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说起居家桥即感到熟悉又是那么的陌生。熟悉的是我在居家桥小学读了六年书,还在小学的幼稚园部呆了三年,共足足九年。那时候有的小学是三年制的,称为初小,六年的称完小,也称高小,有的小学是半日制的,也就是读半天书,上午上课,下午就可回家了。居家桥小学是六年一贯制全日制完小。那时称幼儿园为幼稚园,现在香港、台湾地区还称幼稚园。那时郊区幼稚园很少,学龄前儿童大多在家由家中的妈妈、爷爷奶奶带,很少上幼稚园的。上幼稚园孩子的爸爸妈妈很多是双职工,所谓的双职工就是爸爸妈妈都在工厂上班,抽不出时间带孩子,只能把孩子交给幼稚园。还有就是家里比较有钱的,把孩子送到幼稚园,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教育,因为上幼稚园是要花钱的,三年幼稚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消。那时的农村收入少,能省就省,孩子上不上幼稚园无所谓,所以那时候上幼稚园的孩子很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居家桥小学离我家有公交车一站路,也就是一里地多一点。上幼稚园时大多数有家中的奶妈(弟弟妹妹的)和佣人接送我的。上小学时我就和住在附近的同学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了。那时的孩子都是散养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很好,很多事情孩子们都能独立完成。还有就是那时的书包比较轻,没有几本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到距离我总说一站路,因为家门口不远处有一条马路,马路上有公交车。居家桥小学在马路旁,沿马路走十几分钟就到学校了,但同学们很少走马路去上学。家门口有条小路,一路向东把几个村子串连在一起,从西𡋤的陶家宅起,经过我们沈家门,朝东是杨家门,然后是卢家浜和张家桥头,再过去小路变田埂了,这田埂就是我和母亲割茅草的地方。我们一路走一路有同学加入进来。小路与马路看似平行的,但很巧,最后在小学门口相交了,穿过马路就是学校的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学校大门分两部分,左边,也就是西面,有两排平房,北面一排,南面一排,中间是三、四米宽的场地,这部分平房是老师的办公室、放教具和体育用品的仓库、老师的宿舍,还有就是幼稚园的教室。进学校大门向东侧就是小学部的教室了,也是二排平房,北面一排教室的屋顶是铁皮的,夏天很热。南面的教室比较新,窗户也更明亮。教室朝东就是操场了。操场方方正正的,操场是泥地的。操场中间由于孩子们的活动把泥地踩得光光的,操场四周很少有孩子们的小脚踩踏,长满了杂草,特别是几个墙角,野草丛生。春天的早晨操场边缘总有很多很多很小的小土堆,有同学摘一根小草茎趴在地上把草茎轻轻的插进小土堆中央的小洞中,轻轻的提起,一只小虫咬住了草茎,还没睡醒的小虫被从被窝里拉出!这小虫子还有一个名字,忘记了叫什么,好像叫什么狗?我怕小虫,不玩捉虫的游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课间,教室里是没有人的,同学们都在操场上玩。现在孩子的眼光看来,这些游戏很土。这些土游戏五花八门,总有一项是你喜欢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操场的围墙是竹篱笆,有的地方已经有几个破洞了,特别是靠北面的竹篱笆破的已经钻得过人了。从竹篱笆钻过去这里是市区一所中学的学农基地,这学农基地只有一排平房,有好几间,中学生们很少到这里来,平时都是空着,教室里有课桌椅,但都堆放在教室的后面,教室里到处都是稻草,铺满了整个地面。课间,同学们在这厚厚的稻草上翻跟斗,打闹着。有同学在墙角的稻草中捡到了洋泡泡,用嘴用力的吹着,洋泡泡越来越大。一般的洋泡泡都是红的绿的,五颜六色的,这洋泡泡是白色透明的,人家洋泡泡是圆圆的,它是长长的,而且头上还有一个小滴子。吹洋泡泡的同学憋足了气,脸都涨红了。“不要吹了,再吹就要炸了!”有同学提醒道。那同学不吹了,给洋泡泡打了个结,然后把洋泡泡抛向天空,洋泡泡高高的飘起,又慢悠悠的落下来,这时,好几双小手伸向落下的洋泡泡,把洋泡泡再次推向空中。孩子们叫喊着,追逐着洋泡泡。上课的钟声响了,同学们快速的钻过竹篱笆洞奔向教室。洋泡泡从空中飘落下来,落在竹篱笆的洞口附近,一位同学一脚踩踏在洋泡泡上,呯的一声,洋泡泡登时炸裂了!白色的碎片飞向四方,随即一股难闻的味道随风飘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操场东面篱笆墙外就是居家桥路,一条只有二米多宽的小路直通黄浦江畔。居家桥路朝东就是居家桥镇了。居家桥镇有几条街,过去这里有不少店铺,附近的村民都到这里来买米买油盐酱醋。解放前镇的北面、黄浦江旁还有美孚公司,他们也到镇上购物消费。所以居家桥过去也繁荣过。