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凌云志,还需多读书 <p class="ql-block">——读《毛泽东故事》有感</p><p class="ql-block">前不久,我读了《少年毛泽东》和《毛泽东故事》等知识读本。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伟人的毛泽东,从小就有远大志向和为志向而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少时的毛泽东很聪慧,四岁就开始在私塾里学习,将《千字文》、《百家姓》等熟背于心。他还能运用诗词韵律的知识进行创作,特别是他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p><p class="ql-block">当然,毛泽东也是个顽皮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个性也越来越鲜明,他的性格中勇于挑战,敢作敢当的特点最为突出。有一次私塾先生外出吃生日酒,让同学们自习读书不要乱跑,毛泽东觉得闷在教室读书太无聊了,便带领同学们出去动动筋骨,下河游泳。先生把状告到了毛泽东父亲那里,毛泽东宁愿跑到山里躲了一夜,也不愿回家承认错误。</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虽然倔强,但内心非常善良。有一次秋收时赶上了一场倾盆大雨,大家都急忙抢收自家的稻谷,但是毛泽东却跑到邻居佃户毛大娘家帮忙。父亲责怪他看着自家的稻谷遭雨泡,却跑到别家行善事,他却说自家稻谷多得是,但是毛大娘家已经很穷,稻谷泡了就没东西吃了。</p><p class="ql-block">从这些这些小故事中可以看出,他的家境虽然比周围邻居优越一些,但是他从未显摆过优越感;乐于分享自己的学识和技能,遇到困难时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共度难关。</p><p class="ql-block">十几岁时,毛泽东去了湘乡中学,在这里结识了老师贺先生。除了课本知识的教导外,贺先生还经常与毛泽东讨论时局,国家危难及民生存亡的问题。这些交流对毛泽东触动很深,使他更加同情人民,痛恨政府的无能,他认为清政府已无能领导国家,年青一代要有改变旧秩序,复兴新中国的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读完这两本书,我非常钦佩毛泽东的热爱读书,乐善好施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志向。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读书不仅是为了考大学,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提高修养,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和毛泽东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他的崇高的精神风范永远是激励我前进的强大动力。我的志向就是,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长知识,把学到的本领和技能运用于建设国家。</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于刚</p> 毛泽东“钉钉子”的学习精神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在他的推动下,许多干部把学习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并掀起一场比学习的竞赛。</p><p class="ql-block">对此有人提出“工作忙”没时间学习,也有的说“看不懂”不理解,毛泽东巧用木匠“钉钉子”“钻木头”的原理,生动形象地进行了阐述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他说,工作中碰了“钉子”,就要向“钉子”学习,要有“钉子”一样的“挤劲儿”和“钻劲儿”,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工作态度和应采取的应对办法</p><p class="ql-block">他还特别表扬陈云,“陈云同志有‘挤’的经验,他有法子‘挤’出时间来看书。别人难道就没有?” 陈云自己也说,“读书要与懒惰作斗争,要订出一个切实的读书计划,照着去办,坚持不懈。”他还说学习和工作没有矛盾,关键是思想认识问题,“只要大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想法挤时间读书。”</p><p class="ql-block">对于“看不懂”的问题,“毛泽东说:“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他说“在中国,本来读书就叫攻书”“你要读通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正面搞不通,可以从旁的方面着手,先打下基础,就可以一点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共产党宣言》是毛泽东最爱读的书,他就讲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后来的几十年里,他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他一生一共读了多少遍,这是很难说清楚。</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 学习“钉子”精神的一生。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据记载,毛泽东最后读书的时间,是1976年9月8日5时50分,在全身布满多种监护抢救器械的情况下,他还读了《容斋随笔》7分钟。这位伟人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毛泽东同志这种“挤”到老、“钻”到老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李玲</p> 读《毛泽东故事》有感 <p class="ql-block">近日,我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毛泽东故事》,结合自己学过的毛泽东诗文,我对毛泽东又有了新的认识。回想影视剧里关于毛泽东的故事,伟人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更加高大。</p><p class="ql-block"> 一、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p><p class="ql-block">少年毛泽东脚踏实地,理想远大。“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在离开韶山去长沙求学临行前写给父亲的一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心忧天下,志在四方的决心。据说他邀萧子升、萧蔚然等同学一起游学。他们身无一文,靠书写对联为生,花一个多月时间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个县,步行近千里。同学们都赞誉他“身无半文,心忧天下。”</p><p class="ql-block"> 二、一生与书为伴</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是一个勤劳朴素,喜爱读书的人。她一生与书为伴,甚至在逝世前七分钟他还在读《容斋续笔》。《共产党宣言》是他的最爱,1939年底,他就讲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后来的几十年里,他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他一生一共读了多少遍,这是很难说清楚。除此之外,他的床头还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阅读的印迹。正是毛泽东韦编三绝的读书的精神,才使他在做出伟大政绩的同时,还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和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p><p class="ql-block">生命在于运动,毛泽东还非常重视锤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特别对游泳情有独钟,年轻时,他经常和同学们畅游湘江。洗冷水浴是毛泽东坚持的锻炼方法之一,即使在大雪纷飞,数九寒冬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洗冷水浴。毛泽东总是鼓励人们到江河湖海里去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去同大自然搏斗。