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道上的岁月

岁月潜影

<p class="ql-block">磨,这个曾经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不可或缺的物件,如今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对于我们这些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一代人而言,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更承载着我们的记忆与情感,见证了我们那段艰苦而充实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回想起那个年头,农村还没有那么多的加工机械,我们的粮食加工全靠村里的磨。不少人家中都有那种小拐磨,它或许不如大磨那般气势磅礴,但却以其小巧灵活、方便实用而深受村民们的喜爱。我家也有一盘这样的小拐磨,它放在门前左侧的用石块粘泥混砌成的磨盘上,历经风雨侵蚀和岁月的洗礼,依旧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p><p class="ql-block">这盘小磨的历史已经无从考究,就连我祖母也说不清楚它的来历。只知道它是上辈人留下来的,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汗水。在我的记忆中,这盘小磨曾倒塌过好几次,但每次都能在大人们的巧手下重新砌墩起来再用。它仿佛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遭遇多少磨难,都能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一起拐磨,拐的是小麦和山芋丁。我们一边拐着磨,一边聊着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姐弟时光。然而,就在这时,小磨墩子却不堪忍受长期的晃动而突然倒塌。磨盘上的糊子和粮食散满一地,我们不得不借助邻居的磨来解决几天的生活。这次意外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盘小磨,也更加明白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这盘小磨对我们几代人可谓贡献之大。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磨损着,由厚到薄,磨盘上长期流淌的各种糊料和大自然暴晒雨淋被侵蚀出坑坑洼洼的痕迹。每当磨不快时,我们就会请来石匠对磨修整一番。锻磨的过程也是一场特殊的交响曲,捶打錾的“铛啷”声、錾子凿石的“嗵嗵”声和迸发出来的火花交融在一起,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家人口多,兄弟姐妹六七个,吃饭是个大问题。起初是奶奶和母亲拐磨,后来奶奶年迈“退役”,姐姐便顶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兄弟逐渐长大,饭量有增无减。单靠母亲和姐姐天天早起拐磨来维持每日生活显然十分艰难。于是,我们这些小兄弟也被安排上了磨道,轮流拐磨、推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次学拐磨时,我还是个偷懒的小学生。每次轮到我扯磨时,姐姐得喊我好几遍方能起床。我学着大人的姿势,叉开双脚,用带叉的一根小棍支着磨扯子扯磨。然而,磨扯子却老是不听使唤,忽左忽右、歪来歪去。我的双腿也不停地挪动,磨扯子头也被扭断,我的手也被磨破。姐姐心疼地让我回屋睡觉,但看着母亲一个人弯着腰用手盘磨,我的心碎了。我下定决心要学会拐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次的习练,我终于学会了扯磨。在这期间,我还学会了推磨,并能掌勺投磨眼,处理各种磨道上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每年春节来临之际,村上所有的大、小磨都转个不停。农村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正月里不动磨,年饭都在除夕前几天办完。因此,磨旁热闹非凡,无磨农户不得不先预约用磨,凌晨3点就起来推磨。我们这些小伙伴放寒假在家,互相帮助,整日都奔波在磨道上。虽然那时生活清贫,但我们的精神却十分充足。每天早晨,拐磨声、推磨赶驴的吆喝声、瓦勺的敲击声在冬日寒雾中传得很远很远……</p><p class="ql-block">走不完的路,推不完的磨。何时能把我们这一代人在磨道上解放出来?这个愿望终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得以实现。随着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大磨还是小磨,都被面粉机、打浆机、煎饼机等现代化机械所代替。粮食的加工一改往日一破面的传统方式,粗粮糊变为精细面粉和机制煎饼了。靠推磨加工粮食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昔日大磨旁已失去往日的繁忙景象,被孤独冷落在不起眼的地方。磨扯子被束之高阁,经不住几度风雨浸袭而变朽脱臼。磨棍早就不知去向,有几只蚂蚁掉进磨眼里而奔来爬去。磨盘上很少有麻雀光顾了,倒是经常听到雄鸡在磨盘上不断唱出“不用了,不用了”的啼鸣。只有磨道被几代人踩的印迹清晰可见,硬硬的、平坦坦的……</p><p class="ql-block">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过去,那些关于磨的记忆如同一幅幅画卷在脑海中浮现。虽然如今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关于磨的艰辛与欢乐、关于磨道上的岁月与情怀却永远镌刻我们的心中。它们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与财富,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与源泉。</p>