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镇上的商店只能维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粮店,副食品商店,煤球店,早餐店,理发店,缝纫店,菜场,还有一个很小的染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期,粮、油、煤是计划供应的,而且还是定点供应的,我家的定点供应商店就在居家桥镇上。买米不但要粮票,还要购粮证,因为米还分大米和籼米,大米(粳米)很少,平时吃的多数是籼米。那时候买米都是自带米袋的,洋米袋粮店有卖,是面粉厂出厂的面粉包装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粮店卖米已经半机械化了,先把大包麻袋装的米用升降机提升到二楼的大米储存仓里,储存仓下西是锥形的,锥形出口处有翻板,营业员用手拉动翻板,米就从锥形口流出落在量器上,三十斤,五十斤,营业员控制着翻板,如果还缺一点,营业员用手轻触翻板,直到斤两足够为止。这时营业员会高声说道:“好了吗?”就是问你把洋米袋套在柜台外的出米口了吗?柜台外有凸出的出米口,你回答好了,这时米就倾泻而出,流入洋米袋中,如果没准备好,米就有可能全部流在地上!这可是一个月的口粮啊!所以大家都很小心谨慎。然后米袋口一定要用绳子扎紧,如果忘了带绳子,粮店已经为你准备好短麻绳了。脚踏车就停在粮店外,把米袋搬到脚踏车后面的书包架上,再用绳子挷扎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煤球的定点店也在居家桥,煤球店在湖北街到浦东大道口的交汇处。煤球店到处都是黑黑的。那台煤饼制作机不停的哐噹哐噹的响着。制作煤饼的师傅手上身上都是黑的,虽然戴着口罩但那口罩也快成黑色的了。制作煤球、煤饼的煤是无烟的阳泉煤加上一定比例的泥土和水别成的,没有泥和水是制作不了煤饼的。买煤球、煤饼要煤球卡,买一次,在卡上纪录一次,不能多买,除非你是煤球店伙计他爹。买煤饼、煤球一般都用二种工具车,一是小推车,家住在离煤球店比较近的使用,我们路比较远的都用脚踏车,脚踏车后面书包架上横放一根结实一些的木棍,用绳子挷牢,木棍两边挂两个铁皮桶,把买好的煤饼放在铁皮桶里,骑着车回家了,这样轻松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刚才说到湖北街,这街不长,只有几十米。湖北街与镇上几条街一样都铺着挙头大小的石头。湖北街虽小但名气很响,住在附近方圆几里的居民都知道湖北街。湖北街是湖北人聚集居住的地方。其实湖北人大都数都很好,但他们的嗓门大,有什么看不惯的就要说,但也有害群之马。湖北街过浦东大道有一个荒废了的原炮兵部队住地,周围用竹篱笆围着,里面杂草丛生的荒地上有几条小河沟。暑假的一天,我约了同龄的堂侄带着脸盆到炮兵部队的小河沟里去拷浜头捉鱼。我们从虚掩着的竹篱笆门遛了进去,我们四处观察,看中了一段我们认为有鱼的河段,我们两从这十几米的河段两边开始筑坝,把这段河从一条河中切开。两边的坝都筑好了,我俩集中在一起开始用脸盆把河水向外拷。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水位下降了很多,眼看就要抓鱼了,因为水浅的地方大鲫鱼的背已经露出来了。这时有人在岸上叫我们,我朝岸上看去,来人是湖北街的,大家都叫他“乌漏”。乌漏二十多岁,看上去要老的多,矮矮的、黑黑的。这时乌漏开口说道:“我帮你们一起拷。”这时我注意到他拿着带柄的拷斗还有鱼篓。说着,还没等我们同意就下河了。我们两个十岁的孩子,而且他还是湖北街的,当然不敢说什么了。用拷斗拷水确实要比脸盆拷快,但用拷斗拷水对水坝的冲击要大的多。眼看快要抓鱼了,可水坝开始漏水了,我俩拼命在堵漏,堵不住漏就前功尽弃了。乌漏说:“你们快堵,我去抓鱼。”我们尽力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堵住,水坝塌了!大水涌了进来。等我俩回头看时乌漏不见了,他把捉到的鱼都归自己了。我们俩辛辛苦苦几个小时一条鱼也没有得到。我那同龄的侄子回到家后把经过告诉了他奶奶,他奶奶也很气愤,说要找乌漏算账。后来侄子他奶奶是不是找乌漏算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一片鱼鳞也没拿到。这是我小时候对湖北街和湖北人的印象。这是熟悉的居家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是陌生,现在确实很陌生,这里一切都变了,居家桥没有了,小学没有了,(原址),中学的学农基地没有了,湖北街没有了,那小河,那荒芜的炮兵部队没有了,就是那条窄窄的居家桥路也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一条陌生的宽阔的居家桥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谢谢你的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同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