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11日,9驴友结伴到婺源走走古道、访访古村。</p> <p class="ql-block"> 早上八点三刻,我们就到达了婺源秋口镇王家庄村外的停车场,停车场左侧小溪上一座古石拱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通过查勘桥名牌得知该桥名“利宝桥”,建于清道光十七年,距今已经288个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 小溪边的水管上挂满了冰溜子,可见山村气温已是零下三四度</p> <p class="ql-block"> 古桥位于山谷的狭窄处,稍往里走一点,王家庄村落方才进入眼帘。整个村落就像是在罗汉肚里,房屋随溪两侧依山蜿蜒而建,有百来户人家,为俞氏聚居,祖先来自本县汪口,至于何时迁此处落户,受访村民皆不知情,但应不会晚于利宝桥建造的时间</p> <p class="ql-block"> 由于山村地狭人多,村民新居多在原址新建,巷弄格局基本保留,故而老旧房屋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村中间这座古桥由于名牌已被杂草覆盖,桥名与建造时间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这栋土墙屋大门上钉着“光荣烈属”的牌子,当年这家条件还是蛮困难的,但仍要送子参军保家卫国,精神可嘉</p> <p class="ql-block"> 水沟里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薄冰,发着粼粼微光</p> <p class="ql-block"> 进山的古道已经破损,只是偶尔有些不规则的青石板横躺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上岭的古道青石板保存较好,铺路的青石板躲不很规则,路幅也不宽 ,属于村村通规格的小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砂根(学名:Ardisia crenata Sims)是报春花科紫金牛属植物,又名铁凉伞、红铜盘、百两金、大罗伞、开喉箭等,为常绿小灌木,高1~2米,茎粗壮,无毛,除侧生特殊花枝外,无分枝,叶片革质或坚纸质,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有时背面具极小的鳞片,叶柄长约1厘米;花梗绿色,萼片绿色,花序伞形或聚伞形,顶生;果实呈球形,鲜红色;5-6月开花,10-12月结果。</p><p class="ql-block"> 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至台湾,湖北至海南岛等地区。生长于海拔90-2400米的疏、密林下荫湿的灌木丛中;喜温暖、湿润、荫蔽、通风良好环境。适宜生长温度8-32℃,不耐旱瘠和曝晒,在全日照阳光下生长不良,亦不适水湿环境。</p><p class="ql-block"> 朱砂根为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之一,据《中国药典》记载,朱砂根主治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用于咽喉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其药用价值《中药大辞典》亦有记载:主治咽喉肿痛,风湿热痹,黄疸,痢疾,跌打损伤,乳腺炎,睾丸炎。果可食,亦可榨油,土榨出油率20-25%,油可供制肥皂。亦为观赏植物,在园艺方面的品种亦很多。</p> <p class="ql-block"> 路上有一些倒伏的树木拦住去路,大家只得猫腰而过</p> <p class="ql-block"> 有的路段狼萁草几乎淹没了路径</p> <p class="ql-block"> 快到山顶时,跨路建有一歇憩亭,石砌山墙依然耸立着,亭顶则早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富贵籽,又名黄金万两,这种植物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吉祥与富贵的气息,仿佛只要将它养在家中,就能引来财源滚滚,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 其实他就是山间路边常见的朱砂根。</p> <p class="ql-block"> 一个小时就到了毕家坑岭岭顶</p> <p class="ql-block"> 下山的古道保存较好,青石板还比较规则</p> <p class="ql-block"> 毛冬青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毛冬青的根茎,性味辛苦寒,归心经,别名乌尾丁、山冬青根、毛披树根等,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据记载,本品辛以行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热,又走血分,故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咳喘、咽痛、牙龈肿痛、胸痹心痛、中风偏瘫、丹毒痈疽、烧烫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心性视网膜炎等。