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王庙历史简介</p><p class="ql-block">二王庙始建于东汉年间,初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p><p class="ql-block">南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至498年) 益州刺史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将原庙改祀李冰,称 “崇德庙”。宋开宝五年(972年),宋太祖颁诏扩大庙基,增塑了二郎神。从五代起,李冰,二郎相继被封为王。该庙先后称作 “江渎庙”,“李公庙”“真常道院”, “显英王庙”,“广济王庙”“二王宫”,“二郎庙”等。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正式定名 “二王庙”。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冯玉祥将军亲书二王庙匾额。</p><p class="ql-block">二王庙同青城山一脉相通,曾以道教宫观著称于世,一度为道教宗王庙。明朝末年,该庙毁于兵火。清初,湖北武当山金真道张清仕道长来此重建。清雍正九年(1731年)赵一柄等道长募集资金兴工九年,重建了正殿,后殿,祈子宫,戏楼,牌坊,等六十余间。</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王来通,张来翕(xi)道长扩建并特铸大钟一口以示纪念。一九二九年,又遭火灾,烧毁大殿,后殿,祖堂等附属建筑百余间。同年,该庙住持李明治道长募集资金,历经十年予以恢复。一九三四年,又经龚至良,包至清等道长扩建,形成了二王庙现在的古建筑规模和格局。清代以前,该庙为道教正一派的宫观,自清康熙年间起,二王庙为全真龙门派的宫观。迄今任二王庙住持的有张清仕,王来通, 申复全,贾教正,熊合寿,曹元斌,李明治,魏明德,罗明焕,龚至良,张世龙,蒋信平,陈兴全,包至清,邹理慧。</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二王庙有道士30多人,解放初在新政权刚建立的非常时期,为保护名胜古迹,原灌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接管了二王庙,但仍住有13名道士,仍有宗教活动。1952年土改时,二王庙被列为地主庙宇,住持龚至良被镇压,但仍有4名道士在庙内居住,宗教活动仍在进行。1957年,庙内住有3名道士。1958年8月10日,</p><p class="ql-block">经四川省委批准,二王庙被列入《四川省汉民族地区第一批佛道教名山寺庙观宫保护名单》,并指出二王庙“属省内著名道观,现住有道士”。1960年3月,原灌县县委统战部和县文管局所将二王庙列入省,地县受保护的名山宫观之一。1962年,二王庙有7名道士居住,蒋信平道长担任当家。1963年为解决各宫观后继人的问题,原灌县县委统战部又将农村部分小庙的道士调来二王庙的道士,道姑有:米至照,包至清,陈兴全,邓理华,张至全,夏卫富,岳至静,胡至均,郭理君,唐理定等道长。1962年,陈兴全道长到北京道教静修班学习三年,1965年底回庙,于1966年初任当家管理庙务,蒋兴平道长调到青城山。</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博物馆对都江堰介绍的文字资料</p><p class="ql-block">据考证,第一个治水的是古蜀开明帝,丛帝鳖灵(湖北荆州人)(郫都区望丛祠有介绍),李冰虽然为蜀郡守,但并非秦派驻,大概是秦灭古蜀后的遗民,治水是对古蜀鳖灵治水工程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郫县望丛祠浮雕</p> <p class="ql-block">郫县望丛祠</p> <p class="ql-block">古蜀时期四川一定有犀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