正是他这种勇气和长期坚持的信念,为后来革命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四、不怕困难的乐观精神</p><p class="ql-block">“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努力奋斗,顶住内忧外患,熬过自然灾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毛泽东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他有句名言就是:“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他总是号召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革命,就必须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也应该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面对困难时要临危不乱,冷静思考;面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用智慧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总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从毛主席身上学习到他胸怀天下心忧民众的品格;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精神和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顽强斗志。为了祖国更好的明天,作为今天的少年,我们更需持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学习!</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李玲</p> 毛泽东的情和爱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在人民币上看到他;陌生,是他所处的年代与我们有点儿遥远。近日,我读了《毛泽东的故事》后,我才真正认识毛泽东,为伟人的情和爱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一)为民族著书</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为了反驳一部分人“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提振全民族抗战到底的士气,毛泽东决定写一篇《论持久战》的著作。他白天工作,夜晚就抽时间写作。一天夜里,天气降温,警卫员就把一盆炭火放到主席的脚旁。待到他打水回来,发现主席脚旁冒起阵阵青烟,警卫员忙喊道:“主席,你的棉鞋着火了。”毛泽东脱掉棉鞋,捂着脚说:“好痛,好痛!”然后笑着说:“怎么搞的?我一点儿也没有觉得着火。”说完又写起来。</p><p class="ql-block">看完这个片段,我被毛泽东废寝忘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为唤醒民众,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只要我们持久抗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二)为革命还"债"</p><p class="ql-block">1961年的一天,毛泽东对章士钊说:"共产党不会忘记为革命做过好事的爱国人士。当初你支援留法勤工俭学的那笔20000元的巨款,是我亲手借的,一部分给了去欧洲的同志,一部分由我带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停了停,毛泽东又诙谐地说:"现在我有稿费可以还'债'了。"从这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总有一位秘书送2000元人民币到章士钊家,直到1971年,整整10年。20000元还清后,秘书便不再送款,毛泽东发觉后,对身边的同志说:"这个钱不能停,还要还清'利息'呢!"1973年春节,一位秘书又给章士钊送去了2000元。这时,章士钊因生病正在住院,接到这份礼物时,他感慨地对家人说:"主席想得真周到,他是要在经济上帮助我,但又怕我爱面子,不肯收,故意说是还'利息'。其实这笔钱是我当时向社会名流募捐的,我不过是尽一份力量罢了。"</p><p class="ql-block"> (三)亲戚不搞特殊</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对子女要求严格,甚至亲戚也不能搞特殊。当他的好多个亲戚提出要到延安谋职时,他都一一拒绝。有的亲戚生活困难,要求救济时,他也要求不能搞特殊。对此,毛泽东还表明了态度,不要因为他们是我毛泽东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和错误。</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不搞特殊,以身作则的家风家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亲人的爱,是党员干部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应该继承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作为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目光深邃,高瞻远瞩;作为朋友,他不忘初心,帮助困难战友,具有朴素的阶级深情;对家人、亲属,他严慈相济,生活低调,不搞特殊。从这三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了毛泽东的情和爱,他的崇高精神风范是我前进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他指导老师:李玲</p> 读毛泽东诗词,做有为少年 <p class="ql-block">有人说,他是一位军事家,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有人说,他是一位哲学家,眼光深邃,预见未来;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书法家,笔走龙蛇,鬼惊神泣。我却说,他还是一位诗人,意志坚强,豪迈乐观。读他的诗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他就是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看到中国贫穷软弱的落后面貌,他就有复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在《呈父亲》一诗中,“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3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我们的红军战士过五岭,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在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以诗歌形式真实记述了那段荡气回肠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的一生就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常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同是《卜算子·咏梅》,陆游写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而毛泽东却写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他借梅花抒情言志,表现出了报春不争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豪迈的情怀。</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株参天大树,更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领略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主宰江山的雄伟气魄。从“三军过后尽开颜"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我们又感受到了主席的乐观与豪迈,"今天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我们要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信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做“四有”好少年,强国有我!</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于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