</p><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米;小枝纤细,近四棱形,灰褐色,密被长硬毛,具纵棱脊,无皮孔,具稍隆起、近新月形叶痕;顶芽通常发育不良或缺。叶生于1~2年生枝上,叶片纸质或膜质,椭圆形或长卵形,长2~6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边缘具疏而尖的细锯齿或近全缘,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干时橄榄绿色或深橄榄色,两面被长硬毛,无光泽,背面沿主脉更密,主脉在叶面平坦或稍凹陷,背面隆起,侧脉4~5对,在叶面不明显,背面明显,在近叶缘附近网结,网状脉两面不明显,叶柄长2.5~5毫米,密被长硬毛。</p><p class="ql-block"> 花序簇生于1~2年生枝的叶腋内,密被长硬毛。雄花序:簇的单个分枝具1或3花的聚伞花序,花梗长1.5~2毫米,基部具2枚小苞片,若3花时,总花梗长1~1.5毫米;花4或5基数,粉红色;花萼盘状,直径约2毫米,被长柔毛,5或6深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具缘毛;花冠辐状,直径4~5毫米,花瓣4~6枚,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形,基部稍合生;雄蕊长为花瓣的3/4,花药长圆形,长约0.8毫米;退化雌蕊垫状,顶端具短喙。雌花序:簇生,被长硬毛,单个分枝具单花,稀具3花,花梗长2~3毫米,基部具小苞片;花6~8基数;花萼盘状,直径约2.5毫米,6或7深裂,被长硬毛,急尖;花冠辐状,花瓣5~8枚,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形;退化雄蕊长约为花瓣的一半,败育花药箭头形;子房卵球形,长约1.5毫米,直径约1.3毫米,无毛,花柱明显,柱头头状或厚盘状。</p><p class="ql-block"> 果球形,直径约4毫米,成熟后红色,干时具纵棱沟,果梗长约4毫米,密被长硬毛;宿存花萼平展,直径约3毫米,裂片卵形,外面被毛;宿存柱头厚盘状或头状,花柱明显。分核6,稀5或7枚,轮廓椭圆体形,长约3毫米,背部宽约1毫米,两端尖,背面具纵宽的单沟及3条纹,两侧面平滑,内果皮革质或近木质。花期4~5月,果期8~11月。</p><p class="ql-block">生长环境</p><p class="ql-block"> 常生长于海拔180~500米的山坡灌丛或荒山草丛中。</p><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p><p class="ql-block"> 产于安徽(休宁、祁门)、浙江(天台、建德、遂昌、丽水、青田、龙泉、庆元、泰顺、平阳、天台山、雁荡山)、江西(玉山、婺源、上饶、广丰、德兴、修水、铜鼓、萍乡、资溪、黎川、南丰、宜黄、吉安、安福、莲花、永新、遂川、广宁、石城、瑞金、会昌、兴国、于都、赣县、上犹、大余、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福建(福州、闽侯、崇安、建阳、南平、顺昌、永安、永泰、沙县、连城、长汀、上杭、龙岩、南靖)、台湾(台北、南投、屏东)、湖南(洞口、通道、宁远、江华、蓝山、宜章)、广东(广州、花县、从化、新丰、龙门、三水、饶平、陆丰、大埔、丰顺、五华、蕉岭、和平、建平、惠阳、翁源、始兴、南雄、仁化、乐昌、乳源、曲江、英德、连山、连南、连县、阳山、怀集、广宁、封开、德庆、高要、肇庆、云浮、台山、恩平、阳江、高州、信宜)、海南(白沙)、香港、广西(金秀、龙胜、兴安、桂林、平乐、苍梧、贺县、田林)和贵州(罗甸、安龙、册亨、望谟、兴义)</p> <p class="ql-block"> 毕家坑村落慢慢进入了视线</p> <p class="ql-block"> 毕家坑是一个孙氏聚居的村落,村里有三十来户人家,祖先何时从何地迁来村民都不太清楚,图中这片废墟就是孙氏祠堂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村中这栋木板房屋有些年头了,当年房主建造房屋时由于没钱买砖砌墙,只能在房屋木架上封上木板居住其中</p> <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房子都不是那种历史久远的建筑 ,只是破旧一点而已</p> <p class="ql-block"> 从村口的水口林中那棵大红豆杉来看,村庄的历史应该不少于300年</p> <p class="ql-block"> 出村不远的公路左侧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桥,该桥建于康熙癸丑年(公元1673年),桥名还不小~长生桥,心想前方应该有座寺庙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 往上走了一小段,路左侧一民居里有,便与村民闲聊了一下,他说前面确实有一寺庙,而且此路通往王村</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是休闲游,驴友绿满溪强烈要求到离轨迹线路仅几百米的山茶村看看</p> <p class="ql-block"> 山茶村建在三面环水的小半岛上,山茶村为萧江氏聚居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萧江是一世祖江祯为避难,隐居于歙县篁墩村,因“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是为萧江,。