘渺不定不安的情绪。“轻轻”既是实写离别的脚步轻盈,又寓意着诗人内心对这段美好留学时光的珍惜和难以割舍的情愫。虚实之间,既展现了康桥的自然之美,又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一抹淡淡的哀愁基调,是人生无常感叹的前奏和伏笔。</b></p><p class="ql-block"><b>“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以金柳喻新娘,形象生动,神似而形俏,将康河的柔美与诗人的眷恋之情巧妙融合。这里的“金柳”与“新娘”,既是实景的描绘,又是诗人心中美好愿景的寄托,虚实交织,构成了一幅令人心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能听见诗人内心深处的低语,感受到那份对康桥深深的依恋。这里有明显的动态美,立体美,空间美,让情感徜徉其中就仿佛使人置身于那片金色的梦境之中。</b></p><p class="ql-block"><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笔下的青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们仿佛在向诗人热情致意,又似乎在炫耀着生长环境的美好。这一节,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物我合一,虚实难辨,既展现了康河的明净与自由,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在虚实之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b></p> <p class="ql-block"><b>“青潭”一节,更是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诗人先以实写青荇浮藻间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如梦似幻;继而以虚写,将清潭想象成绝彩斑斓的梦,再由“梦”联想到以前寻梦的浪漫。眼前所见为实,联想、想象为虚,由实到虚,借潭写梦,融情于梦,借梦发感,虚实相映,诗意盎然,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美好梦想的深切追求。虚实已不可分割独论了。</b></p><p class="ql-block"><b>“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以寻梦为引子,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这里的“梦”,既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虚实交织,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梦幻之美、空灵之美、浪漫之美。</b></p> <p class="ql-block"><b>贯览全诗如同饱赏一幅幅动人心魄的连续流动的水墨画,既写实又写意,虚实之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对情爱、对理想的深刻思考和无限感慨。在虚实梦幻间,康桥情未了未央,那般眷恋与难舍,如同那永恒的星光,斑驳得醉人心灵,让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b></p> (三) <p class="ql-block"><b>透过《再别康桥》看到了实与虚的完美结合,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艺术魅力,也使诗歌成为了表达情感、构建意境的重要手段。其中,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是鉴别诗歌作品的必要条件。初步透视《再别康桥》,看到了创作者在实体的描绘与空灵的遐想之间自由穿梭,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无尽的魅力。让读者在接受作品的过程中,一边感受到实体的美感,一边沉浸于虚幻的想象空间,从而领会多元的深刻的审美、哲辩光辉的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创作者的想象力、联系力、描绘力、情感投入等,必然是现代诗写作首要的、关键的,这成了我对诗人才华情怀(才情)的具体领略。</b></p> <p class="ql-block"><b>希冀这些初浅认知,从虚实交织这一视角出发,对悟读现代诗有所启迪或者帮助。也许我片面解读了一点资料,尚属一孔之见,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斧正,感谢阅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