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老念旧,一点不假。</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之前,中国正陷入文革困境。笔者在混乱中,被国家分配到淮北一个叫“皇后窑”的煤矿。</p><p class="ql-block"> 中国煤矿的命名,大都以所在地的地名为号的。据笔者考证,这座矿山坐落在一个相山东麓下的小村庄——后窑东侧,因为小村姓黄的村民居多,也许这里曾经有石灰窑之故,小村就成了“黄后窑”了。煤矿一开,应该说知识分子给这座新矿增加点文化“仙气儿”,依照其谐音叫“皇后窑煤矿”。</p><p class="ql-block"> 后来,按照矿井开工顺序,这个矿又命名为“跃进六矿”,最后改名为“岱河矿”。现在,更名为“岱河矿业”,决定最近破产了。写到这里,笔者难掩唏嘘。</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这个矿已经快20年了。我在那里工作30年,青春全部奉献给这座矿山了。回眸一看,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有不少奕奕生辉的闪光点,无悔。</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岱河那三十年回想起来,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24栋小楼。</p><p class="ql-block"> 1958年,淮北迎来了煤矿大开发的机遇,岱河矿由煤炭部下属的工程处开建,1965年12月25日投产。在高岳有一片简易工房,都是三十六工程处的建井工人家属居住的。基建工程处的师傅们打好矿井,建好两栋单身职工大楼和22栋家属区三层小楼,统称“24栋小楼”。在这座设计60万吨年产量中型现代化矿井投产的第二个年头,我分配来这里。</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我宿在学校的一个办公室的乒乓球桌上,铺的旧草垫子是蒲草编的满是臭虫,令我夜不能寐,现在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新的学校只有五个小学年级,五年级两个班。刘绍田老师带五年级一班,我带 二班。自此,我天天和这座拥有24栋小楼的工人村打交道,因为学校就和工人村挨着。时间长了谁家几个孩子,大体学习情况如何,家长是工人还是干部,我大都知道得大差不差。</p><p class="ql-block"> 别说,这24栋小楼还是有点说道。据说是仿苏图纸设计的。1——6栋,7——14栋,15 ——19栋,20——24栋,(其中有两栋是单身职工宿舍,前边的小一些又叫机电楼,后边的叫采掘楼。)这些楼房现在看来是落伍了, 但在半个世纪之前,与附近农村低矮的草房一比,简直就是天上人间之别。且这些建筑设计风格各有不同。建筑质量,是从前至后,越来越差。在我印象中,前六栋质量最好,洋味道十足,就是面积不大,是强调“质量标准化”的产物。7——14栋都是两间三室,大约60多平米,带厨房独立卫生间,在当时,是干部们居住的地方,书记,矿长,科区长住的,也有一些带眷工人居住,等级不是很明显。15栋以后,大部为带眷职工居住。有几栋是公用厕所,十几家共用。那个时代是分时供水,所以住在那里靠厕所的户可谓一天到晚独享厕所熏天之苦。就这条件在计划经济时代,谁能吃上商品粮供应和分到一套免费提供的住房,当属于高水平的生活了,为农民所仰慕之极。</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批进校的年轻教师,一度在11栋的两套居民房内住过好几年。有多少美妙的记忆伴随着我们成长啊。</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1970 年结婚时,没有房子住,回老家完婚之后,我们夫妻俩各住各的单身汉房子。后来,领导出面给我们借一套14平米的小房,才算有个栖身之地。关于搬家的记忆我写过文章,描绘要房子的不易。这里就不复赘述了。</p><p class="ql-block"> 坎坷人生几十年过去,房子是越住越大,舒适度是越来越高。水电煤气全时供应,出门十分便利,安享城市居民一切应有的方便。不用为“茅屋为秋风所破”困扰,也不用为“娇儿卧踏里裂”犯愁了。那24栋里边走出来的我教过几年的学生们,他们都是解放后54——55年的人 ,都已经退休了(一些大龄生与我差不多大[em]e400822[/em])。现在偶有师生见面,彼此两顾都是头发斑白了。抚今追昔,心潮逐浪高啊。</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下放挖过煤、为了生活打过煤饼子,打过煤球。在靠票证维持生活的日子里,彷徨过,战栗过。在阶级斗争的年代里,与大家一起挣扎过,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日子里,也曾付出过……</p><p class="ql-block"> 漫漫的历史中,当然最难忘的回忆——还是那24栋小楼了。它现在显然是破旧不堪了,早就淹没在电梯楼房的包围之中。老居民依然在那里延续着他们的生活。有位学生告诉我:“我去看过一回我曾经的家,已经面目全非了。”现在的居住者问他:“您是干啥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些旧房,已经列入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但愿这是岱河老民们在破产前夕得到的最大福音了……</p><p class="ql-block"> 注:此文来自作者搜狐日志</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23日,本人搬进碧桂园新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