其子江董(二世祖)南迁至江西婺源的东皋径(今水路村)。六世祖江文采迁入江湾镇旃坑村的马槽坞。旃坑村的萧江不知哪一代生了九个兄弟,九兄弟分别传江湾一支,龙尾(属今婺源溪头乡)一支,山茶(属今婺源秋口镇)一支,桃源(属今婺源溪头乡)一支,古坑(属今婺源江湾镇)两支,旃坑留村两支。镇头的那兄弟因不成正果,旃坑萧江对镇头那支不予承认,有“萧江九兄弟,不认镇头江”之说。</p><p class="ql-block"> 萧江先祖自南宋淳熙年间从旃坑迁此建村,已繁衍二十六代,现有八九十户人家,400余口人。</p><p class="ql-block"> 村落仍然保留了历史格局,拆旧建新后,由于普遍为三层以上建筑,巷弄显得更加逼仄,原有的韵味大打折扣,750年历史的古村与同为萧江聚居的江湾比有点落寞</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老房子多为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古建已经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 油茶籽壳烧制碱水:先把茶籽壳烧成灰,再用水将灰中的碱性物质浸出,这种碱水可用于制作碱水粽子、灰汁馃等食物,用这种碱水制作的食物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你是不是也想尝尝了?</p> <p class="ql-block"> 在荒地上发现了一大片荠菜,友友们赶紧拿出工具采挖</p> <p class="ql-block"> 这么一大袋荠菜,可以包不少饺子</p> <p class="ql-block"> 为了少走公路,大家沿小道前进,一大段路径都被芭茅覆盖,好在有人拨过,要不然很难钻过去的</p> <p class="ql-block"> 小道淹没在小树林中了,大家就从这儿上去</p> <p class="ql-block"> 山路的路径越来越模糊,大家就近野穿下到河滩</p> <p class="ql-block"> 过溪上公路</p> <p class="ql-block"> 老表的锄头也可以秀一把</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知遇泉,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不知道滋润了多少路人的心田 ,泉眼边桌凳又有多少路人得到了休息</p> <p class="ql-block"> 堪堪12点,我们就到达了上坞村</p> <p class="ql-block"> 上坞村为俞氏聚居的村落,建村有160余年,祖先来自汪口,全村有160来户,700多口人。上坞村沿溪依山而建,村落呈带状分布,溪对面就是成片的农田,生产生活区相对隔离</p> <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新建的凉亭~成欣亭供村民在此歇息聊天</p> <p class="ql-block"> 油菜田里几株早熟的油菜三九天就展开了灿烂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 在进坞的路上可以看到上坞村全景</p> <p class="ql-block"> 在村里休息片刻后,大家继续向荷冲岭前进</p> <p class="ql-block"> 岭上是连片的万亩油茶林,常有人上山劳作,使古道不仅保存得很好,而且整理得非常干净</p> <p class="ql-block"> 天高云淡</p> <p class="ql-block"> 借地势来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 很快就上到了荷冲岭垭口,从这儿开始很长一段路都是随山腰横切的山路,走起来非常省力</p> <p class="ql-block"> 回望上坞村,只能看到一丢丢了</p> <p class="ql-block"> 晚熟的油茶花到三九季节还开花,也是醉了,这时节没有了蜜蜂帮忙传花粉结果率会大大的下降</p> <p class="ql-block"> 岭上的视野豁然开朗 ,远望四周,高低起伏的山峦,犹如大海中的万顷波涛</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歇憩亭也是早已废弃,墙内都长满了杂草</p> <p class="ql-block"> 下荷冲岭的石板路保存较好,但由于王家庄这边没有油茶林,古道没人维护,显得有点荒芜</p> <p class="ql-block"> 田野里荒草金黄一片非常漂亮,大家在这秀了一把集体表演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三点,大家全部安全到达王家庄停车场,古道古村休闲游活动圆满落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